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可能是罪魁禍首

2021-01-13 cnBeta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研究結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是從大西洋漂流到北極的--這表明北美和歐洲是這些纖維的來源。

「我們穿的衣服,我們如何洗衣服,以及我們在服裝店買的東西確實對一個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距離我們的社區有數千公裡,」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彼得·羅斯說。

科學家們仍在試圖了解所有這些微塑料對北極、其海洋生物和生活在那裡的社區意味著什麼。羅斯說,他想從海底到海面全面研究微塑料,部分原因是很多海洋生物都在這裡尋找食物。羅斯稱,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當動物吃到塑料時,塑料會阻塞它們的腸道,使它們即使在沒有獲得所需營養的情況下也會有飽腹感。此外,塑料中發現的化學物質如何影響動物或食用它們的人,也仍有疑問。因紐特人已經應付了像DDT這樣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從數千英裡外向北移動。羅斯說,同樣的模式似乎也發生在微塑料上。

羅斯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來自北極地區71個地點的海水樣本--比以前的研究更廣泛地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在北極東部發現的微塑料顆粒是西部的三倍。他們還看到,在更西邊發現的纖維更短、更風化,這表明它們是從東邊來到那裡的。這就是他們能夠確定大西洋海洋比太平洋海洋向北極輸送更多塑料汙染的原因。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赫爾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生態學家Melanie Bergmann表示,臭名昭著的「大太平洋垃圾帶」可能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北極地區的微塑料問題貢獻很大。

Bergmann和其他研究人員已經在北極的雪、冰和水中發現了微塑料。但過去區分塑料的類型及其來源比較困難。羅斯的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的技術,這種技術在過去幾年才開始使用。它可以將神秘粒子的紅外信號與超過25萬種材料的庫進行比較,以確定纖維是否可能來自聚酯紡織品或尼龍漁具等。

「簡單地記錄北極地區的微塑料是很有趣的,但如果沒有它導致源頭識別,就不能讓管理者、決策者、工業界和其他各方真正解決問題,」羅斯說。之前的研究發現,每當運行一臺洗衣機時,成千上萬的微塑料就會通過廢水進入環境。羅斯指出,一些品牌已經開始製造在洗滌時能減少纖維脫落的面料,僅此一項就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如果我們在這個看似原始地點的水域中發現了微塑料,尤其是纖維狀微塑料,這就向我們強調,我們需要在陸地上採取行動。」西印度群島大學的海洋科學家 La Daana Kanhai說,他也研究了北極地區的微塑料汙染,並在海冰中發現了聚酯纖維。

