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將海洋漂浮塑料微粒吃下肚 海鮮成新食安兇手

2020-11-26 華夏經緯

華夏經緯網7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根據臺灣環團統計,每年有高達800噸的塑料流入海洋,使得海洋垃圾中,有68成都是塑料,這些塑料碎裂成無法分解的塑料微粒,吸附和釋放有毒物質,成為魚、蝦、貝類的食物,再經由食物鏈,通通被人類吃下肚,造成新食安危機。

據報導,臺灣綠色和平發布「海鮮中的塑料」報告,從2002年至2013年,全球塑料產量從2.04億噸增加至2.99億噸,10年內增加了快1億噸,而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化作50兆件的塑料碎片在海上飄流,再因風化或日曬碎裂成數百或上千的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體積小於5毫米,常帶有有毒物質如塑化劑、雙酚A、壬基酚、多氯聯苯(PCBs)和多環芳香烴(PAHs)等,有吸附並釋放有毒物的特性,常被海洋浮遊生物或貝類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更多生態和環境汙染問題,間接影響人類健康。

實地調查發現,人類常食用的海鮮已經避不開這些汙染,英吉利海峽拖網船的漁獲樣本中有36.5%的魚體內含塑料,而121種來自地中海中部的魚類,有18.2%的旗魚、大西洋黑鮪和長鰭鮪的樣本中含塑料碎片,在克萊德海域,83%的挪威龍蝦胃中殘留塑料細絲;巴西聖保羅桑託斯河口的淡菜、大陸海岸和北海的紫殼菜蛤、大西洋的牡蠣等,體內均驗出含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除了自然風解產生,還有更多刻意加工的柔珠,被添加在清潔日用品或磨砂產品中,使用過後衝洗入海洋,無法自然分解且難以搜集,成為最小卻最強大的海洋殺手,使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中,提議全面禁用塑料柔珠。

臺灣「環保署」於上月初宣布明年將公告禁用塑料微粒,但綠色和平海洋項目主任顏寧認為,臺灣腳步太慢,時程與細節未明,應該跟美國同步,現在就開始禁用,並且停止生產塑料柔珠。

顏寧說,雖然目前仍缺乏證據,證明塑料微粒會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但還是需提高食安警覺,別讓海鮮淪為食安兇手之一。

 

 

