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2021-01-09 騰訊網

【編者按】

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

微塑料是什麼?微塑料對人體有毒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微塑料?澎湃新聞整理了到2019年上半年為止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家演講,為公眾進行一一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2篇。

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匯報的研究成果,讓人們關注到了這種小小的顆粒對自身的影響。我們體內有微塑料,那對人體有害嗎?實際上,目前人們尚無法確定微塑料是否屬於汙染物;儘管有許多研究證明了微塑料在魚類、小鼠體內的累積,但也無法確定對生物體是否有害。關於微塑料,還有諸多謎題尚待解開。

次生微塑料種類過多,難以溯源

「比如說我們這個紙杯,看似是紙杯,實則裡面有一層PE薄膜。扔到環境中它隨著老化紫外照射,有時候加機械外力作用下,變成更小的碎片。所以我們生活中產生的塑料也好,工業中產生的各種塑料、農業應用中的塑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都有可能被老化分解為微塑料。」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潘響亮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微塑料的來源各不相同,所使用的塑料材質、塑化劑千千萬萬,從微塑料倒推回其原本是什麼性質的塑料,有時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科研界還無法確定微塑料究竟是不是一種汙染。

那麼目前有什麼樣的手段可以分析微塑料的成分,在第二屆全國環境(海洋)微塑料汙染與管控學術研討會間隙,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了珀金埃爾默(Perkin Elmer)探索與分析解決方案事業部亞太區市場總監劉肖,作為全球最大分析儀器生產製造商,珀金埃爾默也帶著他們的解決方案前來參會。劉肖告訴記者,目前比較準確的檢測方法是紅外顯微呈像,在諸多方法中的「假陽性」概率相對較低。

「跟我們指紋一樣的,通過一段光譜的特徵、位置、比例,比照資料庫,就可以直接告訴你它是什麼。」劉肖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一段光譜一般唯一對應一種物質,因此建立更大規模的「指紋庫」,將更多已知物質(包括各種類型的塑化劑、塑料材質)的光譜加入資料庫,可以使這種呈像出來的結果更為準確。在過去一年,珀金埃爾默的指紋庫已經增加了數千個。

對於一個塑料微粒可能攜帶多種塑料成分的情況,劉肖告訴記者,目前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解決。 一般應用中,共混材料很多,這是因為有些材料剛性強,有些材料可塑性強,共混處理後可以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而紅外顯微成像可以看到材料更加微觀的結構。根據珀金埃爾默向記者披露的數據,目前其可以進行檢測的微塑料最小可以達到2微米。

同時,劉肖告訴記者此前有報導檢驗出瓶裝水裡面有微塑料,有的研究顯示一升水裡面有幾百個微塑料顆粒,後來經過驗證,可能從方法學上是不夠嚴謹的。因為這些研究用的螢光染色發,最終檢測出來的一些並不是原有的微塑料。

潘響亮教授也告訴記者, 此前其團隊使用普通的螢光標記物對微塑料進行標記,結果發現被動物食用後,標記物全部從微塑料脫落了下來,沒有收集到有效數據。在這之後,潘教授改用更小分子的帶有稀土元素的螢光標記物對微塑料進行標記,最終才得到了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結果.某些尺寸的微塑料確實可以進入到小鼠和家禽的臟器並累積。

魚肉能吃:魚類肌肉組織中尚未檢測出微塑料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檢測出魚類和貽貝類體內含有微塑料。

潘響亮教授也告訴記者,此前其研究團隊用螢光標記法進行實驗,出現過不準確的情況,這是因為螢光標記本身使用的是塑料微球,可能與生物體本身攜帶的微塑料混淆。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在湛江紅樹林附近、北部灣、南沙島礁附近的魚類體內均檢測出了微塑料。進一步分析發現,微塑料主要分布在魚類的鰓、腸道和胃裡。其中近岸魚類當中,微塑料在這些組織中的分布相對更均勻,而對於外海魚類來說,微塑料主要分布在胃和腸道,腮的比例很低。

