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都發現塑料微粒了,可持續這件事該好好聊聊

2021-01-09 三聯生活周刊

前幾天,外媒齊刷刷地報導了「人類糞便中首次發現塑料微粒」的消息,並且聲稱種類多達9種,直徑在50到500微米之間。這項出自奧地利環境局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讓人們對工業與環境之間的緊張關係又捏了一把汗。此次配合奧地利環境局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的8位志願者來自芬蘭,義大利,日本,荷蘭,波蘭,俄羅斯,英國和奧地利,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域。從參志願者提供的日誌可以看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吃塑料包裝的食物,飲用瓶裝水,其中六位喜歡吃海鮮。

奧地利科學家宣布,首次在人類的大便樣本中發現有塑料微粒

在他們每10克糞便樣品中含有20顆微粒,都含有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塑料成分。看看四周就會發現,我們已經被塑料包圍了,礦泉水瓶、絕大多數的產品包裝,一次性餐具等等。有數據表明2017年約有1400萬噸塑料傾倒入海洋,兩年前還是800萬噸。這無疑對海洋生態造成了無法承受的負擔。

各類新聞都在發出過警告:塑膠袋已經潛入深達10898米的海底;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中出現的一隻因為誤食了塑膠袋卡在喉嚨裡差點被噎死的玳瑁海龜;加利福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魚類市場中1/4的魚類的小腸中含有塑料微粒……事實證明,這些人工垃圾最終通過海洋生物和循環系統重新回到了我們的餐桌。那些直徑不足0.5毫米的塑料正是來自這些降解後的塑料碎片、合成纖維和塑料膠球。美國學者曾研究來自五大洲14個城市的150份自來水樣本發現高達83%的樣本帶有塑料微粒。

《藍色星球》

雖然專家還不能確定此次在人體中發現的塑料微粒具體從哪來的,它們是否會留在人體內也需要進一步的確認。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參照塑料微粒對魚的影響,最小的微塑料能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積聚在腸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看了這則報導之後,再看看窗外時而晴朗時而霧霾的天氣,「可持續」問題就像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似乎從衣食住行,我們都能找到絲絲隱患,例如最常見的可樂吸管問題。英國每年就要消耗85億支塑料吸管,美國更誇張要消耗2000億,不愧是快餐發源地。這些塑料吸管就「貢獻」了剛剛所說的塑料顆粒。如此說來,我們蒸蒸日上的外賣產業又何嘗不是呢?再來看看價值3萬億的時尚產業,早已經成為影響環境的「緊急事件」。作為是全球第二大用水戶,它產生了全球 20%的廢水,還製造了約10%的碳排放量,超過所有國際航班和海運航運的總和。根據美國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數據,美國曾有84%的丟棄服裝進了垃圾填埋場或焚燒爐。

當天然纖維,如棉、麻、絲,和從植物纖維素獲取的半合成纖維被埋在垃圾填埋場時,會像食物垃圾那樣在降解過程中產生甲烷。但與香蕉皮不同,這些舊衣服即便是由天然材料製成的,也變不成肥料,畢竟那些纖維在製衣過程中經歷了許多不自然的過程,比如被漂白、染色、印花,以及浸泡在化學物質裡等等。如果是合成纖維如滌綸、尼龍、腈綸,就會造成更多環境問題,它們的降解時間太長了。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產業大佬們」也在積極尋找對策,剛剛麥當勞、星巴克宣布不再提供免費塑料吸管,而H&M等被認為是「始作俑者」的快時尚品牌也在開展回收利用和可持續材質的應用。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40年來,汽車產業已發展成中國重要的支柱性產業,截止2017年,中國更連續9年蟬聯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而隨著中國經濟逐步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對豪華汽車品牌而言,可持續發展變得至關重要。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魏嵐德博士在發布《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時表示,「作為一家負責任的合資企業,我們不僅為消費者、為寶馬車主提供低能耗,低排放,環保的車型,還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在汽車製造過程中,也在踐行可持續理念,以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華晨寶馬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是華晨寶馬連續發布的第五份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按照目前最嚴格的GRI G4標準編制,踐行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十項原則。今年,華晨寶馬在報告中全新升級了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明確了「立足中國汽車行業及產業鏈,成為高端個人出行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的願景。遵循可持續發展理論中人本(People), 地球(Planet)和繁榮(Prosperity) 的3P原則,華晨寶馬制定了清晰的目標:提供創新的可持續出行產品及服務,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提升所有利益相關方的生活品質。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魏嵐德博士(Dr. Johann Wieland)發布《華晨寶馬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

