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河:10 條河流將 95% 的塑料帶到了海洋

2020-08-30 DrMercola

作者:Mercola 醫生

每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總共達到了 800 萬噸。塑料最終會進入海龜和鯨魚的胃,又或者讓海鳥窒息,更糟的是,塑料會被分解成塑料微粒,成為魚類和浮遊生物的食物,由此造成的後果還不明確。

如何清理已經在海洋飄蕩的海洋垃圾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問題。但至少有一個組織—海洋垃圾清理項目 (Ocean Cleanup) 正從實際的角度處理這個問題,他們估計,通過運用被動垃圾收集系統,短短五年內就可以清除大太平洋垃圾帶(覆蓋太平洋表面 160 萬平方公裡(近 61.8 萬平方英裡))的一半塑料垃圾。

另一種選擇是從源頭處理垃圾,這個任務看起來很難,但實際上是可以做到的,因為通過河流進入海洋的塑料中,有 95% 來自 10 條河流。

幾乎所有海洋塑料垃圾都來自這 10 條河流

德國萊比錫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 (Helmholtz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的研究人員觀察了全世界 57 條河流的塑料濃度。

研究人員同時對塑料微粒(直徑小於 5 毫米 (mm) 的顆粒,比如超細纖維和塑料微珠)以及大型塑料(直徑大於 5 毫米的微粒,比如塑膠袋和塑料瓶),然後將河流中塑料的濃度與河水的流量相乘,就計算出了進入海洋的塑料總量(按重量計算)。

「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輸入一個模型,並將其與每條河流沿岸每人每天產生的塑料垃圾的估計重量進行比較,」《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報導。研究報告的作者還補充道:「很大一部分海洋塑料碎片來自陸地,河流可能成為不同大小塑料碎片的主要運輸途徑。」

他們的分析顯示,沿岸人口密集的大型河流將不成比例的處理不當的塑料垃圾帶到了海洋。「排名前 10 位的河流向海洋輸送的塑料佔全球總量的 88% 到 95%。」研究人員總結道。

其中八條河流(長江、黃河、海河、珠江、黑龍江、湄公河、印度河和恆河)位於亞洲,兩條河流(尼日河和尼羅河)位於非洲。目前,汙染最嚴重的是中國的長江,它每年會向黃海排放 150 萬噸塑料垃圾(超過其他九條河流的總和)。

這 10 條河流每年總共會向世界各地的海洋傾倒 0.47 萬到 275 萬噸塑料。如果說這一發現帶來了一線希望的話,那就是針對這 10 條河流採取更好的廢物管理措施,將會對控制流入海洋的塑料量產生重大影響。

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位於亞洲,其中長江位居榜首

2017 年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項類似研究根據廢物管理、人口密度和水文信息,創建了一個塑料從河流流入海洋的全球模型。該模型估計,每年有 115 萬噸到 241 萬噸塑料垃圾通過河流進入海洋,其中 74% 的垃圾傾倒發生在 5 月到 10 月之間。

海洋清理項目 (Ocean Cleanup project) 的研究人員還發現,河流輸送的塑料佔據海洋塑料的很大一部分,數據表明,20 條汙染嚴重的河流(其中大部分位於亞洲)輸送的垃圾,佔全球通過河流進入海洋的垃圾總量的 67%。

中國的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它再一次被冠上了汙染最嚴重的惡名。海洋清理項目的研究人員指出:

「通過河流輸入海洋的塑料大部分來自亞洲,這進一步強調了我們必須將重點放在經濟發展迅速且廢物管理不善的亞洲國家的監測和緩解工作上······幾乎沒有數據記錄這些假設,也沒有數據可以徹底驗證我們的模型的有效性。

然而,在北太平洋表面發現的相對高濃度的海洋塑料中,就聚集了很多來自亞洲的漂浮塑料,這表明我們的假設不無道理。」

漁業、漁船和其他船隻造成的海洋塑料碎片不到 20%。其餘超過 80% 的垃圾都是來自陸地。據我們所知,一旦這些塑料碎片進入海洋,就會有近 700 個(可能更多)物種遭受負面影響。

據環保組織海洋保護協會 (Ocean Conservancy) 稱,一些塑料製品即便泡在含鹽的海水中,存在的時間也很長,甚至在 400 年後仍能被辨認出來。

美國是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之一,在這裡,亂扔垃圾是一個主要問題,尤其是一次性塑料製品,比如飲料瓶、吸管和薯片包裝袋。然而,在亞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區,由於對一般垃圾以及來自垃圾填埋和工業領域的垃圾缺乏適當的處置和處理,塑料碎片最終匯入河流。

