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環保署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報告,已經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而源頭很可能是透過生物鏈的循環,人類把自己製造的塑料垃圾吃下肚了!這份報告指出,奧地利團隊向來自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波蘭、英國以及俄羅斯和奧地利等8個國家的志願者,採集糞便樣本,受測者在提供樣本前1個星期,曾吃下含有塑料包裝食物及喝瓶裝水,其中6人曾吃過深海魚,無素食者,結果報告發現,全部糞便樣本都含有塑料微粒。
從這些志願者的糞便樣本中,採集到的塑料微粒最多達9種,而且在每10公克的樣本中,平均發現20粒塑料微粒,相當驚人。
研究團隊表示,猜測這些塑料微粒可能來自食物鏈,因為8人都不是素食者,可能透過生物累積進入體內。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食用了被塑膠製品包裝的食物和飲料,因為這些樣本中,都含有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微粒,它們是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上述研究結果令人擔憂,塑料微粒可能通過進入胃腸道而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它會影響腸道的耐受性和免疫反應。
《衛報》報導,目前全球每分鐘就能製造出上百萬瓶塑料瓶,2021年時,將會增加為每分鐘就有120萬瓶的塑料瓶出現在地球上。英國政府已經著手開始研究這些塑料微粒對人體的危害。按照目前的汙染程度,英國相關環境部門估計,每吃6顆生蠔,人類很可能就已經吃下50粒的塑料微粒,還不確定塑料微粒會不會透過糞便自然排出、會不會殘留體內;還是也會像先前各國在海洋生物的追蹤報告中得到的結果一樣:塑料微粒可能進入人體的血液和淋巴,甚至累積在肝臟,目前還需要專家持續研究。
而在《科學人》期刊2018年2月的文章中指出,亞洲和非洲或許會是減塑戰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為造成塑料海洋的前10大河流都在亞洲和非洲,亞洲河流就佔了8條,黃河是第3大汙染源,湄公河和尼羅河也名列其中。從這10條河流入海的塑料垃圾,佔目前海洋垃圾總量90%,因此在亞洲和非洲推廣減塑運動,刻不容緩。
無論如何,為了海洋生態或是自己的健康,人類應該要減少塑料垃圾,否則我們終將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