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珠峰大本營周圍的帳篷及戶外裝備(來源:Everest)
文 | 學術頭條
不久前,一項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Food 上的研究表明,我們原來認為十分安全的嬰兒塑料奶瓶中,竟然會在沏奶時釋放數百萬的微塑料顆粒。相關研究人員表示,當人們使用塑料奶瓶給寶寶用熱水沏奶時,嬰兒日均暴露於 158 萬個微塑料顆粒中。
微塑料因為其粒徑細小、數量巨大且難以降解的特點,在海洋中非常常見,被稱為 「海洋中的 PM2.5」 ,其在陸地上也有分布,但在偏遠的山頂上,還尚未得到認真研究。
近日,全球微塑料研究領域的權威機構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在世界之巔 —— 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
該研究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國際海洋垃圾研究小組領導,並與英國、美國和尼泊爾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探險隊從珠穆朗瑪峰上採集回來的雪和溪流樣本,發現了珠穆朗瑪峰上存在被微塑料汙染的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周圍分布的微塑料濃度最高,而且在海拔高達 8440 米的峰頂之下也存在微塑料。
圖 | 珠穆朗瑪峰上的微塑料纖維(來源:One Earth)
相關研究成果以 「Reaching New Heights in Plastic Pollution—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Microplastics on Mount Everest」 為題,於 11 月 20 日在線發表在 Cell Press 旗下的 One Earth 雜誌上。
(來源:One Earth)
論文第一作者、普利茅斯大學國際海洋垃圾研究組科學家、英國國家地理探險家 Imogen Napper 表示,「我們很早就將珠穆朗瑪峰形容為 『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場』,但此前從未有過微塑料的相關研究,微塑料的持久性通常較強,比大塊塑料碎片更難清除,我不知道會產生怎樣的後果,但我在分析的每一個雪樣中都能發現微塑料,這個偏遠而原始的地方,真是令人驚訝,連最高的峰頂附近也受到了汙染。」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多次對珠穆朗瑪峰這座 「世界上最高垃圾場」 的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研究。自人類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以來,越來越多的登山者開始挑戰珠穆朗瑪峰,他們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沿途和駐足區留下了大量的垃圾,包括食物殘渣、糞便等生物可降解垃圾,也有大量帳篷、繩索、塑料編織袋等不可被生物降解的永久性垃圾。
11 月 20 日發表的這項研究成果,是人類首次對珠穆朗瑪峰上的微塑料汙染進行量化分析,並作出的詳細描述。
2004 年,該論文的作者之一、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教授 Richard C. Thompson 及其合作者在Science 雜誌上曾發表了一篇題為 「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 的論文,首次提出了 「微塑料」 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直徑小於 5 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那麼,微塑料從何而來?其實微塑料無處不在。
近幾年,不斷有證據發現海洋、陸地、甚至生物體內存在微塑料汙染的痕跡,大型塑料製品的分化、機械降解會產生微塑料,機洗衣服脫落的微纖維也會產生微塑料,甚至連我們喝水用的塑料瓶也在脫落微塑料......
Napper 表示,「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在全球各地收集的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料,足跡遍布北極到河流、深海。考慮到這一點,在珠穆朗瑪峰山頂附近發現微塑料,也及時提醒我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保護我們的環境。」
儘管微塑料顆粒的粒徑只有幾微米到幾毫米大小不等,聽起來似乎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也正是因為其體積小的特點,使其更容易排入外界環境中,造成微塑料汙染。
「我離珠穆朗瑪峰最近的一次是在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實驗室裡。」 Napper 說。
她表示,她不僅要確定珠穆朗瑪峰上是否有塑料,還要確定其是什麼類型的塑料,以進一步弄清汙染的來源。
2019 年 4 月至 6 月期間,作為 2019 National Geographic and Rolex Perpetual Planet Everest Expedition 活動的一部分,由 34 名國際和尼泊爾科學家組成的 10 個研究小組向珠穆朗瑪峰頂峰進發,進行考察並帶回實驗樣本。
圖 | 珠穆朗瑪峰上的微塑料樣本採集地點地圖(來源:One Earth)
Napper 和她的團隊在實驗室裡對採集回來的 19 個雪樣和溪水樣品進行了微塑料分析,其中樣本來自靠近昆布冰川的徒步路線沿線的溪流、珠峰大本營的雪地和山頂附近的高海拔死亡區等。他們通過樣本分析,在靠近珠穆朗瑪峰山頂海拔 8440 米的地方,發現了地球上有史以來最高的微塑料。
圖 | 珠穆朗瑪峰上存在微塑料的最高處的樣本採集(來源:One Earth)
他們發現,大本營附近的微塑料濃度也非常高,平均每升雪中發現了 79 個微塑料纖維。在登山沿線的雪地裡和從山下通往薩加瑪塔國家公園的溪流中都發現了少量的微塑料,這些樣本中都含有大量的聚酯、丙烯酸、尼龍和聚丙烯纖維。
而登山者常用的高性能戶外服裝、登山所帶的帳篷和攀峰繩索大多是採用這些材料製作而成,因此,他們認為這些樣本中發現的微塑料纖維可能是登山者在登頂探險的過程中,從較大的物品中碎裂出來的。
此外,他們也推測這些塑料可能是被經常衝擊山頂高坡的極端風從低海拔地區運來的。
如今,人類已經意識到治理塑料汙染的重要性,且限塑、治汙非一己之力可達,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中國政府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2020 年 7 月 10 日,國家發改委等 9 部門聯合發布《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強對禁止生產銷售塑料製品的監督檢查,對進一步做好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特別是完成 2020 年底階段性目標任務作出部署。截至目前,全國已有 30 個省區市公布了塑料汙染治理省級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相關行業企業也在積極行動。
此外,全球範圍內的企業公司也在為之努力。2019 年1 月,多家世界 500 強企業成立終止塑料廢棄物聯盟,旨在從全生命周期對塑料產業鏈進行評估,從而實現保護環境以及探索提升塑料廢棄物的價值。
對於此次研究,英國國際海洋垃圾研究部門負責人 Richard Thompson 教授表示,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塑料因其實用性和耐用性,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各類產品中。然而,正是因為塑料的這些特性,造成了今天的全球環境危機。
「這項研究和我們所在做的持續研究都強調了設計材料的重要性,既要有塑料的優點,又不能留下持久的、有害的『遺產』。」 Thompson 說。
參考資料:
https://www.cell.com/one-earth/fulltext/S2590-3322(20)30550-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roplastics#cite_note-12
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microplastics#microplastics-in-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