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塑膠微粒汙染已遍及全球,連最偏遠的北極海域也無法倖免

2021-01-15 四川人在香港

塑膠汙染在近年引起重視,除了堆積如山的塑膠廢棄物以外,「塑膠微粒」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更令人憂心。塑膠微粒漫布於空氣、海水甚至食物中,就連北極海域也難倖免,最新研究指出,在北極海水中的塑膠微粒中有92%為微小的人造纖維,主要來源為洗衣與紡織業。

「塑膠微粒」(或稱「微塑膠」)指的是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統計,人類每年丟棄三億噸塑膠廢棄物,這些塑膠垃圾一旦變成碎片進入海洋或空氣中,因為無法被生物分解,不僅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也可能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中。更令人憂心的是,塑膠微粒恐攜帶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進入人體以後,對健康的危害嚴重性不言而喻。

塑膠微粒遍布全球,北極海域也不例外

北極一向被視為地球上最與世隔絕的區域,不過,早在2018年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便在北極多數海域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蹤影。而1月12日刊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北極海域發現的塑膠微粒,有92%都是人造纖維,其中又以聚酯纖維為多數。研究人員指出,這些人造纖維的大小、形狀與材質都與洗衣服和生產織品過程中會流失的布料纖維相符。

「塑膠微粒已經遍布北極海域每一個最偏遠的角落,從挪威到北極點、從加拿大到美國。」羅斯博士目前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地球、海洋暨大氣科學學系(Department of earth, ocean and atmospheric science)。羅斯博士補充,儘管北極相當偏遠,但是已經與我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

人類的衣服中有約三分之二都包含人造材質,比如聚酯纖維、尼龍或壓克力。目前,全球的紡織業每年生產約4000萬噸的人造布料,其中又以聚酯為多。在工廠製造布料或我們洗衣服時,這些迷你纖維會隨著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進入廢水處理廠,雖然廢水處理廠理論上能濾掉不少人造纖維,但是沒被濾掉的會就此排放到河川、最終進入海洋。

人造纖維進入北極海,代表什麼意義?

在北極海發現塑膠微粒所揭示的嚴重性,不僅在於象徵意義上「地球最後淨土也受塑膠汙染之苦」,更實際的問題是北極的生態極度脆弱,尤其容易受到氣候危機影響。此外,過往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塑膠微粒和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並指出塑膠微粒如何影響海洋生物,並又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影響健康,這對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原住民族顯然不太公平,儘管他們往往不是汙染的直接來源,卻受害更深,因為他們相對更加仰賴當地的海鮮維生。

雖然目前對於塑膠微粒與人體健康的研究仍不算成熟,羅斯博士卻也直白表示:「我們是蠻能確定,塑膠無益於任何體型、任何大小的任何生物,而且塑膠不含任何營養。」由於汙染物及其影響為數眾多又複雜,羅斯博士說,目前學界面對的挑戰在於該如何對汙染導致的危害進行分類和紀錄。

北極海域塑膠微粒從哪來的?專家:大西洋

羅斯博士的研究團隊在北極海域的71處、水深3至8公尺的不同深處採集了海水,最終統計指出,總體而言,在北極海域每立方公尺的海水中約有40個塑膠微粒。

不過,在北極圈的東部地區(西歐和北大西洋的北方)密度又比在北極圈西部地區(加拿大西部海岸線和阿拉斯加的北方)要高出三倍,且東部地區發現的人造纖維長度也長了50%、看起來也更新——這意味著多數纖維是從大西洋北方進入北極海的。

多數專家同意,塑膠微粒因為體積太小,一旦排入海洋就難以回收,遏止塑膠汙染非得從源頭做起。在北極海竟然發現塑膠微粒、且多數是人造纖維,羅斯博士認為這與北美、亞洲、歐洲等北半球的居民的消費習慣都脫不了關係,他感嘆:「我們真的不該預期,會找到這樣的足跡。」不過,羅斯博士也表示,很多服裝公司都已經越來越同意,他們不應只重視廢水、廢氣、染劑、化學物質的足跡,「也必須注意洗衣服時會流失多少布料,還有自家產品的使用壽命。」

