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養灘,不信金沙喚不回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2020-12-08 中國網

截至目前,蔡鋒和他的研究團隊已為30餘個海灘修復項目提供技術方案,約佔全國海灘修復項目的70%,修復海灘40多公裡,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取得了可觀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一項數據顯示,海灘養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使得近海每平方公里海域創造的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1億元。

當人們在廈門觀音山、會展中心,珠海情侶路的美麗灣、香爐灣等海灘休閒遊玩時,或許不會想到腳下的海灘是利用海灘養護修復技術建成、變美的。而為這些海灘提供「美容」修復技術的,就是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蔡鋒和他的海灘養護修復技術研究團隊。

近日,記者赴廈門採訪了蔡鋒及研究團隊,聽他們講述海灘養護修復臺前幕後的故事。

從零起步 歷經考驗

海灘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兼具海岸防護、海灘生態和社會功能的寶貴資源。然而,受自然和人為等因素影響,我國已有半數以上的海灘遭受侵蝕或破壞,開展海灘養護修復技術研究迫在眉睫。

蔡鋒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我國海灘動力地貌基礎理論研究。在他看來,海灘養護是防止海岸侵蝕的較佳手段。相對於硬質護岸(防波堤),軟式護岸更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保理念。蔡鋒說,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興起了海灘養護修復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我國起步較晚,直到2005年前後,才開始重視海灘養護修復技術及應用研究。

廈門觀音山海灘修復工程是蔡鋒團隊技術設計的第一個海灘修復工程項目。當時的觀音山海灘侵蝕嚴重、海岸線退縮、海岸地貌形態髒亂。為改變這種狀況,廈門市政府決定對海灘進行人工修復。接到任務,蔡鋒團隊迅速投入到相關技術的研發中。歷經一年多,他們摸清了海岸動力環境、岸灘和近岸沉積物、地形地貌與工程地質、海水水質等情況,提出了人工補沙的生態軟質修復手段,結合硬質丁壩設計和海岸排水管涵管設計,對海灘環境進行改造。2007年,觀音山海灘修復工程竣工,經過了特大颱風「莫蘭帝」的考驗和連續多年的演化,目前形成了長約2公裡、寬90米左右的幹灘。曾經髒亂的沙灘華麗轉身,成為廈門風景優美的海濱浴場、休閒旅遊度假區和沙灘文體賽事活動區,提升了海灘旅遊、生態價值、城市品位。

隨後,他們又完成了廈門會展中心、天泉灣、珠海情侶路、山東招遠、廣西茅尾海等30餘個海灘的技術設計方案。其中,最讓蔡鋒印象深刻的是珠海情侶路海灘修復工程。當時,情侶路的香爐灣沙灘工程剛剛修復完工,即遭遇到特大颱風「天鴿」的侵襲。令人欣慰的是新建工程經受住了考驗,實施了海灘修復的地段,海岸和護欄完好無損,而未建沙灘的地段海堤坍塌嚴重、近百處護欄受損。海灘護岸的作用進一步顯現。情侶路香爐灣沙灘修復建設項目先後獲得「廣東省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和「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創新技術 把沙留住

「海灘修復其實是一個科學問題。」蔡鋒告訴記者,在我國一些海濱浴場自發的小規模、臨時性人工補沙行為,之所以效果不好或失敗,原因在於缺少科學支撐。海灘是海洋動力作用的產物,過程複雜。再加上我國的海岸線漫長、海灘類型多樣,在海灘養護修復技術研發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變得更為複雜,需要有一套適合我國海岸帶特點的養護理論和技術。

為弄清強潮海灘動力地貌過程,確保人工修復後沙灘能留得住沙。蔡鋒團隊做了大量研究,摸清了海灘風暴響應差異性以及海岸走向、颱風路徑、海灘地貌、海岸動力等影響因子的相互作用機制,並從海浪和潮汐耦合影響的角度,找到了一個能更好地反映我國海灘風暴響應特徵的新動力地貌參數,從而建立了我國華南沿海熱帶風暴作用下的海灘地貌過程模式,首次提出潮汐影響下的海灘風暴響應模式,獲得了強潮海灘動力地貌過程的突破性認識。

