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2021-01-07 水產頻道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作者/UCN

  編譯/胡路怡


  今日,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科研人員在整理2014-2020年研究報告時發現,貝類(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含有較高的微塑料成分,這個比例在亞洲沿海地區的貝類更加突出。文章於12月23日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發表。


  研究稱,貝類所含有的微塑料頻率在0-10.5顆/克(MPs/g),甲殼類頻率為0.1-8.6 MPs/g,魚類為0-2.9 MPs/g。海洋汙染是形成微塑料的直接原因,預計2060年海洋塑料汙染排放將翻三倍,至1.55-2.65億噸。


  科研人員還指出,目前尚無研究揭示,人類攝食含微塑料的食品如何對健康造成影響。微塑料時常在海洋生物的腸道和肝臟發現,海產品不同部位含有的微塑料濃度不同。


  牡蠣、貽貝和扇貝等海產品通常是整體食用,大型魚類一般是部分食用,因此,了解海產品特定部位的微塑性汙染,對於避免食用微塑料至關重要。(

本文轉自【UCN國際海產資訊】。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

相關焦點

  • 美媒:貝類成微塑料汙染重災區
    合眾國際社網站2020年12月28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海產品中軟體動物體內微塑料含量最高》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你盤子裡的蛤蜊、牡蠣和扇貝可能有同一個秘密成分:微塑料。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的50多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微塑料汙染水平。調查人員發現,軟體動物中——比如蛤蜊、貽貝、牡蠣和扇貝——微塑料的含量最高。在亞洲沿海收集的軟體動物受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這些地區受到塑料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報告稱,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魚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眾所周知,海洋的壓碎壓力和紫外線輻射會把塑料分解成小於5毫米的小塊--稱之為微塑料。但最近人們了解到海洋生物是如何自然地將這些碎片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一項新研究的作者將其稱之為「納米塑料」。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2018 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 1300 萬噸塑料廢棄物流入海洋,這些塑料廢棄物通過物理降解產生了大量的次級微塑料,這些汙染物漂浮在海洋中,形成了海洋中的 「PM2.5」,通過呼吸或吸附在某些食物上,進入魚類、貝類、甲殼類、哺乳類動物的體內,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在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
  •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 【編者按】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
  • 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編者按】 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
  • 微塑料成病毒海上「長途運輸大巴」!塑料汙染可通過貝類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除非世界採取激烈行動進一步回收,否則到2050年,世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量將超過魚類。而2017年9月發表的研究顯示,世界上80%以上的自來水都被塑料汙染。近日,科學家警告說,海洋中的塑料汙染可能通過養殖的貽貝和牡蠣等海產品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不過,我有點淘氣我愛亂跑亂跳,什麼海洋啊,陸地啊、赤道啊,兩極啊,還是土壤、水系、空氣,或魚類、貝類等食物和飲用水,都有我的足跡。為什麼你們抓不到我呢?因為我太小了,我們家族都是直徑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想找到我,你們不費點功夫怎麼行? 它是如何大搖大擺溜進體內的?
  • 洗臉化妝少用「微塑料」 給海洋魚類一個清潔家園
    而實現深度潔淨的「清潔工」——一種名叫微塑料的小小顆粒珠,正成為危害海洋魚類的溫柔殺手。日前舉行的第283期東方科技論壇聚焦「微塑料海洋汙染與控制」,與會專家呼籲應該禁止在個人護理品中添加用於深度清潔的微塑料顆粒,至於「臉要更乾淨,妝容更美麗」,可以尋找可生物降解的替代材料與新技術。「海洋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塑料世界」。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牡蠣、貝類、蝦、魚等海鮮,都含有成百上千的塑料顆粒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針對廢塑料對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貽貝平均含有約900個塑料顆粒,6個牡蠣含有約500個顆粒,而一份大蝦裡則含有驚人的9000個顆粒;科學家們還在金槍魚、龍蝦中發現了大量塑料。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時間:2020-11-24 15:32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 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目前微塑料已開始出現在各種地方,從珠穆朗瑪峰到南極的海冰,再到人體的器官和組織。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細小的塑料碎片是如何被水生環境中的生物體吸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顯示了生物分子塗層是如何充當「特洛伊木馬」,將它們潛入活細胞的。
  • 研究稱,澳洲多種海產品均發現不同濃度微塑料
    沙丁魚微塑料濃度高達2.9 mg/g,但對於食用微塑料造成的健康風險,目前還無法判斷。 據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發表一份聯合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在澳大利亞多種海產品樣本中發現不同濃度的微塑料,每克樣本濃度從0.04毫克至2.9毫克不等。
  • 一塑料茶包能釋放116億個塑料顆粒
    結果表明,每個塑料茶包大約可以向水中釋放116億個微塑料和31億個納米塑料顆粒。前者只有一根頭髮粗細,後者更是只有前者的千分之一,都是肉眼不可見的。埃爾南德斯稱,雖然人們已經在大自然、自來水、瓶裝水以及某些食品中發現過微塑料,但是令研究團隊驚訝的是,與其他研究中記錄的釋放量相比,塑料茶包釋出的微塑料顆粒量級不同尋常。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灣每平方米檢出7630 ± 1410 個微塑料,在我國的長江口和岷江口分別檢出4137.3 ±2461.5 、1170.8 ± 953.1 個微粒每平方米。甚至在人們食用的食鹽、貝類食物中也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海鹽中平均每千克檢出2000多個微塑料顆粒,數量遠超鹽湖、鹽井和鹽礦中獲取的食鹽。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怎麼來的?對我們有害嗎?
    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澎湃新聞記者 徐路易【編者按】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
  • 塑料已進入人類體內 研究稱每人每年或吃下7萬片微塑料
    【塑料已進入人類體內!研究者稱每人每年或吃下7萬片微塑料:平均每10克糞便就有20片微塑料】據《每日郵報》報導,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研究證實了塑料已經進入人類體內。參與研究的志願者的糞便裡都有塑料,每10克糞便中含有20片微塑料(大小為50至500微米的塑料),可推測每人每年吃下約7.3萬片微塑料。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本周,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學會上,來自維也納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菲利普·施沃布爾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體內存在微塑料(直徑小於0.5毫米的塑料微粒)。施沃布爾教授稱:這次實驗中發現的微塑料因為體積夠大而不太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直接被排洩出身體)。倫敦國王學院環境健康科學家史蒂芬妮·懷特指出:「這些大體積微塑料的更大威脅是,它們可能在人體組織內逐漸累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