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的」心思」怎麼猜-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1-01-14 中國氣象局

  人們對天氣現象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但是風雲變幻的天氣如同嬌羞而又狡黠的少女,人們至今還是難以完全讀懂「她」的心跡。前不久美國紐約等地居民在轟鳴的除雪機聲中醒來時,發現預報的「史上最大暴風雪」並未如「約」出現。為此,美國新澤西、費城等地多位氣象專家為這次暴風雪天氣的預報錯誤公開道歉。說好的風霜雨雪為何屢有「爽約」?我們如何與天氣對話,探尋這位「天氣少女」的心意?制約天氣預報準確率的瓶頸在哪裡?

  探秘天氣的「水晶球」: 數值模式如何 看現在算未來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撒向大地,在我國2000多個氣象觀測臺站,觀測員已經來到觀測場,他們觀雲測天,記錄下當時的日照、雲量、冰凍以及天氣現象,這些觀測數據從早8點到晚8點以每三個小時一次的頻率發報。與此同時,上萬個自動氣象站正高速運轉,不停地將監測到的溫度、溼度、風力、風向等數據傳遞到數據處理中心。上百個高空氣象站上空太空氣球載著各種探測儀器冉冉升起,一會兒向東飄,一會兒向西去,地面雷達則追著這些氣球跑,實時監測不同高度的溫度、氣壓、風向情況。

  無論是雪域高原,還是沙漠地帶,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氣象觀測臺站遍布東南西北,從地面、海洋到萬米高空,每天都有大量的數據準時上傳,全方位、多層次地觀測大氣變化。任憑天地如何風雲變幻、鬥轉星移,全世界所有的氣象觀測站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同時對大氣進行觀測,這些觀測數據迅速通過高速計算機通信網絡傳遞匯集,成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值條件。

  「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這就是當今時興的數值天氣預報。」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唐健說。

  觀測員搜集上來的是當下的數據,預報員預報的是未來的天氣,數值預報的方法憑什麼通過現在可以預知未來?

  「如果種下一棵樹,通過觀察得知它每天長5釐米,那麼就能知道十天以後這棵樹會長多高。大氣運動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能做預報,就是因為有一個閉合的大氣運動方程組,這個方程組的係數更複雜,如果知道現在的溫度、壓力、風速等,換算到大氣的方程組中,就可以通過時間的推移知道未來的天氣狀況。」唐健說。

  在這種模式下,全球被劃出一個個網格,有的網格很密,可以達到50公裡乘以50公裡,有的則是100公裡乘以100公裡。他們共同構成一張漁網兜住了地球,每一個網格點就是數值預報模式計算的一個點。分布在網格中間的觀測臺站通過數學方法把觀測到的數據插值在這些網格點上,通過計算得出數值預報的產品。

  沒有這張漁網之前,人們通過觀察天象、尋找規律,有了諸多預測天氣的經驗,後來人們更多運用的是根據天氣學原理和經驗,利用天氣圖推算的預報方法,但是這些方法誤差較大。直到有了這張漁網,天氣預報才有了更為科學有效的預報手段。

  數值預報方法的建立雖然只有幾十年時間,但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數值預報手段的改進,數值預報在使用過程中的優勢日益凸顯。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數值預報短時效的預報不見得比預報員的主觀判斷有明顯優勢,但較長時效的預報,尤其是對天氣形勢的預報,準確率遠遠好於預報員主觀推理。」

  扇動起颶風的蝴蝶翅膀:天氣預報 因何會「看走眼」

  把數值代入公式,在計算機裡算一算,就能得出未來天氣嗎?就像把玉米放入爆炒機,在裡面攪一攪,就會得到你想要的爆米花?當然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計算機算出來的數值是不能直接用的。

  「計算機給出的答案有誤差,它只能是一個無限接近的可能,而不是一個確定的解。」唐健說。

  答案的誤差從何而來呢?原因之一是作為初值的觀測數據可能不準,哪怕是0.1的誤差放到方程組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無限的放大,導致最後跟實際相偏離。