相關焦點

  • 全球海洋塑料汙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汙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塑料垃圾佔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英國海域大多數鯊魚食用塑膠微粒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研究發現,英國海域67%海底鯊魚的腸道內發現到來自釣魚線和捕魚網的微纖維以及紡織品材料(包括塑膠微粒和合成超細纖維)。來自英國頂尖學府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Kristian Parton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研究結果強調出塑膠汙染的普遍性,並已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科學家們共檢查了46隻海底鯊魚的腸胃,這些都是被來自英國西南部海濱城市彭贊斯(Penzance)的拖網漁船所捕獲的鯊魚。
  • 汽車輪胎是海洋塑膠微粒主要來源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根據研究,風傳播的塑膠微粒是海洋汙染的最大來源,比河流帶來的汙染還要多。研究表明,每年有超過20萬噸的微小塑料顆粒從馬路吹入海洋,主要是因為胎和剎車片磨損時產生的微小顆粒。據估計,每年有55萬噸小於0.01mm的顆粒沉積,其中將近一半是沉入海洋中。
  • 海洋塑料汙染波及南極海域:每平方公裡最高28.6萬個微粒
    新華社東京9月28日消息,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
  • 塑膠微粒無處不在人體器官也有
    從高山到海洋到北極,塑膠微粒已汙染整個地球,現在人類透過食物和水、呼吸吸入體內,沒有理由懷疑人體內沒有塑膠微粒,但一直沒有科學發現,且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也還不清楚。現在有科學家團隊找到新技術,幫助發現人體器官真的有塑膠微粒和塑膠奈米微粒。
  • 研究稱北冰洋塑料微粒數量創紀錄 汙染或進入人類食物鏈
    這項研究結果的出現正值大眾對塑料汙染的擔憂進一步上升之際。專家警告稱,目前的塑料汙染規模有可能對整個地球造成永久性汙染。據以往的研究估計,在過去幾十年裡,至少有一噸塑料碎片被冷凍在北極的冰層中,使其成為全球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這比著名的太平洋大垃圾帶的集中程度還要高出許多倍。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報告稱,從2004到2014年,全球塑料產量增加了38%。如果處理不當,這些塑料垃圾會破碎、分解成為更小的塑料顆粒,進入海洋之後,貽害無窮。報告說,塑料垃圾碎片化之後,直徑可能不到5毫米。統計顯示,僅在2010一年,就有大約480萬至1270萬噸塑料垃圾被傾倒入海,幾經輾轉之後,竟然到了鯨的肚子裡。
  • 道路交通塑料微粒隨風汙染全球,每年52000噸落入海洋
    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4日發布的最新環境報告,歐洲科學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了建模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微粒被輸運到了遙遠的區域,包括北極。根據估算,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
  • 國際最新研究:道路交通產生塑料微粒汙染可擴散至北極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隨風擴散,可被輸運到包括北極在內的遙遠區域。  該項研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建模,根據估算顯示,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最新研究論文指,伴隨著塑料製品新品的生產速度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但是,塑料汙染加劇所帶來的生態和環境影響以及造成影響的機制路徑卻不甚明了。
  • 超級酶提高六倍分解塑膠瓶的速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塑膠汙染早已遍及整個地球,從最遙遠的北極到最深層的海洋都有塑膠微粒的蹤影。目前的技術很難將塑膠瓶分解成化學成分,以便從舊的塑膠瓶中製造出新的塑膠瓶,這意味著每年必須用油才能製造出更多的新塑膠。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超級酶」,它降解塑膠瓶的速度是以前的六倍,可以將塑膠瓶完全回收利用,目前預計在一兩年之內就用在回收利用方面。