在廈門天泉灣海灘修復工程技術設計中,蔡鋒團隊針對當地是強侵蝕岸段,動力強、岸灘變化快和潮間帶砂質沉積物輸沙率大、砂質灘面通常難以維持穩定等實際,研發出高消能、強滲透卵石分層養灘技術設計方法,提出卵石灘混合剖面設計思路,完成了回填卵石粒徑、卵石灘剖面分層、回填卵石灘前濱灘面坡度、卵石灘灘肩寬度設計等。「卵石灘面孔隙大、滲流快,消能效果好。通過改變海灘修復養護的材料,利用大粒徑卵石設計穩定海灘消能剖面,能夠有效降低海岸泥沙輸運的速率,提升海灘穩定性。」蔡鋒解釋說。

在進行廣西欽州茅尾海海灘修復項目技術設計時,蔡鋒團隊針對弱動力環境下海灘修復養護波浪動力先天不足、海灘活動性差的特徵,在海灘平面布置上採用開放性岬頭設計,通過波浪在向岸傳播過程中的折射,讓能量在岬頭處產生輻聚,局部提升波浪能量。並在此基礎上輔以清淤等手段,實現弱動力環境下構建波浪相對高能岸段,形成適合海灘發育的動力環境。茅尾海海灘修復完成後,成了人們親海遊玩的好去處。

隨著研究的深入,蔡鋒團隊海灘修復的理念也在變化。從最初的留得住沙,向更加綠色生態環保方向轉變。在後期的海灘修復工程技術設計中,他們增加了對沙灘後濱生態設計,選擇設計適合海邊生長的綠植群落,以更好地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為使修復的灘面更美觀,蔡鋒團隊還首創了海灘排水管涵設計,創新性建立強潮低潮階地型海灘剖面演化數值實驗分析方法等。在海灘養護修復技術的研發中,他們發表了80多篇高水平論文,申請了7個發明專利。

開拓進取 乘勢前行

蔡鋒認為,作為國家科研單位的研究團隊,更應把精力放在做好研究、引領並推動整個沙灘行業的發展上。他時常告誡團隊成員,我們是研究所不是設計院,設計的事讓設計院去做。大家要在技術創新、理論發展上多下功夫。

為推動海灘養護修復行業的發展,蔡鋒團隊集成我國海灘養護經驗和技術,出版了《中國海灘養護技術手冊》,建立起適合我國海岸特徵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海灘養護理論體系與技術方法。該手冊已成為全國沿海地區開展海岸保護與修復的重要技術指南。

與此同時,他們還編寫制定了4項海灘養護行業標準。其中,《海灘養護與修復技術指南》《海灘質量評價與分級技術規程》獲批施行,另兩項行業標準已編撰完成,並通過專家驗收。

在蔡鋒團隊推動下,我國海灘養護修復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在沿海地區海灘養護修復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國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明確將海灘修復養護技術作為岸線修復的核心技術。該技術已成為落實《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1~2020年)》等多項砂質海岸保護的主要依託,為我國正在開展的「藍色海灣」「生態島礁」等重點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撐。

談到下一步的工作,蔡鋒表示,未來他們將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海灘資源開發與管理技術的研究上。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灘養護技術已日臻成熟,但像建築等技術一樣,也需要不斷提升發展。「中國已興起了濱海旅遊熱潮,海灘經濟迎來了新機遇。」蔡鋒對海灘行業發展充滿了信心。

