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處海水找到7000個微塑料,它們將入人體,患癌人數或增加

2020-09-04 奇點使者

塑料垃圾問題的影響已經從陸地擴散到海洋中,除了肉眼可見的塑料垃圾之外,海水中還可能存在著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微粒。這些塑料微粒來自塑料垃圾的分解,然後隨著流動的海水逐漸擴大汙染範圍。去年一支南極科考隊伍在南極海域進行海水抽樣,並且在其中發現了塑料微粒的存在,這說明塑料汙染問題幾乎遍布全球海域。



雖然如此,但科學家們在研究塑料汙染的問題上一直都缺乏可靠的數據。根據報導,近期《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海洋生態環境研究的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英國的科研團隊在大西洋多處進行海水抽樣,並且發現其中含有的微塑料數量遠超出了之前科學家們的 預估,從而降低了人類對塑料汙染危害的評估。



研究人員如何調查大西洋的塑料汙染情況?

該研究是由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卡齊亞那·帕波特薩瓦和他的同事共同提出,為了讓調查項目更具有說服力,他們在縱橫大西洋南北的12個地點進行了海水採樣,然後將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成分分析。分析結果發現所有樣本中都存在聚乙烯、聚丙烯等物質的微塑料存在,而這些物質都是目前全球市面上塑料製品最常用的材料。



所謂的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粒,肉眼基本很難在海水中分辨出它們的存在。為了探索不同深度的海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研究人員在每個地點都設置了不同深度的樣本採集,比如海面以下10米、海面以下100米以及海面以下200米。從最終的調查結果來看,研究人員在12個地方檢測出了超過7000個微塑料顆粒。

研究人員根據調查結果推算出什麼?

對於公眾來說,單看該研究的調查數據是很難對海水的塑料汙染情況有明確的了解。而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他們不僅僅要檢測有限區域的情況,還需要利用調查區域的情況來推算整個大西洋的情況,這才是公眾所能獲得的直觀感受。在進行推算之前,研究人員對從1950年開始到2015年這65年的塑料垃圾情況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大西洋作為四大洋之一,它每年都會接收相當多的塑料垃圾。然後從大西洋12個檢測點的檢測情況來看,大西洋中含有的塑料微粒至少有1700萬噸,最多有4700萬噸,這樣的數據已經遠超出1950年的數據。

微塑料垃圾會造成什麼影響?

微塑料垃圾對生態、生物造成的影響與普通塑料垃圾造成的影響不同,普通塑料垃圾被海洋生物攝入之後可能導致組織器官的堵塞致死,而微塑料垃圾則會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不孕不育、炎症甚至是癌症。這些情況已經得到了國際研究的證明,研究人員在不少海洋生物體內發現塑料微粒的存在,也發現塑料微粒會對它們的健康造成威脅。



除了直接影響海洋生物之外,微塑料垃圾還會隨著海水的流動、海洋生物的流動擴散到陸地上。比如出現在人類捕獵名單中的魚類攝入了微塑料顆粒,它們被捕獲之後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中,最終進入人體。儘管目前還沒有研究表明微塑料顆粒會對人體造成炎症、癌症等疾病,但科學家們認為負面影響還是存在的,只不過還未被發現而已。



無獨有偶,近期國際上也有研究發現人體內出現了塑料微粒,主要分布在肝臟、腎臟等地方。這說明塑料汙染問題已經不再只是對無機環境造成影響,對有機生命的健康也造成了威脅。與微塑料汙染相關的研究還在繼續進行,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塑料汙染問題會被揭露,人類什麼時候採取應對措施呢?

