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正研級高級工程師,18名副高級工程師;2人入選省氣象局業務科技骨幹人才,11人為一線優秀專門人才——這是對一個市級氣象局人才隊伍的草草勾勒。
全省首個觀星氣象條件預報、全國首份「平潭藍眼淚氣象條件概率預報」引起廣泛關注——這是對一個區縣級氣象局一年「成績單」的匆匆一瞥。
精細化要素客觀預報訂正技術成果推廣到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 3種模式產品解碼技術成果走出本省、廣泛應用——這是從一個省級創新團隊業務總結中摘出的寥寥數語。
這昭示著,在福建,研究型業務這棵「大樹」從根繫到枝葉都躍動著蓬勃生機。
它茁壯成長的秘密,是還在種子形態時就刻入基因的思路:研究型業務,從業務服務需求中來,且要落實到業務服務一線去。
種子
將天氣雷達探測應用於日常林火監測、預警及火災撲救指揮,最初只是張深壽腦子裡一閃而過的念頭。
2011年,時任龍巖市氣象局雷達站站長的張深壽在觀察雷達回波時發現,沒有降水過程時也常出現莫名回波。比對林火發生時間後他意識到,那些可能是煙塵回波。在與林草部門深入溝通後,張深壽和同事邁入了福建天氣雷達應用新領域,研究成果惠及江西、廣東等地,其新一代天氣雷達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禦關鍵技術應用獲得2019年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偶然的靈光一閃,何以發展壯大至此?當然離不開部門支持、技術迭代,而最初決定性的一步,則是在需求引領下突破思想桎梏。
「只有需求推動的科研,才能實打實地回應需求。」張深壽說。但他眼中破局的關鍵,也往往是許多地方舉步維艱的癥結所在——氣象部門看到了需求增加下精細化服務存在的缺口,卻苦於沒有能力再向前一步。
但是,無論是初成體系的探索,還是靈光乍現的覺醒都絕非徒勞。這些力量分散在各個業務崗位中,等待一朝拔地而起、扶搖直上。
萌動
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啟研究型業務建設試點工作,讓更多人看到構建「業務-科研-業務」良性循環鏈條的價值。福建省氣象局迅速意識到,必須把這些零散的探索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盤活一局棋。
2019年,省氣象局布局「一區一市一臺一縣」研究型業務試點工作,以廈門、龍巖、武夷山和平和等市縣為抓手開始第一階段的探索。
探索之初,基層研究型業務急需破解三個問題——
「想不想?」關鍵在人心。「必須讓業務人員充滿熱情、無後顧之憂地身兼科研之職。」龍巖市氣象局局長陳敏豔說。市氣象局在建立激勵和培養機制的同時,集約人才組建團隊,建立業務值班和科研服務輪崗的流動機制,保證每個團隊一年至少有三個月時間專注於科研。
「會不會?」重點看方向。「基層人手、資源有限,找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需求最迫切的領域作為突破口才是當務之急。」 平和縣氣象局局長羅淑英表示,平和特色農業蓬勃發展,縣氣象局決定以此為主攻方向。龍巖鼓勵發展「一縣一方向」的思路也給了其他市縣有益參考。
「能不能?」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各地探索不乏亮點——廈門以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為核心,建立區域性開放工作平臺和兩岸氣象科技交流基地;武夷山以氣候觀象臺建設為抓手,發展觀測研究型業務;泉州攻關高山氣象景觀預報模型核心關鍵技術,率先推出雨霧凇專題高山氣象景觀預報服務,為景區帶來12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
儘管各個試點方向各有不同,但行動部署中仍然存在相同的脈絡:集約——集中核心力量,優化資源配置,深耕重點領域。這會是未來基層研究型業務的發展方向嗎?
