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個人體器官樣本檢測到塑料成分!丟棄的塑料正在汙染人類自己

2020-09-05 學術頭條

呼籲過無數次要禁用的一次性塑料,依舊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一車又一車的塑料垃圾被運走清理,從我們視野裡消失不見。


可他們真的消失了嗎?



事實上並沒有。塑料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從北極的雪、高山土壤到最深的海洋。這些上萬年都無法完成降解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生態體系,經過食物鏈層層積累,最終回到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體內,一點點侵蝕著我們的身體


在本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0 年秋季線上會議上,科學家們展示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質譜分析 47 個人體組織樣本,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樣本中都含有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成分。


隨手丟棄的塑料,去哪兒了?


目前,海洋中發現的大約 80% 的塑料垃圾來自內陸。城市居民亂扔垃圾的行為、以及相關垃圾處理的管理不善和工業活動等,都有可能使塑料脫離正常有序的處理程序,從而進入自然環境。


進入自然環境的塑料,有很大一部分被流進了河流和小溪,然後再被帶入大海,進入海洋的生態系統。而這一情況,在廢物回收基礎設施缺乏的國家尤其普遍。


除此之外,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也有可能來自家庭廢水中含有的微小塑料碎片,或者是化妝品裡含有的微塑料顆粒(現在英國已經禁止使用)和聚酯服裝的纖維等等。



正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羅爾夫·哈爾登(Rolf Halden)所說:「如果認為塑料無處不在,只是不在我們體內,那就太天真了。」


另一位研究小組成員、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瓦倫(Varun Kelkar)說:「我們絕不是危言聳聽,但我們擔心的是,這些無處不在的不可降解材料可能進入人體組織並積累,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可能的健康影響。」


此前的研究表明,塑料可以通過人體的胃腸道,並在人體組織中發現了塑料存在的化學痕跡,但研究人員現在懷疑,這些微小顆粒是否會積聚在人體器官中。


「一旦我們對組織中有什麼有了更好的了解,我們就可以進行流行病學研究來評估人類健康的結果。這樣,我們就可以開始了解潛在的健康風險,如果有的話。」


研究小組的另一名成員查爾斯·羅斯基(Charles Rolsky)說:「在短短幾十年裡,我們已經從把塑料視為一種好處變成了威脅。


人體組織中的塑料


科學家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 5 毫米(約 0.2 英寸)的塑料碎片,納米塑料甚至更小,直徑小於 0.001 毫米。


在此之前,研究表明人們每年吃進和吸入的塑料微粒至少有 5 萬個,而塑料微粒汙染正像雨點般落在城市居民身上。在去年分析的四個城市中,英國倫敦的塑料微粒汙染程度最高。這些顆粒可以藏匿有毒化學物質和有害微生物,而且已知會傷害一些海洋生物。


其他研究表明,來自空氣汙染的不同種類的納米顆粒已經出現在人類的心臟和大腦中,並與腦癌有關。對野生動物的研究表明,接觸微塑料和納米塑料與不育症、炎症和癌症有關,但目前尚不清楚人類的健康結果


研究人員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線上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據了解,這樣技術將使其他研究人員能夠確定世界各地人體器官的汙染水平。


該方法可以供研究人員檢測幾十種塑料成分,包括聚碳酸酯(PC)、用於塑料飲料瓶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用於塑膠袋的聚乙烯(PE)。



為了測試他們的技術,研究小組從人體肺部、肝臟、脾臟和腎臟四個器官中提取了 47 個樣本,這四個器官可能會暴露於、過濾或收集已經存在的大腦和身體組織中的微塑料,而這些組織是為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症而建立的,他們都來自一個為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而建立的組織庫。


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種從樣品中提取塑料並通過氦-拉曼光譜分析它們的程序,並將塑料顆粒計數信息轉換成質量和表面積的單位。


最終,他們在所有 47 個樣本中發現了一種用於製造塑料的化學物質——雙酚 A (BPA)。「組織捐贈者提供了他們生活方式、飲食和職業暴露的詳細信息,」哈爾登說。「因為這些捐贈者有明確的歷史,我們的研究為潛在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接觸源和途徑提供了初步線索。」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是第一次從已知的環境暴露史的個體中,檢測人體器官中出現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對健康的影響


「我們現在提供了一個研究平臺,可以讓我們和其他人尋找什麼是無形的——這些粒子太小,肉眼看不到。但(對健康的)風險確實存在於這些小顆粒中。」


此外,研究小組還將開發的從組織中提取塑料並對其進行分析的新方法在網上分享,這樣其他研究人員就可以以一種標準化的方式報告他們的研究結果。


哈爾登說:「這種共享的資源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可塑暴露資料庫,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器官和人群在不同時間和地理空間中的暴露情況。」



最後,大家肯定想問,人們是否應該關注自己體內的塑料成分?


