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桿綁布看風向」到無人值守,從簡單預報到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再到服務全球……日前記者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邊境上的氣象站,親身感受70年來氣象站的變遷。
告別「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時代
「那時的氣象觀測場都是用茅草做的欄杆,牛羊都可以隨便出入。」在廣西那坡氣象局,已退休的70多歲的前局長農根霽向記者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艱苦的氣象環境。
始建1957年的那坡國家基本氣象觀測臺站位於縣城一座小山坡上,也是西南邊陲艱苦臺站之一。
畢業於中山大學的農根霽,因對家鄉的熱愛,選擇了畢業後回到那坡工作,「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氣象預報生涯。
「那會兒預報設備很少,天氣圖憑經驗分析天氣系統做預報,畫一張天氣圖需要兩三個小時。」農根霽回憶說。
那坡縣氣象局氣象服務與防雷中心主任科員蘇貴忠是正宗的「氣二代」,「自那坡縣氣象臺成立,我的父親就在這工作,當年還是騎著馬來的,最早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
當年的氣象檔案中還記錄著蘇貴忠父親蘇竟增的名字。
「聽我父親說,看風向就是靠木桿上綁布條,天氣的預報只能靠一點設備加經驗。」蘇貴忠說。
「我們那會提供的服務也不多,主要給附近的機場發航空氣象報和危險天氣報。」農根霽表示。
實際上,早年間在廣西邊境,這樣的氣象站還有很多。
「廣西邊境地區的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與越南接壤,由於戰爭等歷史原因,相當長時期內,國家投入十分有限。相當一部分臺站由於種種原因業務用房破爛不堪、業務設備和氣象觀測手段十分陳舊落後,業務平面功能不完善,不能適應現代氣象業務的需要。」廣西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改善邊境臺站工作條件,2016年中國氣象局安排中越邊境地區氣象臺站專項建設資金328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2253萬元,用於崇左市、防城港市和百色市所轄9個縣邊境臺站的建設。
通過項目建設,中越邊境地區氣象臺站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業務用房滿足臺站各項業務運行、氣象服務、預警減災工作需求,滿足地方政府應急決策指揮工作環境要求;臺站觀測場地探測環境符合氣象觀測環境的規範要求,確保了業務運行安全穩定。
如今,那坡氣象站綠草茵茵,降水儀、地溫觀測儀等各種氣象裝備應有盡有。農根霽站在新的氣象站前感慨萬千:「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有這麼好的設備啊!」
自動氣象站覆蓋率100%
和那坡縣氣象站不同,憑祥市國家氣象觀測站在距離市區較遠的山上,平時人跡罕至。
「這個站距離市區比較遠,但又不能不來,我們一直都是輪流值班。有時晚上值班碰到天氣不好的時候,聽到外面轟隆隆的雷雨聲,別提多害怕了。」憑祥市氣象局副局長蔣豔芳告訴記者。
蔣豔芳的日子也從2016年開始轉變。
2016年7月,作為全國試點,廣西率先開展了地面氣象觀測無人值守業務改革運行工作。憑祥市氣象觀測站被遴選為地面氣象觀測業務無人值守試點站。
「你們看,我們這的觀測設備都是雙份,可以實現『雙站採集』、『雙套數據』替換,這是實現無人值守的基礎。」
據介紹,「雙站採集、『雙套數據』替換、『雙線路』熱備,就是如果業務運行自動氣象站出現缺報或『要素級』缺測,平臺系統就能自動獲取備用自動氣象站實時觀測數據,並替換上傳,確保觀測數據不缺報、漏報,真正實現了地面氣象觀測無人值守。
據崇左市氣象局副局長廖勝石介紹,改革後臺站觀測業務所需工作時間比以前平均減少46%,臺站綜合業務人員人數平均減少20%。
據了解,目前廣西全區所有國家級臺站的業務運行自動氣象站和備用自動氣象站實現了互為備份運行。同時,改變了以往備用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僅保留在臺站存儲備用現狀,業務運行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已能同步上傳。
2018年,廣西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的目標,廣西氣象現代化水平位居全國中西部前列。2018年廣西氣象服務總體滿意度92.4分,為歷年最高。
「從以前的人工觀測到自動觀測,再到如今的無人值守,地面觀測依賴業務人員值守的歷史宣告結束。」廣西氣象局局長鍾國平說。
為農業定製氣象服務
一走進崇左市龍州縣北部灣食用菌產業的大門,就看見一個小型的氣象觀測站。如今,在廣西,氣象服務早已不再僅限於「氣溫冷暖」,而成為眾多行業的增收神器。
「2018年的春節期間,氣象部門曾提醒我注意『回南天』,就是在氣溫極低的情況下突然升溫,我根本沒當回事。結果有40個大棚裡的菌菇開始瘋長,至少需要800個工人採摘。可春節期間哪有工人啊,只能眼睜睜地讓它壞掉,那年真是損失慘重。」龍州縣北部灣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陳雲鵬說。
一次慘痛的教訓之後,氣象信息成了陳雲鵬必須關注的重要內容,「氣象部門發的提示一條都不落下,我們都認真研究,積極應對,從那以後,這種損失也沒有過了。」
到了廣西,不得不提的還有甘蔗。
作為甘蔗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廣西圍繞甘蔗智能、精準化的生產管理需求,利用甘蔗農業氣象自動觀測及大資料庫,結合甘蔗長勢與病蟲、災害評估等遙感解譯信息和土壤性狀等,構建了基於「網際網路+」的甘蔗智慧氣象服務架構,創新性開展了甘蔗生長全過程的智能、精準、分眾、融合式服務。
「我們還研發了智能精準監控平臺和手機APP,實現了集成『土壤墒情實時監測+未來天氣預報+長勢+地塊』等多維度信息的甘蔗水肥一體化智能精準管理,取得了『氣象監測預報信息+規模化生產管理+生產信息反饋互動』一條鏈的服務效果。」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匡昭敏說。
據測算,年平均每萬畝甘蔗可節省成本270萬元,增加效益1100~2100萬元。該服務模式榮獲第一屆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創新大賽三等獎。
更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甘蔗氣象服務還走出國門,開展世界甘蔗主產國蔗糖產量預報,為國家制訂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
(責任編輯:蘇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