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利用這些信息,研究小組能夠展示洋流是如何控制海底塑料微粒的分布的。結果發現海底洋流可控制這些「微塑料」的流動,它們可將微塑料攜帶至海底峽谷,隨後通過「底層水流」在海底運輸,最終將這些細顆粒沉積下來從而堆積大量沉積物。研究人員將這些沉積物稱之為「微塑料熱點地區」。這些熱點地區似乎是深海的「垃圾帶」。
-
海底微塑料汙染達有史最高水平,每1平方米薄層中多達190萬個!
曼徹斯特大學2020年4月30日報導,科學家發現海底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微塑料。微塑料通過載有工業和生活廢水的河流輸送到海洋,再由強大的沉積物(濁流)帶到海底峽谷,然後通過「底流」在海底運輸,並沉積在泥沙中。其他微塑料從海面下沉,也可以被海流拾起並攜帶。
-
深海1萬米,沒發現生物,卻驚現微塑料!難怪禁釣有人拍手稱快
人類帶著這個問題開始了探索之旅,製造了各種深海下潛設備,我國的蛟龍號也是其中之一,最大載人下潛深度為7062米。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通常認為粒徑小於5mm的塑料顆粒為微塑料。發表於《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雜誌上的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一項關於馬裡亞納海溝的研究,即在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也發現了大量微塑料。這些微塑料不僅存在於海溝的海水中,而且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甚至存在著一個7至11公裡的塑料沉積物。 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塑料來自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工業化地區和大太平垃圾帶。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由於塑料垃圾具有難以降解和長距離遷移等特性,導致在全球海洋環境中廣泛分布,從近岸到深海大洋,從赤道到兩極,從表層海水到深海海底,都有海洋塑料垃圾的蹤跡。城鎮垃圾填埋場位於沿海海岸,一旦出現大風、暴雨天氣,垃圾堆放場堆積的垃圾極易進入海洋環境。 塑料加工生產和運輸。由於管理不善,樹脂原料可在加工生產和運輸過程中釋放到海洋環境。 汙水處理廠和雨水排放管道汙水溢出。在強降雨天氣,固體垃圾可隨地表徑流進入雨水排放系統,進而進入海洋;用於個人清潔用品的塑料微珠、衣服脫落的聚酯纖維等可隨汙水處理廠汙水排放進入海洋環境。
-
微塑料:人類正在親手把大海變成一個巨大的「毒沼」
結果讓科研團隊感到驚訝,在被調查的淺海附近和深海發現了幾乎相同濃度的微塑性顆粒。而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發現在中層水域(向下200至600米)中,微塑料顆粒的濃度約為地表水域的四倍。海底的洋流和地質結構使局部海底堆積了更多微塑料最近,另一個來自於英國曼徹斯頓大學的海洋科研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自己的研究,正如前人的結果,在海底科研人員檢測到了絕大多數的微塑料沉積。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微塑料含量
一項國際研究項目揭示了海底有史以來最高的微型塑料碎片含量水平,僅1平方米的薄層中就有高達190萬片。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然而,這樣的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只佔進入世界海洋的塑料的不到1%。
-
深海10898米,沒發現生物,卻驚現微塑料!難怪禁釣有人拍手稱快
人類帶著這個問題開始了探索之旅,製造了各種深海下潛設備,我國的蛟龍號也是其中之一,最大載人下潛深度為7062米。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通常認為粒徑小於5mm的塑料顆粒為微塑料。發表於《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雜誌上的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一項關於馬裡亞納海溝的研究,即在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也發現了大量微塑料。這些微塑料不僅存在於海溝的海水中,而且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甚至存在著一個7至11公裡的塑料沉積物。 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塑料來自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工業化地區和大太平垃圾帶。
-
海洋環保科普(2)|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海洋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人類健康安全。由於塑料垃圾具有難以降解和長距離遷移等特性,導致在全球海洋環境中廣泛分布,從近岸到深海大洋,從赤道到兩極,從表層海水到深海海底,都有海洋塑料垃圾的蹤跡。
-
海底1500萬噸塑料,4500米生物檢測出微塑料?誰是嫌疑人