凱爾卡說:「我們不想危言聳聽,但這些無處不在的不可降解材料會進入人體組織並在體內積聚,我們不知道這可能對健康造成什麼影響,這是令人擔憂的。」



排版:趙辰霞
編審:王新凱


參考文獻:
Microplastic particles now discoverable in human organs | Environment | The Guardian. (n.d.). Retrieved August 19, 2020,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aug/17/microplastic-particles-discovered-in-human-organs
Researchers find every human tissue tested can absorb microplastics—BBC Science Focus Magazine. (n.d.). Retrieved August 19, 2020, from https://www.sciencefocus.com/news/researchers-find-microplastics-in-every-human-tissue-studied/
Micro- and nanoplastics detectable in human tissues | EurekAlert! Science News. (n.d.). Retrieved August 19,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acs-man072320.php

相關焦點

  • 47個人體器官樣本中檢測到塑料成分!人類丟棄的塑料正在汙染自己
    塑料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從北極的雪、高山土壤到最深的海洋。這些上萬年都無法完成降解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生態體系,經過食物鏈層層積累,最終回到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體內,一點點侵蝕著我們的身體。在本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0 年秋季線上會議上,科學家們展示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質譜分析 47 個人體組織樣本,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樣本中都含有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成分。隨手丟棄的塑料,去哪兒了?
  • 科學已經檢測到人體存在塑料成分:『白色汙染』仍然到處都是
    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消失,「白色汙染」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可以從北極上面的雪到高山上的土壤再到最深的海洋裡面。這些萬年都無法溶解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生態體系,經過食物鏈的層層進化積累,最終回到食物鏈的頂端人類身體裡面,慢慢的霸佔我們的身體。
  • 塑料汙染有多嚴重?科學家在人體組織中檢測到微量納米塑料
    土地,水和空氣的塑料汙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即使塑膠袋或水瓶破裂到不再令人討厭的程度,微小的碎片仍會汙染環境。動物和人類可以攝入這些顆粒,對健康產生不確定性。現在,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在檢查人體器官和組織時發現,人體已存在微米和納米塑料。研究人員將在美國化學學會(ACS)2020年秋季虛擬會議與博覽會上展示他們的結果。
  • 西媒稱塑料已存在於人體組織和器官中
    參考消息網8月18日報導據埃菲社馬德裡報導,根據8月17日在美國化學學會秋季視頻大會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汙染地球所有元素(土地、水和空氣)的塑料已經侵入人體組織和器官中。報導稱,儘管大部分塑膠袋和塑料瓶在環境中降解,但一些不可生物降解的碎塊或微塑料仍留存在環境中,最終被動物和人類通過進食、飲用或呼吸攝入。報導指出,微塑料是指5毫米以下的塑料碎片,而納米塑料則更小,直徑小於0.001毫米。這些細小顆粒物會在野生生物和動物體內引起炎症、癌症和生育問題,但目前很少有研究評估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 科學家在其研究的每一個人體組織樣本中均發現微塑料顆粒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當談到塑料汙染時,最大的未知數之一就是微小的碎片會對生物體的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威脅。科學家們嘗試從人體組織中尋找答案,並在他們研究的每一個樣本中發現了塑料碎片的證據。這些塑料被分解成小於5毫米的大小,有些甚至小到0.001毫米,這使得它們很難在環境中被追蹤。「你可以發現全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塑料汙染環境的現象,在短短的幾十年裡,我們從把塑料看作是一種美好的好處,到認為它是一種威脅。」研究小組成員 Charles Rolsky說。「有證據表明,塑料正在進入我們的身體,但很少有研究在那裡尋找它。
  • 人體47處被檢出微塑料,或成健康研究下一個熱點
    ,在人體提取的47個組織樣本,均發現了塑料顆粒。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查爾斯·羅爾斯基(Charles Rolsky)表示,現在地球上的塑料汙染已經幾乎無處不在,雖然有證據表明塑料正在進入人體內,還沒有人研究這些材料在食用後如何在人體器官中堆積。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塑料已經進入了人體
    一百多年前人們看到塑料這種新奇的材料時會由衷地感嘆它的便捷性,但應該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人類正在為如何解決塑料汙染的問題而發愁。人類的原因使得原本只存在於陸地上的塑料如今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開來,連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以及地球兩極都出現了塑料的蹤影,這說明塑料汙染問題已經非常深入了。
  • 食用海鮮樣本中檢測出塑料,我們還能不能放心食用海鮮?
