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究近海微塑料含量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2020-11-26 中國網

7月26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前來參加APEC海洋垃圾防治創新途徑研討會的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公布了各自對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及分布特徵的研究結果。然而,他們呈現的研究結果和數據卻大不一樣,甚至有著極大差異。

微塑料汙染是近年來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的熱點問題,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多少,直接為政府相關減排決策提供依據。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究竟如何?數據差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更科學、更真實?為此,記者現場採訪了這些專家。

微塑料含量是高還是低?

來自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研究員駱永明是第一個發言的,駱永明研究團隊主要關注渤海微塑料的豐度、形貌及分布特徵。「我們的調研數據與有些單位的數據不一樣」,駱永明坦言。

根據駱永明研究團隊的調研結果,渤海微塑料的豐度為每升0.4個~5.2個,平均豐度為每升2.2個。換算一下,就是每立方米2200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曉霞說,根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已發表的研究數據,渤海表層海水裡塑料濃度非常低,每立方米只有0.3個微塑料。

2200個對比0.3個,差異之大不言而喻。

駱永明團隊還對渤海微塑料的分布特徵進行了研究。駱永明說,在渤海不同海域、不同海水深度的微塑料含量明顯不同,「從微塑料與水深關係來看,更多微塑料聚集在渤海5米~15米水深處。隨著水體深度加深,尤其15米以下,水體中小於300微米的微塑料不斷增多。沉積物中的微塑料含量很高。」

孫曉霞團隊最近幾年在黃海、東海進行表層海水、浮遊動物及魚類體內塑料分布、濃度、組成特徵研究,結果發現,黃海表層海水微塑料濃度更低,平均每立方米只有0.1個微塑料;在東海,平均濃度也是每立方米0.3個,但生物體內存在一定的累積。「綜合中國近海幾大海域情況,現在觀測到的表層海水中微塑料濃度並不是特別高,或者說比較低。」孫曉霞說。

2016年,國家海洋部門在我國沿海水域監測海洋微塑料的分布狀況。監測結果表明,中國東部近海表層水體中微塑料的平均豐度約為每立方米0.29個。

研究結果為何差異如此之大?

談到數據差異巨大的原因,駱永明說:「主要是所用的採樣工具與方法學的差異導致的。」

據駱永明介紹,團隊採用500噸位的船採樣,這樣船隻不僅可以覆蓋全渤海海域,而且可以更靠近海岸。團隊研究人員在水體中採用溫鹽深儀採集大水樣,用抓斗採集沉積物樣品,然後採用20微米的濾膜過濾,再用顯微紅外光譜儀識別真假微塑料。這樣就能收集到20微米以上的不同類型微塑料,進行科學識別,以免誤判。

而孫曉霞研究團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部門的團隊更多是在近岸和近海區域進行採樣,採用的是網孔直徑為500微米或330微米的拖網作業。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副主任穆景利介紹:「所採取的是斷面採樣,設計的站位有一定梯度,這樣覆蓋的面積更大,數值平均之後微塑料含量就比較低了。」

兩種方式哪一種更合理呢?

「用較大孔徑的拖網會丟失330微米以下的微塑料。」駱永明認為,在微塑料含量研究中,應該更注意小的微塑料。「越細越小的微塑料更容易進入到生物體內。」

駱永明說,500微米、330微米的拖網通常用於海水錶層收集生物,是否適用於海洋微塑料的收集、調研工作,這是需要提出疑問的。根據駱永明團隊的研究結果,高含量的微塑料主要集中在渤海水體中部位置及沉積物中,而並非表層。

穆景利說,從監測角度來看,因為涉及面廣,要考慮不同地方政府、不同研究團隊是否有經濟實力、有能力獲取這些數據。而且,還涉及後續分析儀器、分析技術的可行性問題。據了解,微塑料的粒徑越小分析難度越大,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將大大增加。

穆景利說,拖網取樣可以獲得較大體積的水樣樣品,不確定性也將會降低。這些都是拖網取樣目前相對應用較多的原因。

駱永明和穆景利一樣,同樣談到經費限制問題,並向記者列舉了一些數據,「500噸的船,一天成本大約在5萬元左右。我們在渤海及北黃海設置了20個點位,全程多目標採樣完成大約需要10天~15天,成本很高。」駱永明說。

