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染料可標示海洋中潛藏的99%塑料微粒

2020-12-06 太平洋電腦網

每一年,都有數百萬公噸的塑料被衝到海裡,而我們根本不清楚它們到底去了哪裡。海洋的腐蝕性力量會讓瓶子等塑料廢棄物破碎,使得追蹤它們的去向變得很難。 不過華威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尼羅紅」這種螢光染料可以與漂浮在水中的塑料顆粒相結合。有鑑於此,他們設想了一種「通過螢光染料揭示水中塑料微粒」的應用。

我們可以檢測到的塑料微粒的寬度,與人類的頭髮絲相當。 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海洋表面漂浮著 93000 ~ 236000 公噸。但科學家們也指出,其只佔海洋塑料垃圾總量的百分之一。

那麼,剩下的 99% 都跑到哪裡去了呢?今年早些時候,研究一作 Erik van Sebille 告訴我們,這有點像是天文學家在找尋未知的暗物質。

我們不知道海底到底有多少塑料廢棄物,也不清楚它們在海岸線、海灘、困在紅樹林溼地、甚至藏在海洋生物體內的數量。

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深入研究海洋生物與塑料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將之取出或清理掉的最佳辦法。

有些科學家擔心,在材料破壞分解之後,這些塑料中的化學物質會被釋放到水中。 這些可能會被海洋生物給消化掉,但我們對其之於海洋生物(以及人類吃掉它們之後)的安全性知之甚少。

Sebille 已經從歐盟那裡拿到了進行下一階段研究的資金,其中就包括構建一張塑料在海洋中循環的 3D 分布式地圖。好消息是,華威大學的這項新技術,對這幅拼圖的成形有著很重要的補充作用。

華威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尼羅紅這種螢光染料,可與漂浮在水中的塑料顆粒相結合。 在將它們與天然材料區分開來之後,科學家們可以通過螢光顯微鏡對其輕鬆觀察和計算。

研究團隊已對從英國沿海地區(港口城市普利茅斯附近的)海表和海岸採集的水樣進行了實驗, 結果可以在樣本中檢測到小至 20 微米的塑料微粒(與人類頭髮絲相當)。

雖然樣本很小,但這項實驗還是給出了一些令人震驚的發現。此舉較傳統方法檢測到的量要大得多,因為此前需要一個個手工挑選。 此外,新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塑料類型為聚丙烯碎片,其在包裝和食品容器上被大量採用。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環境科學與技術》(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上。

