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2020-10-05 賢哉文化


海鮮是你的最愛嗎?這一年四季逢年過節總想吃點海鮮解解嘴饞,刷手機小視頻看見有漁民剛打撈結束就開始架鍋燒水煮海鮮,大龍蝦和章魚熱氣騰騰,你可能饞的口水直流,立馬下單,心裡早就算好了,哪個清蒸,哪個蒜蓉,哪個麻辣。當你成為一個海鮮愛好者,什麼生蠔、扇貝,花蛤等都是讓你眼睛發光的美味。

可是前段時間,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廢塑料對諸如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每個貽貝含有大約900個塑料顆粒,而六個牡蠣含有大約500個顆粒,而一份大蝦裡,則含有驚人的9000個顆粒。也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年內就吞下了超過11000塊塑料。平時家長總說外面的米線有的就是拿塑料做的,讓孩子們少吃,但是沒想到吧,海鮮體內更多塑料。人類緊緊抱住顫抖的自己說:「我太難了!,這嘴裡吃的就沒幾樣是安全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那白白的貝殼肉或者魚肉裡怎麼可能有塑料,這微塑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


微塑料的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叫微塑料,我有個你們人類起的小名叫「海洋中的PM2.5」。不過,我有點淘氣我愛亂跑亂跳,什麼海洋啊,陸地啊、赤道啊,兩極啊,還是土壤、水系、空氣,或魚類、貝類等食物和飲用水,都有我的足跡。為什麼你們抓不到我呢?因為我太小了,我們家族都是直徑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想找到我,你們不費點功夫怎麼行?

它是如何大搖大擺溜進體內的?


微塑料是如何進入人體內的,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應該是經口進入人體的,我們食用海產品可能是人體內微塑料顆粒的主要來源。如果說以前只是從多種海洋生物,主要是魚類的組織器官中檢測出了微塑料而推測人類通過吃魚吃下微塑料,現在是從人體排洩物中實際檢測出了微塑料。

人的頭髮直徑為17-181微米,糞便中發現的微塑料是50-500微米,比人的頭髮直徑還大。據測算,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食用兩份貽貝,那麼一年將吃下近1萬個塑料微粒。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都發現了微塑料。海鮮這種東西,大家一次可能要吃好多種,在同時食用其他海洋生物,這個數值還會變得更大。這些含有塑料顆粒的海鮮,正整整齊齊地擺在中國人的飯桌上,等待著不知情的人享用。

研究人員在模擬了海洋塑料微粒的現狀來養殖貝類,發現它們會攝入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停留在腸道中,並試圖消化它。一些更大的魚能吞下更多的塑料。食物鏈還具有富集作用,一些小型生物可能只吃下幾塊塑料,但是以他們為食的更大生物就會吃下更多塑料。

塑料在魚類的腸道中是很難被清除的,而在人類食用貝類、小型魚類等海鮮時,也會將它們腸道中的塑料微粒吃下去。所以,吃海鮮真的在吃塑料。


微塑料的戰鬥值和殺傷力

微塑料戰隊裡有幾個「厲害」的人物,它或多或少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

1號大人物:苯並芘

一般塑膠袋裡會有這個物質,它有著很強的致癌性,加工食物過程中它會慢慢釋放出來,慢慢就會進入到食物中,人體食用以後就會導致人體細胞發生癌變。

2號大人物:增塑劑

像我們買早餐時候,老闆拿塑膠袋順手抓個包子,我們點熱米粉或者麵條,這個塑膠袋經過高溫,會釋放出這種有毒物質。這種有害物質會導致人出現性早熟,心血管疾病,同時還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肝臟疾患和泌尿系統疾患等。

3號大人物:鄰二甲酸鹽

這種會增加糖尿病發生的風險,如果是人體正常血糖食用也是會維持有賴於胰島素的分泌,使用這種塑膠袋有可能會增加糖尿病發生的機率,可以說這種對於老年人的影響是最大

遊蕩的微塑料很容易被低端食物鏈生物吃掉,且不能被消化掉,從而導致動物生病、加劇病情甚至死亡。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在富集作用下,會累積大量的微塑料在體內,這些難以消化的小顆粒對人產生難以預計的危害。


人類必須行動起來了!打敗「微塑料」爭做環保大軍

一年前調查研究海洋中大約有5.25萬億塑料,其中92%都是塑料微粒!僅僅美國一個國家,每天就約有800萬顆塑料微粒被排放到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中。而這些微粒的年排放量足足可以繞地球7圈!

一個國家的微塑料就可以繞地球7圈,那麼全球那麼多個國家加起來,排放的塑料微粒將是天文數字!這簡直就是海洋發出的悲痛哀嚎!

我們不僅在日常生活裡,要做到減少塑料製品使用,阻擊微塑料汙染,還要減少口入!美國紐約西奈山醫院的研究團隊評估了1.55萬名45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的飲食和心臟健康數據,同時選取了四種飲食習慣來考察,包括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以肉類食物為主,常吃方便食物,常喝酒。


數據分析顯示,僅植物性飲食可顯著降低心力衰竭的患病風險,患病風險甚至可以降低42%。而其他飲食習慣與降低心力衰竭風險無關。所以素食為主,真的有益健康。我們同呼吸,共命運,絕對不能親手毀掉自己。

賢哉-幫地球減負,願更多人吃素!


