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2020-07-25 宇宙行者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

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很多不可降解的塑料從陸地流向海洋,然後再流向其他大陸,在流轉的過程中塑料不斷地汙染各種生態系統,就算是南極的生態系統也避免不了。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根據環球科學網7月1日的新聞,一支國際科考團隊近期前往南極的喬治王島進行生態環境科考行動,他們在對該島嶼的土壤情況進行研究後,發現其中一種微生物體內存在大量的塑料微粒,而這種微生物又是土壤中常見且必不可少的一種,這似乎表明南極大陸的土壤已經被塑料汙染了。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為什麼以該微小生物為研究對象?

根據科考人員的介紹,這種名為「南極彈尾蟲」的微小生物是土壤中一種常見且典型的微生物,它的體型僅為毫米級或亞毫米級。已經有研究表明彈尾蟲在全世界的土壤中都有分布,它們參與了土壤元素的循環,是土壤食物網必不可少的一環。其次,該種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數量十分可觀,對它們的研究可以真實反映土壤的真實情況。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研究人員在這種微小生物上得到了重大發現

科考人員登島後就在海灘上發現了一塊長寬大約有30釐米的大泡沫塊,它的表面許多地方已經被苔蘚和地衣所覆蓋,因此科考人員將其帶回實驗室進行鑑定和分析。在研究過程中,科考人員發現了該泡沫中存在大量南極彈尾蟲,然後利用紅外光譜技術對彈尾蟲進行成分檢測,結果發現其體內存在大量的塑料微粒。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除此之外,科考人員還對採集到的土壤樣本進行檢測,同樣發現了其中的彈尾蟲含有塑料微粒的現象,由此可以推斷,彈尾蟲是通過攝入泡沫上的苔蘚和地衣,從而攝入了塑料微粒。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土壤食物網已出現塑料汙染問題,還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這項研究發現表明塑料已經對南極地區造成了汙染,準確地說是對土壤食物網造成了汙染。一旦位於底層的微生物普遍被塑料汙染之後,上層的生物也無法避免,因為塑料微粒會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

嚴重的話,喬治王島上的汙染擴散到南極的其他島嶼,汙染甚至會再次回到海洋中,汙染其他乾淨的地方,最終隨著食物進入人體內,明確地說,我們現在吃的食物中,有可能含有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在這之前,科學家就已經在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塑膠袋,這說明世界上最偏僻和最深的地方都已經被塑料汙染,塑料汙染問題儼然變成了全球性問題。對此我們不能抱有僥倖心理而坐視不管,因為無論兩個生態系統距離有多遠,都處於地球這個大生物圈中,所有問題都有可能互相影響。

參考資料:

