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人類正在親手把大海變成一個巨大的「毒沼」

2020-08-29 普遍生物

原創文章 作者:普遍生物 歡迎分享,轉發到不同平臺請註明出處。

巴拿馬一海港邊滿眼都是漂浮的塑料垃圾

塑料汙染正在侵蝕大海

我們都知道,塑料汙染對於自然和環境有著十分巨大的危害,而且塑料製品由於其特性,在自然中也是很難被分解掉的。但是,人類每年的都消耗著大量的塑料製品,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激增。需要知道的是,根據目前的生態調查,科學家們已經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已知陸地和海洋中發現了塑料汙染的存在,而且這種情況由於人類的不節制,正在變得更加糟糕

相對於人類活動密集的陸地,從前,海洋生態狀況更加容易被人類忽視。現在隨著海洋生態的研究,大海中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健康的影響原來越被關注。據了解,目前,人類每年大約有10餘萬噸的塑料製品流入大海,隨著大海的洋流「環遊世界」。

A為最近研究的海域 B是全球目前海域的塑料垃圾的分布 來源於參考文獻原圖

而且最糟糕的事情是,據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垃圾不僅是在我們常見的海面上,更多的都沉入深海和海底。海面上漂浮的塑料只佔了全球海洋塑料估值的約1%,其餘主要的99%的塑料都進入了深海。

從海面到海底,微塑料無處不在

2019年6月,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和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人員安妮拉·喬伊(Anela Choy)檢測了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灣25Km海域。研究人員使用MBARI的水下機器人,該機器人配備了專門為此項目設計的採樣設備,多次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深度,大約在海面以下5至1000米的深度,從海水中過濾塑料顆粒。

A 水下機器人 B檢測深度和微塑料含量 來源於研究論文

大多數樣品是在蒙特雷峽谷深水區距海岸約25公裡處採集。結果讓科研團隊感到驚訝,在被調查的淺海附近和深海發現了幾乎相同濃度的微塑性顆粒。而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發現在中層水域(向下200至600米)中,微塑料顆粒的濃度約為地表水域的四倍。

海底的洋流和地質結構使局部海底堆積了更多微塑料

最近,另一個來自於英國曼徹斯頓大學的海洋科研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自己的研究,正如前人的結果,在海底科研人員檢測到了絕大多數的微塑料沉積。伊恩·凱恩的團隊研究了第勒尼安海海域的塑料沉積情況,海底洋流情況和海底的地質結構。

研究海域的海洋地質情況 來源於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海底的洋流將會推動海洋微塑料的漂移,在這樣的漂移過程中,海底的特殊地質結構,如海底峽谷和海溝中將會積累更過的塑料。而往往在這樣的深海中,海水的含鹽量會更高,這會引起海底的局部電離作用,所以使得很多的塑料垃圾變得碎片化。第勒尼安海中的微塑性濃度包括深海底記錄的最高值(下圖:A):每50克幹沉積物中最多有182根纖維和9個碎片,在撒丁島NE大陸斜坡底部的異形體漂移中記錄了百萬個/ 平米(下圖,B和C)。

海底微塑料的整體和局部豐度 來源於科研文章

同時,進一步分析地質運動發現,類似於研究海域地的活躍海溝中,由於海流衝擊和地質運動,不定期的會將沉積在海底的微塑料重新翻出來。這樣的海溝變得像發酵罐一樣,不僅沒有減緩塑料汙染的危害,反而促使塑料垃圾變得更加微小,從而給海洋的塑料汙染造成更加負面的影響

近海床洋流在深海中微塑料的轉移,濃縮和儲存中的作用 來源於科研文章

微塑料正在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身體

在伊恩·凱恩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調查海域中部分海藻體內含有微塑料的成分。此前美國安妮拉·喬伊的研究中,結果顯得更加糟糕。

海水及生物中微塑料含量 圖片來源於研究論文

除了對水取樣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在海水中濾食性的兩種海洋物種中的微塑性顆粒濃度:紅蟹和巨型幼蟲。研究小組在他們調查的所有動物標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性。遠洋紅蟹和t狀巨型幼蟲是海洋食物網的關鍵部分。遠洋紅蟹通常在海洋表面附近大量發現,在那裡它們被包括金槍魚在內的許多魚類捕食。

這也就是在說,我們的食物正在吃著我們投放到大海中的微塑料,而這些微塑料終將進入人類自己的身體。

忽視環境保護的消費,終將消費人類自身的健康

在後續的社會調查中,相關科研工作者發現,目前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主要的來源不是捕魚業的廢物,如:漁網,漁具等,雖然這些也在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但是海洋中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還是陸地上人類的塑料製品的製造,消費,交易。

印度尼西亞附近小島周圍的海洋垃圾

Van Houtan(研究人員之一)指出:「整個海水中普遍出現塑料汙染,如果想要解決:減少生產源頭和過度的使用,是最有效的手段」 他還說道:「實際上目前不可能從深海中去除現有的微塑料。但是如果我們減慢塑料從陸地的流入海中,我們可以有效的防止塑料在我們全球海洋中的進一步積累。」

