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從「木桿綁布看風向」到無人值守,從簡單預報到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再到服務全球……日前記者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邊境上的氣象站,親身感受70年來氣象站的變遷。

  告別「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時代

  「那時的氣象觀測場都是用茅草做的欄杆,牛羊都可以隨便出入。」在廣西那坡氣象局,已退休的70多歲的前局長農根霽向記者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艱苦的氣象環境。

  始建1957年的那坡國家基本氣象觀測臺站位於縣城一座小山坡上,也是西南邊陲艱苦臺站之一。

  畢業於中山大學的農根霽,因對家鄉的熱愛,選擇了畢業後回到那坡工作,「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氣象預報生涯。

  「那會兒預報設備很少,天氣圖憑經驗分析天氣系統做預報,畫一張天氣圖需要兩三個小時。」農根霽回憶說。

  那坡縣氣象局氣象服務與防雷中心主任科員蘇貴忠是正宗的「氣二代」,「自那坡縣氣象臺成立,我的父親就在這工作,當年還是騎著馬來的,最早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

  當年的氣象檔案中還記錄著蘇貴忠父親蘇竟增的名字。

  「聽我父親說,看風向就是靠木桿上綁布條,天氣的預報只能靠一點設備加經驗。」蘇貴忠說。

  「我們那會提供的服務也不多,主要給附近的機場發航空氣象報和危險天氣報。」農根霽表示。

  實際上,早年間在廣西邊境,這樣的氣象站還有很多。

  「廣西邊境地區的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與越南接壤,由於戰爭等歷史原因,相當長時期內,國家投入十分有限。相當一部分臺站由於種種原因業務用房破爛不堪、業務設備和氣象觀測手段十分陳舊落後,業務平面功能不完善,不能適應現代氣象業務的需要。」廣西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改善邊境臺站工作條件,2016年中國氣象局安排中越邊境地區氣象臺站專項建設資金328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2253萬元,用於崇左市、防城港市和百色市所轄9個縣邊境臺站的建設。

  通過項目建設,中越邊境地區氣象臺站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業務用房滿足臺站各項業務運行、氣象服務、預警減災工作需求,滿足地方政府應急決策指揮工作環境要求;臺站觀測場地探測環境符合氣象觀測環境的規範要求,確保了業務運行安全穩定。

  如今,那坡氣象站綠草茵茵,降水儀、地溫觀測儀等各種氣象裝備應有盡有。農根霽站在新的氣象站前感慨萬千:「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有這麼好的設備啊!」

  自動氣象站覆蓋率100%

  和那坡縣氣象站不同,憑祥市國家氣象觀測站在距離市區較遠的山上,平時人跡罕至。

  「這個站距離市區比較遠,但又不能不來,我們一直都是輪流值班。有時晚上值班碰到天氣不好的時候,聽到外面轟隆隆的雷雨聲,別提多害怕了。」憑祥市氣象局副局長蔣豔芳告訴記者。

  蔣豔芳的日子也從2016年開始轉變。

  2016年7月,作為全國試點,廣西率先開展了地面氣象觀測無人值守業務改革運行工作。憑祥市氣象觀測站被遴選為地面氣象觀測業務無人值守試點站。

  「你們看,我們這的觀測設備都是雙份,可以實現『雙站採集』、『雙套數據』替換,這是實現無人值守的基礎。」

  據介紹,「雙站採集、『雙套數據』替換、『雙線路』熱備,就是如果業務運行自動氣象站出現缺報或『要素級』缺測,平臺系統就能自動獲取備用自動氣象站實時觀測數據,並替換上傳,確保觀測數據不缺報、漏報,真正實現了地面氣象觀測無人值守。

  據崇左市氣象局副局長廖勝石介紹,改革後臺站觀測業務所需工作時間比以前平均減少46%,臺站綜合業務人員人數平均減少20%。

  據了解,目前廣西全區所有國家級臺站的業務運行自動氣象站和備用自動氣象站實現了互為備份運行。同時,改變了以往備用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僅保留在臺站存儲備用現狀,業務運行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已能同步上傳。

  2018年,廣西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的目標,廣西氣象現代化水平位居全國中西部前列。2018年廣西氣象服務總體滿意度92.4分,為歷年最高。

  「從以前的人工觀測到自動觀測,再到如今的無人值守,地面觀測依賴業務人員值守的歷史宣告結束。」廣西氣象局局長鍾國平說。

  為農業定製氣象服務

  一走進崇左市龍州縣北部灣食用菌產業的大門,就看見一個小型的氣象觀測站。如今,在廣西,氣象服務早已不再僅限於「氣溫冷暖」,而成為眾多行業的增收神器。

  「2018年的春節期間,氣象部門曾提醒我注意『回南天』,就是在氣溫極低的情況下突然升溫,我根本沒當回事。結果有40個大棚裡的菌菇開始瘋長,至少需要800個工人採摘。可春節期間哪有工人啊,只能眼睜睜地讓它壞掉,那年真是損失慘重。」龍州縣北部灣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陳雲鵬說。

  一次慘痛的教訓之後,氣象信息成了陳雲鵬必須關注的重要內容,「氣象部門發的提示一條都不落下,我們都認真研究,積極應對,從那以後,這種損失也沒有過了。」

  到了廣西,不得不提的還有甘蔗。

  作為甘蔗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廣西圍繞甘蔗智能、精準化的生產管理需求,利用甘蔗農業氣象自動觀測及大資料庫,結合甘蔗長勢與病蟲、災害評估等遙感解譯信息和土壤性狀等,構建了基於「網際網路+」的甘蔗智慧氣象服務架構,創新性開展了甘蔗生長全過程的智能、精準、分眾、融合式服務。