遏制塑料汙染的工作應針對淡水環境

河流是將塑料輸送到海洋的主要途徑,因此,它們應該成為清理和預防工作的重點,不僅因為這樣可以抑制塑料的傳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如挪威科技大學 (NTNU) 生物學系副教授 Martin Wagner 所言,「河流本身就是奇妙而複雜的生態系統。」

一本名為《Freshwater Microplastics: Emerging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淡水塑料微粒:新興的環境汙染物)的書中就談到了這一主題,Wagner 指出,合成聚合物有 5300 多種等級,每種等級都有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因此,每一種聚合物都可能給環境帶來非常獨特的影響。

此外,針對塑料在環境中的作用而開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而對淡水系統中的塑料所知甚少。在這本書撰寫之際,只有不到 4% 的出版物提到了淡水中的塑料,「這反映出了這樣一種想法:河流和湖泊只是將塑料輸送到海洋的通道,就像下水道一樣······但這種想法未免過於簡單,」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

淡水環境中的大部分魚類都可能含有塑料

針對淡水環境中的塑料開展的研究寥寥無幾,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一項相關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 83% 的魚腸道內含有塑料碎片,大部分是塑料微粒,尤其是微纖維。

魚類似乎在靠近城市的河段攝入了更多的塑料微粒,而一旦它們攝入大量塑料,它們食用的其他食物的種類似乎就會更少。從哈德遜河採集的大部分水樣中還發現了超細纖維,研究表明,在汙水處理廠附近的海灘沉積物中,纖維的濃度往往很高。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某些戶外用品公司為了減少浪費,而將回收塑料瓶製作成服裝的做法,最終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因為清洗過程會釋 放衣物中的超細纖維,這些微小的塑料纖維會像海綿一樣吸附有毒物質,從而匯集多氯聯苯 (PCB)、阻燃化學品、農藥以及水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物質。很有可能,微粒在魚類體內停留的時間越長,滲入其體內的化學物質就越多。因此,超細纖維可能通過兩種機制危害海洋動物:物理堵塞和化學中毒。

要解決超細纖維汙染問題,其中一個解決方案便是在洗衣機內安裝過濾器,類似於乾衣機中的棉絮收集器,這樣就可以在纖維被釋放到廢水之前進行收集。特殊的塗層也有助於防止洗滌過程造成的超細纖維流失,但服裝行業在採取措施防止超細纖維汙染方面反應遲緩。

為控制塑料汙染盡一份力

為遏制塑料汙染,亞洲亟需改善垃圾管理,但您也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塑料的使用來減少垃圾,尤其是吸管、水瓶、塑膠袋和餐具等一次性物品。

《衛報》獲得的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人們每分鐘就會購買 100 萬個塑料瓶。更糟糕的是,到 2021 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 20%,到 2020 年,塑料瓶的年銷量將超過 5000 億個。

2016 年購買的塑料瓶中,只有不到一半得到回收,只有 7% 被製成了新的塑料瓶,這意味著其餘塑料瓶最終都進入了垃圾填埋場或海洋環境。不要低估一個人通過簡單的日常改變所能產生的影響。

您喝水的時候真的需要用吸管嗎?從商店把一兩件物品帶回家,真的需要用到一個一次性的袋子嗎?是時候重新考慮我們的一次性社會,然後儘可能(通常都不難做到)地選擇可重複使用而不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

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一些最直接的方法,它們都有助於減少日常生活中塑料的使用量。您可以和一兩個朋友分享這些方法,它們帶來的積極影響只會繼續放大。

