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1988年,風雲一號衛星發射前,工作人員對地面應用系統進行最後覆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資料圖片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列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北京時間6時09分,衛星繞地球一周後,再次回到我國領土上空,烏魯木齊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在場專家們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這張照片凝聚著廣大氣象工作者的努力。衛星從太空中拍攝、收集的數據需通過地面接收站接收,並實時把數據傳送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迅速處理成各種定量產品和圖像,發送給眾多用戶。1978年,經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選站小組為測量電磁環境,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從日本進口的儀器,用時兩年多,在三地往返測量奔波,最終確定站址。當時條件比較簡陋,建地面站時,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伙兒合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都去幹,有時候家屬也上;有人又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地面接收站有了,接收到的數據如何處理是最大難點。1979年,美國氣象衛星大氣探測權威比爾·史密斯訪華,向我國推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的一套氣象衛星探測資料處理軟體。此時研究氣象衛星資料處理的科研人員,已經在過去近10年的探索中掌握了大氣輻射傳輸理論。而這套程序,給他們提供了完整的高水平教材,以學習和開發衛星資料處理軟體。

  但要想掌握這套程序並落地應用,仍需下大力氣分析消化並進行程序調試。這在當時並非易事,因為所有人都剛剛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他們一筆一筆畫出框圖,加以注釋,進行邏輯分析,再提取出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寫出分析文檔。

  據範天錫回憶,調試工作是在當時國家氣象中心的M170計算機上進行的。上機時間很寶貴,一人一周只能分到一兩個小時。上機常常要安排到夜間。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尚達不到如今筆記本電腦1%的那臺M170電腦上,通過這一個個「一小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通關」了這套程序。

  基本掌握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開發技術後,便要建設一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但這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此時就需要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恰逢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因為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必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添置惠普小型機。然而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的處理任務。於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配置一套IBM4361計算機系統。

  1985年,二期項目(中國NOAA衛星資料處理系統)建成,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1988年9月7日,衛星發射升空3小時後,新中國第一張衛星雲圖在世界面前亮相。鄒競蒙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說:「我們歡迎各國,特別是亞洲區協的成員接收、使用中國氣象衛星資料,並且在今後發展氣象衛星事業中與各國進行友好合作。」(葉姍杉參與採寫)

  2018年7月,中央氣象臺預報員關注颱風動向。中央氣象臺供圖

  日前,浙江德清縣氣象局邀請當地小學生到氣象臺參觀。圖為工作人員為學生們講解氣象知識。王正攝

  連結:氣象事業跨越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僅有101個氣象臺站,根本談不上組成合格的全國氣象監測網。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興建氣象臺站,資料問題得以基本解決。70年代末,我國氣象部門在裝備選購、人員培養、數值預報模式的選用以及軟體開發等方面均已準備就緒,開始現代化業務建設。

  1991年,在引進歐洲中期天氣預報模式的基礎上,我國第一代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成並投入業務運行。該系統可預報性為3—5天。90年代後期,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已可每天製作全球10天的預報。這期間,中國氣象局組織開發了新一代天氣預報人機互動處理系統(MICAPS),預報業務真正實現了從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向現代化的人機互動方式轉變。

  進入21世紀,除了發展數值預報模式,中國氣象局還組織多個單位聯合開發了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系統,並大膽嘗試開展長時效的中期預報。2006年,GRAPES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GRAPES-Meso)正式投入業務運行。

  2017年5月17日,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世界氣象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全球核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全球目前有8個。

