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天漂流2845公裡:新研究揭示塑料是如何進入海洋的

2020-12-04 cnBeta

我們只有深入了解塑料汙染問題,才能制定更合理的政策、部署更有針對性的措施,而其中一項就是了解海洋環境中的移動方式。通過投放帶有標籤的塑料瓶,一項新的研究嘗試摸清整個過程。這些瓶子會扔進恆河裡面,最終有些會漂流到數千公裡之外的地方。

目前海洋中堆積的塑料已經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研究表明實際上有數百萬噸的塑料是通過各個河流系統流入海洋的。在推進 National Geographic 的 Source to Sea 項目進程中,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給塑料瓶加上標籤,就像生物學家為野生生物打上標籤一樣,來追蹤這條穿過水道和海洋的路徑。

在 25 個 500 毫升(17盎司)的塑料瓶內放置了 GPS 和衛星標籤,其形狀設計成常規塑料瓶的樣子。然後將它們釋放到恆河和孟加拉灣,研究人員使用這些塑料垃圾標籤來了解廢棄塑料瓶如何在環境中移動。

最後科研人員在恆河系統和孟加拉灣地區中追蹤到了部分標記的塑料瓶,不過其中一個貼有標籤的瓶子在 94 天內經過了 2845 公裡(1770 英裡)。研究主要作者艾米莉·鄧肯博士說:「我們的瓶中信息標籤顯示了塑料汙染可以移動多遠和多快。這表明這是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問題,因為掉落在河流或海洋中的一塊塑料可能很快就會衝到世界的另一端。」

