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動物喜歡吃塑料垃圾竟是因為……

2020-11-26 國家地理中文網

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眾多海鳥、魚類、鯨魚以及其它動物進食如此之多的塑料垃圾的原因,與科學家們之前認為的並不太一樣。

 

夏威夷利沃德群島上的黑腳信天翁正在進食塑料垃圾。現在科學家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攝影:Frans Lanting,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Laura Parker

 

  隨著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越積越多,成百上千種海洋動物都在大量進食垃圾。然而,為何如此多的海洋動物,從浮遊動物到鯨魚,會誤將垃圾當作食物卻一直沒有得到深入探討。

 

  最近,一項新研究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海洋垃圾聞起來很像食物。

 

  海藻是小型甲殼綱動物磷蝦的重要食物,而磷蝦又是許多海鳥的主要食物源。海藻在海洋自然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種被稱為二甲基硫醚(DMS)的惡臭硫磺味,而尋找磷蝦的海鳥明白這一硫磺味能夠幫助它們找到覓食區。

 

  另一方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可為海藻提供理想的繁殖平臺。據發表在11月9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隨著海藻自然分解,釋放出DMS味道,跟隨氣味尋找磷蝦的海鳥就被帶到了一個「嗅覺陷阱」。最終出現的情況就是海鳥沒有吃到磷蝦,而是塑料垃圾。

 

  「DMS就像是開飯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博士生、研究的首席作者Matthew Savoca說道。「當聽到開飯鈴後,我們就明白食物要做好了。這對於海鳥也適用。一旦海鳥的鼻子告訴它們這裡可以找到磷蝦,它們就會打開覓食模式,而它們對食物的分辨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一直在迅速增加,幾乎每十年翻一番。2014年,一項全球分析測算全球海洋的垃圾多達2.5億噸,大多數都是米粒大小的懸浮顆粒。記錄顯示,超過200種動物吃誤食過塑料垃圾,包括海龜、鯨魚、海豹、海鳥和各種魚類。海鳥的風險更大,去年發表的一項由澳大利亞科學家開展的研究得出結論說,幾乎所有的海鳥都曾進食過塑料垃圾。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海洋垃圾被誤食是因為其形似食物。比如說,海龜經常將透明、易損壞的塑膠袋當作水母。另一些海洋動物,如魚類會進食被陽光和波浪活動分解的微小塑料顆粒,因為這些顆粒很像它們通常進食的微生物。

 

  最新的研究認為味道在海洋動物進食塑料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這在該領域中尚屬首次。為了確定哪種味道是誘使海洋動物進食塑料垃圾的罪魁禍首,Sovaca與一位研究味道如何影響決策的科學家以及一位食品和酒類化學家進行了合作。
 

  「這與塑料看起來像食物並不矛盾。通常情況下,吸引海洋動物到某個區域捕食的還是味道。如果一種垃圾看起來像食物,聞起來像食物,海鳥將其吃掉的可能性會更大,」他說道。

 

  Chelsea Rochman是多倫多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主要研究塑料垃圾被魚類進食後對其產生的毒性作用。她認為這項研究是通向理解為何海洋動物會進食塑料垃圾的重要一步。

 

  「在所有有關海洋塑料垃圾的文獻研究中,你會看到研究者在結論部分暗示,動物們『選擇』進食塑料垃圾,不過並未給出原因。這是第一篇真正探討其中原因的研究,」她說道。

 

  Savoca的團隊決定關注已經因進食塑料垃圾而受到嚴重影響的鳥類:信天翁、海燕以及海鷗。在研究的開始,他們在加州海岸附近的蒙特利灣和博德加灣放置了許多成袋的塑料微粒。三周之後,他們收回了這些塑料微粒,同時在實驗室測量其味道。

 

  「它們散發出硫磺的味道,」Savoca說道。

 

  沒用多長時間,研究者就發現DMS是塑料消耗量的強預測因子,同時也是吸引海洋動物將其當作磷蝦進食的「關鍵信息化學物質」。氣味提取測試證實,3種常見塑料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得到了「DMS特徵」。研究團隊還發現,最容易被DMS味道吸引的是因進食塑料而受到嚴重影響的信天翁、海燕以及海鷗,當然這不足為奇。

 

  這些鳥一般會在地下洞穴中築巢,幼鳥在地面待的時間比在地上築巢的鳥類長很多。因此,在地下洞穴築巢的鳥類更依賴味道生存。

 

  「我們應更多的關注這些鳥類,」Savoca說道。

 

(譯者:流浪狗)

