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有數百萬公噸的塑料被衝到海裡,而我們根本不清楚它們到底去了哪裡。海洋的腐蝕性力量會讓瓶子等塑料廢棄物破碎,使得追蹤它們的去向變得很難。 不過華威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尼羅紅」這種螢光染料可以與漂浮在水中的塑料顆粒相結合。有鑑於此,他們設想了一種「通過螢光染料揭示水中塑料微粒」的應用。
我們可以檢測到的塑料微粒的寬度,與人類的頭髮絲相當。 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海洋表面漂浮著 93000 ~ 236000 公噸。但科學家們也指出,其只佔海洋塑料垃圾總量的百分之一。
那麼,剩下的 99% 都跑到哪裡去了呢?今年早些時候,研究一作 Erik van Sebille 告訴我們,這有點像是天文學家在找尋未知的暗物質。
我們不知道海底到底有多少塑料廢棄物,也不清楚它們在海岸線、海灘、困在紅樹林溼地、甚至藏在海洋生物體內的數量。
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深入研究海洋生物與塑料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將之取出或清理掉的最佳辦法。
有些科學家擔心,在材料破壞分解之後,這些塑料中的化學物質會被釋放到水中。 這些可能會被海洋生物給消化掉,但我們對其之於海洋生物(以及人類吃掉它們之後)的安全性知之甚少。
Sebille 已經從歐盟那裡拿到了進行下一階段研究的資金,其中就包括構建一張塑料在海洋中循環的 3D 分布式地圖。好消息是,華威大學的這項新技術,對這幅拼圖的成形有著很重要的補充作用。
華威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尼羅紅這種螢光染料,可與漂浮在水中的塑料顆粒相結合。 在將它們與天然材料區分開來之後,科學家們可以通過螢光顯微鏡對其輕鬆觀察和計算。
研究團隊已對從英國沿海地區(港口城市普利茅斯附近的)海表和海岸採集的水樣進行了實驗, 結果可以在樣本中檢測到小至 20 微米的塑料微粒(與人類頭髮絲相當)。
雖然樣本很小,但這項實驗還是給出了一些令人震驚的發現。此舉較傳統方法檢測到的量要大得多,因為此前需要一個個手工挑選。 此外,新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塑料類型為聚丙烯碎片,其在包裝和食品容器上被大量採用。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環境科學與技術》(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