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2020-07-25 三體使者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審核-小文

塑料汙染問題是人類在解決環境汙染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在陸地上源源不斷地製造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又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塑料垃圾無法降解,最後只能分裂成塑料碎片散布在茫茫海洋中,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甚至漂洋過海對南北極地區的生物造成影響,近期國外有研究團隊在南極島嶼上又有所發現。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根據環球科學網7月1日的報導,一支國際科考團隊在南極群島中的喬治王島上展開塑料對該地區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他們在當地土壤裡的一個微小生物種群中發現了大量存在塑料微粒的個體,這說明人類製造的塑料垃圾已經深刻影響到南極地區的生態情況。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新研究中的微小生物體是什麼樣的生物?

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他們選定的研究目標是一種名為「南極彈尾蟲」的土壤生物,它的尺寸級別在毫米與亞毫米之間。彈尾蟲並非僅分布在南極地區,在全世界的土壤中皆有分布。經過研究發現,彈尾蟲和其他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共同作用促使多種元素在地下與地表之間循環,例如土壤中十分重要的氮元素。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彈尾蟲儼然成為了土壤食物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這一環出現了問題,那麼土壤食物網也會受到影響,其他食物網也會受到波及。

研究人員在喬治王島上發現了什麼?

根據研究人員的描述,他們在喬治王島海灘上科考時發現了一塊已經長出了青苔和地衣的巨大塑料泡沫,經過實驗室的材料分析,該泡沫和常見的塑料製品都屬於同一種化學物質——聚苯乙烯。緊接著研究人員對海灘進行了土壤抽樣,然後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研究人員利用紅外光譜技術分析出該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存在著相當多的聚苯乙烯塑料碎片,因此他們認為彈尾蟲並非直接食用了泡沫,而是在食用泡沫上的苔蘚和地衣時意外地攝入了塑料碎片。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塑料已經深入南極土壤食物網,還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在接受檢測的樣本中,所有的彈尾蟲體內都出現了塑料碎片,這說明塑料碎片已經廣泛分布在該片土地中,並且已經深入到土壤食物網。這些塑料碎片會隨著食物網的流動從底層擴散到高層,最終可能導致整個南極生態圈都被塑料汙染了。這些塑料碎片甚至可能再次回到海洋中,繼續在海洋裡擴散汙染範圍。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在該情況被發現之前,已經有科研隊伍在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中發現了塑膠袋的痕跡,再加上這次的研究,就足以說明塑料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地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圈,裡面的物質、能量和生物都在不斷流動、循環,因此人類釋放到自然界中去的塑料,最終也會回到人類身上。

參考資料:

