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0-11-26 中國氣象局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其中最為先進的風雲4號A星已投入業務運行,並向全球開放資料、為區域提供服務。

風雲衛星的發展。

  長期以來,風雲衛星為颱風的監測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靜止氣象衛星重點在於颱風的實時定位定強,並監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造成的風雨影響。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

  

風雲四號A星

  2016年發射的風雲四號A星(靜止衛星)搭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天氣監測儀4臺遙感儀器,可獲取大氣溫、溼度的三維結構和高時空解析度圖像,全圓盤圖像觀測時間解析度為15分鐘,空間解析度可達500米。

  

風雲四號A星2017年颱風「卡努」監測圖

  2017年發射的「風雲三號」D星(極軌衛星)搭載了10臺先進的遙感探測儀器。其中,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覆蓋通道較以往儀器數量增加了70多倍,可使登陸颱風等高影響天氣預報時效進一步提前。

  利用靜止衛星的全天候觀測優勢,自2012年開始,中國增加了衛星靈活加密觀測業務,觀測間隔時間可達6分鐘一次。

  颱風預報      

  近30年來,中國數值預報模式及其使用技術不斷發展,業務平臺不斷升級,颱風預報業務取得長足發展。颱風預報時效越來越長,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預報產品更加豐富。

  中國颱風路徑預報準確率的進展尤為顯著,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和20年前相比減少了50%,48小時路徑預報準確率和20年前24小時預報準確率相當,而72小時路徑預報甚至優於21世紀初48小時預報水平。

   

  1985至2017年中國氣象局颱風路徑預報誤差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氣象局積極開展颱風客觀預報釋用和融合技術的研發,突破了登陸颱風精細化預報的技術瓶頸。在颱風路徑集合成員智能化應用、多源資料融合技術和降尺度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其中颱風大風半徑分析及預報、颱風風場釋用技術、暴雨宏微觀物理過程模式定量分析和應用技術等填補了我國颱風風雨精細化預報技術業務空白。構建颱風監測、預報預警綜合平臺,顯著提高了颱風預報綜合決策能力。

    

  中國氣象局颱風數值預報模式的發展(1994年至2017年)

  1994年,中國氣象局建立了第一代區域颱風模式RMTTP,解析度為0.5°。2004年升級到T213全球模式,該模式水平解析度為0.5625°,垂直解析度為31層。2010年將T213模式升級為T639全球模式,水平解析度提高到0.28125°,垂直解析度提高到60層。2012年開發了GRAPES_TYM區域颱風模式,該模式水平解析度為0.15°,垂直解析度為32層;2015年將其水平解析度提高到0.12°,垂直解析度提高到50層。

  颱風預報業務的進展尤其是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的降低趨勢極大地促進了防臺減災工作的開展。在過去30年內中國因颱風致災死亡(含失蹤)人數降低了90%。

  

  1988至2017年颱風致災死亡(含失蹤)人口(單位:個)

  由於颱風侵襲的地帶多為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海岸帶區域,在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背景下,颱風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在過去30年中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這說明颱風預報業務在減少經濟損失方面仍具備提升的空間。

    

  1988至2017年颱風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單位:億元)

  世界氣象中心

  2017年5月12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認定中國氣象局為世界氣象中心。這標誌著中國氣象預報業務能力總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體現了中國在世界氣象業務的組織和技術交流等方面的牽頭、骨幹作用,彰顯了我國在世界氣象舞臺上的顯示度、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貢獻。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核心預報預測業務機構,世界氣象中心主要職責是為世界各國實時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提供穩定、豐富、高質量的無縫隙天氣氣候分析、預報、預測指導產品,並牽頭開展國際氣象預報技術交流、技術培訓等活動。

  風雲系列衛星用戶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用戶超2500個;在全球天氣氣候監測、生態環境監測、災害監測、作物長勢監測與糧食估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中,靜止衛星具備分鐘級區域掃描能力,在國際首次實現了靜止軌道的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能力,部分儀器數據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瞄準全球領先水平,中國發展具有完全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RAPES數值模式系列(全球確定性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全球集合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全球長期數值預報系統);2016年6月1日,GRAPES全球預報系統正式業務化運行。