本文內容為國家地理中文網原創或者授權編譯,未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相關焦點

  • 塑料海洋:全球海岸線發現的海洋垃圾90%與塑料製品有關
    捲入海洋的塑膠袋常被海龜誤認為成最喜歡吃的海蜇和魷魚。幾乎一半的海洋哺乳動物物種,包括海豹、鯨魚和鼠海豚,在攝入塑膠袋後死於窒息和飢餓。  全球海岸線上發現的海洋垃圾中有90%與一次性塑料製品有關:瓶子,吸管,食品包裝和普通包裝。塑料無法生物降解,至多分解成較小的碎片。人們會在藤壺、海蚯蚓和片腳類動物這些濾食性動物的體內發現微塑料顆粒,而這些生物反過來又會被包括魚在內的大型海洋生物吃掉,最終被端上人類的餐桌,進入我們自己的肚子裡。  攝影師Mandy Barker童年時就喜歡在海邊玩耍,撿貝殼、浮木。
  •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嚴重 每年致150萬動物喪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費加羅報》10月21日報導,2013年,150萬動物成為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犧牲品。法國發展研究院(IRD)成員勞倫斯•莫裡斯表示,這一問題可能會繼續加劇。據報導,塑料垃圾造成的海洋汙染對動物存在巨大影響。勞倫斯•莫裡斯在一場研討會上指出,在北太平洋,30%的魚會吃下塑料。
  • 「難纏」的海洋塑料垃圾
    圖 | unsplash.com  最近,Oceana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首次詳細說明了塑料垃圾對美國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龜的影響數據——在研究的1792個實例中,有88%是被列為瀕危的海洋動物,其中包括夏威夷僧海豹、海牛、斯特勒海獅等六種瀕臨滅絕的物種。
  • 魚類壽司裡有塑料? 揭開99%的海洋塑料垃圾神秘消失之謎
    科學家推測有可能是海裡的小魚們把塑料吃掉了,最有可能是燈魚和其它小型海洋中層物種,它們只在晚上遊到海面找吃的,且為迄今為止海洋裡最多的魚。關於小魚吃塑料的證據之一是那些消失不見的塑料規格都在0.5-5毫米大小,正好符合那些中層海洋小魚喜歡吃的動物的尺寸。經過對它們胃裡的殘渣分析,果然包含從三分之一的可吞食塑料塊還有其它垃圾,尺寸都符合0.5-5毫米之間。
  • 不只影響海洋動物 塑料垃圾還會危害重要的造氧球藻
    談到海洋塑料汙染,最震撼的莫過於海龜鼻孔中插著塑料吸管。然而,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最新發現,塑料汙染還會傷害海洋中重要的造氧藍綠菌——原綠球藻(Prochlorococcus)。塑料垃圾。圖片來源:Kevin Krejci(CC BY 2.0)原綠球藻是海洋中最豐富的光合藍綠菌,全球原綠球藻的數量約有1000的16次方。它製造地球上10%的氧氣,也是海洋食物網的關鍵成員,而塑料釋出的化學物質會干擾原綠球藻的生長。「研究結果揭示了塑料汙染意想不到的危險,」研究作者之一、麥格理大學學者摩爾(Lisa Moore)說。
  • 海洋中究竟有多少塑料垃圾?
    28800個本該到達浴缸的動物玩具,變成了孤獨的塑料艦隊,在太平洋上漂流,並逐漸向岸漂流。它們沿著華盛頓州的阿拉斯加海岸,其中一些甚至到達了不列顛群島。但也有不少玩具最後成為漂浮垃圾的漩渦——大太平洋垃圾帶。地球上有5個或6個這樣的垃圾帶:旋轉的水流中匯集了大量的塑料碎片。但是到那一看,你不會看到很多黃色鴨子、紅色海狸和綠青蛙。
  • 世界海洋日|塑料海?去年中國海洋垃圾超七成為塑料
    研究顯示,這些塑料在海洋中被打碎、分解,會變成直徑不超過5毫米的顆粒,再通過食物鏈、水等各種方式,再次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中國海洋垃圾數據:海灘區域最多作為擁有較長海岸線的國家,中國的海洋環境也正受到海洋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威脅。
  • 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造成的危害
    在人類長期的海洋開發過程中,由於開發利用的不當行為使得海洋遭受了嚴重的汙染。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中,給海洋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儘管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減少海洋垃圾數量,但是垃圾數量並未減少反而還有增加的趨勢。據統計,全球每天大約有8000萬件垃圾輸入海洋中。此外,每平方公里海面上漂浮的垃圾大約有13000件塑料垃圾。
  • 死亡陷阱 這些動物都死在了塑料垃圾之下
    據新華社報導,受塑料汙染的迫害,每年有上百萬隻海鳥、10萬頭海洋哺乳動物、難以計數的魚類死亡。有研究顯示,如果對現狀置之不理,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總量將超過魚類總重量。
  • 海洋生物為何誤吞塑料垃圾?人類也無"萬全之策"
    信天翁在數千公裡的範圍內尋找它們喜歡的獵物,它們能輕而易舉地將獵物從水中抓起來。像這樣有覓食能力的鳥類怎麼會輕易被愚弄,並嘴裡塞滿塑料長途飛行返回巢穴呢?事實上,並非只有信天翁以塑料為食,統計數據顯示,至少180種海洋動物曾吞食過塑料,從微型浮遊生物至巨大的鯨魚。英國捕撈的三分之一魚類的內臟中發現塑料,其中包括我們經常食用的魚類,例如:人們喜愛吃的貽貝和龍蝦等。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那裡每天一到下午,白雲湖周邊上空就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散發著令人作嘔的刺鼻氣味,這是因為村民正在焚燒聚氯類塑料垃圾,當地群眾還定點收購大型企業廢棄的化工容器,甚至從天津、煙臺、青島等港口設點運進「洋垃圾」。但是,市場的繁榮換來的卻是惡劣的生態環境。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1: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於5微米的塑料碎片,是全球性的海洋汙染物。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微塑料已散落在全球各處,但科學家們才剛開始認識到它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中國是海洋塑料最多的國家,塑料垃圾如何被排入洋流?
