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ercola 醫生
每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總共達到了 800 萬噸。塑料最終會進入海龜和鯨魚的胃,又或者讓海鳥窒息,更糟的是,塑料會被分解成塑料微粒,成為魚類和浮遊生物的食物,由此造成的後果還不明確。
如何清理已經在海洋飄蕩的海洋垃圾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問題。但至少有一個組織—海洋垃圾清理項目 (Ocean Cleanup) 正從實際的角度處理這個問題,他們估計,通過運用被動垃圾收集系統,短短五年內就可以清除大太平洋垃圾帶(覆蓋太平洋表面 160 萬平方公裡(近 61.8 萬平方英裡))的一半塑料垃圾。
另一種選擇是從源頭處理垃圾,這個任務看起來很難,但實際上是可以做到的,因為通過河流進入海洋的塑料中,有 95% 來自 10 條河流。
德國萊比錫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 (Helmholtz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的研究人員觀察了全世界 57 條河流的塑料濃度。
研究人員同時對塑料微粒(直徑小於 5 毫米 (mm) 的顆粒,比如超細纖維和塑料微珠)以及大型塑料(直徑大於 5 毫米的微粒,比如塑膠袋和塑料瓶),然後將河流中塑料的濃度與河水的流量相乘,就計算出了進入海洋的塑料總量(按重量計算)。
「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輸入一個模型,並將其與每條河流沿岸每人每天產生的塑料垃圾的估計重量進行比較,」《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報導。研究報告的作者還補充道:「很大一部分海洋塑料碎片來自陸地,河流可能成為不同大小塑料碎片的主要運輸途徑。」
他們的分析顯示,沿岸人口密集的大型河流將不成比例的處理不當的塑料垃圾帶到了海洋。「排名前 10 位的河流向海洋輸送的塑料佔全球總量的 88% 到 95%。」研究人員總結道。
其中八條河流(長江、黃河、海河、珠江、黑龍江、湄公河、印度河和恆河)位於亞洲,兩條河流(尼日河和尼羅河)位於非洲。目前,汙染最嚴重的是中國的長江,它每年會向黃海排放 150 萬噸塑料垃圾(超過其他九條河流的總和)。
這 10 條河流每年總共會向世界各地的海洋傾倒 0.47 萬到 275 萬噸塑料。如果說這一發現帶來了一線希望的話,那就是針對這 10 條河流採取更好的廢物管理措施,將會對控制流入海洋的塑料量產生重大影響。
2017 年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項類似研究根據廢物管理、人口密度和水文信息,創建了一個塑料從河流流入海洋的全球模型。該模型估計,每年有 115 萬噸到 241 萬噸塑料垃圾通過河流進入海洋,其中 74% 的垃圾傾倒發生在 5 月到 10 月之間。
海洋清理項目 (Ocean Cleanup project) 的研究人員還發現,河流輸送的塑料佔據海洋塑料的很大一部分,數據表明,20 條汙染嚴重的河流(其中大部分位於亞洲)輸送的垃圾,佔全球通過河流進入海洋的垃圾總量的 67%。
中國的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它再一次被冠上了汙染最嚴重的惡名。海洋清理項目的研究人員指出:
「通過河流輸入海洋的塑料大部分來自亞洲,這進一步強調了我們必須將重點放在經濟發展迅速且廢物管理不善的亞洲國家的監測和緩解工作上······幾乎沒有數據記錄這些假設,也沒有數據可以徹底驗證我們的模型的有效性。
然而,在北太平洋表面發現的相對高濃度的海洋塑料中,就聚集了很多來自亞洲的漂浮塑料,這表明我們的假設不無道理。」
漁業、漁船和其他船隻造成的海洋塑料碎片不到 20%。其餘超過 80% 的垃圾都是來自陸地。據我們所知,一旦這些塑料碎片進入海洋,就會有近 700 個(可能更多)物種遭受負面影響。
據環保組織海洋保護協會 (Ocean Conservancy) 稱,一些塑料製品即便泡在含鹽的海水中,存在的時間也很長,甚至在 400 年後仍能被辨認出來。
美國是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之一,在這裡,亂扔垃圾是一個主要問題,尤其是一次性塑料製品,比如飲料瓶、吸管和薯片包裝袋。然而,在亞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區,由於對一般垃圾以及來自垃圾填埋和工業領域的垃圾缺乏適當的處置和處理,塑料碎片最終匯入河流。
河流是將塑料輸送到海洋的主要途徑,因此,它們應該成為清理和預防工作的重點,不僅因為這樣可以抑制塑料的傳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如挪威科技大學 (NTNU) 生物學系副教授 Martin Wagner 所言,「河流本身就是奇妙而複雜的生態系統。」
