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 作者:普遍生物 歡迎分享,轉發到不同平臺請註明出處。
巴拿馬一海港邊滿眼都是漂浮的塑料垃圾
我們都知道,塑料汙染對於自然和環境有著十分巨大的危害,而且塑料製品由於其特性,在自然中也是很難被分解掉的。但是,人類每年的都消耗著大量的塑料製品,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激增。需要知道的是,根據目前的生態調查,科學家們已經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已知陸地和海洋中發現了塑料汙染的存在,而且這種情況由於人類的不節制,正在變得更加糟糕。
相對於人類活動密集的陸地,從前,海洋生態狀況更加容易被人類忽視。現在隨著海洋生態的研究,大海中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健康的影響原來越被關注。據了解,目前,人類每年大約有10餘萬噸的塑料製品流入大海,隨著大海的洋流「環遊世界」。
A為最近研究的海域 B是全球目前海域的塑料垃圾的分布 來源於參考文獻原圖
而且最糟糕的事情是,據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垃圾不僅是在我們常見的海面上,更多的都沉入深海和海底。海面上漂浮的塑料只佔了全球海洋塑料估值的約1%,其餘主要的99%的塑料都進入了深海。
2019年6月,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和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人員安妮拉·喬伊(Anela Choy)檢測了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灣25Km海域。研究人員使用MBARI的水下機器人,該機器人配備了專門為此項目設計的採樣設備,多次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深度,大約在海面以下5至1000米的深度,從海水中過濾塑料顆粒。
A 水下機器人 B檢測深度和微塑料含量 來源於研究論文
大多數樣品是在蒙特雷峽谷深水區距海岸約25公裡處採集。結果讓科研團隊感到驚訝,在被調查的淺海附近和深海發現了幾乎相同濃度的微塑性顆粒。而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發現在中層水域(向下200至600米)中,微塑料顆粒的濃度約為地表水域的四倍。
最近,另一個來自於英國曼徹斯頓大學的海洋科研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自己的研究,正如前人的結果,在海底科研人員檢測到了絕大多數的微塑料沉積。伊恩·凱恩的團隊研究了第勒尼安海海域的塑料沉積情況,海底洋流情況和海底的地質結構。
研究海域的海洋地質情況 來源於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海底的洋流將會推動海洋微塑料的漂移,在這樣的漂移過程中,海底的特殊地質結構,如海底峽谷和海溝中將會積累更過的塑料。而往往在這樣的深海中,海水的含鹽量會更高,這會引起海底的局部電離作用,所以使得很多的塑料垃圾變得碎片化。第勒尼安海中的微塑性濃度包括深海底記錄的最高值(下圖:A):每50克幹沉積物中最多有182根纖維和9個碎片,在撒丁島NE大陸斜坡底部的異形體漂移中記錄了百萬個/ 平米(下圖,B和C)。
海底微塑料的整體和局部豐度 來源於科研文章
同時,進一步分析地質運動發現,類似於研究海域地的活躍海溝中,由於海流衝擊和地質運動,不定期的會將沉積在海底的微塑料重新翻出來。這樣的海溝變得像發酵罐一樣,不僅沒有減緩塑料汙染的危害,反而促使塑料垃圾變得更加微小,從而給海洋的塑料汙染造成更加負面的影響。
近海床洋流在深海中微塑料的轉移,濃縮和儲存中的作用 來源於科研文章
在伊恩·凱恩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調查海域中部分海藻體內含有微塑料的成分。此前美國安妮拉·喬伊的研究中,結果顯得更加糟糕。
海水及生物中微塑料含量 圖片來源於研究論文
除了對水取樣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在海水中濾食性的兩種海洋物種中的微塑性顆粒濃度:紅蟹和巨型幼蟲。研究小組在他們調查的所有動物標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性。遠洋紅蟹和t狀巨型幼蟲是海洋食物網的關鍵部分。遠洋紅蟹通常在海洋表面附近大量發現,在那裡它們被包括金槍魚在內的許多魚類捕食。
這也就是在說,我們的食物正在吃著我們投放到大海中的微塑料,而這些微塑料終將進入人類自己的身體。
在後續的社會調查中,相關科研工作者發現,目前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主要的來源不是捕魚業的廢物,如:漁網,漁具等,雖然這些也在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但是海洋中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還是陸地上人類的塑料製品的製造,消費,交易。
印度尼西亞附近小島周圍的海洋垃圾
Van Houtan(研究人員之一)指出:「整個海水中普遍出現塑料汙染,如果想要解決:減少生產源頭和過度的使用,是最有效的手段」 他還說道:「實際上目前不可能從深海中去除現有的微塑料。但是如果我們減慢塑料從陸地的流入海中,我們可以有效的防止塑料在我們全球海洋中的進一步積累。」
也許很多的人會覺得嗎,身在內陸的我們,海洋的保護是否離我們太過遙遠,海洋的汙染是否會嚴重到波及我們?我想說:無論我們離海洋看似多遠,但是我們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只要享用來自大海的物產(生蠔、花甲、扇貝、海帶、螃蟹、海魚 等等)就有著吃下塑料的危險,這也是目前常規檢測中沒有的;只要多隨處丟棄一個塑料瓶,塑膠袋,就可能為海洋的「毒池」盡一份力。
劉玄德有句話說的好,與君共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