環球科學網 7月1日 《塑料垃圾已經滲透進偏遠南極的食物網

相關焦點

  •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審核-小文塑料汙染問題是人類在解決環境汙染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在陸地上源源不斷地製造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又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海洋中。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外媒:研究稱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據法新社6月23日報導,科學家在南極土壤裡的微生物體內發現了少量聚苯乙烯,令人擔心微塑料汙染已經「深深」進入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系統。雖然微塑料滲入海洋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首次提供了南極陸地食物鏈受到汙染的證據。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片。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證實微塑料已到達地球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鏈。該研究稱,以往大多數微塑料相關研究集中在水生生態系統,尤其是海洋生態系統,而陸地上的汙染卻被忽略。
  • 塑料汙染無處不在,在南極,體長不到1毫米的生物體內發現微塑料
    在南極的一個偏遠島嶼上,科學家在一隻動物的腸道中發現了微塑料,這讓人們擔心塑料汙染可能會在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義大利和愛爾蘭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南極管蟲」(Cryptopygus antarcticus)的內臟中有塑料汙染的痕跡。該生物是一種生活在南極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據科學家介紹,這種微小的生物也被稱為彈尾動物,它的長度不到1毫米。
  • 塑料汙染進攻南極食物鏈,科學家發現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意指微塑料汙染已向位處偏遠的南極洲食物鏈進攻。南極隱孢子蟲體型小,平均長度為1至2毫米,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刊登的研究指出,在南極惡劣的條件下,南極隱孢子蟲是少數得以生存的生物,甚至在未被冰覆蓋地區經常是優勢物種,主要吃苔蘚和地衣。
  • 塑料垃圾已進入人類體內!科學家發現,人體殘存塑料微粒
    塑料垃圾已經遍布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我們的生活中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先前衛星就拍攝到了海洋中漂浮的海洋垃圾,數目龐大令人咋舌,而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塑料垃圾,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全球海洋塑料汙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汙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塑料垃圾佔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不僅塑料,北冰洋已發現牛仔微纖維,它們已入侵人類食物網
    北極汙染情況的麻煩之處在於,不同於溫帶地區,這一地區沒有足夠多的有機碎片來稀釋汙染,而牛仔纖維也會進入魚類的食物鏈之中,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五大湖的彩虹胡瓜魚(rainbow smelt)。他們發現 65% 的魚腸胃中含微纖維,每條魚體內所含纖維數數量高達 63。我們市面上上的胡瓜魚大多是在加拿大和挪威捕獲的。
  • 你每月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銀行卡,人類已進入「吃塑料」時代
    一些研究發現,金槍魚和龍蝦等海洋生物的體內有大量微塑料,全世界83%自來水樣品中也有它們的身影。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把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於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魚吞下的微塑料 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小處著手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科學家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在中國國內,黃粉蟲實際上類似蠶,人類可以直接食用,炒著吃,也可以用來做飼料。養殖黃粉蟲十分容易,養殖戶可用新鮮燕麥、小麥糠、蘋果養殖。大功臣:「可消化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塑料,其他相對容易降解的塑料,理論上黃粉蟲同樣可以消化。」而以聚苯乙烯為食物來源的黃粉蟲與正常取食的黃粉蟲一樣健康,其排洩物還能用於農作物土壤育肥。
  • 深海生物體內被發現大量塑料微粒,科學家:塑料要開始吃人了
    但是有利有弊,科技的發展令人類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塑料是近代工業的產物,之前是沒有的,塑料一經發明,就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盛行,塑料儘管非常的方便,但是它帶來的後果也是巨大的,因為塑料是不可降解的。前不久,就有科學家在深海生物的體內發現大量塑料微粒。塑料本不可能出現在深海,更不可能出現在深海生物的體內,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 塑料已進入人類體內 研究稱每人每年或吃下7萬片微塑料
    【塑料已進入人類體內!研究者稱每人每年或吃下7萬片微塑料:平均每10克糞便就有20片微塑料】據《每日郵報》報導,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研究證實了塑料已經進入人類體內。參與研究的志願者的糞便裡都有塑料,每10克糞便中含有20片微塑料(大小為50至500微米的塑料),可推測每人每年吃下約7.3萬片微塑料。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研究者們發現,一些細小的微塑料在氣溶膠的包裹下,甚至在顯微鏡下都很難發現它們的身影,而且這些微塑料垃圾要比普通塑料垃圾更難被降解,它們進入生物體內後,就會一點點在生物體內堆積,之後通過食物鏈的「富集」效應,從底層生物的體內轉移到高層生物體內,最終進入到人體之中。
  • 塑料垃圾越來越多?我們有能「吃」塑料的細菌了!
    塑料也許是最讓人驕傲又令人糾結的發明之一。
  • 海底1500萬噸塑料,4500米生物檢測出微塑料?誰是嫌疑人
    出現在幾乎每一片沙灘,有的沉積在最深的海床上,而中國在第34次南極考時海域發現微塑料,人類活動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2004年英國科研人員發現了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肉眼往往難以辨別的微塑料。也是人類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海洋生物, 被人類端上餐桌上, 被汙染的海水以自來水, 食鹽的形態進入人類的體內, 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威脅者。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埋在地底下幾百年都難以腐爛,由於塑料的無法自然降解性,它已成為人類的第一號敵人,也已經導致許多動物死亡的悲劇。比如動物園的猴子,鵜鶘,海豚等動物,都會誤吞遊客隨手丟的1號塑料瓶,最後由於不消化而痛苦地死去。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汽車輪胎磨損、日常生活和洗衣、工業過程(如打磨)、表面磨損和塑料塗料(如人造草皮和聚合物塗料)是微塑料的主要產生方式,因其能夠進入食物鏈,進而可引發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海洋受微塑料影響最為直接,在牡蠣等海洋生物體內已發現微塑料顆粒,人類糞便中也已發現微塑料。土壤中(微)塑料的汙染也十分普遍,主要通過農膜的大量使用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途徑進入。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 白色汙染的後遺症!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多種塑料顆粒,不是偶然
    ,但因為人類還沒有找到能夠快速分解塑料製品的核心技術,所以塑料製品會逐漸堆積,我們經常能夠在海洋上、河流上看到漂浮的白色垃圾。更令人們驚訝的是,即使是在深海中,也有大量的塑料顆粒,一些深海的魚類體內也存在塑料顆粒,這也意味著塑料製品,已經滲透到地球的每個角落,自然,人類所吃的食物當中,也少不了會出現塑料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