「我們看得越多,就越意識到我們是如何用微塑料汙染了地球上最遙遠的角落,」羅斯說。

羅斯和Bergmann都承認,還有更多的塑料在那裡,科學家仍然看不到。新研究排除了小於10微米的塑料顆粒。「外面還有更多,很有可能,」Bergmann說。

相關焦點

  • 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或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 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科學家最新發現,北極地區的微塑料來自於我們的衣服
    塑料垃圾的壽命非常長,在它們降解之前,它們會慢慢地分解成更小的碎片,最後就變成了微塑料顆粒。微塑料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它幾乎遍布地球的每個角落,從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到最偏遠的兩極地區都存在它的身影。它甚至滲入了我們的食物當中,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對人體有何危害。
  • 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10月22日,英國國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er,NOC)發布信息「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該研究發表在《環境汙染》期刊,研究表明進入河流的被處理過的廢水,其99.8%的微塑料已被去除掉。這項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廢水處理工程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對處理微塑料的作用。
  • 【前沿】日本科學家開發出用來分離洗衣機廢水中的微塑料的聲波系統
    英國《衛報》報導,新堡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全尺寸洗衣機測試,透過高科技攝影機發現,合成衣物每次洗滌可釋放50~600萬條微纖維。
  • 科學有意思 | 我們每天都可能在吃塑料?科學家終於找到罪魁禍首
    近年來,微塑料汙染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熱議問題,這些無法被短期降解的塑料粒子,通過空氣傳播,經雨水和雪混雜散落各地,就連北極下的雪
  • 科學家首次在珠峰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探險隊從珠穆朗瑪峰上採集回來的雪和溪流樣本,發現了珠穆朗瑪峰上存在被微塑料汙染的證據。研究人員表示,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周圍分布的微塑料濃度最高,而且在海拔高達 8440 米的峰頂之下也存在微塑料。
  • 科學家:微塑料正在層層積累,毒素將回到人類體內
    事實上,這是一塊充滿微塑料的北冰洋海冰,科學家從北冰洋的深處極其提取出來。亞歷山德拉·德安吉洛表示,在之前的探測過程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嚴重的情況,大量的有毒海冰進入人類的生活區。在北極海冰裡,科研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垃圾,有各種塑料珠子、細絲、尼龍……這些融化的海冰變成海水後,被冰凍的微塑料進入海洋生態系統,並被魚類誤食。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
  • 你為什麼不吃塑料!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海洋可能已全被汙染了!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巨大的難題一直困擾著全人類:環境汙染。其中塑料汙染尤為嚴重,目前有科學家首次在海洋最深處的海溝發現成堆的塑料垃圾,這意味著地球上可能不存在無汙染的海洋了。研究人員發現80%的片腳類動物體內都含有塑料纖維和顆粒。而且研究人員發現,海溝越深,微塑料含量越嚴重。在地球上已知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中,樣本中動物100%都含有纖維,所攝取的塑料顆粒明顯比近海面的生物含量大。
  • 新研究發現:農作物正在吸收微塑料
    大棚蔬菜種植及潛在微塑料汙染來源(煙臺海岸帶所供圖)塑料汙染正成為整個地球表層生態系統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被農作物吸收並進入其可食用部位。海洋中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越來越被人們知曉,但對於陸地生態系統中微塑料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個更嚴重的環境問題。」論文通訊作者駱永明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汙泥和塑料地膜是土壤微塑料的兩大來源,汙水處理廠收集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雨水也都含有塑料,水體中和大氣中的微塑料都能導致土壤中微塑料的積累。」
  • 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目前微塑料已開始出現在各種地方,從珠穆朗瑪峰到南極的海冰,再到人體的器官和組織。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細小的塑料碎片是如何被水生環境中的生物體吸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顯示了生物分子塗層是如何充當「特洛伊木馬」,將它們潛入活細胞的。
  • 還在擔心微塑料?你的牛仔褲可能更危險
    從2004年「微塑料」概念被首次提出開始,科學家已經在世界各處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包括人跡罕至的兩極以及大洋的最深處,甚至生物體內。微塑料可以吸附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等有毒物質,並隨著食物鏈向上傳遞和富集,造成嚴重的生態風險,並且可能危害人類的健康。微塑料汙染作為一種新的環境問題已經廣受全球關注。但是在微塑料之下還有另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微纖維。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汽車輪胎磨損、日常生活和洗衣、工業過程(如打磨)、表面磨損和塑料塗料(如人造草皮和聚合物塗料)是微塑料的主要產生方式,因其能夠進入食物鏈,進而可引發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海洋受微塑料影響最為直接,在牡蠣等海洋生物體內已發現微塑料顆粒,人類糞便中也已發現微塑料。土壤中(微)塑料的汙染也十分普遍,主要通過農膜的大量使用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途徑進入。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人類雖然很清楚,塑料汙染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更大,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塑料微粒)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科學家:人類還不醒悟
    最大汙染莫過於塑料汙染,塑料是近幾十年來人類發明的高分子聚合物,因為製造成本與工業簡單等等,被廣泛使用,但是一場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卻已經到來,我們不禁吶喊,地球怎麼了?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科學家:人類還不醒悟。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通過對在登頂路線上採集的11個雪樣和8個溪水樣本進行微塑料分析,納珀與同事在每一份雪樣和3個溪水樣本中都找到了微塑料,這其中就包括海拔8440米的珠峰平臺(Balcony)——研究團隊在這裡發現了已知全球最高的微塑料。當然,這些微塑料有可能由雨水和強風攜帶,通過自然途徑出現在珠峰上。
  • 每日科普|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近年來公眾對於塑料問題的討論愈演愈烈,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如今很多商家已經用紙質吸管替代塑料吸管。塑料為何從「改變世界」的發明變成危害環境的罪魁禍首?當我們在面對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汙染時,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呢?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撰文/屠強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據央視新聞昨日報導,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海洋受到汙染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
  • 果蔬植物會吸收微塑料並富集到可食用部位
    微塑料(長度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料顆粒)現在遍布整個海洋和各處國家公園保護區。在我們的海鮮,鹽甚至啤酒中都能檢出它們。現在,新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滲入農作物的根部,在蒸騰拉力的作用下,通過導管系統隨水流和營養流進入作物的上部可食用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