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2020-12-24 十輪網

微塑料已被確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程度要看攝入的量有多少,現在科學家仔細在計算每種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

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

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

而每當人類吃海鮮時,也會把海鮮體內的塑料一起吃進去。研究小組發現,軟體動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多,每克有0-10.5微塑料、甲殼類動物為0.1-8.6,魚類為0-2.9。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海鮮的腸道和肝臟等各個部位都發現微塑料,而人類食用較大的魚類和哺乳動物只食用部分,但牡蠣、貽貝和扇貝是整顆吃下去,他們認為了解微塑性汙染特定的部位,以及人類對它們的食用方式是關鍵。

研究小組還發現,中國、澳洲和加拿大是軟體動物的最大消費國,其次是日本、美國、歐洲和英國。而在亞洲沿海地區被捕的海鮮出現最高程度的汙染,顯示這些地區被塑料和微塑料汙染最嚴重。這項研究已發布在《環境健康觀點》雜誌上。

另外刊登在《環境汙染》雜誌上的研究針對全球十二個國家超市中出售的貽貝也發現微塑料,研究發現一克貽貝肉中含有0.13~2.45微塑料顆粒。在貽貝中檢測到的微塑料顆粒的大小在0.003~5毫米之間。

抽樣的四種貽貝是歐洲藍貽貝、綠殼貽貝、波狀金星和太平洋金星蛤,臺灣的孔雀蛤就是綠殼貽貝。研究中採樣的所有貽貝都是從雜貨店購買的,其中一些是養殖場,有些則是北海、地中海、大西洋、南太平洋、南中國海和泰國灣的野生漁獲物。而來自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貽貝樣品汙染最嚴重。

塑料的使用只會有增無減,到2060年全世界產生的塑料廢料預計將增加三倍,達到每年155~265百萬噸。一旦塑料廢料進入海洋、湖泊和河流,就有可能最終積聚在貝、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體內,最後被人類吃下肚。

