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
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國際上針對微塑料的研究最早始於20 世紀70 年代,但引起重視是在2000年之後。
科學家在水中發現微塑料
什麼是微塑料呢?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微塑料有片狀、線狀或塊狀等很多形態,由於體積小,肉眼常難以辨別。
依據微塑料來源,可分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指是在製造出來時,就是體積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
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被眾多洗護產品用來增加液體密度、去除角質,同時也讓產品變得新鮮好看。
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微塑料甚至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並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儘管彈尾蟲體積很小,但在未被冰覆蓋的地區,它們被認為是南極洲的主要陸生物種之一。若該物種受到微塑料威脅,則會對該地區造成巨大影響。除此之外,在南緯60°以北的地表水和沉積物中發現了重塑料碎片(1–10 毫米)和微塑料碎片(1–1000微米)。在南極群島的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曾被塑料纏繞,或誤食塑料碎片。有報導表明,南極海域多種抗生素耐藥性的傳播與擱淺塑料相關。
從這我們可以發現,微塑料的存在具有全球性,分布極為廣泛,易被低等動物誤食,從而進入食物鏈,並逐漸的富集在高等的捕食者和人類體內,對生物產生不可估量的潛在威脅。
在《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Human Stool》論文中。研究團隊從芬蘭、意大 利、日本、波蘭、俄羅斯、英國、 奧地利和荷蘭8個國家分別選擇了一名志願者。這些年齡33到65歲的志願 者,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飲食控制,最終提供糞便樣本供研究。結果,8個樣本均發現了微塑料,而且多達9種 不同種類的微塑料,大小從0.05~0.5 毫米不等,比頭髮絲還小几倍。其中最常見的為聚丙烯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根據這個研究,論文作者施沃布爾估計, 全球50%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不過,這還需要進一步實驗數據確認。
除此之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公布了一項涉及全球9個國家的大型研究,研究團隊和其他實驗者在9個國家的19個地點分別購買了259瓶瓶裝水進行檢測,包括依雲(Evian)、雀巢Pure Life等11個品牌的瓶裝水,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尼羅紅(Nile Red)螢光染料,讓染過色的塑膠微粒在藍色光線照射下得以顯現。
結果顯示,93%的瓶裝水含有塑料微粒。每升水中,直徑大於100微米(約與頭髮絲粗細相當)的顆粒數有10.4個,而更小的、可能是塑料成分的顆粒每升含有314個。其中常用於製作瓶蓋的聚合物聚丙烯佔這些較大顆粒的54%,其次是尼龍,用於瓶身製作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佔6%。
每個人體內已經被微塑料入侵已經是鐵定的事實了,科學家推測海鮮、鹽、水、空氣懸浮物、食品加工和包裝材料,是微塑料攝入的潛在來源,但是這些塑料主要是通過哪種方式進入的科學家並不是很清楚。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在淡水環境中,特別是中國內陸,微塑料普遍存在與泥土沉積物、淡水和淡水生物中;其微塑料普遍存在且含量較高。微塑料在淡 水環境中的存在的主要是因為陸源塑料垃圾、化妝品行業、汙水排放、農業生產等。其中陸地上塑料氧化分解後再通過地表徑流等方式注入淡水環境中,就直接導致了陸源輸入成為淡水環境中微塑料的主要來源。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塑料製品與男性生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疾病相關。通過對海洋生物的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進入小到浮遊生物,大到鯨魚的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腸道,甚至可以造成生殖系統的損害。
腸道內的微塑料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或幫助有毒化學物和病原體的傳播。據CNN報導,當微塑料進一步分解為更小的微粒後,很可能被人體循環系統吸收,進而進入人體器官。此外,這些塑料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有一些化學物。
「當濃度足夠的時候,這些化學物質能傷害甚至殺死細胞。細胞可能會被成功 替代,也可能不會,蛋白質及DNA 都可能受到傷害。」
另外,微塑料由於它的比表面積很小,它的吸附能力則就很強, 容易吸附一些環境中其它的有害物質,進而產生二次汙染。微塑料通過吸附作用,便成為了環境中有害的有機汙染物或無機汙染物的載體,從而損害人體的安全。
但具體微生物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傷害還沒有辦法確認,不過微塑料對於短時間乃至長期會對人造成怎樣的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本文來源:布克化工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