  正如一隻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大氣運動本身是複雜多變的,當人們從大氣運動的初始狀態出發計算未來大氣狀況時,初始狀態微小差異會使後來的演變結果大相逕庭。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大氣的內在隨機性。」 中國科學院氣象專家曾經這樣作出解釋,內在隨機性使得人們對於未來大氣運動的描述不可能做到精雕細刻。

  除了自身的隨機性,大氣運動受到各種因素的外在幹擾,如城市熱島、溫室效應以及錯綜複雜的地形地貌特徵。這些都是影響大氣運動的外在隨機性,成為「無數扇動的蝴蝶翅膀」。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家斌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開始是失之毫釐,後面就是差之千裡。內在和外在隨機性同時影響預報的精度,當然預報的難度就增大了很多。」

  造成答案誤差的另一個原因是用於計算的方程組本身有缺陷。「計算機去求解的時候,在數學分析過程中會使用一些近似,這個時候可能引入誤差,這種系統誤差和初始的觀測誤差會使得最後的結果偏離它應有的真值。」唐健說。因此,計算機出來的數據是需要進行進一步分析和訂正的。

  在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員每天都在做這樣的工作。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各式各樣的天氣圖和國內外數值預報產品,預報員每天都要研究大量的天氣圖表,結合氣象衛星、雷達探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作出未來不同時間段的具體天氣預報。

  「數值模式中進行計算的一個網格可能有幾十公裡,這幾十公裡都是用一個值來表示,但是這幾十公裡內海陸狀況不一、地形複雜多變,一個值是無法呈現更多細節的。就像一張照片的像素一定,如果就某一點無限放大會發現這個點是模糊的,沒有更多細節。這時候就需要人為修補。預報員的分析和訂正就是在把數值模式這個"大照片"修補出更清晰的細節。」唐健說。

  「具體而言,河北省石家莊一帶西邊靠近太行山,那西風吹過來就會發生沉降增溫,但在數值預報模式中,一些類似於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難以充分表達,因此數值模式對地形條件下的預報是有欠缺的,這時候預報員就會在模式預報的結果上進行訂正,將山上的溫度數值調低一些,更貼合當地的實際狀況。這方面,天氣預報員的經驗大有可為。」唐健說。

  當然,由於影響天氣的原因很多,很複雜,預報員也需要集思廣益,進行討論,像醫生給病人會診一樣,進行天氣會商。「有時候對著同樣一個區域的天氣數據分析,預報員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個說風場輻合條件好,利於水汽匯集抬升,因此會有降雨,那個說降水條件不足,不能形成降水。常常發生很激烈的討論。」唐健說。

  儘管每次天氣預報之前都經過了充分會商,但這只能保證天氣預報儘量準確。氣象專家表示,在天氣預報中,人的分析判斷畢竟會帶有主觀性,但天氣預報又離不開這種主觀判定,這也是影響預報不準的原因之一。

  「常見病」遇上「疑難雜症」: 何不讓「抱怨」 先飛一會兒

  把天氣報準是每個預報員的心願,因此檢驗自己報得準不準成為預報員的通病。「有的預報員預報了第二天傍晚有雨,下午就會搬個小馬扎到窗臺上等雨來,有時候預報夜間有雪,不等雪下來預報員就睡不著。」唐健說。

  對於天氣預報員而言,每次預報都像是高考。高考考生最多考3天,考完可以放鬆;但預報員每天都在高考,在天氣平穩時他們考不了滿分,在天氣複雜時他們更擔心考不及格。但是他們還是要面對全國人民,包括各級政府、各個行業和部門的閱卷。

  「基於現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對整個大氣,甚至對現在整個氣候系統的了解程度,決定了我們的天氣預報不可能完全準確。這是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所決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唐健說。

  「哪怕一萬年後,天氣預報也不一定能報準。」天氣預報主持人宋英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達這樣的看法。「因為準的標準在水漲船高。觀眾在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嗎",現在即便把時間、區域和量級具體到"下班前後海澱區將有今年以來最大降雨",也沒有人說你準,因為大家會接著問,那什麼時候停呢,哪裡下得最大呢?」

