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中心將主導建設東北亞區域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國際網站

2021-01-08 澎湃新聞
預報中心將主導建設東北亞區域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國際網站

2020-11-07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組織召開了東北亞區域全球海洋觀測系統(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Global Ocean Observation System, NEAR-GOOS)在線會議,來自俄羅斯、韓國、日本、中國的NEAR-GOOS協調委員會委員、工作組成員以及政府間海洋委員會西太分委會(IOC/WESTPAC)辦公室主任朱文熙等官員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來自預報中心的NEAR-GOOS主席劉桂梅研究員主持。

會議首先由NEAR-GOOS主席劉桂梅研究員和IOC/WESTPAC辦公室主任朱文熙先後致辭。接下來,會議聽取了俄羅斯、韓國、日本、中國的國家報告,了解NEAR-GOOS各成員國數據和產品共享現狀和計劃,討論了各國在NEAR-GOOS業務工作中面臨的挑戰。最後,會議審議通過了由預報中心提出的三個提議,並進一步討論了如何促進NEAR-GOOS發展和更好地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規劃。

在預報中心作的國家報告中,介紹了中心新升級的NEAR-GOOS網站和預報產品,新網站向國際上提供了更加友好的交互使用界面以及更加全面的數據和產品共享功能,同時將海浪、海溫、海流、海表面高度的預報產品由中文更改為英文,提供國際化的中國近海、西北太和遠東地區預警報產品。

預報中心在本次會議中發揮了主導性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動了NEAR-GOOS進一步發展,促進了東北亞各成員國在海洋觀測和預報方面的國際合作。

會議通過了由預報中心主導建設NEAR-GOOS國際網站的提議,該網站是NEAR-GOOS自1996年成立以來第一個網站,具有重要開創意義。新網站將介紹NEAR-GOOS組織架構、活動和計劃等信息,並連結俄、韓、日、中四國的觀測數據和預報產品,將進一步提升NEAR-GOOS的國際影響力。

會議採納了預報中心提出舉辦研討會的建議,該研討會將聚焦如何促進NEAR-GOOS發展並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其中。該研討會計劃將由IOC/WESTPAC和預報中心共同承辦,計劃2021年8月在泰國曼谷召開。

預報中心提出地更好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規劃的提議,決定從俄、韓、日、中四國中挑選相關的專家成立一個工作組,從而藉助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規劃為東北亞各成員國海洋事業發展提供紅利。

