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或是罪魁禍首

2021-01-16 騰訊網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 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研究結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是從大西洋漂流到北極的--這表明北美和歐洲是這些纖維的來源。

「我們穿的衣服,我們如何洗衣服,以及我們在服裝店買的東西確實對一個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距離我們的社區有數千公裡,」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彼得·羅斯說。

科學家們仍在試圖了解所有這些微塑料對北極、其海洋生物和生活在那裡的社區意味著什麼。羅斯說,他想從海底到海面全面研究微塑料,部分原因是很多海洋生物都在這裡尋找食物。羅斯稱,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當動物吃到塑料時,塑料會阻塞它們的腸道,使它們即使在沒有獲得所需營養的情況下也會有飽腹感。此外,塑料中發現的化學物質如何影響動物或食用它們的人,也仍有疑問。因紐特人已經應付了像DDT這樣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從數千英裡外向北移動。羅斯說,同樣的模式似乎也發生在微塑料上。

羅斯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來自北極地區71個地點的海水樣本--比以前的研究更廣泛地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在北極東部發現的微塑料顆粒是西部的三倍。他們還看到,在更西邊發現的纖維更短、更風化,這表明它們是從東邊來到那裡的。這就是他們能夠確定大西洋海洋比太平洋海洋向北極輸送更多塑料汙染的原因。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赫爾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生態學家Melanie Bergmann表示,臭名昭著的「大太平洋垃圾帶」可能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北極地區的微塑料問題貢獻很大。

Bergmann和其他研究人員已經在北極的雪、冰和水中發現了微塑料。但過去區分塑料的類型及其來源比較困難。羅斯的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的技術,這種技術在過去幾年才開始使用。它可以將神秘粒子的紅外信號與超過25萬種材料的庫進行比較,以確定纖維是否可能來自聚酯紡織品或尼龍漁具等。

「簡單地記錄北極地區的微塑料是很有趣的,但如果沒有它導致源頭識別,就不能讓管理者、決策者、工業界和其他各方真正解決問題,」羅斯說。之前的研究發現,每當運行一臺 洗衣機 時,成千上萬的微塑料就會通過廢水進入環境。羅斯指出,一些品牌已經開始製造在洗滌時能減少纖維脫落的面料,僅此一項就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如果我們在這個看似原始地點的水域中發現了微塑料,尤其是纖維狀微塑料,這就向我們強調,我們需要在陸地上採取行動。」西印度群島大學的海洋科學家 La Daana Kanhai說,他也研究了北極地區的微塑料汙染,並在海冰中發現了聚酯纖維。