而想要拿到更準確的數據,還需要在不同年份、不同季節分別採樣。據了解,駱永明團隊此次研究結果是2015年開始至今、分4次全程採樣獲取的。

「數據差異大不僅僅是方法不一致的問題,還存在採樣水層、採樣站位等差異。」孫曉霞說。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道季說,造成渤海微塑料含量研究結果差異大的原因,是使用採樣工具的不同導致的。採集水樣分析,會因為大量的衣物等紡織品化學纖維被統計在內導致數量劇增。不過李道季也談到:「問題是如果僅以數量單位來認識微塑料,顯然是不科學的,也容易造成誤解。但由於微塑料樣品重量實在太輕,往往難以稱量。」

駱永明團隊發現,經過顯微紅外光譜儀識別過的渤海微塑料以纖維類為主,而且隨著水體深度的增加,纖維類微塑料的比例也

不斷增加。這或許能部分說明該團隊獲得的數據為何如此之大。

採樣及研究方法均待統一

海洋塑料垃圾的研究結果出現極大差異並不是個案。

此次研討會上,李道季也介紹了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李道季說,根據團隊研究模型顯示,2011年~2016年,我國塑料垃圾入海量在37萬噸~97萬噸之間變化。

而2015年,美國喬治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估算了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在距離海岸50公裡內的人口排放的塑料垃圾,前五大排放國都在亞洲,其中中國最多,2010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為132萬噸~353萬噸,引起一片譁然。

李道季說,這一美國模型假設是基於固體廢棄物、人口和經濟狀況,通過研究區域無管控塑料垃圾量,推測直接排入海洋的量,其中使用了美國河流中微塑料與大塊塑料垃圾的比例,這些並不適用於中國。「這也表明,微塑料的組成和成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化學合成纖維類的微塑料與大塊的塑料垃圾並沒有任何相關性。」李道季說。

駱永明呼籲學界在採樣工具和方法學上達成共識,「不僅僅是在我國,在區域、全球都亟須達成共識,形成共同的研究方法,這樣得出的數據才具有可比性。」駱永明說,「不僅僅數據要有可比性,還要反映客觀真實的微塑料存在現狀。講規範與講真實要統一起來。」

在穆景利看來,兩種採樣方式各有利弊,可以作為相互補充的方式同時開展。

李道季則談到塑料纖維是否應該計入微塑料含量中。李道季說,城市汙水處理廠排海汙水中含有大量衣物纖維,大量塑料纖維尤其衣物纖維進入環境中,被統計到微塑料內。在方法學上,建議能否將衣物纖維、塑料纖維和通常研究的微塑料區別界定,「當然,這是很難的。」

然而,不論是採樣工具、採樣方式還是統計方法,如何統一都還在討論中。

據悉,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正在制訂一套更協調的海洋塑料垃圾監測和評估方法指南草案,其中就包括微塑料監測和評估方法。這一草案現在正交由區域涉海專家審閱,預計將在2018年11月公布。我國科學家正在積極組織審閱中。

