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2020-12-07 環保黑科技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白色汙染在許多國家都存在。泰國環境質量促進部門的數據顯示,曼谷每人每天平均使用8.7個塑膠袋,每一個塑膠袋需要耗費大約450年才能徹底降解。在印度,塑料汙染也困擾著當地民眾,海量的塑料垃圾堆積在新德裡泰米爾·納格爾貧民窟附近;塑料瓶、包裝袋、食品包裝紙和其他碎屑在排水溝中流動,淤積在發臭的下水道裡;兒童在垃圾堆上跑來跑去,以塑料水瓶等為玩具;垃圾山上,常會發現啃食塑料瓶的奶牛。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生產出83億噸塑料製品,其中超過63億噸的塑料製品最後成為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只有9% 被回收,12% 被焚燒,另外的79% 被掩埋或是散落到自然環境中。聯合國報告顯示,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塑料災難已經伸延到地球每個角落」。按目前的塑料生產和垃圾處理速度來計算,到2050年將會累計產生120億噸的塑料垃圾。

塑料垃圾成山

白色汙染還進一步擴散到海洋,引發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近年來,塑料垃圾導致鯨魚、海龜死亡的事件在泰國並不鮮見。今年6月初,泰國海洋資源保護部門在宋卡府海域救起一頭奄奄一息的鯨魚。上岸後不久,這頭鯨魚連續吐出5個塑膠袋,隨後便徹底失去生命體徵。醫生進行屍檢後發現,這頭鯨魚的胃裡竟然有80多個塑膠袋,重達8公斤。據泰國媒體報導,泰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海洋汙染國。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愛爾蘭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截至7月15日發現,大西洋300-600米深處的深海魚體內存在塑料微粒。這些魚生活在與陸地相距遙遠的深海海域。塑料微粒的檢出率超過整體的70%,在調查的全部7種魚體內均有發現。

魚類誤食海洋塑料垃圾

研究團隊警告稱,「塑料微粒上吸附有多氯聯苯(PCB)等汙染物質,容易積累較高濃度。有可能對深海的生態系統和吃魚的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Christelle Not,及其研究助理蘇頴筠、陳嘉怡的一項研究發現,超六成香港海水樣本含有塑料微粒,含量最高的樣本,每平方公里海域可找到高達38萬粒微粒。

近年來,世界各國也陸續出臺了「限塑令」,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在2007年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拉丁美洲「禁塑」領頭羊之一:智利,在2014年出臺「限塑令」;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也陸續開始實行該政策。在今年6月的七國集團峰會(G7)上,歐盟和加拿大也通過了寫明減少海洋塑料垃圾數值目標的文件,但日本和美國拒絕籤字。

最後:

從環保角度講,「塑料」在自然環境中自我降解是非常困難的,也開發研製了可降解塑料,但究其根本,是人民群眾要有減少使用塑膠袋的意識,儘量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同時也要妥善處理,不要隨手亂扔。

7月7日「無塑海灘」大型公益環保活動在大連金石灘正式開幕。「塑料不酷·無塑黃金海岸」旨在呼籲人們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共同維護沙灘環保。

據「無塑海灘」的發起人沃特介紹,之所以發起這個活動,是因為塑膠袋、塑料飯盒、塑料吸管這些白色垃圾僅僅通過回收是不夠的,即使回收也會帶來二次汙染,最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自己的行為,一同去倡導無塑的行為。沃特表示,他希望無塑海灘這個項環保活動能持續下去,讓更多的城市能加入到這個環保行列當中,將這種環保潮流引領世界。

本次活動也得到了世界第一個無塑海灘發起組織----英國無塑海灘發起組織的支持,並錄製了一段環保實拍短片在現場進行播放。據了解,英國無塑海灘環保組織、國際環保機構在金石灘舉行了「無塑海灘」環保高峰論壇,分享環保理念和經驗。