相關焦點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怎麼來的?對我們有害嗎?
    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微塑料是什麼?微塑料對人體有毒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微塑料?澎湃新聞整理了到2019年上半年為止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家演講,為公眾進行一一解答。【微塑料主要來源是塑料瓶?
  • 「健康」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對健康有危害嗎?答案在這
    近日,包括美國CNN和英國《衛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導,在2018年歐洲消化醫學會腸胃病學學術會議上,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菲利普·施瓦布爾等人報告,在人類的糞便樣品中首次發現微塑料,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微塑料究竟是個啥東東?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講一講。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本周,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學會上,來自維也納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菲利普·施沃布爾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體內存在微塑料(直徑小於0.5毫米的塑料微粒)。微塑料來源施沃布爾教授認為全球50%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不過進入人體的微塑料對健康有什麼危害,危害程度多高目前尚不明確。
  •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微塑料是什麼?微塑料對人體有毒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微塑料?澎湃新聞整理了到2019年上半年為止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家演講,為公眾進行一一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2篇。
  • 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編者按】 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早在2018年,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曾發布了一項研究,就首次確認了在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之後,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的糞便中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且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近日,來自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的科研人員,針對目前塑料垃圾中對生態系統危害最大的微塑料垃圾,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工作,通過微塑料的「地球環遊記」,為人們一步步揭曉它們究竟是如何進入人體的。什麼是微塑料垃圾?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不過科學家已經在魚類的身體中,還有海鹽和自來水中,發現了塑料乃至微塑料廣泛存在的痕跡。也許人類在不知不覺中也將塑料吃到了肚子裡。 2018年10月23日,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宣布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他們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這意味著人類吃下塑料已經成為事實。
  • 細思恐極:微塑料進入人體!咋進去的?有啥危害?
    微塑料汙染已經「入侵」人體。據《紐約時報》報導,正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10月22日的學會上發布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微塑料就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主要來源為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小塑料顆粒以及大塊塑料垃圾降解產生的碎屑。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GESAMP)稱其為「溫柔殺手」。
  • 澳科研機構:深海微塑料汙染更嚴重
    新華社坎培拉10月6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6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該研究負責人賈斯廷·巴雷特介紹,進入海洋的塑料汙染物會分解,最終形成微塑料。
  • 研究人員稱人類排洩物中發現微塑料:或向人體傳播有毒物質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導美媒稱,一組奧地利研究人員發現,有證據表明,人類糞便中積聚了許多微塑料:極小的塑料珠子、纖維或片段。研究稱,在那段時間,所有參與者都飲用了塑料瓶裝的飲料或是食用了塑料包裹的食品。報導指出,所有8位參與者的糞便樣本都檢測出微塑料呈陽性。根據22日發表在《歐洲聯合胃腸病學雜誌》上的這一研究,在這些糞便樣本中共發現了9種塑料。研究人員指出,微塑料是在較大的塑料片破裂時形成的,它們可能會向人體傳播有毒化學物質和病原體。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湖水和土壤中的微塑料的總量,堪比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塑料的總量——它們可能超過15萬億噸。嬰兒每天都在攝入微塑料這個時候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微塑料正在佔領人體。近日,一篇登載在《自然—食品》期刊上的論文,引發了學界的討論,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通過對48個地區(覆蓋全球78%的人口)的奶瓶進行調查,發現聚丙烯嬰兒奶瓶佔全球市場的83%,這些奶瓶要麼是聚丙烯製成的,要麼是包含了基於聚丙烯的配件。於是他們便萌生了測試嬰兒奶瓶的想法。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上至世界之巔,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溝,微塑料可謂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會攝入70000顆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還缺乏深入的研究,但這類無孔不入的物質無疑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必須推進對於微塑料的研究,儘早提出可行的塑料減排和處理方案。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牡蠣、貝類、蝦、魚等海鮮,都含有成百上千的塑料顆粒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針對廢塑料對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貽貝平均含有約900個塑料顆粒,6個牡蠣含有約500個顆粒,而一份大蝦裡則含有驚人的9000個顆粒;科學家們還在金槍魚、龍蝦中發現了大量塑料。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不僅侵入血液、肝臟等,它還有哪些危害? | 熱點
    藍蚌體內的微塑料 | Mark Anthony Browne魚類、蚯蚓和其他動物的體內出現微塑料,這種現象足夠讓人不安了。但如果這些微粒一直留在體內,尤其是從內臟轉移到血液循環系統和其他器官,就會造成真正的傷害。科學家已經觀察到身體傷害的跡象,比如由微粒撞擊和摩擦器官壁引發的炎症。
  • 12處海水找到7000個微塑料,它們將入人體,患癌人數或增加
    根據報導,近期《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海洋生態環境研究的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英國的科研團隊在大西洋多處進行海水抽樣,並且發現其中含有的微塑料數量遠超出了之前科學家們的 預估,從而降低了人類對塑料汙染危害的評估。
  • 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科學家:全球50%人體內都有塑料微粒
    然而近日,歐洲聯合胃腸病學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科學家研究了8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實驗對象,在他們的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大小在50~500微米之間。
  • 意科學家在孕婦胎盤中發現微塑料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環境國際》雜誌近日報導,義大利科學家首次在孕婦胎盤中發現了微塑料顆粒。 羅馬菲特貝尼弗雷特裡醫院的研究小組在婦女生完孩子後捐贈的6個胎盤中的4個中發現了12個微塑料碎片。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
  • 你每月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銀行卡,人類已進入「吃塑料」時代
    在最近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上,研究人員報告稱,首次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它們的直徑在50到500微米之間。這項研究表明,塑料會最終到達人體腸胃。這對於我們,可能不是個好消息。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這些5毫米或者米粒般大小的塑料,來自降解後的塑料碎片、合成纖維和塑料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