面對著全球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不斷提前的「地球生態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向人們發出正在過度使用地球資源的警示,如何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各行各業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華晨寶馬通過《華晨寶馬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在產品和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員工和社會三個方面,提交了2017年的可持續發展成績單。

報告中顯示,2017年,華晨寶馬的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為6.17升/百公裡(2016年:6.69升/百公裡),同比降低了7.8%,達標率在合資車企中再次位列第一。

引領未來出行方式

通過輕量化設計、高效發動機和變速箱以及優化的空氣動力學等創新技術,華晨寶馬不斷降低車輛能耗要求,同時也不斷擴大新能源車型陣容。過去5年間,華晨寶馬已推出了五款新能源汽車。2017年,全新BMW 5系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全球首發,再次印證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從2020年開始,全新純電動BMW iX3將只在中國製造,出口到世界各地。

如今,「電動化」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時,中國已成為全球發展最迅猛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供給市場,華晨寶馬正是其中活躍的一員。2017年華晨寶馬動力電池中心開業,由此,華晨寶馬成為中國首家建立動力電池生產線的豪華汽車製造商。截至2017年底,BMW即時充電網絡已在全國布局超過6.5萬個即時充電樁。 華晨寶馬在不斷完善自身的新能源汽車生態系統。

積極推進綠色製造

2017年,華晨寶馬獲得工信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綠色示範工廠」。被譽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華晨寶馬瀋陽鐵西工廠也為國內工業旅遊項目開闢了新的方向。「在鐵西工廠,我們計劃安裝17.1兆瓦時容量的太陽能電池板,一期工程已經於2018年7月底併網發電;二期工程將於2018年底前竣工。光伏系統所產生的電量將併入工廠配電系統,用於生產和辦公。」魏嵐德博士介紹到,「如果在非生產時段產生盈餘電量,將上傳至市政電網。」除了增加使用清潔的太陽能,華晨寶馬也在加大風能的使用。

位於鐵西工廠內的太陽能電池板

在生產過程中,2017年華晨寶馬的單位產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降至0.70噸。新大東工廠採用先進的製造技術,結合牆體保溫和智能照明技術,實現整體節能超過30%,塗裝車間與10年前的技術相比節能和節水均達60%。在大東工廠,通過引入廢水回收利用系統,華晨寶馬每年可回收利用85,000立方米的廢水。

魏嵐德博士表示,「我們鼓勵物流服務供應商使用清潔能源,利用電動卡車或鐵路貨運方式。已有40家入廠供應商從公路運輸切換至鐵路運輸,其中包括2017年開通的滬沈鐵路運輸專線,與卡車公路運輸相比減少約2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於出廠物流,華晨寶馬不斷提高鐵路和海上運輸的比重,以減少公路運輸產生的排放。2017年,華晨寶馬的長途公路運輸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6%。在魏嵐德博士看來,華晨寶馬不僅在生產過程中降低碳排放,物流上也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負荷。

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

作為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華晨寶馬注重結合自身資源和核心競爭優勢,從中國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以創新及可持續的運作模式,有效帶動各利益相關方的長期、積極參與,創造共享價值。

作為BMW專長性企業社會責任項,「BMW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從針對兒童的大規模城市路演活動,發展為融入社區、覆蓋成人駕駛員的更廣泛、更深入的大眾公益倡導型項目,並於2017年啟動「BMW兒童交通安全大使」項目,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科學化、規模化、常態化的兒童交通安全教育活動,還攜手超過1300名小學生創造了又一裡程碑——創造「最大規模的交通指揮手勢課」金氏世界紀錄TM稱號。