  其實,我國的天氣預報準確率一直都在艱難提升: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3項指標,歷史上首次全部超過80%,分別達到87.5%、80.2%和84.4%;颱風路徑24小時預報誤差再創新低,為78公裡,繼續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

  但是天氣預報中也有難以診斷的「疑難雜症」。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不同類型的天氣,預報準確率是不同的。像高溫、寒潮這些空間範圍較大、時間尺度較長的天氣,預報準確率就比較高。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和最高溫度、最低溫度預報,能夠做到「八九不離十」。但有些天氣發生得突然,具有很強的局地性特徵,這種天氣預報起來就比較難,準確率低。例如強對流天氣,也就是短時間內發生的冰雹、強降雨、強雷電、大風、龍捲等,它的預報準確率就非常低。

  儘管天氣預報達不到100%準確,當災害性天氣來臨時,可能導致社會應急做無用功,耗費人力財力,還容易引起公眾「白防了」的抱怨。但「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卻十分必要,因為即便空防也不會白防。對於公眾來說,每一次防範,都是一次應對災害的演練。

  2010年8月12日23時至13日2時,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鄉發生強降雨,造成國內近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過程中,四川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及時溝通、準確預報、提前發出暴雨預警信號,清平鄉緊急轉移村民,涉災的5000多名群眾得以安全轉移。「當時真是好險,如果沒有預報預警之下的提前轉移,上千條人命就完了!!」清平鄉村幹部現在想想還有些後怕。

  即便天氣沒有預報那麼準,氣象專家也呼籲大眾在批評預報員之前讓「抱怨」先飛一會兒,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預報不準現象。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張祖強告訴記者:「就拿美國這次預報來說,雖然紐約的暴雪過程不如預期的強,但是他們及時發布了暴雪預警,並採取措施規避危險,這種做法是值得借鑑的。試想如果不採取這些措施,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及時把這個信息告訴公眾,一旦暴雪來臨,就會把不利的影響降到最低。當然,我們也要從中吸取教訓,這種極端性災害天氣,尤其是大暴雪,對於全世界來說預報都是難題,需要加強相關的科學研究來不斷提高對這種極端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這個難題需要全球的氣象人共同面對克服。」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趙天宇)

