北極氣候變暖,使北極熊的生存受到威脅。
2007年10月4日訊 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世界動物日」源自19世紀義大利修道士弗朗西斯的倡議,他長期生活在西西里島上的森林中,熱愛動物並和動物們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關係,他要求村民們在每年的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弗朗西斯為人類與動物建立正常文明的關係做出了榜樣,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不過近年來,「世界動物日」變得越來越沉重,因為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邊緣。在著名環保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9月公布的200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上,猿、珊瑚、禿鷹、海豚等常見的動物都存在滅絕危險,全球動物物種的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本報綜合報導 今年9月份,總部位於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2007年度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稱目前全球有1.6萬多個生物物種有滅絕危險,其中動物在這份紅色名單中佔據多數,北極熊、河馬、鯊魚、猿、珊瑚、海豚等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物種都存在滅絕危險。
為全球動物敲響警鐘的,是成立於1948年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這個著名的國際自然保護組織定期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是最具權威性的物種評估文件。
這份「紅色名單」顯示,目前全球有41415個物種面臨生存威脅。其中,有16306個物種有滅絕危險,比去年增加了188種。近500年來,全球已有785個已知物種滅絕,另有65個物種通過圈養或人工培育存活。
據估計,人類有記錄的物種約有170萬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強調了動物物種的危險性,目前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三分之一的兩棲動物、八分之一的鳥類正面臨生存危險。
北極熊登上「紅色名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指出,地球變暖的第一個受害者就是北極熊,隨著極地氣候的變暖,北極結冰的時間越來越晚。在過去50年裡,北極冰層已經消失了40%,沒有足夠的冰,北極熊被困在了陸地上。這對它們意味著饑荒。雖然北極熊能在水裡遊數公裡,但在遊泳途中北極熊不會「打獵」,因為在水裡,它們絕不是海豹的對手。
除了北極熊外,珊瑚也因為全球變暖首度進入今年的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單」。由於受汙染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4的珊瑚死亡。
河馬數量下滑速度驚人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指出,如果任由現在的狀況發展下去,預計北極熊的數量將在幾十年內減少30%。不過,這還不是最嚴峻的形勢,很多物種的種群數量的下滑速度看得人觸目驚心,比如非洲的河馬。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調查數據,僅僅在剛果(金)一個國家,河馬數量已經銳減了95%。目前在剛果(金)境內,只有887隻河馬了。這裡曾是最大的河馬種群的棲息地,但是由於內戰,士兵、狩獵者無節制的亂捕濫殺,非洲大陸上常見的河馬也上了「紅色名單」。
任何物種都處於緊密連接的生物鏈條中,調查顯示,河馬數量的下降,直接導致了當地湖泊中的魚類減少,因為河馬糞是該湖內魚類的重要養料來源。人類的活動對動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是直接導致生態惡化的結果,同時也極有可能引起當地的經濟危機。
鯊魚愧當「海上霸主」
「海上霸主」鯊魚因魚翅被捕殺,美味的石斑魚也在劫難逃……海洋動物消失的速度觸目驚心。在海洋動物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仔細評估了共547種鯊魚和鰩魚,發現其中20%的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則是人類的捕撈過度。
由於魚翅(鯊魚的鰭)在東南亞地區備受歡迎,因此「海上霸主」鯊魚免不了被人類捕殺的命運。然而,鯊魚的生育速度遠遠趕不上被捕殺的速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警告,如果這種肆意殺戮再得不到有效制止,「海中霸主」的威猛將只能通過史匹柏的電影來回味了。同樣,一旦鯊魚這個海洋生物鏈中最高端的一環被截去,不難想像,將有成百上千種海洋生物面臨滅頂之災。
跟「海上霸主」相比,「陸上霸主」老虎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由於面臨棲息地減少和森林耕地化的威脅,全球野生虎的數量正持續下降。據估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只剩下5000~7000隻虎,其中大多數生活在印度、中國東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蘇門答臘島和印尼的森林中。
也有好消息
「紅色名單」雖警報頻頻,但稍稍使人聊以自慰的是,某些物種還「逆流」而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指出,由於保護措施有力,印度禿鷹的數量已有所上升,當地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人工餵養種群,為放歸野外做好了準備。
另一個好消息則來自歐洲白尾海雕,由於保護力度加大,它已經從「近危」變成了「無危」。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的粉紅鴿子也是在積極的保護措施之下,由「極度瀕危」變成了「瀕危」。模里西斯野生生物基金會報告說,為了避免這種鴿子滅絕,當地政府啟動了一個保護計劃。到今年,用人工養育的辦法,已有350隻粉紅鴿子在野外自由生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阿希姆·施泰納說:「生物多樣性損失正在增加,而不是放慢。這種趨勢對生態系統的生產和恢復能力,以及數十億依賴生態系統生活的人類影響是巨大而可怕的。但只要人們有足夠的重視,挽回並不是沒有可能。」(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