也許很多的人會覺得嗎,身在內陸的我們,海洋的保護是否離我們太過遙遠,海洋的汙染是否會嚴重到波及我們?我想說:無論我們離海洋看似多遠,但是我們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只要享用來自大海的物產(生蠔、花甲、扇貝、海帶、螃蟹、海魚 等等)就有著吃下塑料的危險,這也是目前常規檢測中沒有的;只要多隨處丟棄一個塑料瓶,塑膠袋,就可能為海洋的「毒池」盡一份力。

劉玄德有句話說的好,與君共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參考文章

  1. C. Anela Choy, Bruce H. Robison, Tyler O. Gagne, Benjamin Erwin, Evan Firl, Rolf U. Halden, J. Andrew Hamilton, Kakani Katija, Susan E. Lisin, Charles Rolsky, Kyle S. Van Houta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biological transport of marine microplastics across the epipelagic and mesopelagic water column.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9-44117-2
  1. Ian A. Kane, Michael A. Clare, Elda Miramontes, Roy Wogelius, James J. Rothwell, Pierre Garreau, Florian Pohl. Seafloor Microplastic Hotspots Controlled by Deep-Sea Circulation. Science, 2020 DOI: 10.1126/science.aba5899
  1. M. L. Taylor, C. Gwinnett, L. F. Robinson, L. C. Woodall, Plastic microfibre ingestion by deep-sea organisms. Sci. Rep. 6, 33997 (2016). doi:10.1038/srep33997pmid:27687574