相關焦點

  • 網站大事記-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7年3月,於北京中科三方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註冊服務機構註冊用戶名為「中國氣象局」的域名(cma.gov.cn),網站構架初步搭建,由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負責運維,氣象報社參與氣象新聞信息提供及相關部分工作;2006年8月,網站完成首次改版;2007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那會兒預報設備很少,天氣圖憑經驗分析天氣系統做預報,畫一張天氣圖需要兩三個小時。」農根霽回憶說。  那坡縣氣象局氣象服務與防雷中心主任科員蘇貴忠是正宗的「氣二代」,「自那坡縣氣象臺成立,我的父親就在這工作,當年還是騎著馬來的,最早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  當年的氣象檔案中還記錄著蘇貴忠父親蘇竟增的名字。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由全球中期天氣預報模式、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全球集合預報系統、熱帶氣旋路徑數值預報模式、沙塵暴數值模式和汙染物擴散傳輸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  2001年 中國氣象局開始建設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2002年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註冊用戶8.8萬多個,在線訪問達6092萬人次,數據服務量超過716TB。
  • 「追風」氣象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風能預報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作為代表進行了經驗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內蒙古氣象局在風能預報服務方面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抓住機遇,在全國各省級氣象部門中較早建立了風能預報服務機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加強「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需求牽引,「追風」從零起步    矯梅燕對內蒙古氣象局風電預報服務工作的評價,是實地調查研究後的感受。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8月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政府網站普查的有關通知精神,以及中國氣象局辦公室近期對門戶網站建設、抽查的有關部署,開展了寧夏氣象局門戶網站自查整改工作,組織各單位建章立制,加強門戶網站日常運行監控和維護,同時規範門戶網站域名和網站糾錯欄目日常維護。通過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進一步發揮了門戶網站在政務公開、服務社會和新聞宣傳中的作用,實現了應公開事項全部公開。
  • 2009年全國各地高考期間天氣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責任編輯:孔巖)      全國:氣象條件總體較適宜高考考生出行和應考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報導  記者從6月1日舉行的中國氣象局6月份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高考期間的天氣情況如何,牽動著考生家長們的心,記者從國家氣象局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市高考期間的天氣不錯。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預測稱,今年全國高考期間氣象條件較適宜考生出行和應考,全國無大範圍的強降雨、雷雨大風、高溫等惡劣天氣。
  • 廣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預計,高考期間(7日-9日),廣東省無颱風影響,出現大範圍持續性極端暴雨天氣的可能性較小,全省以晴熱天氣為主,局地有短時雷雨,大部分市縣最高氣溫達35℃或以上。需注意防暑降溫,並防禦局地雷雨。
  • 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新版面正式啟用
    1月17日起,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www.henanqx.gov.cn)、新版面正式啟用。據了解,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是河南氣象局主辦、面向全社會反映全省氣象工作的權威性網站。網站共設置了氣象新聞、氣象服務、氣象科技等14個欄目,其中豐富的氣象新聞和多軌道業務產品是網站著力打造的名牌欄目,力爭提高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使網民愛看、愛點、愛評。    該網站新域名、新版面的正式啟用,表明河南省氣象局在積極打造宣傳平臺、構建氣象大宣傳格局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圖解天氣-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圖解天氣」包含12個專題,以圖解天氣的形式傳播氣象科普知識,內容緊扣秋冬季天氣氣候特點、節氣和傳統節日及天津習俗,將氣象科普知識融入公眾日常生活,以氣候常識、健身休閒兩方面展示。在近年氣象科普活動中發放近1000冊,受到公眾喜愛。
  • 中國氣象局2018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本報告電子版可在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www.cma.gov.cn)下載。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中國氣象局辦公室聯繫(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郵編:100081;聯繫電話:010-68407071)。
  • 匿名者組織:將對100個中國政府網站發起攻擊
    雷鋒網消息,1月24日,山石網科山石瞭望團隊發現有匿名者通過YouTube發布視頻,稱將於2月13日針對中國政府網站採取行動。視頻發布者留言: Anonymous operation reports strike against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s this Feb 13.
  • 海南省氣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一、概述  2017年,海南省氣象局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部署,按照中國氣象局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和民生需求,統籌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加強信息發布、解讀和回應,努力滿足社會各界對氣象部門政府信息的需求,提高氣象部門的公信力
  • 人民日報: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正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下,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環境所)將自身的研究方向確定為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以及數值預報模式研究,力求用先進的科研成果,為東北地區再次騰飛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 人民日報:大風為何襲擾江浙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近日,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遭遇罕見大風天氣,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4月5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解析大風天氣成因。   上海、浙江和江蘇等地罕見大風造成嚴重損失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4月1日―4日,上海市平均風速為4.6米/秒,是1994年以來同期的三個風速最大期之一;最大風速為7.3米/秒,是2002年以來的最大值。江蘇省平均風速為4.2米/秒,與1993年並列為1983年以來最大值;最大風速6.5米/秒,是2002年以來的最大值。
  • 福建:研究型業務發展迸發蓬勃生機-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名正研級高級工程師,18名副高級工程師;2人入選省氣象局業務科技骨幹人才,11人為一線優秀專門人才——這是對一個市級氣象局人才隊伍的草草勾勒。  全省首個觀星氣象條件預報、全國首份「平潭藍眼淚氣象條件概率預報」引起廣泛關注——這是對一個區縣級氣象局一年「成績單」的匆匆一瞥。
  • 氣象雷達測海霧-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晨暉報導 3月3日,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氣象局完成了毫米波測霧雷達系統的安裝工作並成功實現數據入庫。該項目也是北侖區氣象「十三五」規劃的首個實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