(首圖來源:Flickr /Charles HaynesCC By2.0)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近日,由英國赫爾大學和赫爾約克醫學院共同牽頭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海產品中,貽貝、牡蠣和扇貝受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圖 | 預計全球每年通過軟體動物攝入微塑料的最大攝入量分布圖(來源: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研究中最新的消費數據顯示,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美國是軟體動物最大的消費國之一,其次是歐洲和英國。研究人員認為,從亞洲沿海地區採集的軟體動物受汙染水平最為嚴重,表明這些地區受塑料汙染更加嚴重。
  • 美媒:貝類成微塑料汙染重災區
    合眾國際社網站2020年12月28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海產品中軟體動物體內微塑料含量最高》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你盤子裡的蛤蜊、牡蠣和扇貝可能有同一個秘密成分:微塑料。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的50多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微塑料汙染水平。調查人員發現,軟體動物中——比如蛤蜊、貽貝、牡蠣和扇貝——微塑料的含量最高。在亞洲沿海收集的軟體動物受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這些地區受到塑料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報告稱,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魚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作者/UCN  編譯/胡路怡  今日,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科研人員在整理2014-2020年研究報告時發現,貝類(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含有較高的微塑料成分,這個比例在亞洲沿海地區的貝類更加突出。文章於12月23日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發表。
  • 重金屬汙染正在威脅扇貝貝殼的生存
    貝類,如扇貝、貽貝和牡蠣——雙殼類軟體動物——很容易在它們的組織和外殼中吸收微量金屬。在足夠的濃度下,這可能會損害它們的生長和生存機會,甚至威脅到食用受汙染肉類的任何人的健康。為了一項新的科學研究,我們最近調查了金屬汙染對大扇貝(Pecten maximus)的影響。這是一個常見的物種,它支持著英格蘭最有價值的漁業,也是整個英國第三最有價值的漁業。我們最初偶然發現汙染的這些影響。
  • 微塑料成病毒海上「長途運輸大巴」!塑料汙染可通過貝類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除非世界採取激烈行動進一步回收,否則到2050年,世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量將超過魚類。而2017年9月發表的研究顯示,世界上80%以上的自來水都被塑料汙染。近日,科學家警告說,海洋中的塑料汙染可能通過養殖的貽貝和牡蠣等海產品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作者:曲建翹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近日,發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IF=8.34)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系統分析了2014至2020年間超過50篇的研究,以調查全球海洋生物的微塑料汙染水平,並發現亞洲沿海的軟體動物汙染最為嚴重,其中貽貝、牡蠣和扇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在挪威海岸釣上來的腹中藏著塑料瓶的鱈魚英國赫爾大學與布魯內爾倫敦大學曾共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英國市場上出售的貽貝(青口)全部發現了微塑料顆粒,平均每100克貽貝,就有70個微塑料顆粒。不久前,據環保組織Break Free From Plastic公布調查,在對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統計後,可口可樂第三次蟬聯全球第一塑料汙染企業,隨後是百事可樂和雀巢。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可是前段時間,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廢塑料對諸如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 大家好,我叫微塑料,我有個你們人類起的小名叫「海洋中的PM2.5」。如果說以前只是從多種海洋生物,主要是魚類的組織器官中檢測出了微塑料而推測人類通過吃魚吃下微塑料,現在是從人體排洩物中實際檢測出了微塑料。 人的頭髮直徑為17-181微米,糞便中發現的微塑料是50-500微米,比人的頭髮直徑還大。據測算,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食用兩份貽貝,那麼一年將吃下近1萬個塑料微粒。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撰文/屠強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據央視新聞昨日報導,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海洋受到汙染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一幅「維納斯」用了24萬個塑膠袋,相當於每10秒鐘世界各地消耗的塑膠袋數量;一幅「神奈川衝浪」則用了240萬片塑料碎片,而這個龐大數字不過是每小時世界各地流入海洋的塑料總磅數……這些都是藝術家們用海洋垃圾做成的雕塑和繪畫,希望以此喚起更多人對海洋汙染的關注。
  •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據外媒報導稱,近日,美國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北極鑽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小的塑料碎片。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已至地球最偏遠的水域,給人們敲響警鐘。人類活動和洋流運動導致北極地區垃圾聚集,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 澳科研機構:深海微塑料汙染更嚴重
    新華社坎培拉10月6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6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該研究負責人賈斯廷·巴雷特介紹,進入海洋的塑料汙染物會分解,最終形成微塑料。
  • 英媒:海洋汙染導致海鮮愛好者可能誤食塑料微粒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你天天吃海鮮,那麼這意味著你一年可能吞下了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而且情況還會變得更加糟糕。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而6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塑料微粒。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北極星固廢網訊:在加拿大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日本和美國未籤署寫入數值目標、旨在減少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文件《海洋塑料憲章》,被環境保護團體紛紛譴責「應該感到羞恥」。聯合國推測塑料垃圾廢棄量為每年3億噸。還有估算顯示,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為每年800萬至1200萬噸。本文為您分享《10000 個科學難題˙海洋科學卷》中一個相關的「難題」。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全球塑料產量從1950年的200萬t增加到2015年的3.8億t,總產量達78億t(中國產量約佔28%),其中9% 的塑料被回收,79%的塑料被填埋或者遺棄在自然界中。自1992年至2016年,全球生活源廢塑料貿易量為2.4億t,中國進口量佔72%,對全球的廢塑料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塑料的大量使用已經導致環境中塑料及其衍生品對大氣、海洋和陸地環境造成汙染。
  • 微塑料和海洋塑料垃圾排放如此嚴重!該如何解決?
    次生微塑料是由於海洋中存在大塊塑料逐步破碎(如熱化學裂解、光氧化裂解、臭氧誘導裂解和生物裂解等)形成的,是海洋中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微塑料汙染已非常嚴重,某些沿海地區的漂浮微塑料含量為 1000 ~ 10000 個∕m^3。
  • 海洋垃圾除了汙染環境,是否還有傳播疾病的風險?
    每年都有數百萬噸的塑料到達世界海洋,並且數以億計的顆粒漂浮在表面上,塑料汙染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然而,我們在對海洋微塑料如何傳播細菌和病毒,以及是否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關鍵知識卻是一片空白。,關於微塑料在攜帶病原體中的作用以及對食品生產和安全的潛在威脅,仍然存在很多風險。
  • 海洋塑料汙染有多嚴重?英國科學家:平均每人一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也開始一點點被破壞。多年來,環境汙染問題早已經變成了老生常談,各國的科學家們也一直都在持續關注地球上的環境變化情況,前段時間,英國的科學家就對於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 發起「藍色市民」倡議減少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汙染
    本網訊   12月3日,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研討會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越南等11個APEC經濟體代表共120餘人參會。
  • 食鹽已被微塑料汙染,我們的地球和食物還有安全的嗎?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問題遠比想像中要嚴重得多。調查數據表明,全世界銷售的食鹽品牌中,有90%都被微塑料汙染,其中主要是海鹽。該調查一共抽取了39個品牌的食鹽,其中36種都或多或少有微塑料的汙染。其中不含微塑料的,一個是我國臺灣的品牌,還有一個是法國的品牌。很幸運,另一種是我們大陸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