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
微塑料是什麼?微塑料對人體有毒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微塑料?澎湃新聞整理了到2019年上半年為止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家演講,為公眾進行一一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2篇。
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匯報的研究成果,讓人們關注到了這種小小的顆粒對自身的影響。我們體內有微塑料,那對人體有害嗎?實際上,目前人們尚無法確定微塑料是否屬於汙染物;儘管有許多研究證明了微塑料在魚類、小鼠體內的累積,但也無法確定對生物體是否有害。關於微塑料,還有諸多謎題尚待解開。
次生微塑料種類過多,難以溯源
「比如說我們這個紙杯,看似是紙杯,實則裡面有一層PE薄膜。扔到環境中它隨著老化紫外照射,有時候加機械外力作用下,變成更小的碎片。所以我們生活中產生的塑料也好,工業中產生的各種塑料、農業應用中的塑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都有可能被老化分解為微塑料。」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潘響亮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微塑料的來源各不相同,所使用的塑料材質、塑化劑千千萬萬,從微塑料倒推回其原本是什麼性質的塑料,有時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科研界還無法確定微塑料究竟是不是一種汙染。
那麼目前有什麼樣的手段可以分析微塑料的成分,在第二屆全國環境(海洋)微塑料汙染與管控學術研討會間隙,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了珀金埃爾默(Perkin Elmer)探索與分析解決方案事業部亞太區市場總監劉肖,作為全球最大分析儀器生產製造商,珀金埃爾默也帶著他們的解決方案前來參會。劉肖告訴記者,目前比較準確的檢測方法是紅外顯微呈像,在諸多方法中的「假陽性」概率相對較低。
「跟我們指紋一樣的,通過一段光譜的特徵、位置、比例,比照資料庫,就可以直接告訴你它是什麼。」劉肖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一段光譜一般唯一對應一種物質,因此建立更大規模的「指紋庫」,將更多已知物質(包括各種類型的塑化劑、塑料材質)的光譜加入資料庫,可以使這種呈像出來的結果更為準確。在過去一年,珀金埃爾默的指紋庫已經增加了數千個。
對於一個塑料微粒可能攜帶多種塑料成分的情況,劉肖告訴記者,目前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解決。 一般應用中,共混材料很多,這是因為有些材料剛性強,有些材料可塑性強,共混處理後可以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而紅外顯微成像可以看到材料更加微觀的結構。根據珀金埃爾默向記者披露的數據,目前其可以進行檢測的微塑料最小可以達到2微米。
同時,劉肖告訴記者此前有報導檢驗出瓶裝水裡面有微塑料,有的研究顯示一升水裡面有幾百個微塑料顆粒,後來經過驗證,可能從方法學上是不夠嚴謹的。因為這些研究用的螢光染色發,最終檢測出來的一些並不是原有的微塑料。
潘響亮教授也告訴記者, 此前其團隊使用普通的螢光標記物對微塑料進行標記,結果發現被動物食用後,標記物全部從微塑料脫落了下來,沒有收集到有效數據。在這之後,潘教授改用更小分子的帶有稀土元素的螢光標記物對微塑料進行標記,最終才得到了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結果.某些尺寸的微塑料確實可以進入到小鼠和家禽的臟器並累積。
魚肉能吃:魚類肌肉組織中尚未檢測出微塑料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檢測出魚類和貽貝類體內含有微塑料。
潘響亮教授也告訴記者,此前其研究團隊用螢光標記法進行實驗,出現過不準確的情況,這是因為螢光標記本身使用的是塑料微球,可能與生物體本身攜帶的微塑料混淆。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在湛江紅樹林附近、北部灣、南沙島礁附近的魚類體內均檢測出了微塑料。進一步分析發現,微塑料主要分布在魚類的鰓、腸道和胃裡。其中近岸魚類當中,微塑料在這些組織中的分布相對更均勻,而對於外海魚類來說,微塑料主要分布在胃和腸道,腮的比例很低。
此外,這項研究顯示微塑料容易「進」也容易「出」。總體來說,潛在的威脅在於,塑料微粒可能附著著汙染物,通過大魚吃小魚、水下呼吸燈不同途徑進入到具體的組織中,有些在生物體中產生了累積。從魚體中檢測到的微塑料也存在不同形態,以塑料纖維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魚類體內的微塑料主要集中在其消化系統,目前尚未有研究發現微塑料存在或富集在魚類的肌肉組織中。因此,有研究員建議如果不想吃到微塑料,「吃魚之前要把內臟清洗乾淨」。
微塑料「穿腸過」,是好是壞很難說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向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對於8位志願者糞便進行的檢測,實際過程也非常複雜,包括需要控制其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並進行監控記錄等等,大範圍內了解對人體的影響更是難上加難。
從原理上來看,所謂「微塑料會在人體內富集」其實一種很複雜的情況,很難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需要考慮多種情景,比如在微塑料是乾淨的情況下進入到人體,可能人體的脂肪組織裡面已經富集了有機汙染物,這時候微塑料可能會吸附這些有機汙染物,並隨著糞便排出去,而大部分微塑料是會隨著糞便排出去的;但假如人體的脂肪組織沒有受到汙染,而微塑料本身又攜帶有機汙染物的話,微塑料在體內稍微停留時或者長時間在體內就有可能有少量的釋放,此時微塑料就會作為汙染物的釋放源。而且即便在人體裡,也不能簡單地就認為微塑料一定在釋放汙染物,因為真正的釋放過程,其速率很慢,同時釋放的量也很很少。
這不同於在自然環境裡面,特別是海洋環境裡面,波浪的機械作用特別大,大海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也非常強,可能會加速微塑料攜帶的汙染物釋放。進入自然生境後,塑料從大塊慢慢變小,就會出現一些微孔或者縫隙,可能導致裡面的添加劑釋放。相對而言,人體內的環境溫和許多。這一過程也更加緩慢,甚至在還未釋放前就可能隨著糞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