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4日發布的最新環境報告,歐洲科學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了建模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微粒被輸運到了遙遠的區域,包括北極。根據估算,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
伴隨著塑料製品的生產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2019年5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公開一項模擬研究稱,塑料微粒可以通過大氣到達遠離其初始排放源的區域甚至一些原始地帶。在此之前,人們並不相信塑料微粒能以大氣輸運的模式來到未被人類開發的地方,但大氣模擬表明,在法國偏遠山區的大量塑料微粒,是通過大氣從至少100公裡外輸運而來的。
這一報告令人震驚,不過,塑料汙染加劇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以及造成影響的具體機制路徑和數據,科學家們還缺乏分析。
此次,挪威空氣研究所科學家尼古拉斯·伊萬格裡奧及同事將道路塑料微粒——由輪胎磨損和剎車磨損產生的塑料微粒,進行了全球量化分析,並與大氣輸運通路建模結合起來,以確定這些汙染物的傳播軌跡。
目前,道路塑料微粒排放佔整體塑料微粒汙染的30%,其中大部分來自人口密集區域,如美國東部、北歐和東南亞高度城市化的地區。研究團隊發現,較大的顆粒沉積在汙染源附近,而直徑在2.5微米及以下的塑料微粒被輸運到了更遠的地方。
報告估計,每年有52000噸塑料微粒最後落到了海洋裡。更驚人的是,道路塑料微粒排放的14%(每年20000噸)落到了遙遠的冰雪覆蓋的地區。
此前研究也曾預警,地球上純淨的海冰正成為塑料微粒的臨時「儲存庫」。此次研究團隊指出,對於北極之類的敏感區域,這一點值得擔憂,因為暗沉顆粒會降低表面返照率,可能加速冰雪融化。
總編輯圈點
此前有項研究稱,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總重量為5克。這些塑料微粒來自人類製品,它們在自然環境中逐漸分解,有的進入河流海洋,有的被輸送到更加遙遠的地方,最後甚至成為人類的食物。文中的研究顯示,每年有52000噸塑料微粒落入海洋,還有一部分微粒落到北極,覆蓋在冰面。數字非常驚人。但是大海太大,極地太遠,這些汙染很難讓人立刻警醒,並採取行動。而且,到底能怎麼做?看,人類又被自己的造物難住了。
(原標題 道路交通塑料微粒隨風汙染全球 每年五萬二千噸落入海洋,北極也有)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