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氣象部門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措施,全面推進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先後啟動實施一大批氣象重點工程建設。目前,已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建立了完善的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形成了完備的現代氣象信息系統,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觀測篇】
地空天一體綜合觀測新格局形成 40年來,我國氣象綜合觀測經歷了從人工觀測到基本實現地面自動觀測,從單一的地面觀測到實現地、空、天立體觀測,從部門觀測到統籌部門、行業、社會觀測的發展歷程。目前,已經形成地基、空基、天基觀測手段互補、協同運行、交叉檢驗的一體化觀測體系,基本形成了「 部門為主、行業協作、社會參與」的綜合觀測新格局,氣象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地面氣象觀測站網布局不斷優化
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建設進程
▼截至2017年底,全國氣象部門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共計2425個,基本氣象要素觀測全部實現自動化。其中包括國家基準氣候站212個、國家基本氣象站633個、國家氣象觀測站1579個。
區域自動氣象站建設進程
▼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2003年開始規模化建設。截至2017年底達到57435個,鄉鎮覆蓋率達到96%,基本覆蓋氣象災害多發區和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
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監測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198部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業務運行,近地面覆蓋範圍約220萬平方公裡,基本覆蓋全國氣象災害易發區和服務重點區,實現6分鐘一次的數據實時傳輸和全國及區域聯網拼圖。天氣雷達資料已初步應用於數值預報業務,使0至6小時中雨預報準確率提升近10%。
氣象衛星觀測位居世界前列
40年來,我國從接收利用國外氣象衛星資料,到1988年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共有8顆氣象衛星在軌運行。
氣象衛星的數據產品廣泛應用於氣象、農業、水利、海洋、環境等領域;國內接收和利用風雲氣象衛星資料的用戶超過2500家,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一帶一路」沿線37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風雲衛星。
氣象衛星應用效益顯著,投入產出效益比超過1:40。
【預報篇】
無縫隙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形成
▲我國是開展數值天氣預報研究較早的國家之一。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了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化的進程,A模式、B模式,T42L9模式、T639L60模式,新一代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T213L31、T639)、HLAFS(3.0)系統、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新一代全球和區域數值預報系統GRAPES先後投入應用。
進入21世紀,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究,不斷發展、完善和應用的道路。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由全球中期天氣預報模式、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全球集合預報系統、熱帶氣旋路徑數值預報模式、沙塵暴數值模式和汙染物擴散傳輸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
通過GRAPES的研發應用,我國首次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新一代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縮小了我國數值天氣預報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與國際的差距,提高了我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技術支撐能力。
天氣預報水平顯著提高
氣候預測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
【信息篇】
改革開放以來,以「高性能計算機」、「計算機網絡」、「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標誌的氣象信息系統的發展,成為氣象業務現代化的顯著特徵。
高性能計算能力已處於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國家級氣象計算能力基本每5年增長1個量級。2014年超過千萬億次的IBM Flex System P460投入業務運行後,計算能力比1978年提高了10億倍,2017年計算能力達到每秒1434萬億次。
氣象資料存儲和處理分析實現海量自動化
1985年 首次建成自動化氣候資料處理分析業務系統,氣象資料的處理和存儲實現了從紙質媒介和手工處理到海量自動化的轉變。
2007年 國家級氣象信息存儲管理系統(MDSS)業務化運行。
2009年 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CIMISS)開始建設,逐步形成集約化、標準化的數據環境,初步實現對國家-省級核心業務系統和縣級預報綜合業務平臺的數據支撐。
2017年 CIMISS在全國正式投入業務化運行,業務系統和基礎設施的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實現了450個省級核心業務系統與CIMISS對接,接近業務系統總量的80%,訪問數量達24億次,數據量達3.3PB,初步形成了「兩級部署、四級應用」的業務格局。初步建成氣象雲國家級中心,承載276個業務系統,業務更加簡約高效。
氣象數據共享範圍不斷擴大
上世紀80年代 氣象部門向民政、國土、環境等十餘個行業部門實時傳輸氣象信息,每日傳輸共享的數據量達600GB。
2001年 中國氣象局開始建設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2002年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註冊用戶8.8萬多個,在線訪問達6092萬人次,數據服務量超過716TB。
2018年9月 中國氣象數據網累計註冊用戶23.8萬,累計訪問量超過2.5億人次。
天地一體化氣象通信系統結構基本形成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氣象國際通信系統—北京氣象通信樞紐系統(BQS)工程的業務運行,到2005年以來全國氣象廣域網及氣象數據衛星廣播系統的建成,我國氣象信息網絡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向現代化的跨越,解決了早期氣象信息傳輸的瓶頸問題。由地面寬帶網和衛星廣播網組成的天地一體、聯通全國、多重備份、7×24小時可用的氣象通信網,成為國內行業應用的典範。
【省部合作篇】
省部合作助推氣象現代化
氣象現代化是省部合作的重要議題,對充分調動各級政府主動推進氣象現代化、加強公共財政保障發揮了主導作用。自2013年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以來,通過省部共推共建,全國各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快速提升,上海、廣東、北京、江蘇等4個試點省(直轄市)在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福建、天津、河南、湖北4個省(直轄市)在2016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第一階段(2005-2009年):初步探索階段
2005年上海市政府在全國率先與中國氣象局籤訂部市合作協議。
2008年、2009年,中國氣象局先後與安徽、湖北、河南、廣東、重慶等省(直轄市)政府籤署合作協議。
第二階段(2010-2013年):逐步拓展階段
中國氣象局陸續與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籤署合作協議。
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全面開展階段
省部合作已覆蓋31個省區市,成為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互動磋商的一種重要工作機制,合作更加順暢,成效更加顯著。各地政府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籤署了第二輪合作協議。
省部合作取得明顯成效。省部合作的機制逐步完善,建立了年度例會機制、高層互訪機制、投資共建機制、規劃對接機制,營造了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交流合作形成新格局。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全國省級氣象現代化取得了明顯進步,全國省級平均得分已達到94.6分,且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現代化水平超過90分,呈現較好的區域協調發展特徵。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