環球科學網 7月1日 《塑料垃圾已經滲透進偏遠南極的食物網

相關焦點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片。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證實微塑料已到達地球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鏈。該研究稱,以往大多數微塑料相關研究集中在水生生態系統,尤其是海洋生態系統,而陸地上的汙染卻被忽略。
  • 外媒:研究稱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據法新社6月23日報導,科學家在南極土壤裡的微生物體內發現了少量聚苯乙烯,令人擔心微塑料汙染已經「深深」進入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系統。雖然微塑料滲入海洋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首次提供了南極陸地食物鏈受到汙染的證據。
  • 研究:塑料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 或已轉移至食物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5月31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 某些海洋生物體內已累積了大量塑料納米粒子(長度小於1微米的塑料粒子),而且這些粒子很有可能轉移到食物鏈中。
  • 塑料汙染進攻南極食物鏈,科學家發現聚苯乙烯
    義大利西恩那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南極隱孢子蟲腸道中發現熱塑性塑膠「聚苯乙烯」,意指微塑料汙染已向位處偏遠的南極洲食物鏈進攻。南極隱孢子蟲體型小,平均長度為1至2毫米,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刊登的研究指出,在南極惡劣的條件下,南極隱孢子蟲是少數得以生存的生物,甚至在未被冰覆蓋地區經常是優勢物種,主要吃苔蘚和地衣。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塑料「汙染」浮遊生物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可能又有會說了,我們不會傻到去主動吃塑料,可為什麼體內還會有那麼多的塑料顆粒存在?要揭開這個謎團,我們就要對塑料在地球生態循環的過程有一個了解。沒錯,我們是不會去主動吃塑料的,誰都知道塑料對人體健康沒什麼好處,可很多事情並不是你不想就不會發生。人類日常生活中使用完的塑料垃圾,大量進入了大自然中,不管是在陸地還是海洋,都有著大量的生物存在。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你每月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銀行卡,人類已進入「吃塑料」時代
    一些研究發現,金槍魚和龍蝦等海洋生物的體內有大量微塑料,全世界83%自來水樣品中也有它們的身影。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把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於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魚吞下的微塑料 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 研究發現全球50%人口體內含有塑料殘留,塑料危機已經到來
    其實,以「塑料」為食的遠不止信天翁,小到浮遊生物,大到鯨魚,聰明如人類,生活在地球,我們已被塑料包圍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每年被遺棄在海洋的塑料垃圾超過800萬噸,佔海洋垃圾的80%,已經大大威脅海洋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就連生活在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最大深度可達10911米)中的生物,科學家也在它們的體內發現了早已被禁止使用的化工原料 —— PCBs(多氯聯苯,一種嚴重致癌物)。
  • 塑料汙染無處不在,在南極,體長不到1毫米的生物體內發現微塑料
    在南極的一個偏遠島嶼上,科學家在一隻動物的腸道中發現了微塑料,這讓人們擔心塑料汙染可能會在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義大利和愛爾蘭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南極管蟲」(Cryptopygus antarcticus)的內臟中有塑料汙染的痕跡。該生物是一種生活在南極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據科學家介紹,這種微小的生物也被稱為彈尾動物,它的長度不到1毫米。
  • 生物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生物
    視頻:吃塑料的浮遊生物 清理海洋汙染好幫手,時長約49秒科學家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可以吞食螢光塑料微粒,這些物質在它們體內很難消化。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之前人們發現海龜、海鳥和鯨魚消化道中殘留塑料製品,目前最新研究顯示,海洋垃圾能夠堵塞微型浮遊生物消化系統,然而這些浮遊生物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的食物源。科學家首次拍攝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會吞食塑料微粒,通常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
  • 1400萬噸微塑碎片 食物鏈擴散威脅人類
    9月一項研究表明,2016年共有1900萬至2300萬噸塑料垃圾傾入河流和海洋。《科學》雜誌先前刊登的一篇文章顯示,每年有大約85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海底的微型塑料碎片主要由一次性塑料製品、紡織和服裝纖維組成。
  • 1400萬噸微塑碎片 食物鏈擴散威脅人類
    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的一項研究顯示,排除樣本中水的重量,平均每克海底沉積物含有1.26塊微型塑料碎片。結合這一估算和其他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斷,全球海洋底部大約沉積著逾 1400 萬噸微型塑料碎片,從大量進入海洋的垃圾中分解而來。比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多30倍。
  • 不僅塑料,北冰洋已發現牛仔微纖維,它們已入侵人類食物網
    他們發現 65% 的魚腸胃中含微纖維,每條魚體內所含纖維數數量高達 63。我們市面上上的胡瓜魚大多是在加拿大和挪威捕獲的。科學家擔心微纖維會和微塑料一樣,進入人類體內,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 塑料垃圾已進入人類體內!科學家發現,人體殘存塑料微粒
    塑料垃圾已經遍布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我們的生活中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先前衛星就拍攝到了海洋中漂浮的海洋垃圾,數目龐大令人咋舌,而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塑料垃圾,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科學家證明人類未來將受到「塑料食物」的威脅
    雖然許多年前就有研究表明,在海洋食物鏈中已經發現了塑料,但是對陸地食物鏈科學家來說,對塑料入侵食物鏈卻一直「抱有僥倖心理」。 在這次研究中蚯蚓在反映當地土壤汙染方面表現良好經過長達9個月的蹲點調查,研究者們排除了其它幹擾因素,最終確定在當地的土壤、蚯蚓和母雞體內都含有少量塑料,而雞正是人類食物中的重要肉食物質,因此,這種物質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的威脅。
  • 微塑料開始損害細胞!研究發現,這些垃圾正被我們吃進肚子
    而在近年來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也發現,微塑料已經在地球上無處不在,無論是馬裡亞納海溝,還是人類最後的淨土——南極,微塑料都大量遍布其中,同時,通過食物鏈一步步重新返回到人體之中。微塑料是如何重回人體的?我們都知道,微塑料是被人類製造出來的,那麼,它又是如何重回人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