超市購物時帶上可重複利用的購物袋

外出就餐時自帶打包容器

自帶咖啡杯,外出時從家中用玻璃瓶帶水,而不是購買瓶裝水

購買報紙和乾洗時不要使用塑膠袋

將食物儲存在玻璃容器或梅森罐中,而不要用塑料容器或塑料冷凍袋

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吸管,如果可以,儘量批量購買食物

選擇非一次性剃鬚刀、可清洗的女性衛生用品、布尿布,用手帕代替紙巾、抹布代替紙巾,以及選擇用木頭而非塑料製成的嬰兒玩具

遠離加工食品(這一類食品通常儲存在含有化學物質的塑膠袋中)。相反,您應該購買新鮮農產品,並且不要使用塑膠袋

相關焦點

  • 研究稱地球海洋垃圾九成來自十條河流 減少一半將是巨大成功
    參考消息網12月14日報導 英媒稱,據德國亥姆霍茨環境研究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地球海洋中有90%的塑料垃圾是通過10條河流進入的,而這10條河流全部位於印度、非洲和中國。據英國《每日快報》網站12月12日報導,非洲的尼羅河和尼日河,中國的長江、黃河、海河和瀾滄江(流入中南半島後稱為湄公河),以及印度的恆河和印度河,是給環境造成災難性汙染的罪魁禍首,因為這些河都是世界上最長的大河,河兩岸生活著數量龐大的人口。研究報告負責人克裡斯蒂安·施密特說:「將這些河流集水處的塑料垃圾減少一半將是巨大的成功。
  • 對我國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新認識
    2016年中國向海洋、湖泊和河流水環境的塑料垃圾排放總量僅排在世界第四位,第一位俄羅斯、第二位印度、第三位印度尼西亞。同時,根據研究模型預測,在全球排放塑料垃圾目標限制在800萬噸的閾值模式下,到2030年,中國塑料垃圾排放將進一步減少,排在世界第24位。根據這個結果,如果扣除我國滯留在湖泊和河流水環境的塑料垃圾,向海洋排放的塑料垃圾更少。
  • 中國是海洋塑料最多的國家,塑料垃圾如何被排入洋流?
    一份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的報告顯示,在世界汙染河流對海洋的塑料輸入估計量前20名中,中國大陸有6條河流入榜,分別是長江(1/20),西江(3/20),黃浦江(4/20),東江(13/20),珠江(17/20)漢江(18/20)。而排名第一的長江向海洋投入的塑料垃圾總量約為333,000噸,佔世界總輸入量23.71%。與第二名的恆河(8.19%)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 美國等多國科學家公開承認 中國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被大大高估
    2016年中國向海洋、湖泊和河流水環境的塑料垃圾排放總量僅排在世界第四位,第一位俄羅斯、第二位印度、第三位印度尼西亞。同時,根據研究模型預測,在全球排放塑料垃圾目標限制在800萬噸的閾值模式下,到2030年,中國塑料垃圾排放將進一步減少,排在世界第24位。根據這個結果,如果扣除我國滯留在湖泊和河流水環境的塑料垃圾,向海洋排放的塑料垃圾更少。
  • 全球逾九成海洋塑膠垃圾源自十河流 黃河珠江榜上有名
    月前刊於《環保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顯示,逾九成全球海洋塑膠垃圾源自十個河流系統,其中五條位於中國境內。由小溪以至奔流衝積沙土而成的三角洲,河流都猶如地球的大動脈,將大氣、陸地與海洋三大系統聯接起來。 自古以來,人們都會依河流而居,獲得食水、漁獲、肥沃泥土以及更為便利的交通。 同時,河流也是重要的垃圾運輸帶,將人類垃圾帶到各大洋之中。
  • 美國等多國科學家公開承認,中國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被大大高估
    2016年中國向海洋、湖泊和河流水環境的塑料垃圾排放總量僅排在世界第四位,第一位俄羅斯、第二位印度、第三位印度尼西亞。同時,根據研究模型預測,在全球排放塑料垃圾目標限制在800萬噸的閾值模式下,到2030年,中國塑料垃圾排放將進一步減少,排在世界第24位。根據這個結果,如果扣除我國滯留在湖泊和河流水環境的塑料垃圾,向海洋排放的塑料垃圾更少。
  • 地球可能沒有無汙染的海洋了!最新研究:塑料已沉入世界最深處!
    每天有800萬噸塑料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卡車塑料被倒入海裡。這些塑料從進入海洋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了一段漫長而有破壞性的旅程。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預防海洋塑料項目的高級官員溫妮·劉表示,「進入海洋中的塑料會被洋流帶到很遠的地方。它們的身影遍布全球,甚至遙遠的南極洲和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都能找到它們。」
  • 地球可能沒有無汙染的海洋了!最新研究:塑料已沉入世界最深處
    這些塑料從進入海洋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了一段漫長而有破壞性的旅程。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預防海洋塑料項目的高級官員溫妮·劉表示,「進入海洋中的塑料會被洋流帶到很遠的地方。它們的身影遍布全球,甚至遙遠的南極洲和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都能找到它們。」
  • 一個茶包泡出百億塑料微粒!塑料就是這樣出現在你的餐桌
    然後,研究人員將A組空茶包,放進玻璃小瓶,倒入95℃的熱水,靜置5分鐘。結果顯示,茶包浸泡後,會出現明顯的開裂和降解。同時,水裡檢測出116億個微塑料和31億個納米塑料顆粒。也就是說,喝一杯袋泡茶,至少會咽下140億個塑料微粒。微塑料是什麼?早在上世紀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汙染的相關研究就已經開展。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大會主席、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表示,解決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系統開展從河流到深海到極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調查、輸運及生命周期研究;要建立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及人類健康的風險評估方法。  海洋微塑料普遍被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據統計,人類迄今生產的83億噸塑料製品中約63億噸已被棄置,其中79%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僅9%被回收利用。陸域垃圾通過河流、雨水衝刷等多種途徑進入海洋,並在海洋環境中不斷累積。據估算,約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其中塑料垃圾約佔垃圾總量的80-95%,全球每年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重量約800萬噸。
