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01 中國氣象局

  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氣象部門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措施,全面推進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先後啟動實施一大批氣象重點工程建設。目前,已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建立了完善的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形成了完備的現代氣象信息系統,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觀測篇】

  地空天一體綜合觀測新格局形成 40年來,我國氣象綜合觀測經歷了從人工觀測到基本實現地面自動觀測,從單一的地面觀測到實現地、空、天立體觀測,從部門觀測到統籌部門、行業、社會觀測的發展歷程。目前,已經形成地基、空基、天基觀測手段互補、協同運行、交叉檢驗的一體化觀測體系,基本形成了「 部門為主、行業協作、社會參與」的綜合觀測新格局,氣象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地面氣象觀測站網布局不斷優化

  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建設進程

  ▼截至2017年底,全國氣象部門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共計2425個,基本氣象要素觀測全部實現自動化。其中包括國家基準氣候站212個、國家基本氣象站633個、國家氣象觀測站1579個。

  

  區域自動氣象站建設進程

  ▼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2003年開始規模化建設。截至2017年底達到57435個,鄉鎮覆蓋率達到96%,基本覆蓋氣象災害多發區和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

  

  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監測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198部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業務運行,近地面覆蓋範圍約220萬平方公裡,基本覆蓋全國氣象災害易發區和服務重點區,實現6分鐘一次的數據實時傳輸和全國及區域聯網拼圖。天氣雷達資料已初步應用於數值預報業務,使0至6小時中雨預報準確率提升近10%。

  

  氣象衛星觀測位居世界前列

  

  40年來,我國從接收利用國外氣象衛星資料,到1988年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共有8顆氣象衛星在軌運行。

  氣象衛星的數據產品廣泛應用於氣象、農業、水利、海洋、環境等領域;國內接收和利用風雲氣象衛星資料的用戶超過2500家,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一帶一路」沿線37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風雲衛星。

  氣象衛星應用效益顯著,投入產出效益比超過1:40。

  

【預報篇】

  無縫隙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形成

  

  ▲我國是開展數值天氣預報研究較早的國家之一。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了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化的進程,A模式、B模式,T42L9模式、T639L60模式,新一代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T213L31、T639)、HLAFS(3.0)系統、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新一代全球和區域數值預報系統GRAPES先後投入應用。

  進入21世紀,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究,不斷發展、完善和應用的道路。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由全球中期天氣預報模式、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全球集合預報系統、熱帶氣旋路徑數值預報模式、沙塵暴數值模式和汙染物擴散傳輸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

  

  通過GRAPES的研發應用,我國首次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新一代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縮小了我國數值天氣預報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與國際的差距,提高了我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技術支撐能力。

  天氣預報水平顯著提高

  

  

  氣候預測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

  

  

  

【信息篇】

  改革開放以來,以「高性能計算機」、「計算機網絡」、「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標誌的氣象信息系統的發展,成為氣象業務現代化的顯著特徵。

  高性能計算能力已處於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國家級氣象計算能力基本每5年增長1個量級。2014年超過千萬億次的IBM Flex System P460投入業務運行後,計算能力比1978年提高了10億倍,2017年計算能力達到每秒1434萬億次。

  氣象資料存儲和處理分析實現海量自動化

  1985年 首次建成自動化氣候資料處理分析業務系統,氣象資料的處理和存儲實現了從紙質媒介和手工處理到海量自動化的轉變。

  2007年 國家級氣象信息存儲管理系統(MDSS)業務化運行。

  2009年 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CIMISS)開始建設,逐步形成集約化、標準化的數據環境,初步實現對國家-省級核心業務系統和縣級預報綜合業務平臺的數據支撐。

  2017年 CIMISS在全國正式投入業務化運行,業務系統和基礎設施的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實現了450個省級核心業務系統與CIMISS對接,接近業務系統總量的80%,訪問數量達24億次,數據量達3.3PB,初步形成了「兩級部署、四級應用」的業務格局。初步建成氣象雲國家級中心,承載276個業務系統,業務更加簡約高效。

  氣象數據共享範圍不斷擴大

  上世紀80年代 氣象部門向民政、國土、環境等十餘個行業部門實時傳輸氣象信息,每日傳輸共享的數據量達600GB。

  2001年 中國氣象局開始建設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2002年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註冊用戶8.8萬多個,在線訪問達6092萬人次,數據服務量超過716TB。

  2018年9月 中國氣象數據網累計註冊用戶23.8萬,累計訪問量超過2.5億人次。

  天地一體化氣象通信系統結構基本形成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氣象國際通信系統—北京氣象通信樞紐系統(BQS)工程的業務運行,到2005年以來全國氣象廣域網及氣象數據衛星廣播系統的建成,我國氣象信息網絡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向現代化的跨越,解決了早期氣象信息傳輸的瓶頸問題。由地面寬帶網和衛星廣播網組成的天地一體、聯通全國、多重備份、7×24小時可用的氣象通信網,成為國內行業應用的典範。

  

【省部合作篇】

  省部合作助推氣象現代化 

  氣象現代化是省部合作的重要議題,對充分調動各級政府主動推進氣象現代化、加強公共財政保障發揮了主導作用。自2013年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以來,通過省部共推共建,全國各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快速提升,上海、廣東、北京、江蘇等4個試點省(直轄市)在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福建、天津、河南、湖北4個省(直轄市)在2016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第一階段(2005-2009年):初步探索階段