「BMW中國文化之旅」是BMW標誌性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充分發揮BMW的品牌影響力,搭建「聯結」各種社會資源的橋梁,成功打造非遺創新生態圈,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2018年,首屆「BMW童悅之家」快樂足球夏令營在瀋陽舉辦。此次活動是全國範圍內首次專為留守兒童與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舉辦的足球夏令營。

除此之外,對於員工的關愛也是華晨寶馬踐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憑藉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卓越表現,華晨寶馬在2017年榮膺智聯招聘「中國年度最佳僱主第一名」,繼續保持中國汽車行業最具吸引力僱主之一的領先地位。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作者:DIYA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開開

相關焦點

  • 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科學家:全球50%人體內都有塑料微粒
    然而近日,歐洲聯合胃腸病學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科學家研究了8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實驗對象,在他們的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大小在50~500微米之間。
  • 這是可怕的消息!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塑料已經進入了人體
    一百多年前人們看到塑料這種新奇的材料時會由衷地感嘆它的便捷性,但應該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人類正在為如何解決塑料汙染的問題而發愁。人類的原因使得原本只存在於陸地上的塑料如今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開來,連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以及地球兩極都出現了塑料的蹤影,這說明塑料汙染問題已經非常深入了。
  • 人體內被檢測出塑料微粒,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因為塑料使用起來實在是太方便了,很多人都是用完就扔。最後帶來的後果就是美國專家在人體內檢測出了微量的塑料顆粒。有的人可能會疑惑,塑料顆粒怎麼會跑進人體內呢?,有科學家曾在深海生物的體內檢測出了塑料微粒。
  • 塑料垃圾已進入人類體內!科學家發現,人體殘存塑料微粒
    塑料垃圾已經遍布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我們的生活中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先前衛星就拍攝到了海洋中漂浮的海洋垃圾,數目龐大令人咋舌,而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塑料垃圾,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關於塑料微粒在生活中有多泛濫好像已經見怪不怪,我們知道它累積在食物鏈裡、出現在海鹽、自來水、世界各個角落,甚至是人類排洩物中。接下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談論這個議題呢?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人造衣服纖維、牙膏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 這不是危言聳聽!研究發現每個人體組織中都有塑料微粒
    這不是危言聳聽!研究發現每個人體組織中都有塑料微粒 此前對野生動物的研究表明,接觸微塑料和納米塑料與不育症、炎症和癌症有關,但對人類的健康影響目前尚不清楚。現在,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人體器官和組織中首次發現了微量和納米塑料。
  • 科學家發現,大部分人體內留有塑料微粒,會對人類產生影響嗎?
    文/仗劍走天涯科學家發現,大部分人體內留有塑料微粒,人類會受到影響嗎?地球是人類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人類又對地球做出了怎樣的行為呢?人類仿佛和地球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矛盾。人類的發展和地球的未來是有爭議的。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早在2018年,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曾發布了一項研究,就首次確認了在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之後,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的糞便中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且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人體內存在塑料微粒?科學研究表明,有可能應驗霍金預言!
    人體內存在塑料微粒?科學研究表明,有可能應驗霍金預言!奧地利的科學家在一次意外中發現,雨水中含有大量的微塑料顆粒,暗示著塑料已經進入水循環,長期以往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可以想像如果頻繁的降雨,這些微塑料顆粒會隨著雨水進入土壤。人出門行走時,也會不小心吸收到身體中去,這些危害都是大家能夠設想到的。人體內存在塑料微粒?科學研究表明,有可能應驗霍金預言!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也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年內就吞下了超過11000塊塑料。平時家長總說外面的米線有的就是拿塑料做的,讓孩子們少吃,但是沒想到吧,海鮮體內更多塑料。人類緊緊抱住顫抖的自己說:「我太難了!,這嘴裡吃的就沒幾樣是安全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那白白的貝殼肉或者魚肉裡怎麼可能有塑料,這微塑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
