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2020-12-11 cnBeta

目前微塑料已開始出現在各種地方,從珠穆朗瑪峰到南極的海冰,再到人體的器官和組織。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細小的塑料碎片是如何被水生環境中的生物體吸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顯示了生物分子塗層是如何充當「特洛伊木馬」,將它們潛入活細胞的。

研究人員開始關注微塑料汙染到底有多廣泛,以及它如何影響生物體。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大小不到5毫米,因此很難在環境中追蹤,不過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海龜、鱸魚和甲殼類動物中發現了它們。一項對日本鱂魚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如何導致動脈瘤,以及生殖系統的變化。

來自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開始探索微塑料如何在海洋環境中一段時間後進入生物體,而海洋環境是大量塑料垃圾的最終歸宿。該團隊使用了尺寸在三微米左右的微塑料,他們說這些微塑料與環境中經常發現的微塑料相似,並擬定了幾個實驗來研究它們的行為。一些顆粒被放在人工池塘的淡水中,而另一些則被放在水族館的鹽水中。兩周內,兩組微塑料顆粒都形成了由生物分子組成的塗層。

「光譜檢查表明,這些生物分子是碳水化合物、胺基酸、核酸和蛋白質,」該研究的第一作者Anja Ramsperger解釋說。「我們說的是自然環境中微塑料顆粒上形成的『生態電暈』。」

從這裡開始,研究小組想研究活細胞是否內化了這些塗覆的顆粒,或者它們是否只是簡單地粘在細胞的外面。他們通過染色細胞的關鍵成分,即所謂的肌動蛋白絲,然後在顯微鏡下研究它們,內化的顆粒確實顯示為黑洞。

「肌動蛋白絲的螢光標記使我們能夠看到到底哪些顆粒被細胞內化了。」拜羅伊特大學生物物理學教授Holger Kress博士表示。「基於光譜方法,我們驗證了這些顆粒確實是微塑料--或者更準確地說:聚苯乙烯顆粒--而不是意外的雜質。」

作為實驗的一部分,該團隊使用了一組微塑料顆粒的對照組,而是在超純水中培養,這並沒有形成生物分子的塗層。這些顆粒偶爾會被活細胞吸收,但頻率遠遠低於在不純水中孵化的顆粒。

「我們的研究支持這樣的假設,即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的微塑料--因此被生物分子塗層--不僅在與食物一起攝取時通過消化道,而且還可能被納入組織,」拜羅伊特大學的Christian Laforsch博士說。「生物分子的塗層可能作為一種特洛伊木馬,使塑料內化到活細胞中。顆粒在這裡能造成的確切損害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此外,在很大程度上還不清楚微塑料的哪些特性實際上是造成任何負面效應的原因。」