相關焦點

  • ...深海一號」能源站交付啟航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中國網1月14日訊 今天,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對外宣布,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山東煙臺交付啟航,它的成功交付標誌著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 外殼標本揭示海洋酸化影響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導致pH值下降)給大多數海洋生物帶來了壞消息。酸性的海水會侵蝕從螃蟹到珊瑚等生物的碳酸鈣外殼和外骨骼。但大多數證據都來自持續不超過幾年的實驗室實驗。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無法研究海洋酸化的長期影響。
  • 如何探究近海微塑料含量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然而,他們呈現的研究結果和數據卻大不一樣,甚至有著極大差異。微塑料汙染是近年來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的熱點問題,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多少,直接為政府相關減排決策提供依據。我國近海微塑料含量究竟如何?數據差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更科學、更真實?為此,記者現場採訪了這些專家。微塑料含量是高還是低?
  • 稀土礦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 (Ion absorpt deposit),即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中國特有的新型稀土礦物。所謂「離子吸附」系稀土元素不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是呈離子狀態吸附於粘土礦物中。這些稀土易為強電解質交換而轉入溶液,不需要破碎、選礦等工藝過程,而是直接浸取即可獲得混合稀土氧化物。
  • 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在沿海各地開展「守護美麗海岸線,我們共同行動」第四屆全國淨灘公益活動,旨在提升全民海洋生態保護意識,打造中國自主的海洋公益品牌。據了解,今年有來自全國沿海近30個城市、1萬餘名志願者參與到此次公益活動中,其中溫州、福州、深圳、青島四個主會場,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倡導社會公眾關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為支持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 闊別十年 鯊魚家族回歸北京海洋館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
    同時鋸鰩、犁頭鰩等其他珍貴魚種也將展出,市民不僅能欣賞到海洋霸主的風採,還能看到數千尾魚兒群遊舞動的場面。新建成的鯊魚小鎮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及地域特色,由鯊魚館和漁港小鎮兩部分組成。新鯊魚館巨型池體部分高6.4米,長33米,水深5.1米,池底面積263平方米,蓄水總量達1400噸,比原鯊魚館更具規模。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數據全球共享 新上線門戶網站發布5套特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中心通過門戶網站首次發布特色數據產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溫度格點數據集、全球海洋鹽度數據集、全球海洋層結數據集、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基於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全球海洋表層二氧化碳分壓數據集。除此之外,還發布了高質量的全球海洋現場觀測數據集,涵蓋1985年至今的上千萬條海洋溫度、鹽度觀測數據。
  • 2020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擁抱海洋」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招募...
    為引導和激發大學生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深入了解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海洋科技知識,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定於2020年7月中下旬舉辦「擁抱海洋」全國大學生夏令營活動。暑期夏令營活動與推免預報名相結合,將作為我所招收推免生方式之一。現將相關安排及注意事項通知如下,歡迎全國高校大學生踴躍報名參加。
  • 【走基層】探訪茂名海洋氣象廣播電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 通訊員 賴建明  「今晚22時,颱風『韋森特』中心位於北緯21.2度,東經114.1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風速達到3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55百帕,八級大風範圍半徑約
  • 【中國科學報】海洋所海洋大數據中心向全球開放共享資源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  據介紹,中心通過門戶網站首次發布特色數據產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溫度格點數據集、全球海洋鹽度數據集、全球海洋層結數據集、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基於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全球海洋表層二氧化碳分壓數據集。
  • 中國山東網獲得全國重點新聞網站資質
    2012年7月2日,中國山東網(http://www.sdchina.com)獲得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發的《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許可證編號:3712012001),獲準從事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業務,成為具有一類資質的全國重點新聞網站。
  • 我國海上最大高溫高壓氣田東方13-2投產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中國網11月25日訊 記者25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獲悉,我國海上最大高溫高壓氣田東方13-2氣田已成功投產。該氣田的投產進一步驗證了中國海油30餘年「淬鍊」的海上高溫高壓氣田勘探開發技術的科學性、先進性,對於進一步開發海上油氣資源、建設海洋強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科學:探索海洋的奧秘
    中國海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培養領軍人才,海大師生也一直積極參與極地科考和海洋研究。到目前為止,學校畢業生中已有12位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畢業生;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蔣家倫;中國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是校友趙進平。
  • 預報中心將主導建設東北亞區域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國際網站
    NEAR-GOOS)在線會議,來自俄羅斯、韓國、日本、中國的NEAR-GOOS協調委員會委員、工作組成員以及政府間海洋委員會西太分委會(IOC/WESTPAC)辦公室主任朱文熙等官員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來自預報中心的NEAR-GOOS主席劉桂梅研究員主持。
  • 中國海洋科學專業十大名校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歷史悠久,是國內最早一批的海洋學系、海洋研究所、海洋學院,是國家首批15個「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已經形成了涵蓋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海洋化學、物理海洋學、海洋物理學等完整的學科體系;擁有海洋科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海洋科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學院的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目前海洋領域唯一連續兩輪獲評優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並連續三年(2012-2014)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資源信息共享評估中位列全國第一。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數據全球共享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
  • 深圳首個英文門戶網站上線
    【深圳商報訊】(記者 陳姝)深圳市首個英文門戶網站EYESHENZHEN(www.eyeshenzhen.com)昨日正式上線,網站未來擔負起提升深圳對外傳播能力、推廣深圳城市形象的重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蔣宇揚,副市長吳以環等以及近百名在深外籍人士出席了儀式。
  • 中國海洋預報手機應用程式(App)和「中國海洋預報」微信小程序正式...
    中國海洋預報手機應用程式(App)和「中國海洋預報」微信小程序發布現場中國網訊 12月29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開發的中國海洋預報手機應用程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