「我們看得越多,就越意識到我們是如何用微塑料汙染了地球上最遙遠的角落,」羅斯說。

羅斯和Bergmann都承認,還有更多的塑料在那裡,科學家仍然看不到。新研究排除了小於10微米的塑料顆粒。「外面還有更多,很有可能,」Bergmann說。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可能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科學家最新發現,北極地區的微塑料來自於我們的衣服
    微塑料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全球汙染物,但有關其起源、運輸和命運的疑問仍然存在。最近,一組研究人員對北極71個地點的海水進行採樣,並分析了其中微塑料的來源。早期的報告表明,北大西洋溫鹽環流、波驅動的斯託克斯漂移、河流輸入和海冰摻入等過程都有助於這些新興汙染物在北極的積聚和移動。
  • 最新研究:北極近表層海水92%微塑料汙染來自合成纖維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項環境分析的研究論文顯示,北極近表層海水約92%的微塑料汙染都來自合成纖維,其中,約73%為聚酯,類似紡織品中使用的纖維。該論文指,世界上大部分偏遠地區都發現了微塑料。
  • 北極海水現大量聚酯纖維,紡織品、家庭洗滌或為主要來源
    當地時間1月12日,《自然-通訊》期刊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北極地區92%的微塑料汙染來自合成纖維,其中約73%為聚酯纖維,類似紡織品中使用的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 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10月22日,英國國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er,NOC)發布信息「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該研究發表在《環境汙染》期刊,研究表明進入河流的被處理過的廢水,其99.8%的微塑料已被去除掉。這項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廢水處理工程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對處理微塑料的作用。
  • 「洗衣汙染」,不是小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此前有研究發現,牛仔服裝清洗時脫落的靛藍牛仔微纖維在溫帶到北極地區的環境中不斷蓄積,為環境帶來的負擔覆蓋範圍逐步擴大(詳見:你洗牛仔褲掉的「色兒」,已經汙染到北極海洋了!)然而,此類微纖維並非僅產自牛仔服裝,如何量化排向環境中的合成超細微纖維的數量一直是個難題。近日,來自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 Jenna Gavigan 及其合作者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每年全球大約有 17.65 萬噸以尼龍和聚酯為主的合成微纖維被排放到陸地環境中,數量之大令人震驚。
  • 「洗衣汙染」不是小事兒
    此前有研究發現,牛仔服裝清洗時脫落的靛藍牛仔微纖維在溫帶到北極地區的環境中不斷蓄積,為環境帶來的負擔覆蓋範圍逐步擴大。如果比這些頭髮絲還細的微纖維流入海洋,被浮遊生物和貝類吃掉,最終可能會進入人體消化道,給人類帶來許多未知的健康風險。(詳見:你洗牛仔褲掉的「色兒」,已經汙染到北極海洋了!) 然而,此類微纖維並非僅產自牛仔服裝,如何量化排向環境中的合成超細微纖維的數量一直是個難題。
  • 北極,海溝,珠峰均發現塑料微粒,並且已進入人體內
    ——微塑料北極海冰現大規模微塑料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上面我們也說了,不應該出現,但是如今發現了,那肯定就存在問題了。按照科學報告顯示,北極地區92%的微塑料汙染來自合成纖維,其中約73%為聚酯纖維,類似紡織品中使用的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而這裡面與人類幾乎是完全相關的,裡面含有家庭洗滌和廢水排放物等汙染物質較多,所以這確實說明了人類對北極的影響是最大的。
  • 【前沿】日本科學家開發出用來分離洗衣機廢水中的微塑料的聲波系統
    英國《衛報》報導,新堡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全尺寸洗衣機測試,透過高科技攝影機發現,合成衣物每次洗滌可釋放50~600萬條微纖維。
  • 研究:塑膠微粒汙染已遍及全球,連最偏遠的北極海域也無法倖免
    塑膠汙染在近年引起重視,除了堆積如山的塑膠廢棄物以外,「塑膠微粒」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更令人憂心。塑膠微粒漫布於空氣、海水甚至食物中,就連北極海域也難倖免,最新研究指出,在北極海水中的塑膠微粒中有92%為微小的人造纖維,主要來源為洗衣與紡織業。
  •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據外媒報導稱,近日,美國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北極鑽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小的塑料碎片。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已至地球最偏遠的水域,給人們敲響警鐘。人類活動和洋流運動導致北極地區垃圾聚集,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為了了解其影響,以及如何控制汙染,科學家需要知道有多少微型塑料集中在哪些地方,它們來自哪裡,以及它們如何移動。然而,由於微塑料中含有數萬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聚合物,以及它們大小不一,從米粒大小到病毒大小都有,使得檢測微塑料的工作十分複雜。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撰文/屠強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據央視新聞昨日報導,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海洋受到汙染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
  • 科學家首次在珠峰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探險隊從珠穆朗瑪峰上採集回來的雪和溪流樣本,發現了珠穆朗瑪峰上存在被微塑料汙染的證據。研究人員表示,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周圍分布的微塑料濃度最高,而且在海拔高達 8440 米的峰頂之下也存在微塑料。
  • 還在擔心微塑料?你的牛仔褲可能更危險
    從2004年「微塑料」概念被首次提出開始,科學家已經在世界各處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包括人跡罕至的兩極以及大洋的最深處,甚至生物體內。微塑料可以吸附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等有毒物質,並隨著食物鏈向上傳遞和富集,造成嚴重的生態風險,並且可能危害人類的健康。微塑料汙染作為一種新的環境問題已經廣受全球關注。但是在微塑料之下還有另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微纖維。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汽車輪胎磨損、日常生活和洗衣、工業過程(如打磨)、表面磨損和塑料塗料(如人造草皮和聚合物塗料)是微塑料的主要產生方式,因其能夠進入食物鏈,進而可引發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海洋受微塑料影響最為直接,在牡蠣等海洋生物體內已發現微塑料顆粒,人類糞便中也已發現微塑料。土壤中(微)塑料的汙染也十分普遍,主要通過農膜的大量使用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途徑進入。
  • 地球徹底淪陷,世界第一高峰也發現了微塑料
    塑料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但是它所遺留的問題卻是無解的。1950年代全球範圍內塑料的使用量為500萬噸,到2020年塑料已經猛增至3.3億噸。這些塑料不會消失,它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最終會變成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它可能會擾亂整個生態系統。
  • 南極十年前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南極洲沿海收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證據去年,一個研究小組在北極浮冰中發現了微塑料的例子,證明了這些汙染物在世界海洋中的擴散。在這項新研究當中,塔斯馬尼亞的團隊在十年前在南極洲收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證據。這些冰芯來自於距離南極洲海岸約2公裡的地點,一直存放在塔斯馬尼亞州霍巴特的一個設施之中,等待分析。這些冰芯來自於在海岸周圍形成的冰塊,因此,與封存冰不同,這些冰塊不會移動。
  • 「洗衣汙染」不是小事兒!每年17.65萬噸合成微纖維殘留
    此前有研究發現,牛仔服裝清洗時脫落的靛藍牛仔微纖維在溫帶到北極地區的環境中不斷蓄積,為環境帶來的負擔覆蓋範圍逐步擴大。如果比這些頭髮絲還細的微纖維流入海洋,被浮遊生物和貝類吃掉,最終可能會進入人體消化道,給人類帶來許多未知的健康風險。(詳見:你洗牛仔褲掉的「色兒」,已經汙染到北極海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