相關焦點

  • 微塑料:大自然的考題,蓋亞正在測試人類?
    分析這些微塑料的來源,原來有不少來自人類的日化用品,是牙膏、洗臉奶裡面的微珠……這些微小的塑料珠,躲過了汙水處理,進入了河流,進入了大海,跟著洋流來到了南極。如果地心世界存在,恐怕地心的高等文明也嘗過我們的洗面奶了吧。深海、南極、北極,這麼多微塑料,究竟從哪裡來呢?
  • 每日科普|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這些不到1毫米的塑料微纖維最終會匯集進入海洋,成為塑料汙染的一大來源。這些原生、次生的微塑料源源不斷地匯集,海洋就像一個巨大的湯鍋,而且還在不斷地添加著「塑料湯料」。根據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估算,全球海底沉積的微塑料量為840萬~1440萬噸。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科學家十分擔憂,我們或正在自食惡果!
    大家應該已經注意到最近《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出現一篇研究論文,科學家在人類的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顆粒的存在,這令科學家十分的擔憂,人類製造的塑料反過來或正在威脅人類本身,我們或正在自食惡果!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胎盤中存在微塑料顆粒,那麼意味著嬰兒身上也存在著這些東西,這是顯而易見的。
  • 又一個地質年代的到來?微塑料正在汙染地球,每15年沉積率翻一番
    從地質學上來說,地球可以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器,每個時期地球上都出現了代表類型的生物物種,新生代主要以哺乳動物和人類祖先出現為主要特徵。嚴格地講,新生代的定義是從180萬年前至今。然而現在卻有地質學家戲謔地稱:又一個地質年代開始了!
  • 當蔚藍變成微塑料
    在這個居住有70億+人類的蔚藍色星球(地球)裡,我們人類在這個有45億歲的星球上,生存了幾千年,而我們人類發展旅程也不過幾十萬年,對於地球只是轉瞬之間而已,我們目前現在生活的這個大家園中,現在已經被一種有害顆粒所覆蓋——微塑料!
  • 科學家:微塑料正在層層積累,毒素將回到人類體內
    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用水果粒點綴過的一顆糖,或者是幅藝術作品。事實上,這是一塊充滿微塑料的北冰洋海冰,科學家從北冰洋的深處極其提取出來。亞歷山德拉·德安吉洛表示,在之前的探測過程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嚴重的情況,大量的有毒海冰進入人類的生活區。
  • 霍金預言正在成為現實,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微塑料或將侵入大腦
    科技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在全力發展的一個領域,我們也能感受到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科技樹也是不斷有新的分岔出現,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再說了,科學家精力畢竟有限,數量更是有限,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所有領域都做到科技領先。
  • 專訪 |李道季:我國海洋微塑料管控正在加速推進,關鍵科學問題尚待解答
    「根據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2020年1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正在制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將進一步杜絕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向海洋的排放,是從源頭上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的重大行動。」李道季表示。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小體積的微塑料意味著更高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是指每單位質量的多孔固體物質的表面積)。比表面積越大,汙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強。   首先,環境中存在大量的多氯聯苯、雙酚a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這些有機汙染物往往是疏水性的,也就是說不容易溶於水,容易被水稀釋)。一旦微塑料遇到這些汙染物,它們就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汙染圈。微塑料相當於變成汙染物的坐騎,可以在環境中遊走。
  • 洗臉化妝少用「微塑料」 給海洋魚類一個清潔家園
    而實現深度潔淨的「清潔工」——一種名叫微塑料的小小顆粒珠,正成為危害海洋魚類的溫柔殺手。日前舉行的第283期東方科技論壇聚焦「微塑料海洋汙染與控制」,與會專家呼籲應該禁止在個人護理品中添加用於深度清潔的微塑料顆粒,至於「臉要更乾淨,妝容更美麗」,可以尋找可生物降解的替代材料與新技術。「海洋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塑料世界」。
  • 47個人體器官樣本檢測到塑料成分!丟棄的塑料正在汙染人類自己
    塑料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從北極的雪、高山土壤到最深的海洋。這些上萬年都無法完成降解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生態體系,經過食物鏈層層積累,最終回到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體內,一點點侵蝕著我們的身體。城市居民亂扔垃圾的行為、以及相關垃圾處理的管理不善和工業活動等,都有可能使塑料脫離正常有序的處理程序,從而進入自然環境。進入自然環境的塑料,有很大一部分被流進了河流和小溪,然後再被帶入大海,進入海洋的生態系統。而這一情況,在廢物回收基礎設施缺乏的國家尤其普遍。
  • 珠穆朗瑪峰被微塑料入侵,未來人類要面臨多大的危險?
    現在攀上珠穆朗瑪峰山頂的人開始增多,「人類製造」也開始入侵珠穆朗瑪峰。最近有科研人員在珠穆朗瑪峰8840的高度上第一次發現了「人類製造」—微塑料。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塑料,衣食住行幾乎都有塑料的身影。隨著人們在海洋中發現了微塑料開始,已經明白微塑料不僅襲擊在陸地,也襲擊整片海洋。
  • 47個人體器官樣本中檢測到塑料成分!人類丟棄的塑料正在汙染自己
    目前,海洋中發現的大約 80% 的塑料垃圾來自內陸。城市居民亂扔垃圾的行為、以及相關垃圾處理的管理不善和工業活動等,都有可能使塑料脫離正常有序的處理程序,從而進入自然環境。進入自然環境的塑料,有很大一部分被流進了河流和小溪,然後再被帶入大海,進入海洋的生態系統。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據調查,微塑料分布遍及全球海洋,從近岸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深海洋底,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又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近年來,作為海洋環境研究新領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
  • 微塑料現身珠穆朗瑪峰,這標誌著地球徹底被微塑料統治
    剛剛,新聞報微塑料已經攻陷珠穆朗瑪峰峰頂。這是繼馬裡亞納海溝之後,珠峰頂部首次發現微塑料。至此,包括空氣、地表、海洋的地球立體空間全部被微塑料汙染。塑料為人類的工業、農業等各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環境署2014年年鑑》和《評估塑料的價值》報告指出,塑料汙染威脅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遊業、漁業和商業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微塑料的注意。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一般微塑料垃圾的直徑,都小於5毫米左右,這意味著,人們用肉眼是很難將它們一一看清楚的,這就導致它們一直是處於被人們忽視的狀態,但是,它們卻可以隨風飄散,進入到大氣層中、進入到海洋之中,之後在地球生態圈中一輪遊,最終通過食物鏈,被人體吸收,變成了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物質之一。
  • 寶可夢No.258,No.259,No.260——水躍魚,沼躍魚,巨沼怪
    有的寶可夢與人類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有的翱翔在天空之中,有的遊走於大海之中,有的棲息在山野之中,它們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可以被精靈球收服,使它們可以被隨身攜帶。寶可夢的確切數量是未知的,至今為止,已經確認的寶可夢有890種,未來一定還有越來越多的寶可夢不斷地被發現。
  • 微塑料開始損害細胞!研究發現,這些垃圾正被我們吃進肚子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如今,地球上的環境汙染早已經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特別是被認為是最嚴重汙染源之一的微塑料汙染,如今成為了很多科學家的重點科研內容,英國科學家拉婭勒·利物浦就是其中之一。
  • 新研究發現:農作物正在吸收微塑料
    大棚蔬菜種植及潛在微塑料汙染來源(煙臺海岸帶所供圖)塑料汙染正成為整個地球表層生態系統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被農作物吸收並進入其可食用部位。海洋中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越來越被人們知曉,但對於陸地生態系統中微塑料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個更嚴重的環境問題。」論文通訊作者駱永明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汙泥和塑料地膜是土壤微塑料的兩大來源,汙水處理廠收集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雨水也都含有塑料,水體中和大氣中的微塑料都能導致土壤中微塑料的積累。」
  • 英媒:微塑料損害人類細胞嗎?
    但也有人擔心,微塑料可能將病毒和細菌等有害微生物帶入我們的細胞。全文摘編如下: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在吃進、喝進並吸入微塑料,但尚不清楚這些微粒是否會被人體器官、組織和細胞吸收並影響人體健康。2021年,我們將最終發現微塑料是否能進入我們的血液——通往我們器官和組織的通道,還有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否能滲入我們的細胞。「我們已經非常非常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