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全球50%人口體內含有塑料殘留,塑料危機已經到來

2020-09-05 科學驛站

《藍色星球》紀錄片中,大衛·阿滕伯勒描述了一隻信天翁的午餐時光:飢腸轆轆的信天翁雛鳥們在窩裡激動地等待著父母帶來的食物,一隻成年信天翁緩緩飛來,鼓起的嘴巴似乎宣示了這場穿越數千公裡的捕食是相當成功的,雛鳥們都在等待著父母帶過來的戰利品。

這是一個再溫馨不過的畫面了。

圖片來源:《藍色星球》紀錄片

然而,當攝像師把鏡頭拉近,我們驚奇的發現,成年信天翁帶回來的不止有魚仔,還帶有另外一種極其難消化的「食物」——藍色塑料。

不難想像,這些雛鳥們過幾天就會因為吃下這些塑料而消化不良,甚至痛苦的死去。

信天翁生活在寒冷的兩極地區,這裡已經夠遠離人類的生活區了,然而,它們仍然逃不了被塑料扼殺的命運。

其實,以「塑料」為食的遠不止信天翁,小到浮遊生物,大到鯨魚,聰明如人類,生活在地球,我們已被塑料包圍。

而吃塑料,早就默默成為了每個群體生存的一部分。

2018年,印度尼西亞國家公園中曾發現了一頭死亡擱淺的抹香鯨,人們在調查的它的死因時意外發現,它的胃裡竟然有115個塑料杯,25個塑膠袋,4個塑料瓶和2隻拖鞋,以及數以千計無法看出原型的塑料碎片,這些塑料製品高達6公斤之重。

難以想像,這頭抹香鯨在死亡前是多麼的痛苦!

人們對鯨魚胃中的塑料製品稱重

無獨有偶,2010年一隻虛弱的小海龜被衝上了巴西海岸被,並在數小時後死亡。

人們對死亡後的海龜解剖時看到,它的腸內竟然有3267塊直徑大於5毫米的塑料片,胃內有308塊,其他微小的塑料顆粒數不勝數。

海龜內的塑料顆粒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這些動物們怎麼也想不通,為啥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到了死也沒有消化的了呢?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每年被遺棄在海洋的塑料垃圾超過800萬噸,佔海洋垃圾的80%,已經大大威脅海洋野生動植物的生存。

就連生活在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最大深度可達10911米)中的生物,科學家也在它們的體內發現了早已被禁止使用的化工原料 —— PCBs(多氯聯苯,一種嚴重致癌物)。

全球50%人體內有塑料微粒

其實,不只是這些動物們被塑料所侵擾,就連我們人類,也難逃「塑」命!

在2018年的維也納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試者的每份糞便樣本中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

誰也沒有想到,我們這麼精明的人類,竟然也正在一口一口吃著塑料。

微塑料顆粒

根據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的數據,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

為了保證數據的普遍性,研究人員找到了8位互不認識且來自於不同大洲的參與實驗人員,他們分別來自於英國、奧地利、日本、芬蘭、義大利、荷蘭、波蘭和俄羅斯,他們的年齡均在33~65歲之間。

研究人員對這8位參與者的大便成分進行檢測,發現不僅這8人的糞便中都含有塑料微粒,並且塑料類型多達9種,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這些被發現的塑料微粒直徑在50~500微米之間,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製品聚丙烯、聚乙烯和對苯二甲酸酯等。

塑料顆粒

人類是怎麼吃進塑料的?

精明的人類雖然沒有吃肉眼可見的塑料,但我們吃的食物或者肉類中常會包含一些微小的塑料顆粒。

這些塑料顆粒直徑一般小於5毫米,是由較大的塑料製品經過長時間的太陽輻射、化學降解、海浪衝擊或者海洋生物的吞食分解而成。

比如,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Ana Markic博士經過長期調研發現,紐西蘭市面上常見的9種魚中,有8種魚曾經常食用塑料元素。

英國研究人員也報導過,海鮮貽貝中也含有大量的微塑料顆粒,大約每20隻便含有約90顆塑料微粒。

此外,紐約州立大學人員也曾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對來自於9個國家的250瓶礦泉水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僅有17瓶水中沒有塑料微粒,其他200多瓶水中平均每公升中含有314個塑料顆粒

