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是你的最愛嗎?這一年四季逢年過節總想吃點海鮮解解嘴饞,刷手機小視頻看見有漁民剛打撈結束就開始架鍋燒水煮海鮮,大龍蝦和章魚熱氣騰騰,你可能饞的口水直流,立馬下單,心裡早就算好了,哪個清蒸,哪個蒜蓉,哪個麻辣。當你成為一個海鮮愛好者,什麼生蠔、扇貝,花蛤等都是讓你眼睛發光的美味。
可是前段時間,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廢塑料對諸如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每個貽貝含有大約900個塑料顆粒,而六個牡蠣含有大約500個顆粒,而一份大蝦裡,則含有驚人的9000個顆粒。也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年內就吞下了超過11000塊塑料。平時家長總說外面的米線有的就是拿塑料做的,讓孩子們少吃,但是沒想到吧,海鮮體內更多塑料。人類緊緊抱住顫抖的自己說:「我太難了!,這嘴裡吃的就沒幾樣是安全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那白白的貝殼肉或者魚肉裡怎麼可能有塑料,這微塑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
大家好,我叫微塑料,我有個你們人類起的小名叫「海洋中的PM2.5」。不過,我有點淘氣我愛亂跑亂跳,什麼海洋啊,陸地啊、赤道啊,兩極啊,還是土壤、水系、空氣,或魚類、貝類等食物和飲用水,都有我的足跡。為什麼你們抓不到我呢?因為我太小了,我們家族都是直徑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想找到我,你們不費點功夫怎麼行?
微塑料是如何進入人體內的,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應該是經口進入人體的,我們食用海產品可能是人體內微塑料顆粒的主要來源。如果說以前只是從多種海洋生物,主要是魚類的組織器官中檢測出了微塑料而推測人類通過吃魚吃下微塑料,現在是從人體排洩物中實際檢測出了微塑料。
人的頭髮直徑為17-181微米,糞便中發現的微塑料是50-500微米,比人的頭髮直徑還大。據測算,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食用兩份貽貝,那麼一年將吃下近1萬個塑料微粒。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都發現了微塑料。海鮮這種東西,大家一次可能要吃好多種,在同時食用其他海洋生物,這個數值還會變得更大。這些含有塑料顆粒的海鮮,正整整齊齊地擺在中國人的飯桌上,等待著不知情的人享用。
研究人員在模擬了海洋塑料微粒的現狀來養殖貝類,發現它們會攝入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停留在腸道中,並試圖消化它。一些更大的魚能吞下更多的塑料。食物鏈還具有富集作用,一些小型生物可能只吃下幾塊塑料,但是以他們為食的更大生物就會吃下更多塑料。
塑料在魚類的腸道中是很難被清除的,而在人類食用貝類、小型魚類等海鮮時,也會將它們腸道中的塑料微粒吃下去。所以,吃海鮮真的在吃塑料。
微塑料戰隊裡有幾個「厲害」的人物,它或多或少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
1號大人物:苯並芘
一般塑膠袋裡會有這個物質,它有著很強的致癌性,加工食物過程中它會慢慢釋放出來,慢慢就會進入到食物中,人體食用以後就會導致人體細胞發生癌變。
2號大人物:增塑劑
像我們買早餐時候,老闆拿塑膠袋順手抓個包子,我們點熱米粉或者麵條,這個塑膠袋經過高溫,會釋放出這種有毒物質。這種有害物質會導致人出現性早熟,心血管疾病,同時還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肝臟疾患和泌尿系統疾患等。
3號大人物:鄰二甲酸鹽
這種會增加糖尿病發生的風險,如果是人體正常血糖食用也是會維持有賴於胰島素的分泌,使用這種塑膠袋有可能會增加糖尿病發生的機率,可以說這種對於老年人的影響是最大
遊蕩的微塑料很容易被低端食物鏈生物吃掉,且不能被消化掉,從而導致動物生病、加劇病情甚至死亡。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在富集作用下,會累積大量的微塑料在體內,這些難以消化的小顆粒對人產生難以預計的危害。
一年前調查研究海洋中大約有5.25萬億塑料,其中92%都是塑料微粒!僅僅美國一個國家,每天就約有800萬顆塑料微粒被排放到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中。而這些微粒的年排放量足足可以繞地球7圈!
一個國家的微塑料就可以繞地球7圈,那麼全球那麼多個國家加起來,排放的塑料微粒將是天文數字!這簡直就是海洋發出的悲痛哀嚎!
我們不僅在日常生活裡,要做到減少塑料製品使用,阻擊微塑料汙染,還要減少口入!美國紐約西奈山醫院的研究團隊評估了1.55萬名45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的飲食和心臟健康數據,同時選取了四種飲食習慣來考察,包括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以肉類食物為主,常吃方便食物,常喝酒。
數據分析顯示,僅植物性飲食可顯著降低心力衰竭的患病風險,患病風險甚至可以降低42%。而其他飲食習慣與降低心力衰竭風險無關。所以素食為主,真的有益健康。我們同呼吸,共命運,絕對不能親手毀掉自己。
賢哉-幫地球減負,願更多人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