相關焦點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大家好,我叫微塑料,我有個你們人類起的小名叫「海洋中的PM2.5」。,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應該是經口進入人體的,我們食用海產品可能是人體內微塑料顆粒的主要來源。如果說以前只是從多種海洋生物,主要是魚類的組織器官中檢測出了微塑料而推測人類通過吃魚吃下微塑料,現在是從人體排洩物中實際檢測出了微塑料。 人的頭髮直徑為17-181微米,糞便中發現的微塑料是50-500微米,比人的頭髮直徑還大。據測算,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食用兩份貽貝,那麼一年將吃下近1萬個塑料微粒。
  • 人體47處被檢出微塑料,或成健康研究下一個熱點
    微塑料已經入人體近日,據外媒報導,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人體提取的47個組織樣本,均發現了塑料顆粒。去年,世衛組織的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人體不太可能吸收大於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計對較小顆粒的吸收也有限。極小的微塑料顆粒的吸收和分布可能較高,但這方面的數據極其有限。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微塑料會對人體帶來什麼影響,但是這項技術將有助於發現人體內的塑料並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揭示塑料汙染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
  • 全球患癌人數增長 肺癌死亡人數最多
    到本世紀末,癌症將成為全球頭號「殺手」,也是阻礙人類預期壽命延長的最大「攔路虎」。報告顯示,癌症病例數量增加有多種原因,如全球人口增加、老齡化加劇等。亞洲是癌症重災區,肺癌、乳腺癌和結腸直腸癌則是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人類製造」首次現身8440米的珠峰近日,一項研究在海拔8440米的珠峰平臺上找到了微塑料汙染的痕跡,這也是已知最高的微塑料。上至世界之巔,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溝,微塑料可謂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會攝入70000顆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還缺乏深入的研究,但這類無孔不入的物質無疑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必須推進對於微塑料的研究,儘早提出可行的塑料減排和處理方案。
  • 深海堆積大量微塑料,每立方海水高達190萬個塑料顆粒
    塑料垃圾遍布全球,是湖泊和海洋的重要垃圾來源 。在河流和三角洲的沉積物中。從浮遊動物到巨型動物,好幾種生物的胃裡都有。微塑料已經在遙遠的環境中被觀察到,如蒙古山區的水和廣泛的海洋沉積物沉積在海平面以下5公裡處,都有微塑料。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本周,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學會上,來自維也納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菲利普·施沃布爾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體內存在微塑料(直徑小於0.5毫米的塑料微粒)。結果,8個樣本均發現了微塑料,而且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大小從0.05~0.5毫米不等,比頭髮絲還小几倍。其中最常見的為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兩者皆為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
  • 國際最新研究:大西洋上層200米有逾千萬噸微塑料垃圾
    舊垃圾場(圖為英國沃爾尼島上的垃圾場)的腐蝕,不斷將埋藏在地下的塑料垃圾衝入海洋,這些遺留垃圾場遍布世界各地,是海洋塑料汙染的許多未量化來源之一。(圖片來自英國國家海洋中心)自然科研 供圖此前,缺乏來自微塑料積累系統的可靠量化數據,特別是在海洋等偏遠地區,阻礙了對微塑料積累所造成的生態和環境損害的評估。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而當人類發現它們的存在時,它們已經遍布全球,從近岸河口區域到大洋,從赤道海域到南北極,從海洋的表層到大洋的超深淵帶,甚至還散布在大氣中,目前大氣中微塑料的濃度2~355個纖維/m2/d。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湖水和土壤中的微塑料的總量,堪比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塑料的總量——它們可能超過15萬億噸。嬰兒每天都在攝入微塑料這個時候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微塑料正在佔領人體。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白色汙染入侵水體塑料垃圾回收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塑料需求持續增加,塑料垃圾的毀滅趨勢只會加速,因為這些材料不會輕易降解,它們存於環境中無法消除。