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專訪 |李道季:我國海洋微塑料管控正在加速推進,關鍵科學問題尚待解答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我國第一篇關於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論文。2015年底,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並建立國際上首個海洋微塑料分析超淨實驗室。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該項新成果從較大區域系統分析等方面填補了國際上中-高緯度微體古生物學科的研究空白與薄弱環節,揭示了高緯度海區的放射蟲類群多樣性與分類法,拓展了微體古生物分布與環境關係研究的新思路,為海洋地質學、海洋生物學和古海洋環境探討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與科學信息,也可作為海洋生物或地質調查、微體古生物放射蟲鑑定與分類的工具書。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中國大洋49航次由海洋二所組織實施,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
-
對我國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新認識
2020年10月30日美國科學家Kara Law等最新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論文中又提供新的數據。按美國2016年未管控固體垃圾比率2.98%、其中塑料垃圾13.1%計算, 2016年美國是世界上產生塑料垃圾數量最多的國家,達到4200萬噸。按美國沿海地區人口1.1794億人計算,排入海洋環境中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量可能高達145萬噸,排在世界第三位。
-
煙臺海岸帶所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與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連禎、研究員駱永明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與機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微塑料可通過新生側根間隙進入可食作物》(Effective uptake of submicrometre plastics by crop plants
-
微塑料和海洋塑料垃圾排放如此嚴重!該如何解決?
我國被認為是最主要的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 「製造者」,由於陸源垃圾和生活汙水處置不完善,每年向海洋系統中排放大量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但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置率以及生活汙水處理覆蓋率的提高,重新核算我國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尤為重要。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其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微塑料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等不同營養級的海洋生物攝食後,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不利影響。
-
研究:風將微塑料帶到遙遠海洋的乾淨區域
外媒報導,微塑料即從大件物品中分離出來的塑料微粒正在向更偏遠、更乾淨的海洋區域移動。根據一項新研究,這些塑料顆粒被卷到空中然後飄往偏遠地區並最終回到水裡和食物供應中。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其中很多比它小得多,包括肉眼不可見的小塑料纖維。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海洋垃圾和微塑料來源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諸多的問題仍待我們解決。
-
如何探究近海微塑料含量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然而,他們呈現的研究結果和數據卻大不一樣,甚至有著極大差異。微塑料汙染是近年來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的熱點問題,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多少,直接為政府相關減排決策提供依據。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究竟如何?數據差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更科學、更真實?為此,記者現場採訪了這些專家。微塑料含量是高還是低?
-
微塑料汙染環境需重視起來 adidas海洋紗線利用海洋塑料利用回收
微塑料尺寸要比Carpenter發現的塑料顆粒小很多,是長度小於5mm的任何類型的塑料碎片的統稱。當前存在兩種微塑料分類:初級微塑料是指進入自然環境之前尺寸小於5mm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顆粒,包括衣服的微纖維等;次級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產品通過自然風化過程進入環境後降解而產生的微塑料,來源包括水瓶、塑膠袋等。研究人員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製備嬰兒配方奶粉的標準,將聚丙烯嬰兒奶瓶消毒、風乾,然後倒入加熱到70℃的水。
-
高分三號衛星海洋定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研究員王賀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應用地球觀測與遙感專題學報》上,發表了關於高分三號衛星海洋定標的論文,這是國際學術刊物上首次刊登對高分三號衛星海洋風場反演精度大幅改進的論文。2016年發射的高分三號衛星是我國首顆民用C波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
「難纏」的海洋塑料垃圾
報告指出,自2009年以來,美國海岸線發現近1800隻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龜,不幸誤吞塑料或遭塑料纏住。研究人員發現,海洋動物最容易誤吞釣魚線、塑料片、塑膠袋、氣球和食品包裝,而打包繩、塑膠袋、氣球則是纏住海洋動物的罪魁禍首。
-
海洋環保科普(2)|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誤食海洋生物容易誤食塑料製品,這些塑料製品在生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可損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其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微塑料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等不同營養級的海洋生物攝食後,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不利影響。破壞棲息地環境 在海流和潮汐的帶動下,塑料繩索和塑料網可以摩擦,衝刷,破壞和摧毀活珊瑚。海洋垃圾的聚集也可能會造成淤積,濁度增加,阻擋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態系統所需要的陽光,或導致窒息。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大會主席、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表示,解決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系統開展從河流到深海到極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調查、輸運及生命周期研究;要建立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及人類健康的風險評估方法。 海洋微塑料普遍被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海洋微塑料:亟待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我國在海洋塑料垃圾應對方面也積極行動。原國家海洋局早在2007年就組織開展近岸海域海洋大型垃圾監測,並於近年開始進行海洋微塑料業務化監測試行。近幾年,我國海洋微塑料研究進展較快,特別是科技部2016年啟動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是全球較早的由國家投入巨資針對微塑料汙染的科研項目。目前,我國海洋微塑料研究處於國際並跑水平。
-
地球可能沒有無汙染的海洋了!最新研究:塑料已沉入世界最深處!
微塑料看起來和浮遊生物相似,食物鏈底層數百種生物都以浮遊生物為食。也就是說,塑料可以通過這種渠道滲入整個生態系統。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像珊瑚蟲這樣微小的生物會經常性地攝入微塑料。此外,塑料還會吸附海洋中漂浮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本身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初步研究表明,一旦動物攝入這些有毒顆粒,它們的器官就會受到損害,使它們更容易患病,它們的繁殖力也會發生變化。
-
地球可能沒有無汙染的海洋了!最新研究:塑料已沉入世界最深處
塑料垃圾一旦進入海洋,就會被惡劣的條件和永不停息的海洋運動分解成直徑小於5mm的顆粒,稱為微塑料。這種形態的塑料會在海洋中擴散得更遠、更深,侵入更多的生物棲息地,實際上根本無法對其進行回收。微塑料看起來和浮遊生物相似,食物鏈底層數百種生物都以浮遊生物為食。也就是說,塑料可以通過這種渠道滲入整個生態系統。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像珊瑚蟲這樣微小的生物會經常性地攝入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