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卻變得越來越差。近幾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努力恢復曾經的生態環境,使我們重新擁有碧水藍天。
01海洋塑料垃圾最後都去往何方了?
環境之所以變得如此糟糕,一方面是因為工廠等生產不規範造成的汙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產生的龐大垃圾。尤其是垃圾方面,許多人更是會亂丟亂棄,導致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其中海洋生態環境就是被汙染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之一,而汙染海洋生態環境的垃圾中又以塑料垃圾為最。那麼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海洋塑料垃圾最後會去往何方呢?
按照人們普遍的常識來看,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些塑料垃圾會隨著水流不斷漂浮,直至到達另一片陸地後才會停止。簡而言之,就是很多人認為海洋只不過是一個垃圾的搬運工而言,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近日,由曼徹斯特大學伊恩凱恩博士所主導的研究團隊表明,有99%的海洋塑料垃圾最終都沉入了海底,到達了「海底垃圾場」,進而造成對海洋以及海洋生物的重大傷害。
02垃圾對海洋以及海洋生物的危害
據悉,本次研究匯集了來自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德國不萊梅大學、法國IFREMER大學以及英國杜倫大學的各方面人才,通過跨學科合作解決了困擾人們的這一重大難題。據悉,該研究團隊通過對第勒尼安海(義大利西海岸除外)的所有地區進行取樣分析,通過高解析度沉積物數據以及數字模型最終鎖定了99%海洋塑料的最終歸宿以及含量。
該研究發現,這些海洋塑料垃圾主要以高濃度的微塑料形式存在於深海海底,進而構成了海洋中的pm2.5。物如其名,微塑料面積極小,其直徑不超過5mm。但其比表面積卻異常大,對汙染物有著更強的吸附能力,再加上自己本身的汙染能力,從而構成了一個具有高度汙染性的海洋垃圾,其汙染程度遠遠高於「白色汙染」。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絕大部分都會轉化為這些微塑料,對海洋產生巨大危害。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結合深海洋流模型以及海底測繪圖,藉助紅外光譜分析,最終展示了洋流是如何控制海底塑料微粒的分布,並最終將其聚集在固定位置的。洋流通過控制微塑料的流動,將他們帶入海底峽谷,之後在海底峽谷交由「底層水流」做進一步運輸,到達一定位置後進行集體沉澱,最終匯集在一起,研究人員將該區域稱之為「微塑料熱點地區」。而在這個地區中,每平方米會擁有高達190萬個微塑料,對海洋造成巨大負擔。
03生態環境已達承受極限,不能再由人類「胡作非為」了
當然了,海洋作為地球整體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也有著自動降解能力。然而這個能力在龐大的微塑料面前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一是因為微塑料本身就極難徹底分解;二是因為目前這些微塑料以及堆積成山,幾乎成為了和海底沙石一般的存在,很難去除。這也進一步點醒了人們,告誡人們包括海洋在內的各處生態環境已經快要到達承受極限,不能再任由人類「胡作非為」了。
伊恩凱恩博士此後在接受相關採訪時表示到已經將情況上報給了政府人員,希望政府能夠採取行動,恢復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制止人們的這一系列「自殺式」行為。他們之後也會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尋求解決方案的。
04寫在最後:
其實個人認為環境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治理,其關鍵在於處於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每一個人。只有我們內心真正對生態環境保護予以重視,並採取相關行動投入到環境治理的相關工作中來,生態環境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政府的一些強制性行為固然有著不錯的輔助性作用,但最為根本的還是人類的思想以及行動。
在生存面前,我們也別無選擇。有人可能會說我只要顧好自己就可以了,那麼這種人一定是極其自私的,且不說垃圾方面,個人對你平時的為人處事都深表懷疑。當然了,這種人畢竟屬於少數,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會那麼自私的。也許你不會或者說是沒有精力參與到垃圾等環境治理項目中來,但你可以通過控制自身行為來間接性參與。少產生垃圾,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也是對環境的負責。所以,讓我們共同行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吧!
對此,你有著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