美國學者也曾做過類似研究,對來自五大洲14個城市的150份自來水樣本進行研究後發現,高達83%的樣本帶有塑料微粒。

除了喝的水外,我們吃的食鹽裡也含有塑料微粒。

研究人員對來自於中國、歐洲和美國的15種普通食鹽抽樣檢測發現,食鹽中有用於生產普通塑料水瓶的聚乙烯、玻璃紙和各種其他塑料。

總而言之,我們人類用到的化妝品、或者吃的食品、喝的水中都很難保證沒有微塑料顆粒。

食鹽

歐洲的一項研究報告更是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當然了,這個數據的準確性我們還不得而知。

那麼,人類吃了這麼多塑料顆粒會對健康有什麼危害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化學物質會進入食物鏈,間接的進入人的腸胃之中,長時間的進食塑料顆粒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對孕婦來說則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會導致不孕不育和癌症等。

胃病

禁塑令刻不容緩

塑料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但人類每年生產的3億多噸塑料製品,卻未能及時的進行回收銷毀。據統計,在歐洲只有30%的塑料被回收,美國的回收比例僅為9%,而在中國,這個數據還不得而知。

未被回收的塑料慢慢降解成微塑料,纖維和塑料碎片,出現在地球的每個角落。

如今,人類和其他動物都還在塑料的包裹中掙扎,環保專家預言:到2050 年,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比魚還多。

塑料汙染

如果沒有嚴格的禁塑令來制止這種行為,人類能否喝上一口乾淨的水,吃上一口衛生的飯都是未知數。

如果不去改變現狀,人類真的會「塑」命難逃吧!