相關焦點

  • 研究稱北冰洋塑料微粒數量創紀錄 汙染或進入人類食物鏈
    這項研究結果的出現正值大眾對塑料汙染的擔憂進一步上升之際。專家警告稱,目前的塑料汙染規模有可能對整個地球造成永久性汙染。據以往的研究估計,在過去幾十年裡,至少有一噸塑料碎片被冷凍在北極的冰層中,使其成為全球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這比著名的太平洋大垃圾帶的集中程度還要高出許多倍。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塑料「汙染」浮遊生物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 塑料垃圾已進入人類體內!科學家發現,人體殘存塑料微粒
    塑料垃圾已經遍布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我們的生活中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先前衛星就拍攝到了海洋中漂浮的海洋垃圾,數目龐大令人咋舌,而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塑料垃圾,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2017-03-13 14:06,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近年來,海洋塑料汙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聯合國將其看作是一個重大的環境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已在全球發起"清潔海洋"運動。
  •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許祖菱):臺美研究團隊今年8月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研究認為,這些與周圍的海洋有機物、塑料微粒所形成的較大聚合體,恐會增加塑料微粒沉降海洋的速度與深度,影響表層及深層海洋生態系統;並推論塑料微粒會更容易沾黏至胞外聚合物,被魚蝦等攝食者攝取,最終可能進入人體。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1: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於5微米的塑料碎片,是全球性的海洋汙染物。當在實驗室裡把這些蠕蟲暴露在受汙染的沉積物中時,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活動性降低了一半,並伴有其它健康受損的跡象。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他說,人們對鯨、海豹和海鳥吞食塑料的情況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連微小的浮遊生物都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近年來,海洋塑料汙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全球海洋塑料汙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汙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塑料垃圾佔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海洋塑料汙染超乎你的想像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關注陸地上土壤環境中的塑料汙染,而對海洋中的塑料汙染卻很少關注。事實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以及它們對於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有多嚴重?  全球每年有2000萬噸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丟棄或從陸地通過河道、風力最終進入海洋。  大量塑料微粒不斷積累, 遍布整個海洋。
  • 英媒:海洋汙染導致海鮮愛好者可能誤食塑料微粒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食用兩份貽貝,那麼一年就將吃下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這一警告來自比利時根特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而一個英國團隊的最新研究顯示,這種危險很可能還將加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海洋科學家亞當·波特說:「我們把一個普通海鮮食客一年可能吃掉的數千塑料微粒堆在一起,其結果真的相當令人震驚。沒有人喜歡吃塑料,更何況這麼大的量。」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報告稱,從2004到2014年,全球塑料產量增加了38%。如果處理不當,這些塑料垃圾會破碎、分解成為更小的塑料顆粒,進入海洋之後,貽害無窮。報告說,塑料垃圾碎片化之後,直徑可能不到5毫米。統計顯示,僅在2010一年,就有大約480萬至1270萬噸塑料垃圾被傾倒入海,幾經輾轉之後,竟然到了鯨的肚子裡。
  • 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塑料或進入全球海洋食物鏈
    圖片來源:JOAN COSTA   數百萬噸——這可能是關於有多少塑料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問題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中有99%消失不見了。究其原因,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魚吃掉了它們。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有可能塑料已經進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鏈」。相關研究負責人、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學家Carlos Duarte說,「並且我們也是這個食物網的一部分。」   人類每年製造近3億噸塑料。大部分塑料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垃圾堆中。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本次研討會為期3天,聚焦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治理、海藻碳匯與低值海藻高值化利用、漁業減損與水產加工廢棄物高值化利用等議題,邀請APEC經濟體政府官員、學者、企業代表共話海洋垃圾與微塑料治理,以及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發展。
  • 塑料不要亂扔!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身邊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扔的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而一些不容易分解的垃圾則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嚴重低估:海洋塑料微粒數量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日前在《湖沼學和海洋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 你嗆進去的不止是鹹鹹的海水,還有400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這是一場人類與塑料的世紀之戰。及時減消塑料汙染,別再讓地球傷痕更觸目驚心。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世界海洋日|塑料海?去年中國海洋垃圾超七成為塑料
    6月8日,世界海洋日。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2009年始,第63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這一天確定為「世界海洋日」,旨在呼籲人們保護海洋生態。而事實上,佔地球面積71%,在整個地球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有著不可取代作用的海洋,正慢慢被我們身邊那些未經妥善處理的垃圾「填充」,這些垃圾中超過四分之三為塑料。那些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會就此消失了嗎?
  • 一口海水中有四百多顆塑料微粒?海洋汙染比預想嚴重
    但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日前在《湖沼學和海洋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你嗆進去的不止是鹹鹹的海水,還有400多顆塑料微粒。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但是,傳統的測量方式是用網過濾海水,只能發現體積足夠大的塑料微粒。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
    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