  • 全球海水汙染危機8大真相 預計2050年海洋中塑膠將比魚類多
    全球生態受影響,當中塑膠危機更是近在咫尺。現在大約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造成海洋汙染,對海水質素和水生生物,甚至人類健康都造成巨大影響。香港教育大學一項研究報告指,於抽樣檢查中發現,本地六成野生烏頭魚體內藏有塑膠碎片,包括聚丙烯(PP)、聚乙烯(PE)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這些塑膠成分多數見於即棄餐具。最誇張是其中一條烏頭魚竟有80件塑膠碎片垃圾,令人憂慮人類食用後會影響健康。
  • 美國落磯山脈、科羅拉多州雨水含塑膠微粒
    這份由美國地質學家華特比(Gregory Wetherbee)發表名為「下塑膠雨了」的研究報告,收集了美國落磯山脈(Rocky Mountains)的雨水進行分析。華特比發現,採樣的雨水裡含有不同顏色的塑膠微粒。華特比說,「最值得與美國民眾分享的是,地球上存有的塑膠比眼睛看到的還要多。
  • 北極快速暖化永凍土融化……」全球無人能倖免地球「發燒
    )今年連德州達拉斯和休斯頓都還沒達到100華氏度,但位於地球最冷區域之一、西伯利亞「寒極點」的小鎮維爾霍揚斯克,已在6月20日衝到100.4華氏度。北極多處屢創高溫,讓永凍土融化、野火燎原,公共建設崩塌,海冰也大幅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野火恐破壞泥炭地與永凍土並釋放大量碳,住在地球他處的人也無法倖免於全球大「發燒」。
  • 北極,海溝,珠峰均發現塑料微粒,並且已進入人體內
    但是隨著人類的發展,北極的變化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根據《自然-通訊》期刊研究表明,人類徹底已經改變了北極的生態系統,在北極地區發現了非常危險的東西。這可以說不僅是生態危機,也是人類的危機,但是科學家們對這種非常危險的東西,來源、流向和最終命運尚不清楚,這就是最關鍵的,這是什麼危險的東西?
  •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貝殼類水產中首度發現大量塑膠微粒
    【環球網綜合報導】塑膠垃圾被衝到大海以後,常會因為大自然的破壞而碎成塑膠微粒(microbeads),不過,塑膠不會被細菌和黴菌分解,而會一直以微粒的形式存在,甚至被動物攝入體內。據香港「東網」6月19日報導,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團隊於2015至2017年間,到東京灣及衝繩縣座間味島水域,抽查貝殼類生物樣本化驗,結果發現這些貝殼體內積聚了大量塑膠微粒。研究員此前也曾於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膠粒,但貝殼類生物出現微膠粒則屬首例。據報導,由高田秀重教授領導的團隊分別在東京都和川崎市的東京灣採集紫貽貝和硬殼蛤,以及在座間味島採集環紋堅石蛤。
  •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據外媒報導稱,近日,美國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北極鑽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小的塑料碎片。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已至地球最偏遠的水域,給人們敲響警鐘。人類活動和洋流運動導致北極地區垃圾聚集,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 綠色和平:氟化合物汙染全球偏遠山區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8日發布最新跨國調查報告,發現有害全氟化合物已汙染地球的偏遠山區,包括著名的瑞士阿爾卑斯山、義大利錫比利尼山、智利巴塔哥尼亞高原
  • 海洋汙染究竟有多嚴重?連珊瑚都要「搬家」了
    同時,聯合國也報導,全世界海洋中大約有51萬億個塑料微粒,是銀河系中恆星數量的500倍。▲海洋塑料汙染 圖片來源網絡其實,這還只是海洋汙染的冰山一角,很多海域的生物們隨著人跡活動的增加,受到了極大的生存威脅
  • 餘文樂手機視頻曝光,我看到了最噁心的一幕
    如果連這裡都被汙染,我們的希望真的不知道還能埋在哪裡。現在,北極地區的原始水域正變成一個漂浮的垃圾場。像挪威和俄羅斯北部,一些海域甚至成為了塑料垃圾之海。據計算,北冰洋的塑料垃圾在短短十年裡幾乎增長了20倍。在一個地區,廢棄物的數量已從每平方千米346塊,增長到10年後每平方千米6333 塊。
  • 澳研究稱全球深海有1400萬噸微塑料,或對人體存在危害
    據新華社消息,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於當地時間10月6日發布公報稱,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