  • 繼糞便中的塑料微粒後,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發現了碳和金屬顆粒
    2019年有篇論文顯示,科學家已經在人類糞便中發現了塑料微粒,大小在50微米到500微米不等,這說明塑料分解產生的微小顆粒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循環進了人體目前並沒有搞清楚有沒有更小的微粒進入人類的血液、細胞、臟器中,這些微粒進入人體的途徑科學家猜測,主要是口入、或者是塑料製品脫落下來的纖維被人體吸入。
  • 人類胎盤中發現塑料微粒,或會進入血液系統,對胎兒有何影響?
    人類胎盤中發現塑料微粒,或會進入血液系統,對胎兒有何影響?地球上的塑料垃圾只會越堆越多,而它消失的速度遠遠要低於人類製造垃圾塑料的速度。此前有這樣一項科學研究,如果長期食用帶有塑料包裝紙的食物,或者經常喝瓶裝水,塑料微顆粒極有可能會進入人類的體內。在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當中發現,人體之內確實含有一些塑料微顆粒,通過對於這些糞便的研究來看,塑料微顆粒並不在少數。
  • 塑料微粒通過飲水進入人體
    2018年10月22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試者的每份糞便樣本中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這項研究清楚表明,微塑料已經滲入全世界海洋,並已然侵入許多生物體,也包括我們人類。關於塑料汙染問題,近年來報導越來越多,但沒有切膚之痛總難以引起重視。可有沒有想到,我們正在一口一口吃著塑料,並且塑料微粒已在人體內被發現?
  • 深海生物體內被發現大量塑料微粒,科學家:塑料要開始吃人了
    科技的發展速度我們的感受非常的明顯,尤其是近二十年來,我們的生活更是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問問家裡的老人,40年前的中國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這40年來中國的科技是一個怎樣的變化。但是有利有弊,科技的發展令人類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
  • 在人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 我們正在自食其果
    這份報告指出,奧地利團隊向來自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波蘭、英國以及俄羅斯和奧地利等8個國家的志願者,採集糞便樣本,受測者在提供樣本前1個星期,曾吃下含有塑料包裝食物及喝瓶裝水,其中6人曾吃過深海魚,無素食者,結果報告發現,全部糞便樣本都含有塑料微粒。從這些志願者的糞便樣本中,採集到的塑料微粒最多達9種,而且在每10公克的樣本中,平均發現20粒塑料微粒,相當驚人。
  • 科學家在人類糞便中,發現殘存的塑料微粒
    平均每年將近有800萬噸的塑料製品被陸地水流帶入海洋,然後通過洋流被帶到海洋各處,就連地球上目前最深的幾個海溝我們也在其中發現了塑料。如果我們能把海水都抽乾,你就會發現人類目前製造的大部分塑料都躺在了海底,塑料在海洋裡經過陽光和海水的侵蝕會分解成微小的塑料微粒。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可能有人會說了,塑料垃圾汙染再厲害,只要我們不去主動吃塑料那就沒事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你這麼想,那可能就大錯特錯了,科學家在人類的體內同樣發現了不少的塑料顆粒,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而且人體內的塑料顆粒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前進,富集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一切的病都是吃出來的,人體內存在著不少的塑料顆粒,那自然也是我們吃進去的。
  • 科學家發現,人體內竟然殘留塑料微粒,難道霍金預言又得成真?
    塑料首次出現於1909年,由美國科學家列奧·亨德裡克·貝克蘭發明,一經問世就引起軒然大波,人們震驚地發現這種奇特的小東西竟然可以運用於諸多方面,製作成各種日用品,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於是,塑料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成為當今世界上被使用得最多的原材料。但是隨著塑料製品使用頻率的增加,環保部門發現了問題: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對自然的破壞程度非常巨大,不可降解。
  • 北極,海溝,珠峰均發現塑料微粒,並且已進入人體內
    而對於這些塑料垃圾而言,其中大部分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都是指所有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這些塑料對人類和生態健康的影響巨大,這麼小的塑料微粒甚至可以說,只要接觸到的生物,基本上就可以完全被吸收到,所以說這是對生命的直接影響。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本周,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學會上,來自維也納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菲利普·施沃布爾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體內存在微塑料(直徑小於0.5毫米的塑料微粒)。施沃布爾教授稱:這次實驗中發現的微塑料因為體積夠大而不太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直接被排洩出身體)。倫敦國王學院環境健康科學家史蒂芬妮·懷特指出:「這些大體積微塑料的更大威脅是,它們可能在人體組織內逐漸累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