  2005年上海市政府在全國率先與中國氣象局籤訂部市合作協議。

  2008年、2009年,中國氣象局先後與安徽、湖北、河南、廣東、重慶等省(直轄市)政府籤署合作協議。

  第二階段(2010-2013年):逐步拓展階段

  中國氣象局陸續與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籤署合作協議。

  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全面開展階段

  省部合作已覆蓋31個省區市,成為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互動磋商的一種重要工作機制,合作更加順暢,成效更加顯著。各地政府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籤署了第二輪合作協議。

  省部合作取得明顯成效。省部合作的機制逐步完善,建立了年度例會機制、高層互訪機制、投資共建機制、規劃對接機制,營造了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交流合作形成新格局。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全國省級氣象現代化取得了明顯進步,全國省級平均得分已達到94.6分,且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現代化水平超過90分,呈現較好的區域協調發展特徵。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網站大事記-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7年3月,於北京中科三方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註冊服務機構註冊用戶名為「中國氣象局」的域名(cma.gov.cn),網站構架初步搭建,由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負責運維,氣象報社參與氣象新聞信息提供及相關部分工作;2006年8月,網站完成首次改版;2007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相當一部分臺站由於種種原因業務用房破爛不堪、業務設備和氣象觀測手段十分陳舊落後,業務平面功能不完善,不能適應現代氣象業務的需要。」廣西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改善邊境臺站工作條件,2016年中國氣象局安排中越邊境地區氣象臺站專項建設資金328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2253萬元,用於崇左市、防城港市和百色市所轄9個縣邊境臺站的建設。
  • 氣象局與中編辦商討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
    氣象局與中編辦商討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28 17:41 來源: 氣象局網站中國氣象局與中編辦商討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 12月26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何建中一行到中國氣象局調研,商討如何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
  • 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國家氣象中心在全國氣象部門安全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後,國家氣象中心迅速傳達會議精神。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畢寶貴對中心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切實做好自身的安全生產工作。
  • 中國氣象局2018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本報告電子版可在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www.cma.gov.cn)下載。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中國氣象局辦公室聯繫(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郵編:100081;聯繫電話:010-68407071)。
  • 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新版面正式啟用
    1月17日起,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www.henanqx.gov.cn)、新版面正式啟用。據了解,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是河南氣象局主辦、面向全社會反映全省氣象工作的權威性網站。    河南氣象網定位於「氣象部門中心工作的宣傳平臺、氣象信息的發布平臺、氣象與社會信息溝通與交流平臺、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平臺」,是氣象部門履行氣象行政管理職能、推進局務公開、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服務公眾、服務基層、服務領導的日常工作平臺。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氣象局積極開展颱風客觀預報釋用和融合技術的研發,突破了登陸颱風精細化預報的技術瓶頸。年)  1994年,中國氣象局建立了第一代區域颱風模式RMTTP,解析度為0.5°。  2017年5月12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認定中國氣象局為世界氣象中心。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上線
    中國氣象報報導 6月6日,已通過審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這標誌著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藏糧於技」的氣象密碼-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建忠 通訊員 尹彬  眼下,河南大部分地區小麥已經進入灌漿期,這也是小麥質量和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  為確保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河南省氣象局通過開展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格點化農用天氣預報和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預測預警、人工增雨消雹能力提升等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保障工程建設,不斷完善「藏糧於技」升級版,助力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使「多彩農業」成為河南的亮麗底色。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施麟)據中國氣象局消息,6月6日,已通過審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這標誌著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追風」氣象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風能預報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作為代表進行了經驗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內蒙古氣象局在風能預報服務方面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抓住機遇,在全國各省級氣象部門中較早建立了風能預報服務機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加強「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需求牽引,「追風」從零起步    矯梅燕對內蒙古氣象局風電預報服務工作的評價,是實地調查研究後的感受。
  • 氣象雷達測海霧-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晨暉報導 3月3日,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氣象局完成了毫米波測霧雷達系統的安裝工作並成功實現數據入庫。該項目也是北侖區氣象「十三五」規劃的首個實施項目。
  •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人民日報: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一、概況  2017年,寧夏氣象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及公眾關切,落實《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氣象部門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氣辦發〔2016〕13號)、《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中國氣象局政務公開目錄
  • 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正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下,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環境所)將自身的研究方向確定為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以及數值預報模式研究,力求用先進的科研成果,為東北地區再次騰飛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 翻山越嶺保障無人站氣象儀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躍勤 周萌  晨曦初露,福建省武夷山市氣象局因七仙山位處武夷山脈中段,是中國東南沿海氣候關鍵區域,是西風帶系統東進南下和東風波系統西進北上必經之地,因此具有重要指標站意義,2007年11月重新布設區域自動站,並在2010年調整為福建省國家級七仙山無人值守自動氣象站。七仙山的道路全長約12公裡,由於年久失修,特別是2012年颱風「蘇拉」造成的強降水,導致山路多處被徹底衝斷。
  • 中國氣象局2019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本報告電子版可在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www.cma.gov.cn)下載。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中國氣象局辦公室聯繫(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郵編:100081;聯繫電話:010-68407071)。
  • 中國氣象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籤署新一輪合作協議 共推寧夏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雒璇 官景得報導10月18日,中國氣象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在銀川籤署新一輪合作協議,共推寧夏氣象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更好地保障服務寧夏「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區」三大戰略實施。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鹹輝,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協議。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和山主持會議。鹹輝指出,氣象工作關係國計民生,氣象服務惠及千家萬戶。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從全局的高度謀劃部署氣象工作,推動寧夏氣象局全面參與重點工作,不斷提升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