從上面文字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塑料垃圾可能會堵塞海洋動物的胃和消化系統或纏住它們的身體,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每年有成千上萬隻海鳥、海龜和其他動物因塑料垃圾而遭受可怕的死亡,大約60%的海鳥在某種程度上吃過塑料碎片,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至99%。不小心吞食塑膠袋的海龜由於塑料垃圾密度低,因此它們可以搭上洋流的順風車,傳播到世界各地。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近日,來自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的科研人員,針對目前塑料垃圾中對生態系統危害最大的微塑料垃圾,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工作,通過微塑料的「地球環遊記」,為人們一步步揭曉它們究竟是如何進入人體的。什麼是微塑料垃圾?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怎麼來的?對我們有害嗎?
    從1950年到2015年,全球累計生產83億噸塑料,其中有63億噸變成了塑料廢物,比例佔到76%,只有9%的塑料廢物進行了回收,12%進行了焚燒。其中歐洲和中國的塑料垃圾廢物回收率和焚燒率明顯高於美國和其他國家。
  • 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或是罪魁禍首
    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 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微塑料入侵人體!嬰兒每天喝下160萬粒微塑料,連大腦都有塑料
    早在2004年的時候,就有研究者指出,在海洋中堆積的「微塑料」,是最可怕的汙染源之一,因為它們未來很可能會入侵人類的大腦,讓人類的身體中「充滿塑料」。 而微塑料,則是海洋中出現的PM2.5,它們的直徑一般都小於5毫米,普遍都在幾微米左右,肉眼是很能發現的,它們要比普通的塑料製品危害更大。 微塑料是如何出現的呢?
  • 微塑料入侵世界之巔,「人類製造」現身珠峰
    近日,一項研究在海拔8440米的珠峰平臺上找到了微塑料汙染的痕跡,這也是已知最高的微塑料。在2004年發表於《科學》的一篇論文中,湯普森等人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顆粒定義為微塑料,並表示已在英國的各大海灘上都發現了微塑料,且在上世紀60年代保存下來的微生物樣本中也存在微塑料。在這篇新論文中,湯普森等人將眼光從海灘和大洋中移開,望向了世界之巔。他們想知道珠峰頂上是否也有微塑料的足跡。為此,一些實驗室成員參與了珠峰探險隊的登頂活動,從頂峰採集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
  • 汽車排放的汙染物不僅僅是碳,它們還會釋放微塑料
    當你開車兜風時,它不僅會排放顆粒物和溫室氣體,輪胎和剎車的磨損還會釋放出微塑料。而風、雨和雪會把它們帶到世界上最偏遠的地方。最近,剛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了道路交通中塑料微粒的含量。結果顯示,2014年,大氣從交通中帶走了大約68億磅的微塑料。亞洲和北美是大部分汙染的罪魁禍首,但大部分汙染最終進入了世界各地的水道,包括海洋、河灣和海灣。
  • 微塑料:大自然的考題,蓋亞正在測試人類?
    一周後,他們將飲食清單和糞便郵寄到維也納。這8名參與者的糞便中都被檢測出微塑料,共有9種,大小在0.05~0.5mm之間(人類頭髮大約是0.1mm)。平均每10克糞便中約有20個微塑料顆粒。去過月球的人類一共有12人,去過馬裡亞納海溝的只有3人。10890米的海底,人類最難以到達的地方,這裡會有微塑料嗎?結果,從這裡捕捉的浮遊生物,平均每隻體內有3.3±0.7個微塑料顆粒。有些較大的微塑料顆粒甚至肉眼可見。科學家們繼續監測了全球其他的5個海溝,結果發現,全部都被汙染了。
  •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微塑料是什麼?微塑料對人體有毒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微塑料?澎湃新聞整理了到2019年上半年為止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家演講,為公眾進行一一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2篇。
  • 英媒:微塑料損害人類細胞嗎?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新媒體專電 英國新科學家網站2020年12月30日發表了題為《2021年前瞻:我們將搞清楚微塑料能否損害我們的細胞》的文章,作者為拉婭勒·利物浦。文章稱,科學家認為,僅僅是細胞內存在微塑料的機械壓力就足以造成損害。
  • 中國是海洋塑料最多的國家,塑料垃圾如何被排入洋流?
    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現在在學術界對於微塑料的尺寸還沒有普遍的共識,通常認為粒徑小於5mm的塑料顆粒為微塑料。這些微塑料顆粒會吸附許多來自工業和農業的有毒化學物資,它們漂浮在海洋的上層,被許多浮遊生物或其他生物誤食,這些體積較小的生物作為食物然後又進入到更大型的動物體內,而在這些較大型的動物往往是人類經常捕食的魚類。
  • 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編者按】 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