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風能預報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作為代表進行了經驗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內蒙古氣象局在風能預報服務方面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抓住機遇,在全國各省級氣象部門中較早建立了風能預報服務機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加強「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
需求牽引,「追風」從零起步
矯梅燕對內蒙古氣象局風電預報服務工作的評價,是實地調查研究後的感受。今年2月,矯梅燕在內蒙古調研期間,專程前往內蒙古電力公司,與風電專家深入探討內蒙古風電氣象服務的開展情況及今後工作的需求。內蒙古電力公司副總經理於立新說:「內蒙古風電的快速和健康發展,與氣象部門對我們事業的支持息息相關。 」一句話,道出了風電預報服務的重要性及風電行業對氣象服務的認可。
內蒙古電網是目前全國風電併網容量最大的省級電網,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區累計併網風電裝機1278萬千瓦,超過全國裝機比例30%。內蒙古風電的裝機規模和電網消納能力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而據於立新介紹,由於風電波動性,大規模風電併網運行必須有儘可能精確的風電負荷預測,才能保證電網安全,從而提高接納風電的能力。針對風電的大規模併網,內蒙古電力公司從2008年開始就與內蒙古氣象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重點是用於風電功率預測所需的各種氣象服務產品。當時,我國還沒有開展此項工作,很多方面需要從零起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腳踏實地,摸著石頭過河
為了做好風能氣象服務工作,內蒙古氣象局成立了以局長烏蘭為組長的風能開發利用氣象服務領導小組,明確各單位工作職責和具體任務。
內蒙古氣候中心承擔了風電功率預報模式研發、風電場風力預報服務平臺建設、風能資源評估等任務。該中心主任李喜倉告訴記者,這看起來簡單的幾句話的背後是工作人員3年來的不懈努力。就拿風能資源觀測網建設來說,內蒙古的風能資源專業觀測網由71座氣象測風塔組成,遍布全區11個盟(市),覆蓋18個風能資源詳查區。經過近3年的建設、整改和完善,觀測系統基本能夠穩定、連續運行,其觀測數據基本滿足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的需求。
此外,內蒙古氣象局還建立了適用於內蒙古地形和氣候特點的風能資源評估精細化數值模式系統,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報告》,開展了多個風電場的宏觀選址、風能資源測試工作,完成了多個風場的風能資源專項評估報告,為開展風能氣象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騰空而起,為風電提供動力
通過持續技術攻關,內蒙古氣象局最終於2010年年初研發出國內第一套用於風電場短期功率預測的數值天氣預報,現場測試能夠滿足大規模風電運行管理的要求。當年實現了氣象與風電場實時信息的共享,並在氣象業務平臺上實現了風電場實況信息監控、採集和數據入庫工作。根據內蒙古電力公司的要求,試驗研究了風電場不同季節、不同天氣背景下風及風電功率的逐時分布規律。今年6月,與北京氣象局合作完成了BJ-RUC模式預報產品內蒙古區域的接收、解釋、備份及監控,開始向調度傳輸並進行應用試驗。
目前,內蒙古氣象局以風電場、風區、全網為服務單元,共為風電企業提供兩大類、31種服務產品,包括風電場48小時訂正預報、電網風電風區7天逐日滾動預報、地面自動站逐時監測預報等,實現了氣象信息直達電力公司。電力公司依靠這些信息,開發了多套風電功率預測產品,用於風電的運行管理,為內蒙古大規模發展風電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
作者:本報記者 王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