來源: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預報中心將主導建設東北亞區域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國際網站》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海浪黃色警報|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
    >PART-12020年11月17日下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以下簡稱「麥卡託」) 基於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預報中心副主任劉桂梅研究員出席會議,業務科技處、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數值預報室、海洋環境預報室、海洋災害預警報室相關人員參會。
  • 海浪黃色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召開...
    PART-12020年11月17日下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以下簡稱「麥卡託」) 基於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MoU)聯合召開業務化海洋學遠程視頻會議。PART-2「麥卡託」是一所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業務和科研機構,在歐洲業務化海洋領域起主導作用,該機構在OceanPredict IV-TT組織的預報系統中,其業務同化系統在國際七家主流預報單位中一直處於中上遊,已成功開發了基於歐洲核心海洋數值模式(NEMO)的全球海洋預報系統以及高解析度的東北大西洋海洋預報系統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我國發布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產品—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Argo官方網站正式發布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共同研製開發的2004~2016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進一步拓展全球業務 提升全球監測預報服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3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圍繞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結合「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需求,著眼全球著力區域積極拓展全球業務,形成統籌協調、規範高效、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為「一帶一路
  • 海洋二所研發的這款產品 匯集全球海洋點滴變化數據 
    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中自動剖面浮標的分布,共3936個。這些浮標時刻不停地採集海水溫度、鹽度等一系列數據,並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各個資料中心。從天氣預報到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這些數據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浮標是由世界各國合作布放的,構成了人類海洋觀測史上參與國家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顯著的大型海洋合作調查項目——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英文縮寫Argo。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十年如一日助力海軍遠徵
    奔赴陌生海域實施營救,海洋環境狀況是關鍵信息之一。10月21日,預報中心接到海軍的協助請求,為亞丁灣護航編隊解救「德新海」輪提供海洋環境預報。接到任務時,預報中心時任數值預報室主任王彰貴,負責風場模式的邢建勇、海浪模式的王毅正在成都出差。三人連夜趕回北京,立即著手建立霍比奧港附近區域的高解析度的海面風場和海浪數值模型系統。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為保證颱風海洋預報業務可持續發展,臺海中心十分重視業務規範及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先後完成《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熱帶氣旋名稱國家標準》《全球熱帶氣旋等級》《全球熱帶氣旋中文名稱》《颱風業務和服務規定》《國家級颱風及海洋氣象現代化發展規劃(2012-2020年)》等國家標準或發展規劃的制修訂工作。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碳化學實驗室)是國內最早系統開展海洋碳循環監測和研究的機構之一,並率先在國內開展海洋大氣溫室氣體連續監測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2013年起,「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國內率先開展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分別在浙江嵊山島、福建北礵島、西沙永興島和南沙分別建立了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站。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數據全球共享 新上線門戶網站發布5套特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中心通過門戶網站首次發布特色數據產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溫度格點數據集、全球海洋鹽度數據集、全球海洋層結數據集、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基於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全球海洋表層二氧化碳分壓數據集。除此之外,還發布了高質量的全球海洋現場觀測數據集,涵蓋1985年至今的上千萬條海洋溫度、鹽度觀測數據。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上線
    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他表示,從今天(11月5日)開始,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成為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框架下的永久性的海嘯預警業務中心,成為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同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開展海洋領域務實合作、參與全球和區域海洋治理的一項重要成果,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一項示範性工程,是努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行動,也是我國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做出的又一重要貢獻。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04年升級到T213全球模式,該模式水平解析度為0.5625°,垂直解析度為31層。2010年將T213模式升級為T639全球模式,水平解析度提高到0.28125°,垂直解析度提高到60層。2012年開發了GRAPES_TYM區域颱風模式,該模式水平解析度為0.15°,垂直解析度為32層;2015年將其水平解析度提高到0.12°,垂直解析度提高到50層。
  • 中央氣象臺如何預報海洋天氣?
    從東經141°往西至東經95°,從北緯42°至南緯12°,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規定,這是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公海責任區第11海區——印度洋區,由中國氣象部門負責監測,並預報天氣現象、海上強對流天氣和風向、風速、浪高、能見度等海洋要素。  這片廣袤的海域甚至包括安達曼海,蘇門答臘附近洋面、菲律賓附近洋面及日本海等國際海域。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
    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天津海洋氣象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渤海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
    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臺長劉彬賢說,5年來,本市海上氣象觀測站,從3個增加至18個,面向環渤海區域的海洋氣象觀測站網初步建成,全部實現自動化觀測,觀測數據上傳頻次從1小時加密為10分鐘。「十三五」期間,本市氣象部門面對海洋經濟發展和智能港口發展的旺盛需求,把海洋氣象業務作為推動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依託天津一體化氣象業務平臺,對渤海和黃海北部、中部空間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0到3天海洋氣象預報時間解析度精細到逐小時,4到10天的時間解析度精細到逐3小時。西北太平洋範圍內空間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0公裡,時間解析度精細到逐3小時。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履職盡責 為全球提供精準預報服務
    同時,WMC-BJ業務網站正式上線,該網站上載了我國業務天氣模式GRAPES確定性和集合預報產品,以及我國氣候業務模式BCC_CSM長期預報產品,同時對我國風雲系列衛星產品、高空觀測分析產品等進行全方位展示。
  • 集合中科院13家院所優勢力量 助推青島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經過10個多月的籌備,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平臺構建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如今,由9艘在役科學考察船組成的共享科考船隊、4個野外觀測站點和3個海洋觀測網組成的綜合立體觀測系統,成為海洋大科學中心的支撐平臺,一個面向未來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呼之欲出。
  • 南極首個區域固定冰預報系統 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成功研發
    近日,冰凍圈國際知名期刊《Annals of Glaciology》在線發表了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報中心)在南極固定冰預報方面的最新進展「Fast Ice Prediction System (FIPS) for land-fast sea ice at Prydz Bay, East Antarctica: an operational service for CHIN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