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
篇五: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近年來,海洋垃圾汙染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影響到世界各大洋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海洋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人類健康安全。
由於塑料垃圾具有難以降解和長距離遷移等特性,導致在全球海洋環境中廣泛分布,從近岸到深海大洋,從赤道到兩極,從表層海水到深海海底,都有海洋塑料垃圾的蹤跡。據統計,人類迄今生產的83億噸塑料製品中約63億噸已被棄置,其中79%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僅9%被回收利用。陸域垃圾通過河流、雨水衝刷等多種途徑進入海洋,並在海洋環境中不斷累積。據估算,約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其中塑料垃圾約佔垃圾總量的80-95%,全球每年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重量約800萬噸。
海洋垃圾的來源
海洋垃圾約80%來自人類活動集中的陸地,20%來自海上(UNEP,2009)。
海洋垃圾陸源輸入途徑包括:
隨意堆放的垃圾在雨水衝刷、風力作用下排放到附近的河道。
濱海娛樂活動隨意棄置。
不當或非法傾倒垃圾。
垃圾堆放場管理不善。城鎮垃圾填埋場位於沿海海岸,一旦出現大風、暴雨天氣,垃圾堆放場堆積的垃圾極易進入海洋環境。
塑料加工生產和運輸。由於管理不善,樹脂原料可在加工生產和運輸過程中釋放到海洋環境。
汙水處理廠和雨水排放管道汙水溢出。在強降雨天氣,固體垃圾可隨地表徑流進入雨水排放系統,進而進入海洋;用於個人清潔用品的塑料微珠、衣服脫落的聚酯纖維等可隨汙水處理廠汙水排放進入海洋環境。
海洋垃圾海上輸入途徑包括:
海上航運:休閒娛樂船隻、漁船、科研考察船,如果不能妥善保存和處理船上垃圾,也會成為海上垃圾的來源。
近海養殖和捕撈:
海上油氣平臺生產作業。
海洋垃圾的影響
纏繞 海洋垃圾無處不在,很多海洋生物受到其影響,主要包括哺乳動物類、鳥類、魚類和無脊椎動物。被遺棄的漁線漁網(通常被稱為「幽靈網」或「鬼網」)等通過纏繞的方式會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威脅,或形成割傷,或阻礙動物活動,影響進食和呼吸功能。
誤食 海洋生物容易誤食塑料製品,這些塑料製品在生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可損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其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微塑料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等不同營養級的海洋生物攝食後,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不利影響。
破壞棲息地環境 在海流和潮汐的帶動下,塑料繩索和塑料網可以摩擦,衝刷,破壞和摧毀活珊瑚。海洋垃圾的聚集也可能會造成淤積,濁度增加,阻擋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態系統所需要的陽光,或導致窒息。
攜帶外來物種 作為外來物種入侵的運輸載體。隨著波浪的湧動將搭載垃圾碎片的生物帶到很遠的地方,生物在適合其生長且沒有天敵的新環境內大量繁殖,對當地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造成損害。
威脅航行安全 海洋垃圾,特別是廢棄漁具會對船隻的正常運行造成威脅。漁網、繩索等可纏繞船隻的螺旋漿和方向舵,不僅維修費用昂貴,損失時間並會對乘船者和船員的安全造成威脅。
威脅人類健康 海濱的玻璃等垃圾碎片可能會對遊客造成意外劃傷,海灘和水底的繩索或魚線漁網等會對遊客的活動造成不便,進而影響到人身安全。
全球新興環境問題——海洋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是海洋環境中直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薄膜或顆粒。分布於全球海域,在水體、海灘、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內均可檢出。被聯合國環境署列為全球十大新興環境問題之一。人口密集區和大洋環流區是微塑料汙染的熱點區域,但在遠離輸入源的極區也發現有微塑料存在。
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大部分來自大塊塑料的逐漸降解破碎,小部分來源於合成織物洗滌、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樹脂原料顆粒洩漏等。研究表明世界大洋目前漂浮著至少5.25萬億顆塑料微粒,重達26.9萬噸。人口密集區和大洋環流區是微塑料汙染熱點區域,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區微塑料與浮遊動物的數量高達6:1。
微塑料可被鳥類、魚類、底棲動物等海洋生物攝入,可刺傷消化道系統,或刺激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導致海洋生物停止進食;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作為被動載體輸移有毒有害物質;汙染物可以微塑料作為載體進入生物體內。
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我們都能做些什麼?
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較少或杜絕日常生活垃圾的產生,並同時鼓勵朋友、家人和同事參與海灘垃圾清理工作,為維護我們的藍色清潔家園做出一點貢獻。
來源:綠色南陽 編輯: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