相關焦點

  • 稀土礦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獨居石和氟碳鈰礦中,輕稀土含量較高。磷釔礦中,重稀土和釔含量較高,但礦源比獨居石少。國內資源編輯儲量分布高度集中中國稀土礦產雖然在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六大區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華北區的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區,其稀土儲量佔全國稀土總儲量的90%以上,是中國輕稀土主要生產基地。
  • 外殼標本揭示海洋酸化影響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導致pH值下降)給大多數海洋生物帶來了壞消息。酸性的海水會侵蝕從螃蟹到珊瑚等生物的碳酸鈣外殼和外骨骼。但大多數證據都來自持續不超過幾年的實驗室實驗。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無法研究海洋酸化的長期影響。
  • 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在沿海各地開展「守護美麗海岸線,我們共同行動」第四屆全國淨灘公益活動,旨在提升全民海洋生態保護意識,打造中國自主的海洋公益品牌。據了解,今年有來自全國沿海近30個城市、1萬餘名志願者參與到此次公益活動中,其中溫州、福州、深圳、青島四個主會場,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倡導社會公眾關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海洋垃圾和微塑料來源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諸多的問題仍待我們解決。
  • 科學養灘,不信金沙喚不回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一項數據顯示,海灘養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使得近海每平方公里海域創造的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1億元。當人們在廈門觀音山、會展中心,珠海情侶路的美麗灣、香爐灣等海灘休閒遊玩時,或許不會想到腳下的海灘是利用海灘養護修復技術建成、變美的。而為這些海灘提供「美容」修復技術的,就是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蔡鋒和他的海灘養護修復技術研究團隊。
  • ...深海一號」能源站交付啟航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中國網1月14日訊 今天,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對外宣布,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山東煙臺交付啟航,它的成功交付標誌著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 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或達1400萬噸以上 人類如何應對「海洋中的PM...
    塑料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白色汙染也在持續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海洋微塑料分布廣泛,危害頗多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種特殊形態,通常是指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包括碎片、薄膜、纖維等。
  • 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
    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關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介紹,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與北大西洋沿岸等近海區域處於同一水平,低於北大西洋中部環流區熱帶區域、東北太平洋和黑潮區域。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為支持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海洋微塑料的主要危害是它一旦進入食物鏈,將會影響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小尺寸(<5mm)的微塑料和海洋中的低營養級生物,如浮遊生物,具有相似的大小,許多海洋生物不能區分食物和微塑料顆粒,因此微塑料極易被海洋生物誤食。除此以外,海洋生物還可通過攝食其他動物而間接吞食微塑料。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過程和機制十分複雜。
  • 專訪 |李道季:我國海洋微塑料管控正在加速推進,關鍵科學問題尚待解答
    「據《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海洋微塑料汙染總體上處於中低水平,但從嚴格管控的意義上來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我國第一篇關於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論文。2015年底,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並建立國際上首個海洋微塑料分析超淨實驗室。
  • 微塑料和海洋塑料垃圾排放如此嚴重!該如何解決?
    次生微塑料是由於海洋中存在大塊塑料逐步破碎(如熱化學裂解、光氧化裂解、臭氧誘導裂解和生物裂解等)形成的,是海洋中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微塑料汙染已非常嚴重,某些沿海地區的漂浮微塑料含量為 1000 ~ 10000 個∕m^3。
  • 中國是海洋塑料最多的國家,塑料垃圾如何被排入洋流?
    一份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的報告顯示,在世界汙染河流對海洋的塑料輸入估計量前20名中,中國大陸有6條河流入榜,分別是長江(1/20),西江(3/20),黃浦江(4/20),東江(13/20),珠江(17/20)漢江(18/20)。而排名第一的長江向海洋投入的塑料垃圾總量約為333,000噸,佔世界總輸入量23.71%。與第二名的恆河(8.19%)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安立會。
  • 守護「地球之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防治迫在眉睫
    微塑料,一般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物,實際包括各種合成聚合物的類似汙染,暫稱「微塑料」。包括輪胎橡膠磨損後的顆粒,個人護理用品起清洗、清潔等摩擦作用的「微珠」,洗衣廢水中的合成纖維、油漆塗料粉刷後逸散的微粒等。   微塑料遷移性強,海洋是其重要匯聚點。
  • 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建議:加強我國海洋 微塑料汙染防控
    東南網5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提交提案,建議多措並舉,從「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防控,加強我國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控。阮詩瑋在提案中提出,據初步估算,全世界近年來每年向海洋輸出的塑料垃圾可達480萬~1270萬噸。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近海養殖和捕撈:  海上油氣平臺生產作業。  海洋垃圾的影響  纏繞  海洋垃圾無處不在,很多海洋生物受到其影響,主要包括哺乳動物類、鳥類、魚類和無脊椎動物。被遺棄的漁線漁網(通常被稱為「幽靈網」或「鬼網」)等通過纏繞的方式會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威脅,或形成割傷,或阻礙動物活動,影響進食和呼吸功能。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