(《人民日報》2019年05月02日06版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 網站大事記-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7年3月,於北京中科三方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註冊服務機構註冊用戶名為「中國氣象局」的域名(cma.gov.cn),網站構架初步搭建,由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負責運維,氣象報社參與氣象新聞信息提供及相關部分工作;2006年8月,網站完成首次改版;2007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俯瞰風雲,造福人類
    圖片說明:風雲四號A星首幅圖像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2008年,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真彩色雲圖。2016年,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衛星雲圖最高解析度達500米,可最快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後,很多發達國家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繫,希望共享資料。」
  • 人民日報:大風為何襲擾江浙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4月5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解析大風天氣成因。   上海、浙江和江蘇等地罕見大風造成嚴重損失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4月1日―4日,上海市平均風速為4.6米/秒,是1994年以來同期的三個風速最大期之一;最大風速為7.3米/秒,是2002年以來的最大值。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氣象衛星的數據產品廣泛應用於氣象、農業、水利、海洋、環境等領域;國內接收和利用風雲氣象衛星資料的用戶超過2500家,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一帶一路」沿線37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風雲衛星。  氣象衛星應用效益顯著,投入產出效益比超過1:40。
  • 「溫比亞」衛星雲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網訊 今年第6號熱帶風暴「溫比亞」已於7月1日上午加強為強熱帶風暴。上午10時其中心位於廣東湛江東南方約430公裡的南海北部海面上。  為了做好「溫比亞」的監測預報,中國氣象局已於昨日展開對「溫比亞」的加密會商,並啟動衛星加密觀測,風雲2F衛星已針對「溫比亞」開展每6分鐘一次的加密觀測,密切關注起發展變化。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
    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廣西那坡氣象局,已退休的70多歲的前局長農根霽向記者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艱苦的氣象環境。  始建1957年的那坡國家基本氣象觀測臺站位於縣城一座小山坡上,也是西南邊陲艱苦臺站之一。  畢業於中山大學的農根霽,因對家鄉的熱愛,選擇了畢業後回到那坡工作,「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氣象預報生涯。
  •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的通知》(氣辦函〔2016〕302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2016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寧政辦發〔2016〕79號)等文件精神,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於6月份印發了《寧夏氣象局門戶網站管理辦法》,加強了寧夏氣象局門戶網站的建設和管理。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上線
    中國氣象報報導 6月6日,已通過審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這標誌著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施麟)據中國氣象局消息,6月6日,已通過審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這標誌著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新版面正式啟用
    1月17日起,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www.henanqx.gov.cn)、新版面正式啟用。據了解,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是河南氣象局主辦、面向全社會反映全省氣象工作的權威性網站。網站共設置了氣象新聞、氣象服務、氣象科技等14個欄目,其中豐富的氣象新聞和多軌道業務產品是網站著力打造的名牌欄目,力爭提高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使網民愛看、愛點、愛評。    該網站新域名、新版面的正式啟用,表明河南省氣象局在積極打造宣傳平臺、構建氣象大宣傳格局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 共享交融惠及全球用戶 中歐氣象衛星合作20年-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EUMETSAT對於中國氣象局剛剛宣布建立的「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給予高度評價。未來,雙方將在印度洋區域減輕災害風險、氣候服務、綜合觀測等方面開展深化合作,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EUMETSAT主任阿蘭·雷迪爾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國際氣象發展不謀而合。
  • 中國氣象局2018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本報告電子版可在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www.cma.gov.cn)下載。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中國氣象局辦公室聯繫(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郵編:100081;聯繫電話:010-68407071)。
  • 「追風」氣象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風能預報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作為代表進行了經驗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內蒙古氣象局在風能預報服務方面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抓住機遇,在全國各省級氣象部門中較早建立了風能預報服務機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加強「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需求牽引,「追風」從零起步    矯梅燕對內蒙古氣象局風電預報服務工作的評價,是實地調查研究後的感受。
  • 通知公告-德州市政府門戶網站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辦公室、市政府各部門: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政府網站普查工作要求,8月30日開始,我辦對全市政府網站進行了2018年第三季度檢查,現將檢查情況通報如下:  一、檢查基本情況  本次普查政府網站共60個,其中市級門戶網站1個,市直部門46個,專項工作網站2個,縣市區門戶網站11個。
  • 匿名者組織:將對100個中國政府網站發起攻擊
    雷鋒網消息,1月24日,山石網科山石瞭望團隊發現有匿名者通過YouTube發布視頻,稱將於2月13日針對中國政府網站採取行動。視頻發布者留言: Anonymous operation reports strike against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s this Feb 13.
  • 中國氣象局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獲評政府部委優秀案例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傑 王敬濤報導 12月6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指導、中國軟體評測中心主辦的「2019數字政府服務能力暨第十八屆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