我是科學驛站,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博士,是一名熱愛科學、熱愛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時也是科學領域優質創作者、今日頭條青雲獲獎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點讚和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科學家:全球50%人體內都有塑料微粒
    然而近日,歐洲聯合胃腸病學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科學家研究了8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實驗對象,在他們的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大小在50~500微米之間。
  • 塑料危機席捲全球 塑料對人類的危害有多大?
    塑料危機席捲全球全球各地每個角落都有人再隨地亂扔塑料垃圾在人們使用越來越多塑料製品的同時,塑料垃圾正如同潮水一般流入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全球產生塑料製品超過3億噸,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填埋、焚燒等方式侵佔和汙染著生存環境  塑料危機席捲全球全球各地每個角落都有人再隨地亂扔塑料垃圾而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更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威脅。城市中不同水體的塑料垃圾最終在馬尼拉大都市帕拉那克市海岸自由島的海灘上匯集。
  • 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有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所有的常見海鮮體內均發現微塑料成分。沙丁魚含量最多,平均每隻含有2.9毫克。近期《科學》雜誌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年將會有2900萬噸的塑料廢棄物進入海洋,相當於全世界每米海岸線向海中排放110磅塑料。2040年,海洋中的塑料廢棄物預計將增加兩倍,最終總量可能達到6億噸,相當於300萬頭藍鯨。
  • 斯坦福研究發現:麵包蟲幼蟲能吃下含有有毒添加劑的塑料
    「這絕對不在我們的預期之內,」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nja Malawi Brandon表示,「真是太神奇了,麵包蟲能吃下化學添加劑,卻又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堆積在體內。」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就曾發現,既是雞、蛇、魚、蝦的食物,又容易培育的麵包蟲,能吃得下各種各樣的塑料食物。
  • 麵包蟲成解決塑料的方法之一:研究發現它能吃下含有有毒添加劑
    它們能吃各種塑料,還能在吃了含有有毒化學添加劑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之後,安全地被拿來飼養其它動物,補充蛋白質。 這是首個對塑料中的化學物質在自然系統中分解後去向的研究,而得出的答案是——麵包蟲的腸子裡。這也證明了我們能從廢棄塑料中獲取到再利用的價值。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早在2018年,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曾發布了一項研究,就首次確認了在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之後,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的糞便中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且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全球50%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施沃布爾及其研究團隊從芬蘭、義大利、日本、波蘭、俄羅斯、英國、奧地利和荷蘭8個國家分別選擇了一名志願者,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飲食控制,最終提供糞便樣本供研究。微塑料來源施沃布爾教授認為全球50%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不過進入人體的微塑料對健康有什麼危害,危害程度多高目前尚不明確。
  • 美國人口佔全球4%,卻生產了全球17%的塑料垃圾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以佔全球4%的人口,生產了全球17%的塑料垃圾。同時,在造成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方面,美國也高居全球第三。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塑料垃圾生產量僅為美國的20%。根據英國《衛報》30日的報導,這項新研究對美國已經充分「管理」塑料垃圾的假設發出了挑戰。根據此前2010年的研究數據,美國在因垃圾管理不善造成的海洋塑料汙染排名第20位。但當時沒有考慮塑料廢物出口的數據。
  • 在人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 我們正在自食其果
    奧地利環保署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報告,已經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而源頭很可能是透過生物鏈的循環,人類把自己製造的塑料垃圾吃下肚了!這份報告指出,奧地利團隊向來自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波蘭、英國以及俄羅斯和奧地利等8個國家的志願者,採集糞便樣本,受測者在提供樣本前1個星期,曾吃下含有塑料包裝食物及喝瓶裝水,其中6人曾吃過深海魚,無素食者,結果報告發現,全部糞便樣本都含有塑料微粒。從這些志願者的糞便樣本中,採集到的塑料微粒最多達9種,而且在每10公克的樣本中,平均發現20粒塑料微粒,相當驚人。
  • 汙染無處不在,現在地球最深海溝中發現新物種體內也發現塑料碎片
    科學家們在地球上最深的海溝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海洋動物——這一發現通常是值得慶祝的。然而,研究人員也在其體內發現了塑料,這突顯出全球汙染危機的嚴重程度。但是,即使是生活在這些極端和看似偏遠的環境中的動物,似乎也無法免受塑料汙染的影響。研究人員在之前不為人知的動物體內發現了被稱為微塑料的塑料碎片。他們鑑定的材料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一種廣泛用於食品和飲料包裝的普通塑料。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
  • 一項研究發現,每一個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料
    該研究所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分析了來自澳大利亞一個市場的海鮮中的塑料微粒。科學家們在他們測試的每一個商業海產品樣品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該研究的主要作者Francisca Ribeiro說:「考慮到平均每份海鮮,一個吃海鮮的人在吃平均每份牡蠣或魷魚時可能接觸到大約0.7毫克塑料,而在吃沙丁魚時可能接觸到高達30毫克的塑料。」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 健康快報,首次確認人類體內已被9種塑料微粒侵襲
    2004年時英國人提出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纖維、薄膜等定義為塑料微粒,2015年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將塑料微粒列入全球重大環境議題。塑料微粒是否會讓人們生病?這個問題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只是在2018年4月,美國學者對9個國家19個地點所購的瓶裝水進行過研究,發現93%含有塑料微粒,平均每升水中直徑大於100微米的顆粒數為10.4個,更小的顆粒有314個。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體內…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導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3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當它們進入海洋,會被濾食性動物吃掉並存留在它們體內,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更何況,脆弱的嬰兒似乎也在承受著塑料微粒進入體內的潛在影響。記者 | 張夢然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原文首發於2020年10月20日,標題為《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塑料微粒已經「伸向」嬰兒……》,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深海生物體內被發現大量塑料微粒,科學家:塑料要開始吃人了
    塑料是近代工業的產物,之前是沒有的,塑料一經發明,就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盛行,塑料儘管非常的方便,但是它帶來的後果也是巨大的,因為塑料是不可降解的。前不久,就有科學家在深海生物的體內發現大量塑料微粒。塑料本不可能出現在深海,更不可能出現在深海生物的體內,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 未來全球塑料排放量將達5300萬噸,科學家:人體糞便發現塑料
    近日,來自《科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2015 年時人們認為超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 800 萬噸塑料排放量是無法接受的,但 2030 年全球年度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 5300 萬噸——這足足超標了 6 倍多。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一次性醫療防護用品(PPE)廢料更加劇了目前的汙染情況。
  • 塑料已進入人類體內 研究稱每人每年或吃下7萬片微塑料
    【塑料已進入人類體內!研究者稱每人每年或吃下7萬片微塑料:平均每10克糞便就有20片微塑料】據《每日郵報》報導,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研究證實了塑料已經進入人類體內。參與研究的志願者的糞便裡都有塑料,每10克糞便中含有20片微塑料(大小為50至500微米的塑料),可推測每人每年吃下約7.3萬片微塑料。
  • 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 海洋塑料汙染方面排名全球第三
    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 海洋塑料汙染方面排名全球第三 2020-11-03 10:56:50 來源:科技日報 10月30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表明,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吃塑料的蟲子 能降解所有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