    據澳大利亞最新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海鮮樣本中都檢測出塑料。這項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中,討論了小塊塑料是如何通過海洋食物鏈一步步汙染海洋環境的。0.7毫克的塑料,而在吃沙丁魚時可能會接觸到30毫克的塑料。
  • 陳根:從傳統塑料到生物塑料,毒性未變汙染依舊?
    文/陳根傳統塑料導致了白生汙染的蔓延和泛濫,加劇了環境危機,於是,人們發明了由植物、回收材料和各種形式的有機物製成的生物塑料。近年來,生物塑料作為傳統塑料的替代品進入市場。結果顯示,三分之二(67%)的樣本引起基線毒性,42%的氧化應激,23%的抗雄激素作用和一個樣本的雌激素性。研究總共檢測到41395個化學特徵,其中186–20965個特徵存在於單個樣本中。80%的抽提物含有超過1000個特徵,其中大多數是一個樣本特有的。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白色汙染」無處不在:47個人體器官樣本檢測到塑料成分
    目的當前,非洲豬瘟病毒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場所、暫存點、收運車輛等多個環節中汙染較重,通過收運車輛、工作人員甚至是無害化處理產物傳播到養豬場戶的風險長期存在。3.2.4 無害化處理產物須存放在專門場地或庫房,嚴禁接觸可能汙染的原料、器具和人員,嚴防機械性交叉汙染。3.2.5 無害化處理場所應採取滅鼠、滅蠅等媒介生物控制措施。汙區和淨區均應健全防鼠、防蠅措施。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為了了解其影響,以及如何控制汙染,科學家需要知道有多少微型塑料集中在哪些地方,它們來自哪裡,以及它們如何移動。然而,由於微塑料中含有數萬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聚合物,以及它們大小不一,從米粒大小到病毒大小都有,使得檢測微塑料的工作十分複雜。
  • 研究發現每個人體組織中都有塑料微粒
    研究發現每個人體組織中都有塑料微粒 此前對野生動物的研究表明,接觸微塑料和納米塑料與不育症、炎症和癌症有關,但對人類的健康影響目前尚不清楚。現在,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人體器官和組織中首次發現了微量和納米塑料。
  • 丟棄的塑料,正在悄悄回到我們的身體,一項研究,揭露了中間臥底
    ,原來人類丟棄的塑料製品,最終都會由中間環節進入人體,這可是隱形的損害,防不勝防。難道只有大氣中微量的塑料顆粒會經過人體呼吸作用進入身體嗎,答案卻沒有這麼簡單,研究人員進一步檢測土壤的種植作物,發現微型塑料顆粒
  • 細思恐極:微塑料進入人體!咋進去的?有啥危害?
    微塑料汙染已經「入侵」人體。據《紐約時報》報導,正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10月22日的學會上發布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微塑料就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主要來源為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小塑料顆粒以及大塊塑料垃圾降解產生的碎屑。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GESAMP)稱其為「溫柔殺手」。
  • 12處海水找到7000個微塑料,它們將入人體,患癌人數或增加
    該研究是由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卡齊亞那·帕波特薩瓦和他的同事共同提出,為了讓調查項目更具有說服力,他們在縱橫大西洋南北的12個地點進行了海水採樣,然後將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成分分析。分析結果發現所有樣本中都存在聚乙烯、聚丙烯等物質的微塑料存在,而這些物質都是目前全球市面上塑料製品最常用的材料。
  • 微塑料:大自然的考題,蓋亞正在測試人類?
    一周後,他們將飲食清單和糞便郵寄到維也納。這8名參與者的糞便中都被檢測出微塑料,共有9種,大小在0.05~0.5mm之間(人類頭髮大約是0.1mm)。平均每10克糞便中約有20個微塑料顆粒。去過月球的人類一共有12人,去過馬裡亞納海溝的只有3人。10890米的海底,人類最難以到達的地方,這裡會有微塑料嗎?結果,從這裡捕捉的浮遊生物,平均每隻體內有3.3±0.7個微塑料顆粒。有些較大的微塑料顆粒甚至肉眼可見。科學家們繼續監測了全球其他的5個海溝,結果發現,全部都被汙染了。
  • 科學家在人類糞便中,發現殘存的塑料微粒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會對生殖系統和肝臟造成損害,我們以前在鳥類、魚類和鯨魚身上發現了微塑料,但是近幾年科學家想著人類肯定逃不過塑料的反撲,於是就對人體做了研究調查。實驗的研究對象包括了3名男性和5名女性,年齡在33歲到65歲之間,來自7個不同的歐洲國家和日本。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本周,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學會上,來自維也納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菲利普·施沃布爾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體內存在微塑料(直徑小於0.5毫米的塑料微粒)。結果,8個樣本均發現了微塑料,而且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大小從0.05~0.5毫米不等,比頭髮絲還小几倍。其中最常見的為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兩者皆為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
  • 塑料微粒通過飲水進入人體
    2018年10月22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試者的每份糞便樣本中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這項研究清楚表明,微塑料已經滲入全世界海洋,並已然侵入許多生物體,也包括我們人類。關於塑料汙染問題,近年來報導越來越多,但沒有切膚之痛總難以引起重視。可有沒有想到,我們正在一口一口吃著塑料,並且塑料微粒已在人體內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