此外,這項研究顯示微塑料容易「進」也容易「出」。總體來說,潛在的威脅在於,塑料微粒可能附著著汙染物,通過大魚吃小魚、水下呼吸燈不同途徑進入到具體的組織中,有些在生物體中產生了累積。從魚體中檢測到的微塑料也存在不同形態,以塑料纖維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魚類體內的微塑料主要集中在其消化系統,目前尚未有研究發現微塑料存在或富集在魚類的肌肉組織中。因此,有研究員建議如果不想吃到微塑料,「吃魚之前要把內臟清洗乾淨」。

微塑料「穿腸過」,是好是壞很難說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向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對於8位志願者糞便進行的檢測,實際過程也非常複雜,包括需要控制其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並進行監控記錄等等,大範圍內了解對人體的影響更是難上加難。

從原理上來看,所謂「微塑料會在人體內富集」其實一種很複雜的情況,很難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需要考慮多種情景,比如在微塑料是乾淨的情況下進入到人體,可能人體的脂肪組織裡面已經富集了有機汙染物,這時候微塑料可能會吸附這些有機汙染物,並隨著糞便排出去,而大部分微塑料是會隨著糞便排出去的;但假如人體的脂肪組織沒有受到汙染,而微塑料本身又攜帶有機汙染物的話,微塑料在體內稍微停留時或者長時間在體內就有可能有少量的釋放,此時微塑料就會作為汙染物的釋放源。而且即便在人體裡,也不能簡單地就認為微塑料一定在釋放汙染物,因為真正的釋放過程,其速率很慢,同時釋放的量也很很少。

這不同於在自然環境裡面,特別是海洋環境裡面,波浪的機械作用特別大,大海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也非常強,可能會加速微塑料攜帶的汙染物釋放。進入自然生境後,塑料從大塊慢慢變小,就會出現一些微孔或者縫隙,可能導致裡面的添加劑釋放。相對而言,人體內的環境溫和許多。這一過程也更加緩慢,甚至在還未釋放前就可能隨著糞便排出。