  基於氣候模式,中國氣象局已具有延伸期尺度、月尺度、季節尺度和年尺度等多時、空解析度氣候產品,並提供全球長期預報產品,具全球ENSO等氣候監測能力。未來將發展高解析度全球大氣環流模式,並建立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氣候一體化預測模式系統。

  目前,已發布我國陸地5公裡、責任海區10公裡解析度1-7天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將逐漸向全球陸地和海洋區域拓展,發展成為首個從小時到年、覆蓋全球的無縫隙氣象預報業務產品體系,較其他世界氣象中心在南海、「一帶一路」建設等重要區域具有競爭優勢。

  全球數據交換

  

  北京是WIS的全球信息系統中心(GISC)之一,核心通信網絡以4-20Mbps帶寬與英、日、澳、德、法等10個國家進行數據交換和元數據同步;目前通過CMACast、WMO全球通信系統(GTS)及Internet向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朝鮮等36個WMO會員的120個用戶提供數據發現和訪問服務,分發服務數據超過500GB/日。

  MICAPS

  

  MICAPS是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縮寫,即現代化人機互動氣象信息處理和天氣預報製作系統。系中國氣象部門氣象衛星、天氣雷達和數值預報、站點實況等產品綜合應用最強有力的業務技術支撐平臺。自1995年起至今,它已經歷過4個版本的嬗變。2016年5月30日MICAPS4.0在全國氣象部門正式投入業務運行。

  

  中國氣象局專家赴寮國國家氣象局進行CMACast、MICAPS系統安裝、維護和以及全套系統培訓工作。

    

  MICAPS結構示意圖。

  

    用戶界面。

  