  「我們還研發了智能精準監控平臺和手機APP,實現了集成『土壤墒情實時監測+未來天氣預報+長勢+地塊』等多維度信息的甘蔗水肥一體化智能精準管理,取得了『氣象監測預報信息+規模化生產管理+生產信息反饋互動』一條鏈的服務效果。」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匡昭敏說。

  據測算,年平均每萬畝甘蔗可節省成本270萬元,增加效益1100~2100萬元。該服務模式榮獲第一屆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創新大賽三等獎。

  更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甘蔗氣象服務還走出國門,開展世界甘蔗主產國蔗糖產量預報,為國家制訂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網站大事記-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7年3月,於北京中科三方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註冊服務機構註冊用戶名為「中國氣象局」的域名(cma.gov.cn),網站構架初步搭建,由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負責運維,氣象報社參與氣象新聞信息提供及相關部分工作;2006年8月,網站完成首次改版;2007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
  • 翻山越嶺保障無人站氣象儀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躍勤 周萌  晨曦初露,福建省武夷山市氣象局「探山、維護小分隊」一行5人便已出發前往位於閩贛交界處海拔1408米的七仙山,準備維護建立在山頂上的自動氣象站。
  • 密林深處有「人家」-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素琴 王晨 薛志華 通訊員 李新泉  7月5日,當「綠鏡頭·發現中國」系列採訪活動團隊成員抵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根河林業局潮查生態功能區的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其中包括國家基準氣候站212個、國家基本氣象站633個、國家氣象觀測站1579個。  2001年 中國氣象局開始建設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2002年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註冊用戶8.8萬多個,在線訪問達6092萬人次,數據服務量超過716TB。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新版面正式啟用
    1月17日起,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www.henanqx.gov.cn)、新版面正式啟用。據了解,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是河南氣象局主辦、面向全社會反映全省氣象工作的權威性網站。網站共設置了氣象新聞、氣象服務、氣象科技等14個欄目,其中豐富的氣象新聞和多軌道業務產品是網站著力打造的名牌欄目,力爭提高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使網民愛看、愛點、愛評。    該網站新域名、新版面的正式啟用,表明河南省氣象局在積極打造宣傳平臺、構建氣象大宣傳格局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 「追風」氣象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風能預報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作為代表進行了經驗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內蒙古氣象局在風能預報服務方面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抓住機遇,在全國各省級氣象部門中較早建立了風能預報服務機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加強「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需求牽引,「追風」從零起步    矯梅燕對內蒙古氣象局風電預報服務工作的評價,是實地調查研究後的感受。
  • 天氣的」心思」怎麼猜-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與此同時,上萬個自動氣象站正高速運轉,不停地將監測到的溫度、溼度、風力、風向等數據傳遞到數據處理中心。上百個高空氣象站上空太空氣球載著各種探測儀器冉冉升起,一會兒向東飄,一會兒向西去,地面雷達則追著這些氣球跑,實時監測不同高度的溫度、氣壓、風向情況。  無論是雪域高原,還是沙漠地帶,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
  • 「藏糧於技」的氣象密碼-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建忠 通訊員 尹彬  眼下,河南大部分地區小麥已經進入灌漿期,這也是小麥質量和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  為確保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河南省氣象局通過開展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格點化農用天氣預報和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預測預警、人工增雨消雹能力提升等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保障工程建設,不斷完善「藏糧於技」升級版,助力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使「多彩農業」成為河南的亮麗底色。
  • 通知公告-德州市政府門戶網站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辦公室、市政府各部門: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政府網站普查工作要求,8月30日開始,我辦對全市政府網站進行了2018年第三季度檢查,現將檢查情況通報如下:  一、檢查基本情況  本次普查政府網站共60個,其中市級門戶網站1個,市直部門46個,專項工作網站2個,縣市區門戶網站11個。
  •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的通知》(氣辦函〔2016〕302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2016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寧政辦發〔2016〕79號)等文件精神,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於6月份印發了《寧夏氣象局門戶網站管理辦法》,加強了寧夏氣象局門戶網站的建設和管理。
  • 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正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下,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環境所)將自身的研究方向確定為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以及數值預報模式研究,力求用先進的科研成果,為東北地區再次騰飛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 匿名者組織:將對100個中國政府網站發起攻擊
    雷鋒網消息,1月24日,山石網科山石瞭望團隊發現有匿名者通過YouTube發布視頻,稱將於2月13日針對中國政府網站採取行動。視頻發布者留言: Anonymous operation reports strike against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s this Feb 13.
  • 中國氣象局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獲評政府部委優秀案例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傑 王敬濤報導 12月6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指導、中國軟體評測中心主辦的「2019數字政府服務能力暨第十八屆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
  • 中國氣象局2019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中國氣象局2019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來源:中國氣象局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21日10:53
  • 中國氣象局公布第二批百年氣象站名錄
    第二批「中國百年氣象站」名錄近日公布,中國境內226個氣象站獲得認定。
  • 中國氣象局2018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本報告電子版可在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www.cma.gov.cn)下載。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中國氣象局辦公室聯繫(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郵編:100081;聯繫電話:010-68407071)。
  • 延川縣氣象局關於「延川縣國家一般氣象站」搬遷的請示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延川氣象局地處縣政府重點項目實施地段,氣象局四周高樓不斷拔地而起,聳立的高樓嚴重影響氣象資料的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影響著氣象服務實效和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影響延川縣政府整體規劃和舊城改造。在這一形式下,延川縣委縣政府經慎重考慮,要求縣氣象局觀測站實行搬遷(留局遷站)。
  • 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三是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安全生產工作議會的要求,在做好自身安全生產工作的同時,為各單位的安全生產提供好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