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近日,一名印度人在恆河岸邊撿到了一個塑料瓶。外表和普通塑料瓶無異,但其中則裝有電子設備,還有一張SIM卡。
這是戴維斯與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艾米莉·鄧肯(Emily Duncan)及同事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她們不久前將10個瓶子投放到了恆河中,目的是研究塑料汙染如何通過河流並最終流向大海。
瓶子中配備的SIM卡每三個小時連接到手機信號塔一次,從而詳細記錄了設備移動的距離和速度。其中一個瓶子共漂流了約611公裡,耗時51天。
此外,只要有人將瓶子拾起並將SIM卡插入手機,研究人員就能獲得最終位置。
正是因為SIM卡的存在,實驗也遇到了一些障礙。
研究人員計劃在SIM卡上存儲的數據不超過100兆字節,因為每次上傳到手機發射塔最多只需2千字節。但是,有的卡已積累了300兆字節的數據。
經過查詢位置日誌,研究人員發現有的瓶子被人撿上岸,然後將其中的SIM卡拿來使用。此外,有的瓶子還被漁網纏住,早早結束了旅途。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意外狀況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給出了塑料垃圾在自然界中流動時會發生什麼的現實數據。
研究人員一共設計了兩代瓶子,在塑料瓶中放置SIM卡還是第一代,這是因為恆河兩岸有許多信號基站,這些SIM卡還可以使用。
但是,到了大海之中,SIM卡就無法使用,而塑料瓶在大海中的軌跡也是研究的重點之一。所以第二代配備了全球定位系統,從數據反饋來看,GPS效果不錯。
研究人員將瓶子部署在孟加拉恆河河口附近以及孟加拉灣沿岸,隨後觀察這些設備如何沿著相似的軌跡在孟加拉灣漂流。
其中一個瓶子在94天內漂流了近1800英裡。它們傾向於向西運動,朝著印度東海岸,最終被強渦旋系統所捕獲。研究人員通過地圖觀察這種渦旋系統所在位置,並由此確定出現塑料垃圾堆積的地點。
這些瓶子在恆河和孟加拉灣的軌跡顯示了垃圾在這些水域中的聚集位置。
此前,科學家們開發了基于洋流、風和海岸線形狀等變量的模型,以顯示塑料垃圾如何在環境中傳播。這些模型表明,垃圾往往會貼近海岸,一點點地被衝走,然後一遍又一遍地被衝回來。
這項新研究的發現為支持這一模型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實證據:實驗用瓶沒有立即被衝到遠海,而是貼近海岸線,並平行於海岸線移動。
一直以來,人們對海洋塑料危機的研究聚焦於海洋中有多少塑料,但卻不知道這些塑料垃圾最終去了哪裡。而從這些實驗瓶中收集的數據有助於了解人類如何應對海洋塑料危機。
塑料瓶的汙染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其他塑料垃圾,如塑料包裝袋也在通過河流流入海洋。為了追蹤這些汙染物,研究人員可能會調整技術,將追蹤器放入更小的垃圾中來找到答案。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0/12/the-incredible-journey-of-the-electronic-plastic-bottle/
https://www.cbc.ca/news/technology/what-on-earth-plastic-waste-satellite-trackers-1.5826887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