一本名為《Freshwater Microplastics: Emerging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淡水塑料微粒:新興的環境汙染物)的書中就談到了這一主題,Wagner 指出,合成聚合物有 5300 多種等級,每種等級都有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因此,每一種聚合物都可能給環境帶來非常獨特的影響。
此外,針對塑料在環境中的作用而開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而對淡水系統中的塑料所知甚少。在這本書撰寫之際,只有不到 4% 的出版物提到了淡水中的塑料,「這反映出了這樣一種想法:河流和湖泊只是將塑料輸送到海洋的通道,就像下水道一樣······但這種想法未免過於簡單,」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
針對淡水環境中的塑料開展的研究寥寥無幾,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一項相關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 83% 的魚腸道內含有塑料碎片,大部分是塑料微粒,尤其是微纖維。
魚類似乎在靠近城市的河段攝入了更多的塑料微粒,而一旦它們攝入大量塑料,它們食用的其他食物的種類似乎就會更少。從哈德遜河採集的大部分水樣中還發現了超細纖維,研究表明,在汙水處理廠附近的海灘沉積物中,纖維的濃度往往很高。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某些戶外用品公司為了減少浪費,而將回收塑料瓶製作成服裝的做法,最終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因為清洗過程會釋 放衣物中的超細纖維,這些微小的塑料纖維會像海綿一樣吸附有毒物質,從而匯集多氯聯苯 (PCB)、阻燃化學品、農藥以及水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物質。很有可能,微粒在魚類體內停留的時間越長,滲入其體內的化學物質就越多。因此,超細纖維可能通過兩種機制危害海洋動物:物理堵塞和化學中毒。
要解決超細纖維汙染問題,其中一個解決方案便是在洗衣機內安裝過濾器,類似於乾衣機中的棉絮收集器,這樣就可以在纖維被釋放到廢水之前進行收集。特殊的塗層也有助於防止洗滌過程造成的超細纖維流失,但服裝行業在採取措施防止超細纖維汙染方面反應遲緩。
為遏制塑料汙染,亞洲亟需改善垃圾管理,但您也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塑料的使用來減少垃圾,尤其是吸管、水瓶、塑膠袋和餐具等一次性物品。
《衛報》獲得的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人們每分鐘就會購買 100 萬個塑料瓶。更糟糕的是,到 2021 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 20%,到 2020 年,塑料瓶的年銷量將超過 5000 億個。
2016 年購買的塑料瓶中,只有不到一半得到回收,只有 7% 被製成了新的塑料瓶,這意味著其餘塑料瓶最終都進入了垃圾填埋場或海洋環境。不要低估一個人通過簡單的日常改變所能產生的影響。
您喝水的時候真的需要用吸管嗎?從商店把一兩件物品帶回家,真的需要用到一個一次性的袋子嗎?是時候重新考慮我們的一次性社會,然後儘可能(通常都不難做到)地選擇可重複使用而不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
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一些最直接的方法,它們都有助於減少日常生活中塑料的使用量。您可以和一兩個朋友分享這些方法,它們帶來的積極影響只會繼續放大。
超市購物時帶上可重複利用的購物袋
外出就餐時自帶打包容器
自帶咖啡杯,外出時從家中用玻璃瓶帶水,而不是購買瓶裝水
購買報紙和乾洗時不要使用塑膠袋
將食物儲存在玻璃容器或梅森罐中,而不要用塑料容器或塑料冷凍袋
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吸管,如果可以,儘量批量購買食物
選擇非一次性剃鬚刀、可清洗的女性衛生用品、布尿布,用手帕代替紙巾、抹布代替紙巾,以及選擇用木頭而非塑料製成的嬰兒玩具
遠離加工食品(這一類食品通常儲存在含有化學物質的塑膠袋中)。相反,您應該購買新鮮農產品,並且不要使用塑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