    依據《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在所有監測海域的垃圾中,塑料垃圾排放所佔的比重均在70%以上,其遠遠超過了其種類的垃圾。可以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中國的海洋塑料垃圾問題代表了中國海洋垃圾問題。中國塑料垃圾已經對海洋造成了極大的汙染。
  • 海洋塑料垃圾,你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截圖)據人民日報導,每年約有1300萬噸垃圾流入海洋,可海納百川,垃圾除外。事實證明,在人類向海洋排放的垃圾面前海洋表示自己承受不來!!於是在發起海嘯時統統還給了海灘。不用運輸,不用人力,垃圾來的不要太容易!此時人們不禁疑問如此多的海洋塑料垃圾,從何而來?
  •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它們都去哪了?會對海洋生物造成怎樣的危害?
    而且經過統計發現,全球每年這種垃圾就有超過了3000萬噸,因為它們的體型比較小,質量也很輕,所以有2/3的垃圾,通過一些河水,或者是風力進入了海洋裡面。雖然統計的是這些垃圾最後進入了海洋,但是令大家奇怪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它們的存在。
  • 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
    01海洋塑料垃圾最後都去往何方了?環境之所以變得如此糟糕,一方面是因為工廠等生產不規範造成的汙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產生的龐大垃圾。尤其是垃圾方面,許多人更是會亂丟亂棄,導致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其中海洋生態環境就是被汙染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之一,而汙染海洋生態環境的垃圾中又以塑料垃圾為最。那麼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海洋塑料垃圾最後會去往何方呢?按照人們普遍的常識來看,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些塑料垃圾會隨著水流不斷漂浮,直至到達另一片陸地後才會停止。
  •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深度與廣度超乎想像
    晨報記者 徐惠芬 綜合報導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深度與廣度超乎想像。英國廣播公司21日援引專家組報告稱,除非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否則十年內,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將翻三倍。問題已十分嚴峻  在這一專家組花12個月為英國政府撰寫的《海洋未來展望》報告中,專家預計,從2015年至2025年,海洋塑料垃圾將翻三倍。  海洋塑料垃圾問題已十分嚴峻。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據統計,人類迄今生產的83億噸塑料製品中約63億噸已被棄置,其中79%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僅9%被回收利用。陸域垃圾通過河流、雨水衝刷等多種途徑進入海洋,並在海洋環境中不斷累積。據估算,約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其中塑料垃圾約佔垃圾總量的80-95%,全球每年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重量約800萬噸。
  • 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塑料或進入全球海洋食物鏈
    圖片來源:JOAN COSTA   數百萬噸——這可能是關於有多少塑料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問題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中有99%消失不見了。究其原因,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魚吃掉了它們。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有可能塑料已經進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鏈」。相關研究負責人、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學家Carlos Duarte說,「並且我們也是這個食物網的一部分。」   人類每年製造近3億噸塑料。大部分塑料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垃圾堆中。
  • 海洋塑料垃圾每年造成1500萬海洋生物死亡
    海洋汙染會為海洋生物帶來極大的危害。本周,在厄瓜多首都基多舉辦的一次環境論壇上,勞倫斯·莫裡斯女士表示:「據統計在北大西洋,有30%的魚類在其生命周期內,都會食入大量的塑料垃圾。」受海洋汙染影響的海洋生物種類十分廣泛,例如魚類、鯨類、烏龜等,塑料垃圾對他們的危害是致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