相關焦點

  •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澎湃新聞記者 徐路易 2019-09-20 21:05 來源:澎湃新聞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怎麼來的?對我們有害嗎?
    (原標題: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澎湃新聞記者 徐路易【編者按】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
  • 「健康」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對健康有危害嗎?答案在這
    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如此嚴重的微塑料汙染,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大量微塑料會對健康產生什麼影響?而人體攝入的微塑料和納米級塑料顆粒90%以上不會被人體吸收,因此認為,微塑料可能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但也有研究認為,人類攝入的微塑料,儘管大部分隨糞便排出,但仍會有少量的存留在體內,長期的蓄積,就可能造成危害。
  • 研究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並影響蜂產品質量安全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肉眼不可見的微塑料顆粒對傳粉昆蟲的影響,正在引起科學家們的注意。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並進而影響蜂產品質量安全。有媒體報導稱,有關機構曾在蜂蜜中檢出塑料成分。蜜蜂所齊素貞副研究員介紹說,這引起了他們的研究興趣,想要知道蜂蜜中的塑料成分是否會影響蜜蜂健康。
  • 家有山泉:淨水器是智商稅嗎?塑料微粒通過飲水進入人體
    2018年10月22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試者的每份糞便樣本中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這項研究清楚表明,微塑料已經滲入全世界海洋,並已然侵入許多生物體,也包括我們人類。關於塑料汙染問題,近年來報導越來越多,但沒有切膚之痛總難以引起重視。可有沒有想到,我們正在一口一口吃著塑料,並且塑料微粒已在人體內被發現?
  • 科研|科學家研究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通過闡明其危害蜜蜂腸道健康的毒性機制,有助於理解環境因子對蜜蜂健康的影響,同時也為研究微塑料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東方IC/圖) 全文共3880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這意味著人類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吃掉了塑料,由此引出一個廣受關注的毒理學問題:微塑料會進入人類的腸道、血液以及其他器官中並危害我們的健康嗎?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塑料已經進入了人體
    該消息發出後立即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塑料問題終於從自然環境擴散到人體健康,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塑料微粒已經進入人體,會給人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發表該研究報告的是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洛夫·豪登以及他的學生,他們通過對47份人體組織樣品的監測,發現了塑料微粒的存在。塑料微粒分為兩種,一種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另一種是直徑小於0.05毫米的納米塑料,而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同時在人體組織樣本中發現了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應該是經口進入人體的,我們食用海產品可能是人體內微塑料顆粒的主要來源。如果說以前只是從多種海洋生物,主要是魚類的組織器官中檢測出了微塑料而推測人類通過吃魚吃下微塑料,現在是從人體排洩物中實際檢測出了微塑料。 人的頭髮直徑為17-181微米,糞便中發現的微塑料是50-500微米,比人的頭髮直徑還大。據測算,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食用兩份貽貝,那麼一年將吃下近1萬個塑料微粒。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近日,來自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的科研人員,針對目前塑料垃圾中對生態系統危害最大的微塑料垃圾,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工作,通過微塑料的「地球環遊記」,為人們一步步揭曉它們究竟是如何進入人體的。什麼是微塑料垃圾?
  • 英媒:微塑料損害人類細胞嗎?
    但也有人擔心,微塑料可能將病毒和細菌等有害微生物帶入我們的細胞。全文摘編如下: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在吃進、喝進並吸入微塑料,但尚不清楚這些微粒是否會被人體器官、組織和細胞吸收並影響人體健康。2021年,我們將最終發現微塑料是否能進入我們的血液——通往我們器官和組織的通道,還有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否能滲入我們的細胞。「我們已經非常非常接近了。」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人體47處被檢出微塑料,或成健康研究下一個熱點
    目前微塑料可以分為大致兩種,一種是進入環境前就已經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一般來自清洗衣服後的廢水。雪梨大學沿海城市生態影響研究中心發現,每洗一件衣服,就會衝洗掉1900多根纖維。其次是一些大型塑料的碎片汙染,包括我們熟知的飲料瓶、漁網、塑膠袋等。微塑料會通過各種方式轉移到人體中,造成潛在的健康風險。
  • 每日科普|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除了海洋,淡水、土壤、大氣中有微塑料的存在,甚至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鹽、礦泉水等食品中也都檢測到了一定量的微塑料顆粒。除了人類頻繁活動的區域,在人類活動較少的地區、人跡罕至的冰山、海溝也陸續檢測到了微塑料。可以說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
  • 科學研究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 。 通過闡明其危害蜜蜂腸道健康的毒性機制,有助於理解環境因子對蜜蜂健康的影響,同時也為研究微塑料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提供了直接證據。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當前,海洋微塑料汙染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海洋中的微塑料也被稱為海洋中的 「PM2.5」,就如同大氣中的 PM2.5 一樣,微塑料一旦通過海洋中的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必將走上人類餐桌,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
  • 人一生可能攝入20公斤微塑料顆粒 足以裝滿兩個回收箱
    這項研究綜合了50多項有關攝入微塑料(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的研究數據。 攝入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 儘管已經能夠在諸多生物體內觀察到累積的微塑料顆粒,但其對生物體的影響目前尚無明確結論。 微塑料可能會攜帶周圍環境中的汙染物,包括煤和焦油中的有機分子,這使其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 純淨水並不「純淨」 裡面的塑料顆粒可能有害健康
    純淨水並不「純淨」 裡面的塑料顆粒可能有害健康 2018.03.19 10:38:00來源:壹品健康作者:sharon 3月19日報導 文/sharon據外媒報導,根據一份新的報告,微小的塑料顆粒往往太小而無法看到。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人類製造」首次現身8440米的珠峰近日,一項研究在海拔8440米的珠峰平臺上找到了微塑料汙染的痕跡,這也是已知最高的微塑料。上至世界之巔,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溝,微塑料可謂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會攝入70000顆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還缺乏深入的研究,但這類無孔不入的物質無疑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必須推進對於微塑料的研究,儘早提出可行的塑料減排和處理方案。
  • 陳根:研究開發檢測食物微塑料新方法,揭開沙丁魚微塑料之迷
    文/陳根我們已經知道,日常的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塑料廢物,並且其中大部分被分解成為微小的塑料碎片。但事實上,我們對它們對動物和人類造成的風險並不了解。而即便我們意識到瓶裝水或海鮮等物質會給我們帶來少量塑料,但目前學界並不清楚這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什麼影響,以及什麼(如果有的話)水平可能被認為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