相關焦點

  • 嚴重低估:海洋塑料微粒數量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日前在《湖沼學和海洋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 你嗆進去的不止是鹹鹹的海水,還有400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
  • 一口海水中有四百多顆塑料微粒?海洋汙染比預想嚴重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但是,傳統的測量方式是用網過濾海水,只能發現體積足夠大的塑料微粒。  據統計,在1971—2013年間開展的11000多次的相關實驗中,90%使用的是同一類型的網,這種網只能捕獲直徑大於333微米(三分之一毫米)的塑料塊。
  • 英媒:海洋汙染導致海鮮愛好者可能誤食塑料微粒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你天天吃海鮮,那麼這意味著你一年可能吞下了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而且情況還會變得更加糟糕。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而6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塑料微粒。
  • 臺媒:將海洋漂浮塑料微粒吃下肚 海鮮成新食安兇手
    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根據臺灣環團統計,每年有高達800噸的塑料流入海洋,使得海洋垃圾中2.99億噸,10年內增加了快1億噸,而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化作的旗魚、大西洋黑鮪和長鰭鮪的樣本中含塑料碎片,在克萊德海域,83%的挪威龍蝦胃中殘留塑料細絲;巴西聖保羅桑託斯河口的淡菜、大陸海岸和北海的紫殼菜蛤、大西洋的牡蠣等,體內均驗出含塑料微粒。
  • 全球海洋塑料汙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汙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塑料垃圾佔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12月3日,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研討會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越南等11個APEC經濟體代表共120餘人參會。
  • 比微塑料更危險!一種鉤蝦能在4天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
    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小甲殼類動物能在96小時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到目前為止,塑料碎裂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陽光和海浪作用等緩慢的物理過程,這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UCC)的環境科學家研究了長2釐米的迪氏鉤蝦(Gammarus duebeni),發現塑料微粒不僅被吞入體內,而且還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分解成納米塑料。由於這些碎片足夠小,可以穿過細胞膜,因此人們認為它們可能比5毫米大小的微塑料對野生動物的潛在危害更大。
  •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
    研究認為,這些與周圍的海洋有機物、塑料微粒所形成的較大聚合體,恐會增加塑料微粒沉降海洋的速度與深度,影響表層及深層海洋生態系統;並推論塑料微粒會更容易沾黏至胞外聚合物,被魚蝦等攝食者攝取,最終可能進入人體。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聯合國即將公開發布報告,就海洋塑料汙染潛在的危害警告全世界。(圖片來源:《獨立報》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信蓮) 據英國《衛報》5月21日報導,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稱,塑膠袋、瓶子、衣服等塑料汙染滯留在海裡,不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還會殃及海洋的生態環境。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這些垃圾只有9% 被回收,12% 被焚燒,另外的79% 被掩埋或是散落到自然環境中。聯合國報告顯示,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塑料災難已經伸延到地球每個角落」。按目前的塑料生產和垃圾處理速度來計算,到2050年將會累計產生120億噸的塑料垃圾。
  • 嗆一口海水 喝下四百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但是,傳統的測量方式是用網過濾海水,只能發現體積足夠大的塑料微粒。於是,布蘭登將研究目標定為直徑在5微米到333微米之間、體積更小的塑料微粒。她採用孔徑只有5微米的聚碳酸酯過濾器過濾海水,並使用特殊的螢光顯微鏡尋找塑料微粒。統計發現,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數量高達830萬顆,是之前測量數據的幾萬倍甚至上百萬倍。
  • 螢光增白劑:是染料還是助劑?
    螢光增白劑的用途非常廣泛,從最初僅用於紡織品,到現在廣泛用於造紙、洗滌劑、塑料、塗料、油墨、皮革等多個領域。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螢光增白劑的用途與用量仍在不斷擴大。目前,紡織工業已經不是螢光增白劑用量最大的領域。在世界各國,螢光增白劑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比例存在差異,但使用比例的排序基本相同:即主要用於洗滌劑,其次是造紙,紡織第三,塑料及其他領域的用量較小。
  • 免疫螢光技術運用,多肽合成中的螢光標記染料
    昂拓萊司目前常用的螢光標記染料有異硫氰酸螢光素,羧基螢光素和羧基四甲基羅丹明等等……2FITC 和 TRITC異硫氰酸螢光素(FITC) 是一種有機螢光染料,目前,這種螢光染料仍用於免疫螢光和流式細胞術中。
  • 道路交通塑料微粒隨風汙染全球,每年52000噸落入海洋
    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4日發布的最新環境報告,歐洲科學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了建模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微粒被輸運到了遙遠的區域,包括北極。根據估算,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
  •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人們通常認為,海洋表面的微塑料顆粒會直接沉降到下面的海底,失蹤的99%海洋塑料可能抵達深海,但仍不清楚其具體位置。近期《科學》雜誌上,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德國不萊梅大學、法國IFREMER大學和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從第勒尼安海(義大利西海岸外)取樣的高解析度沉積物數據以及數字模型,終於弄清了失蹤的99%海洋塑料(微小的塑料碎片和纖維)的位置和含量。
  • 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塑料或進入全球海洋食物鏈
    原標題: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圖片來源:JOAN COSTA   數百萬噸——這可能是關於有多少塑料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問題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中有99%消失不見了。究其原因,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魚吃掉了它們。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有可能塑料已經進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鏈」。相關研究負責人、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學家Carlos Duarte說,「並且我們也是這個食物網的一部分。」   人類每年製造近3億噸塑料。大部分塑料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垃圾堆中。
  • 在人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 我們正在自食其果
    奧地利環保署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報告,已經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而源頭很可能是透過生物鏈的循環,人類把自己製造的塑料垃圾吃下肚了!這份報告指出,奧地利團隊向來自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波蘭、英國以及俄羅斯和奧地利等8個國家的志願者,採集糞便樣本,受測者在提供樣本前1個星期,曾吃下含有塑料包裝食物及喝瓶裝水,其中6人曾吃過深海魚,無素食者,結果報告發現,全部糞便樣本都含有塑料微粒。從這些志願者的糞便樣本中,採集到的塑料微粒最多達9種,而且在每10公克的樣本中,平均發現20粒塑料微粒,相當驚人。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這些廢棄物中99.9%為塑料,超過四分之三的塑料都大於5釐米,包括硬塑料、塑料片材和塑料薄膜。塑料微粒雖然只佔塑料總質量的8%,卻佔漂浮在此區域的1.8萬億片塑料的94%。從20世紀70年代到2015年,這些塑料在此迅速積聚。大多數體積較大的廢棄物,已被分解成小碎片。
  • 「無處藏身」的塑料微粒
    市場上的各種產品和包裝中廣泛存在塑料微粒。這些身材極小、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會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環境,進而導致嚴重的汙染。丹麥技術研究所(DTI,丹麥奧爾胡斯)開展了一項研究,鑑定丹麥生活汙廢水和雨水排水系統中的塑料微粒汙染程度,以及經過汙水處理能夠濾除多少塑料微粒。
  • 塑料微粒有哪些危害?
    那麼塑料微粒都有哪些危害呢?    (1)塑料微粒源於塑料製品,本身可能會釋放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類造成直接危害。    (2)塑料微粒表面也容易吸附海洋中的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農藥、阻燃劑、多氯聯苯等,隨洋流運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化學危害。    (3)塑料微粒的尺寸與浮遊生物接近,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體內蓄積,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躲避天敵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