    站點數據展示。

  (責任編輯:郝靜)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了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化的進程,A模式、B模式,T42L9模式、T639L60模式,新一代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T213L31、T639)、HLAFS(3.0)系統、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新一代全球和區域數值預報系統GRAPES先後投入應用。  進入21世紀,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究,不斷發展、完善和應用的道路。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廣西那坡氣象局,已退休的70多歲的前局長農根霽向記者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艱苦的氣象環境。  始建1957年的那坡國家基本氣象觀測臺站位於縣城一座小山坡上,也是西南邊陲艱苦臺站之一。  畢業於中山大學的農根霽,因對家鄉的熱愛,選擇了畢業後回到那坡工作,「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氣象預報生涯。
  •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 網站大事記-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7年3月,於北京中科三方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註冊服務機構註冊用戶名為「中國氣象局」的域名(cma.gov.cn),網站構架初步搭建,由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負責運維,氣象報社參與氣象新聞信息提供及相關部分工作;2006年8月,網站完成首次改版;2007
  • 廣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預計,高考期間(7日-9日),廣東省無颱風影響,出現大範圍持續性極端暴雨天氣的可能性較小,全省以晴熱天氣為主,局地有短時雷雨,大部分市縣最高氣溫達35℃或以上。需注意防暑降溫,並防禦局地雷雨。
  • 氣象局:中國颱風路徑預報和國際水平基本相當
    氣象局:中國颱風路徑預報和國際水平基本相當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介紹,我國已基本建成高時空解析度的颱風立體監測體系,自主研發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都卜勒天氣雷達觀測網、高密度地面自動站、高空探測以及移動觀測等設備和技術能對颱風開展全方位的實時監測,為颱風業務和科研提供第一手資料。
  • 「追風」氣象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風能預報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作為代表進行了經驗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內蒙古氣象局在風能預報服務方面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抓住機遇,在全國各省級氣象部門中較早建立了風能預報服務機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加強「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需求牽引,「追風」從零起步    矯梅燕對內蒙古氣象局風電預報服務工作的評價,是實地調查研究後的感受。
  • 人民日報: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 福建:研究型業務發展迸發蓬勃生機-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名正研級高級工程師,18名副高級工程師;2人入選省氣象局業務科技骨幹人才,11人為一線優秀專門人才——這是對一個市級氣象局人才隊伍的草草勾勒。  全省首個觀星氣象條件預報、全國首份「平潭藍眼淚氣象條件概率預報」引起廣泛關注——這是對一個區縣級氣象局一年「成績單」的匆匆一瞥。
  • 領域5:環境氣象監測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優先主題40:面向環境氣象預報與預警業務的數值模式研發  研發麵向環境氣象預報與預警業務的數值預報模式和環境氣象災害預警系統;開發全國、區域和城市尺度的氣溶膠濃度(PM10、PM2.5)、氣溶膠相關的霾汙染、能見度、酸雨、光化學煙霧(臭氧濃度)等預報業務產品;進行排放源反演多種技術研究,建立動態排放源模擬系統;發展精細化空氣品質預報技術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主要負責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的監測、分析、預報、
  • 氣象局:我國颱風預報水平和世界水平相當
    中國網7月2日訊 中國氣象局2012年7月份新聞發布會今日上午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會議室舉行,針對中國颱風預報的準確率問題,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表示,我國颱風預報水平和世界水平相當。
  • 中央氣象臺:櫛風沐雨七十載 逐夢前行鑄輝煌-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如今,中央氣象臺基本實現對全國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30天時效內的預報服務,以及對全國陸地5公裡、責任海區10公裡的未來10天氣象要素的格點化預報。衛星雲圖、實況數據、精細化網格預報產品等都以可視化的形式實時更新,預報員可隨時調取、及時訂正預報結論,氣象預報預測水平不斷提高。  70年前,氣象工作主要服務於軍事活動,只有出現颱風和寒潮等天氣才向社會發布天氣警報。
  • 2009年全國各地高考期間天氣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高考期間的天氣情況如何,牽動著考生家長們的心,記者從國家氣象局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市高考期間的天氣不錯。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預測稱,今年全國高考期間氣象條件較適宜考生出行和應考,全國無大範圍的強降雨、雷雨大風、高溫等惡劣天氣。
  • 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正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下,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環境所)將自身的研究方向確定為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以及數值預報模式研究,力求用先進的科研成果,為東北地區再次騰飛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 中國氣象局調度部署重點地區颱風預報服務
    9月2日18時,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防禦颱風「美莎克」氣象服務工作調度視頻會議。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連線聽取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氣象服務及部門聯動情況,對防禦颱風「美莎克」氣象服務進行全面調度部署。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主持會議。
  • 「溫比亞」衛星雲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網訊 今年第6號熱帶風暴「溫比亞」已於7月1日上午加強為強熱帶風暴。上午10時其中心位於廣東湛江東南方約430公裡的南海北部海面上。  為了做好「溫比亞」的監測預報,中國氣象局已於昨日展開對「溫比亞」的加密會商,並啟動衛星加密觀測,風雲2F衛星已針對「溫比亞」開展每6分鐘一次的加密觀測,密切關注起發展變化。
  • 天氣的」心思」怎麼猜-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與此同時,上萬個自動氣象站正高速運轉,不停地將監測到的溫度、溼度、風力、風向等數據傳遞到數據處理中心。上百個高空氣象站上空太空氣球載著各種探測儀器冉冉升起,一會兒向東飄,一會兒向西去,地面雷達則追著這些氣球跑,實時監測不同高度的溫度、氣壓、風向情況。  無論是雪域高原,還是沙漠地帶,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
  • 中國氣象局黨組進一步部署颱風防禦工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 賈靜淅 實習記者葉奕宏報導 8月8日,中央氣象臺將颱風「利奇馬」預警提升至橙色,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颱風)三級應急響應。中國氣象局黨組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抓好當前颱風防禦氣象服務工作,領導班子靠前指揮,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上下聯動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氣象服務的成效檢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  當日上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一行到中央氣象臺了解颱風發展趨勢,指導預報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