相關焦點

  • 塑料瓶的奇幻漂流:海洋塑料垃圾那麼多,它們最終去了哪裡?
    塑料瓶的奇幻漂流:海洋塑料垃圾那麼多,它們最終去了哪裡?這是戴維斯與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艾米莉·鄧肯(Emily Duncan)及同事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她們不久前將10個瓶子投放到了恆河中,目的是研究塑料汙染如何通過河流並最終流向大海。瓶子中配備的SIM卡每三個小時連接到手機信號塔一次,從而詳細記錄了設​​備移動的距離和速度。其中一個瓶子共漂流了約611公裡,耗時51天。
  • 3000公裡:一個塑料瓶的奇幻漂流
    最近,科學家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研究指出,進入河流的塑料瓶可在數月內漂流3000公裡。為了追蹤塑料瓶的源頭以更好地解決汙染問題,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者艾米麗·鄧肯和她的同事們利用GPS和衛星技術追蹤了25個塑料瓶。鄧肯等人使用的衛星追蹤手段與動物研究者追蹤海龜行跡的手段類似。「如果(這種方法)可以追蹤海龜,為什麼我們不能追蹤塑料瓶?」鄧肯表示。
  • 「漂流瓶」汙染:水中塑料瓶可在數月內漂流3000公裡
    最近,研究者在PLOS ONE發表的研究指出,進入河流的塑料瓶可在數月內漂流鄧肯等人沿著流經印度和孟加拉的恆河釋放了25個塑料瓶,恆河是全球造成海洋塑料汙染的第二大河流。研究者發現,普通瓶子每日行駛速度約為1公裡,一些塑料瓶最終抵達孟加拉灣,平均每日在海上航行6公裡。
  • 在海上漂流15年的2萬多隻小黃鴨,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海洋知識?
    1995年,1.9萬隻鴨子完成了1萬多公裡的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到達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夏威夷等海域;近萬隻鴨子脫離了洋極環流,開始向北漂流進入極地,由於太冷,鴨子被冷凍在浮冰中,隨著浮冰南下,達到加拿大。浮冰融化後,它們繼續漂流,在2007年進入英國海岸。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在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
  • 海洋之殤 如何拯救正被塑料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21世紀經濟報導 師琰 倫敦報導導讀由英國環境部首席科學家博伊德主持推出的「前瞻性海洋未來報告」預計,海洋塑料垃圾在2015年至2025年之間會增加三倍。而如何去除海洋中現存的塑料垃圾,則仍是科學界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在大多數科學家看來,緩解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仍是首先阻止塑料進入海洋。
  • 每年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只有1%漂浮在海面,99%去哪裡了?
    畢竟科學不是想當然,科學家們必須更精確地找到這些塑料的蹤跡。到目前為止,對塑料垃圾的搜尋工作,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垃圾帶、水柱(海洋表面和海床之間的一部分)、海底和海洋野生動物的胃裡。但最近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的海洋塑料垃圾其實被海水帶回了陸地上,並被永久地推到遠離水邊的陸地上,在那裡,塑料經常被困在植被中。當然,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海灘上都有關於塑料的報導。
  • 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塑料或進入全球海洋食物鏈
    圖片來源:JOAN COSTA   數百萬噸——這可能是關於有多少塑料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問題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中有99%消失不見了。究其原因,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魚吃掉了它們。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有可能塑料已經進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鏈」。相關研究負責人、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學家Carlos Duarte說,「並且我們也是這個食物網的一部分。」   人類每年製造近3億噸塑料。大部分塑料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垃圾堆中。
  • 海洋上空的氣溶膠樣本揭示了靠風傳播的微塑料
    最新的研究表明,當塑料汙染物被分解成微小的碎片時其傳播的距離能有多遠。這些微塑料(尺寸小於 5 毫米的微小碎片)出現在從北極到南極的所有地方,甚至出現在全球各地人類的糞便中。這項研究主要弄清傳輸鏈條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微塑料如何被風吹過海面,將它們向上帶入大氣層,並遠至海洋的偏遠地區。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其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Ian Kane說:「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  「新分析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冰原為何以及如何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另一篇論文的合著者、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冰川學家Alex Gardner說。
  • 海洋塑料汙染又添新證據!60年的數據證實海洋塑料汙染危機
    過去60年間,便利袋等大型塑料加劇了海通過分析浮遊生物監測設備60年來的日誌,科學家已經找到了第一份能證明近幾十年海洋塑料汙染大幅加劇的強有力的證據。由連續浮遊生物記錄儀(CPRs),一種由船隻拖曳數百萬公裡、橫跨大西洋的設備,其記錄下的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該設備被袋子、魚線等大的塑料製品纏住的頻率大約比過去幾十年高了3倍。荷蘭烏德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海洋學家Erik van Sebille表示,這是研究人員首次通過一項的長期數據集闡釋海洋塑料的增加,「我很高興這項研究終於完成了。」
  • 消失的海洋塑料:它們都去哪兒了?| Physics World
    如今大部分進入海洋的塑料的密度低於海水,這就意味著如果它們能在海洋中存在幾年以上,我們應該會發現數千萬噸的塑料漂浮在海面上。這比我們實際看到的要多幾個數量級——那麼,塑料都到哪裡去了呢?大太平洋垃圾帶裡,許多塑料年代久遠,最近生產的塑料製品很少。
  • 如何探究近海微塑料含量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然而,他們呈現的研究結果和數據卻大不一樣,甚至有著極大差異。微塑料汙染是近年來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的熱點問題,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多少,直接為政府相關減排決策提供依據。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究竟如何?數據差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更科學、更真實?為此,記者現場採訪了這些專家。微塑料含量是高還是低?
  • 研究: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20年後恐達目前3倍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根據23日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每年流入海洋、導致海洋生物死亡的塑料垃圾量,20年後恐達到目前的3倍。除非各國政府與企業採取行動讓塑料製品數量劇減,才能避免這個災難。這份由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和英國一家公司委託科學家與產業專家所做的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
  • 北極微塑料從哪兒來?科學家又發現新證據
    近日《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微塑料(MP)無處不在,這種尺寸顆粒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即便在北極地區也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存在。在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由梅勒妮·伯格曼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試圖弄明白:這些微塑料是如何到達北極的?
  • 研究顯示: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20年後恐達目前3倍
    據「中央社」報導,根據23日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每年流入海洋、導致海洋生物死亡的塑料垃圾量,20年後恐達到目前的3倍。除非各國政府與企業採取行動讓塑料製品數量劇減,才能避免這個災難。這份由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和英國一家公司委託科學家與產業專家所做的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研究指出,如果不採取行動,20年後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將從目前的1100萬噸大增至2900萬噸。到了2040年,累積共將有6億噸的塑料垃圾在海中漂流,相當於300萬隻藍鯨的重量。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中新網3月13日電 據外媒12日報導,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  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他說,人們對鯨、海豹和海鳥吞食塑料的情況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連微小的浮遊生物都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