抽芽
實踐給出肯定的應答。
在省氣象局2020年印發的研究型業務三年行動計劃中,「省級引領、一市一中心、一縣一方向」三級協同有力的研究型業務發展模式正式確立,生態、農業、旅遊、海洋四大行業服務聯盟建立,福建的研究型業務自此全面鋪開。
「這意味著市縣被賦予更大的能動性,也需擔起更重的責任。」福建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蘇萬康說。
而省氣象局則作為全省研究型業務的統籌者、科研「頭雁」和技術「後盾」,持續夯實智能監測、智能網格預報和智慧氣象服務業務,升級三大預報業務平臺,為市縣突破科研瓶頸、打通預報服務一體化業務流程創造了條件。「這是基石。」蘇萬康說。
基石之上,立機制為「梁柱」。其中,「1234」指標尤為醒目:各設區市局需組建1支15人以上的基層研究型隊伍;成立2個以上研究型團隊;技術、人才、制度3者合力;在觀測、預報、服務、科研4方面做出實效,形成「服務-評估-科研-服務」應用型氣象科研鏈。
「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三明市氣象局局長林衛華說,「保障研究型業務可持續發展需要什麼樣的基礎班底、業務機制,自此清晰瞭然。」
「梁柱」之上,匯聚全省氣象科技資源打造「1314」氣象科技創新平臺,以福建省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為創新中樞,以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為龍頭,三室一站(3個實驗室,1個院士工作站)為驅動,4個野外試驗基地為支點,瞄準過島颱風、暖區暴雨、延伸期預報等的攻關研究屢獲突破;10項配套人才流動和創新激勵措施相繼出臺,其中新增研究型科研專項和重大專項,經費首次列入省級財政範疇。
根系牢了,樹幹挺了,枝葉延展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樹活了
「以前拿到氣象預報,我們還要自己琢磨著減幾度,現在可方便了!」福建漳平生富生態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富說,根據逐小時精細化預報,他們可以更加及時地預判茶葉低溫凍害,合理安排採茶時間。而今年以前,永福鎮所有臺商拿到的服務產品都只是依據漳平市城區的氣象信息而來。
「當時預報還沒有精細到鄉鎮。」漳平市氣象臺臺長陳紅菊說,經過調研也深知需求迫切,但視野、人手、技術上的短板限制了進一步探索。
今年以來,全省推行研究型業務倒逼漳平氣象部門自我革新,實現了省市縣預報服務平臺、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等的本地化應用。精細到鄉鎮的服務產品一鍵生成,再加上地面觀測實現自動化,讓業務人員有更多精力投身自主科研。
從2月起,龍巖市局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研究團隊對接漳平,助力縣局聚焦發展「農業+旅遊」綜合生態氣象服務,探索開展茶葉採摘期中短期、短臨精細服務和櫻花花期預報。
「縣局還派預報員來市局交流學習三個月,帶著科研任務來,效率高,人才培養快。」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研究團隊的負責人之一賴巧珍說,去年,她也曾去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客座交流,參與暖區暴雨等關鍵技術研究。
「從定性預報到逐周滾動的定量化颱風評述和路徑預報,都是在業務需求驅動下往前走。」省局持續性天氣事件延伸期預報方法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高建芸說,「事實上,福建發展延伸期預報以來,一直秉持邊研究邊業務應用的思路。」10支氣象科技創新團隊成為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支撐力量,分散的科研課題被歸攏為災害性天氣探測技術、形成機理和防禦技術三大主攻方向。集約、協同、特色發展,讓科研的格局更大、生命力更強了。
從高建芸到賴巧珍、陳紅菊再到陳建富,福建研究型業務的能量脈絡清晰可見:省級組織科研攻關,市級做強應用型氣象科研鏈,縣級著重開展短臨預報預警和基於影響的氣象服務。
在全省一盤棋推動下,近兩年來,全省氣象部門負責、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課題4項,獲得經費支持560萬元。暴雨預警提前量顯著增加,多項指標穩居全國前列:1小時50毫米強降水臨近預報命中率57.7%;逐3小時客觀產品TS評分達0.189;暴雨預警信號命中率達94.4%。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專項帶動省、市、縣三級人才開展研究型業務,相較往年,省部級以上科技項目申報單位數量明顯增長。
(作者:葉奕宏 張宏偉 謝玉麗 姚夢圓 陳麗清 羅倩 王美娜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