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遭遇罕見大風天氣,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4月5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解析大風天氣成因。
上海、浙江和江蘇等地罕見大風造成嚴重損失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4月1日―4日,上海市平均風速為4.6米/秒,是1994年以來同期的三個風速最大期之一;最大風速為7.3米/秒,是2002年以來的最大值。江蘇省平均風速為4.2米/秒,與1993年並列為1983年以來最大值;最大風速6.5米/秒,是2002年以來的最大值。浙江省平均風速為3.3米/秒,接近常年同期,最大風速達到6.3米/秒,是2002年以來的最大值。
4月2日晚至3日早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出現7―9級(13.9―24.4米/秒)大風,局部地區超過9級。據初步統計,此次大風造成浙江省長興縣15間房屋倒塌,7人死亡;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的很多航班緊急備降外站;江蘇洪澤湖湖區有8艘船舶因為大風沉沒,2人失蹤;上海港200餘艘次國際航行船舶出入境計劃被取消……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除了我國,日本大部同期也遭遇強風襲擊。4月3日東京地區出現近50年最強風,風力達13級,和歌山縣瞬時大風達到41.9米/秒(14級)。大風造成日本4人死亡,數人受傷,2萬多戶居民停電,幾百棟房屋倒塌。
溫帶氣旋過程爆發性發展成主因
為何會出現這樣少見的大風天氣?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柳豔菊分析認為,「其直接原因是溫帶氣旋過程的爆發性發展。」
溫帶氣旋主要指發生在中緯度溫帶地區的低壓渦旋,在高緯度地區也有出現。溫帶氣旋對中高緯度地區的天氣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多表現為風雨天氣,有時伴有暴雨或強對流天氣,有時近地面最大風力可達10級以上。
溫帶氣旋在北半球,其氣流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直徑大的可達3000千米或以上,小的僅幾百千米,平均約1000千米。氣旋隨高空偏西氣流向東移動,前部為暖鋒,後部為冷鋒,兩者銜接處的波動南側為暖區。
「4月初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利於溫帶氣旋爆發性發展,在這樣的環流形勢配置下,氣旋與冷空氣配合,易產生大風天氣。」柳豔菊說。
春季大風多發,須謹防風災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高級工程師鄒旭愷介紹,東亞溫帶氣旋的生命期一般為1―7天。爆發性溫帶氣旋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我國的東海岸、日本和西北太平洋上,極少數發生在內陸;冬、春、秋季更易發生爆發性氣旋。
「我國北方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溫帶氣旋數目呈增加趨勢,而80年代中期後溫帶氣旋數目銳減。近50年來,我國南方溫帶氣旋數目呈增加趨勢。」鄒旭愷指出,春季是爆發性溫帶氣旋的多發季節,須謹防大風災害。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