  • 海洋之殤 如何拯救正被塑料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印尼由1.3萬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國家,擁有54716公裡美麗的海岸線,也排在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排行榜的最前列,該國許多水道已達到汙染危機臨界點。印尼最長的河流之一Citarum河被認為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今年春季最嚴重時估計每天有2000噸塑料沿著該河順流而下,以致河道被堵塞被迫關閉。這條河裡的魚類數量現在已驟減六成。
  • 海洋咋了?深海堆積大量微塑料,每立方海水高達190萬個塑料顆粒
    塑料垃圾遍布全球,是湖泊和海洋的重要垃圾來源 。在河流和三角洲的沉積物中。從浮遊動物到巨型動物,好幾種生物的胃裡都有。微塑料已經在遙遠的環境中被觀察到,如蒙古山區的水和廣泛的海洋沉積物沉積在海平面以下5公裡處,都有微塑料。
  • 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塑料或進入全球海洋食物鏈
    圖片來源:JOAN COSTA   數百萬噸——這可能是關於有多少塑料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問題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中有99%消失不見了。究其原因,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魚吃掉了它們。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有可能塑料已經進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鏈」。相關研究負責人、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學家Carlos Duarte說,「並且我們也是這個食物網的一部分。」   人類每年製造近3億噸塑料。大部分塑料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垃圾堆中。
  • 塑料垃圾充斥著我們的天空與海洋 專家呼籲採取措施
    塑料微粒隨風遠行  近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5245號科研混合單位公開一項研究稱,塑料微粒可以通過大氣,到達遠離初始排放源的區域,甚至一些原始地帶。  這些塑料微粒都是極小塊的塑料廢物,可見於河流、海洋和原始極地區域。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塑料微粒可以隨著河流一路進入海洋,對沿途的水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 如果再不改變,2030年將有99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當我們丟棄這些東西時,會有越來越多的垃圾最終進入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使海洋生物和鳥類窒息,釋放出擾亂內分泌和致癌的化學物質,並危害至關重要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這項新研究估計,2016年,有2000萬到25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了世界各地的水道。
  • 研究:風將微塑料帶到遙遠海洋的乾淨區域
    外媒報導,微塑料即從大件物品中分離出來的塑料微粒正在向更偏遠、更乾淨的海洋區域移動。根據一項新研究,這些塑料顆粒被卷到空中然後飄往偏遠地區並最終回到水裡和食物供應中。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其中很多比它小得多,包括肉眼不可見的小塑料纖維。
  • 海洋塑料汙染超乎你的想像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關注陸地上土壤環境中的塑料汙染,而對海洋中的塑料汙染卻很少關注。事實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以及它們對於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有多嚴重?  全球每年有2000萬噸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丟棄或從陸地通過河道、風力最終進入海洋。  大量塑料微粒不斷積累, 遍布整個海洋。
  • 海洋環保科普(2)|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海洋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人類健康安全。由於塑料垃圾具有難以降解和長距離遷移等特性,導致在全球海洋環境中廣泛分布,從近岸到深海大洋,從赤道到兩極,從表層海水到深海海底,都有海洋塑料垃圾的蹤跡。
  •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由於「微塑料」顆粒直徑微小,體積小,就意味著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比表面積越大,吸附的汙染物的能力越強。因此與不可降解的「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更大。眾所周知,攜帶工業和生活廢水的「微塑料」可從河流進入海洋,洋流控制著全球海洋表麵塑料的分布,從而在海洋表面形成了一片片漂浮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