自1909年美國化學家貝克蘭造出酚醛樹脂,這項發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人類因此進入塑料時代, 塑膠袋的廣泛使用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新的篇章。 但是由於塑料不可降解,每天每個人都在不斷的消耗各種塑料製品,塑料垃圾不斷增加, 陸地上, 海洋中塑料垃圾堆積, 給地球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海洋中存在的各種垃圾碎片被聯合國稱之為「溫柔的海洋殺手」。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北極星固廢網訊:在加拿大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日本和美國未籤署寫入數值目標、旨在減少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文件《海洋塑料憲章》,被環境保護團體紛紛譴責「應該感到羞恥」。聯合國推測塑料垃圾廢棄量為每年3億噸。還有估算顯示,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為每年800萬至1200萬噸。本文為您分享《10000 個科學難題˙海洋科學卷》中一個相關的「難題」。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12月3日,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研討會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越南等11個APEC經濟體代表共120餘人參會。
-
一口海水中有四百多顆塑料微粒?海洋汙染比預想嚴重
但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日前在《湖沼學和海洋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你嗆進去的不止是鹹鹹的海水,還有400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但是,傳統的測量方式是用網過濾海水,只能發現體積足夠大的塑料微粒。
-
最新研究:北極近表層海水92%微塑料汙染來自合成纖維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項環境分析的研究論文顯示,北極近表層海水約92%的微塑料汙染都來自合成纖維,其中,約73%為聚酯,類似紡織品中使用的纖維。該論文指,世界上大部分偏遠地區都發現了微塑料。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你的體內有多少塑料顆粒?你每天吃(喝)進去多少塑料顆粒?結果,8個樣本均發現了微塑料,而且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大小從0.05~0.5毫米不等,比頭髮絲還小几倍。其中最常見的為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兩者皆為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
-
微塑料:大自然的考題,蓋亞正在測試人類?
這8名參與者的糞便中都被檢測出微塑料,共有9種,大小在0.05~0.5mm之間(人類頭髮大約是0.1mm)。平均每10克糞便中約有20個微塑料顆粒。10890米的海底,人類最難以到達的地方,這裡會有微塑料嗎?結果,從這裡捕捉的浮遊生物,平均每隻體內有3.3±0.7個微塑料顆粒。有些較大的微塑料顆粒甚至肉眼可見。科學家們繼續監測了全球其他的5個海溝,結果發現,全部都被汙染了。論文的最後,科學家說,極有可能,整個地球的海洋生態系統都已經被微塑料汙染了。
-
一種能將塑料垃圾研磨成更小微塑料顆粒的龍蝦
關於塑料垃圾如何在海洋環境中移動的問題,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但研究人員正在不斷想出新的方法來追蹤其路徑。 義大利科學家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龍蝦消化塑料顆粒的方式,發現它們的胃實際上是將塑料顆粒研磨成微小的碎片,而這些碎片會對食物鏈中較小的生物造成危險。
-
嚴重低估:海洋塑料微粒數量
; 全球首個,海洋塑料汙染防治技術委員會成立; 全球首個,海洋塑料即將被定義,目前該定義正在徵集各方意見。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日前在《湖沼學和海洋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 你嗆進去的不止是鹹鹹的海水,還有400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
-
英研究首次考察大西洋內部微塑料含量:遠遠高於此前預期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實習生 王禕琛微塑料是指所有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廣泛分布於海洋和陸地等各個環境介質中。微塑料可被生物吸收積累,產生生態風險和健康風險。然而在海洋等偏遠地區,仍然缺乏微塑料積累系統的可靠量化數據,難以評估微塑料積累造成的生態和環境危害。
-
海洋塑料垃圾每年造成1500萬海洋生物死亡
海洋汙染會為海洋生物帶來極大的危害。本周,在厄瓜多首都基多舉辦的一次環境論壇上,勞倫斯·莫裡斯女士表示:「據統計在北大西洋,有30%的魚類在其生命周期內,都會食入大量的塑料垃圾。」受海洋汙染影響的海洋生物種類十分廣泛,例如魚類、鯨類、烏龜等,塑料垃圾對他們的危害是致命性的。
-
《自然通訊》首次考察大西洋內部微塑料含量:遠遠高於此前預期
然而在海洋等偏遠地區,仍然缺乏微塑料積累系統的可靠量化數據,難以評估微塑料積累造成的生態和環境危害。當地時間8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大西洋海面以下200米約有1200萬噸至2100萬噸微塑料。研究人員僅對大西洋中三種最常見的塑料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整個大西洋中的塑料數量遠遠高於以前研究確定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