責任編輯:程金玉

相關焦點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當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隨即進入河流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但是人類作為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這些塑料微粒不可避免的一定會隨著食物被人體攝入。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塑料微粒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西紅柿、洋蔥、西蘭花、馬鈴薯、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
  • 英媒:海洋汙染導致海鮮愛好者可能誤食塑料微粒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你天天吃海鮮,那麼這意味著你一年可能吞下了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而且情況還會變得更加糟糕。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而6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塑料微粒。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聯合國即將公開發布報告,就海洋塑料汙染潛在的危害警告全世界。(圖片來源:《獨立報》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信蓮) 據英國《衛報》5月21日報導,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稱,塑膠袋、瓶子、衣服等塑料汙染滯留在海裡,不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還會殃及海洋的生態環境。
  • 5.25萬億顆塑料微粒漂浮在海洋上,也許就在你喝的水中
    據統計,每年有900噸廢棄塑料會從陸地進入海洋。目前,至少有重達268940噸的5.25萬億顆塑料微粒漂浮在海洋上它利用塑料在不同條件下產生不同產物的特點處理廢棄塑料。是指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實現降解的塑料製品。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
  • 螢光染料可標示海洋中潛藏的99%塑料微粒
    每一年,都有數百萬公噸的塑料被衝到海裡,而我們根本不清楚它們到底去了哪裡。海洋的腐蝕性力量會讓瓶子等塑料廢棄物破碎,使得追蹤它們的去向變得很難。 不過華威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尼羅紅」這種螢光染料可以與漂浮在水中的塑料顆粒相結合。
  • 嚴重低估:海洋塑料微粒數量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日前在《湖沼學和海洋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 你嗆進去的不止是鹹鹹的海水,還有400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
  • 在人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 我們正在自食其果
    奧地利環保署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報告,已經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而源頭很可能是透過生物鏈的循環,人類把自己製造的塑料垃圾吃下肚了!這份報告指出,奧地利團隊向來自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波蘭、英國以及俄羅斯和奧地利等8個國家的志願者,採集糞便樣本,受測者在提供樣本前1個星期,曾吃下含有塑料包裝食物及喝瓶裝水,其中6人曾吃過深海魚,無素食者,結果報告發現,全部糞便樣本都含有塑料微粒。從這些志願者的糞便樣本中,採集到的塑料微粒最多達9種,而且在每10公克的樣本中,平均發現20粒塑料微粒,相當驚人。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海洋塑料汙染嚴重綠色和平組織估計,每年有1270萬噸的垃圾進入海洋。另外,塑料製品的產量最近幾十年已經飆升到驚人的水平,人類每年生產大約3億噸塑料。據統計,2002—2012年,人類產生的塑料垃圾比整個20世紀都要多,對動物和海洋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 人類糞便首次發現塑料微粒後,我再也不敢用塑料吸管了......
    ▲圖為Sailing Seas of Plastic觀測到的中國東部沿海塑料漂浮物的分布情況保守估計,海洋中目前大約有5.25萬億的塑料,其中92%都是塑料微粒英國海洋保育協會估計,英國每年光是用掉的吸管就達到85億支,相當於每天超過2300萬支。吸管、食品包裝這類最不起眼的塑料消耗品,用量巨大,卻幾乎無法回收,絕大多數最終流入海洋,分解成微小碎屑,被海中生物吃下肚,惡性循環......
  • 塑料垃圾已進入人類體內!科學家發現,人體殘存塑料微粒
    塑料垃圾已經遍布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我們的生活中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先前衛星就拍攝到了海洋中漂浮的海洋垃圾,數目龐大令人咋舌,而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塑料垃圾,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科學家在人類糞便中,發現殘存的塑料微粒
    平均每年將近有800萬噸的塑料製品被陸地水流帶入海洋,然後通過洋流被帶到海洋各處,就連地球上目前最深的幾個海溝我們也在其中發現了塑料。如果我們能把海水都抽乾,你就會發現人類目前製造的大部分塑料都躺在了海底,塑料在海洋裡經過陽光和海水的侵蝕會分解成微小的塑料微粒。
  • 一項研究發現,每一個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料
    每年有數百萬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其中一些在太平洋垃圾漩渦中非常明顯,也被稱為大太平洋垃圾帶,位於北美和日本之間。然而,在我們的海洋中發現的最常見的碎片——塑料微粒——卻不那麼明顯。微塑料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料碎片,大約芝麻籽大小。小於100納米的納米塑料也存在於海洋環境中。
  • 全球海洋塑料汙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汙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塑料垃圾佔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嗆一口海水 喝下四百多顆塑料微粒
    但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日前在《湖沼學和海洋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你嗆進去的不止是鹹鹹的海水,還有400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塑料垃圾成山白色汙染還進一步擴散到海洋,引發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近年來,塑料垃圾導致鯨魚、海龜死亡的事件在泰國並不鮮見。今年6月初,泰國海洋資源保護部門在宋卡府海域救起一頭奄奄一息的鯨魚。上岸後不久,這頭鯨魚連續吐出5個塑膠袋,隨後便徹底失去生命體徵。醫生進行屍檢後發現,這頭鯨魚的胃裡竟然有80多個塑膠袋,重達8公斤。據泰國媒體報導,泰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海洋汙染國。
  •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
    估計很多人對白色塑料汙染的危害性都不會太重視,可是經常科學家大量的研究卻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塑料是一種難以降解的物質,如果它進入人體,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影響。可能有人會說了,我們又不傻,怎麼會主動去吃塑料。可是我們能夠避免主動吃塑料,卻難以避免被動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吃海鮮,尤其是來自於海洋的野生海洋。
  • 海洋動物喜歡吃塑料垃圾竟是因為……
    另一方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可為海藻提供理想的繁殖平臺。據發表在11月9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隨著海藻自然分解,釋放出DMS味道,跟隨氣味尋找磷蝦的海鳥就被帶到了一個「嗅覺陷阱」。最終出現的情況就是海鳥沒有吃到磷蝦,而是塑料垃圾。
  • 科學有意思 | 我們每天都可能在吃塑料?科學家終於找到罪魁禍首
    ,都已檢測出了高濃度的塑料微粒。這些塑料微粒可以進入海洋生物的飲食中,並在整個食物鏈中積累,最終走上人類的餐桌。▲生物體內的塑料微粒微塑料如今在海洋裡隨處可見,濃度最高集中在南非沿海海灘、北美五大湖區、英國的河流,以及俄羅斯附近的海溝底部。它們的來源非常廣泛,從各種塑料物品上脫落的微小碎片,到為洗面奶、磨砂膏而研發的塑料微珠等等。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這是一場人類與塑料的世紀之戰。及時減消塑料汙染,別再讓地球傷痕更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