關於塑料汙染的巨大未知數就在於此。雖然如上所述,已有研究開始探討其對魚類等生物體的影響,但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還有待適當探討。世界衛生組織在發現93%的瓶裝水中含有塑料顆粒後,於2018年啟動了一項健康審查,其他研究團體也將關注點轉向塑料汙染的健康結果,因此這是一個越來越活躍的科學探索領域。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水中微塑料易被細胞吸收
    本報訊 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暴露在淡水或鹽水中數周的微塑料顆粒更易被實驗室小鼠的細胞吸收,這表明環境中的微塑料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進入細胞。關於攝入微塑料對動物的潛在影響,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清潔或「原始」的微塑料顆粒。
  • 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可能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科學家在水中發現微塑料什麼是微塑料呢?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微塑料甚至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並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儘管彈尾蟲體積很小,但在未被冰覆蓋的地區,它們被認為是南極洲的主要陸生物種之一。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施沃布爾教授稱:這次實驗中發現的微塑料因為體積夠大而不太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直接被排洩出身體)。倫敦國王學院環境健康科學家史蒂芬妮·懷特指出:「這些大體積微塑料的更大威脅是,它們可能在人體組織內逐漸累計起來。」
  • 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或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 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微塑料開始損害細胞!研究發現,這些垃圾正被我們吃進肚子
    拉婭勒·利物浦認為,微塑料或許正在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然後在人體中堆積後,進入我們的細胞,然後將一些細菌和病毒送進我們的體內,為了確保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2021年年底之前,人類應該搞清楚微塑料的危害才可以。什麼是微塑料?
  • 英媒:微塑料損害人類細胞嗎?
    但也有人擔心,微塑料可能將病毒和細菌等有害微生物帶入我們的細胞。全文摘編如下: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在吃進、喝進並吸入微塑料,但尚不清楚這些微粒是否會被人體器官、組織和細胞吸收並影響人體健康。2021年,我們將最終發現微塑料是否能進入我們的血液——通往我們器官和組織的通道,還有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否能滲入我們的細胞。「我們已經非常非常接近了。」
  • 意科學家在孕婦胎盤中發現微塑料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環境國際》雜誌近日報導,義大利科學家首次在孕婦胎盤中發現了微塑料顆粒。 羅馬菲特貝尼弗雷特裡醫院的研究小組在婦女生完孩子後捐贈的6個胎盤中的4個中發現了12個微塑料碎片。
  • 汙水處理廠汙水和汙泥中微塑料的研究展望
    然而,微塑料不同來源的定量比例尚不清晰,這對於微塑料的源頭控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微塑料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形成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1.3 微塑料的潛在危害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存在對生態系統的安全性構成重要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微塑料易造成水生動物進食器官的堵塞,造成身體傷害。
  • 南極十年前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南極洲沿海收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證據去年,一個研究小組在北極浮冰中發現了微塑料的例子,證明了這些汙染物在世界海洋中的擴散。在這項新研究當中,塔斯馬尼亞的團隊在十年前在南極洲收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證據。這些冰芯來自於距離南極洲海岸約2公裡的地點,一直存放在塔斯馬尼亞州霍巴特的一個設施之中,等待分析。這些冰芯來自於在海岸周圍形成的冰塊,因此,與封存冰不同,這些冰塊不會移動。
  • 微塑料隨雨而下,美國11個地區發現千噸塑料微粒
    研究結果預計,這種塑料微顆粒會在世界各地發現。,塑料具有很高的彈性,在分解前可以使用很長時間,這使得它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然而,正是塑料的這些特性導致其在環境中漸進碎裂而不是降解,持續保持著微小顆粒的形態。此前,人們發現這些塑料微顆粒只會積聚在廢水、河流和海洋中。而布拉尼領導的研究小組的這項研究表明,它們也會積聚在大氣中。布拉尼說,有幾項研究試圖量化全球塑性循環,但沒有意識到大氣層的邊緣,「我們的數據顯示,塑料循環讓人想起全球水循環,也有著大氣、海洋和陸地的生命周期。」
  • 新研究發現:農作物正在吸收微塑料
    大棚蔬菜種植及潛在微塑料汙染來源(煙臺海岸帶所供圖)塑料汙染正成為整個地球表層生態系統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被農作物吸收並進入其可食用部位。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完成,相關論文於7月13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上。海洋中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越來越被人們知曉,但對於陸地生態系統中微塑料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個更嚴重的環境問題。」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湖水和土壤中的微塑料的總量,堪比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塑料的總量——它們可能超過15萬億噸。嬰兒每天都在攝入微塑料這個時候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微塑料正在佔領人體。研究人員還發現,溫度還會影響微塑料的產生數量,當水溫從建議的70°C升高到95°C(接近煮沸)時,塑料微粒的釋放量從每升600萬增加到5500萬。光是滅菌過程(將瓶子拆開並放入裝滿95°C水的平底鍋中)可使微塑料的釋放量增加至少35%。
  • 研究人員稱人類排洩物中發現微塑料:或向人體傳播有毒物質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導美媒稱,一組奧地利研究人員發現,有證據表明,人類糞便中積聚了許多微塑料:極小的塑料珠子、纖維或片段。報導稱,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者記錄了在糞便取樣前一周中他們所吃的食物。研究稱,在那段時間,所有參與者都飲用了塑料瓶裝的飲料或是食用了塑料包裹的食品。報導指出,所有8位參與者的糞便樣本都檢測出微塑料呈陽性。根據22日發表在《歐洲聯合胃腸病學雜誌》上的這一研究,在這些糞便樣本中共發現了9種塑料。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地膜厚度小,一方面帶來回收不易,另一方面易老化、碎片化嚴重;殘留的地膜在土壤中更易形成微塑料汙染,同時還易釋放酞酸酯等增塑劑汙染物。殘留地膜會分解形成塑料碎片甚至微塑料。因此,地膜殘留分解是農用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又一個重要來源。
  • 研究:風將微塑料帶到遙遠海洋的乾淨區域
    外媒報導,微塑料即從大件物品中分離出來的塑料微粒正在向更偏遠、更乾淨的海洋區域移動。根據一項新研究,這些塑料顆粒被卷到空中然後飄往偏遠地區並最終回到水裡和食物供應中。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其中很多比它小得多,包括肉眼不可見的小塑料纖維。
  • 珠穆朗瑪峰也發現了微塑料,危害目前尚不清楚
    就拿塑料來說,確實,這種材料是人類工業時代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它一出現就迅速以其廉價、強度高、抗腐蝕、可塑性強等優點佔領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的塑料製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無處不在,你環顧四周就會發現你已經被塑料包圍了。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它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吸附著汙染物的微塑料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微塑料這一概念是在2004發表的一篇Science的文章 「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近日,由英國赫爾大學和赫爾約克醫學院共同牽頭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海產品中,貽貝、牡蠣和扇貝受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人們食用了多少海鮮和魚類,並測量這些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來全面開展這項工作。」Danopoulos 補充道。
  • 霍金預言正在成為現實,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微塑料或將侵入大腦
    霍金預言正在成為現實,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微塑料或將侵入大腦!給大家說一組數據,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總量超過3億噸,這些塑料會進入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那些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被稱為微塑料,是一個非常難以被降解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