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研究型業務發展迸發蓬勃生機-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1-01-11 中國氣象局

  2名正研級高級工程師,18名副高級工程師;2人入選省氣象局業務科技骨幹人才,11人為一線優秀專門人才——這是對一個市級氣象局人才隊伍的草草勾勒。

  全省首個觀星氣象條件預報、全國首份「平潭藍眼淚氣象條件概率預報」引起廣泛關注——這是對一個區縣級氣象局一年「成績單」的匆匆一瞥。

  精細化要素客觀預報訂正技術成果推廣到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 3種模式產品解碼技術成果走出本省、廣泛應用——這是從一個省級創新團隊業務總結中摘出的寥寥數語。

  這昭示著,在福建,研究型業務這棵「大樹」從根繫到枝葉都躍動著蓬勃生機。

  它茁壯成長的秘密,是還在種子形態時就刻入基因的思路:研究型業務,從業務服務需求中來,且要落實到業務服務一線去。

  種子

  將天氣雷達探測應用於日常林火監測、預警及火災撲救指揮,最初只是張深壽腦子裡一閃而過的念頭。

  2011年,時任龍巖市氣象局雷達站站長的張深壽在觀察雷達回波時發現,沒有降水過程時也常出現莫名回波。比對林火發生時間後他意識到,那些可能是煙塵回波。在與林草部門深入溝通後,張深壽和同事邁入了福建天氣雷達應用新領域,研究成果惠及江西、廣東等地,其新一代天氣雷達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禦關鍵技術應用獲得2019年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偶然的靈光一閃,何以發展壯大至此?當然離不開部門支持、技術迭代,而最初決定性的一步,則是在需求引領下突破思想桎梏。

  「只有需求推動的科研,才能實打實地回應需求。」張深壽說。但他眼中破局的關鍵,也往往是許多地方舉步維艱的癥結所在——氣象部門看到了需求增加下精細化服務存在的缺口,卻苦於沒有能力再向前一步。

  但是,無論是初成體系的探索,還是靈光乍現的覺醒都絕非徒勞。這些力量分散在各個業務崗位中,等待一朝拔地而起、扶搖直上。

  萌動

  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啟研究型業務建設試點工作,讓更多人看到構建「業務-科研-業務」良性循環鏈條的價值。福建省氣象局迅速意識到,必須把這些零散的探索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盤活一局棋。

  2019年,省氣象局布局「一區一市一臺一縣」研究型業務試點工作,以廈門、龍巖、武夷山和平和等市縣為抓手開始第一階段的探索。

  探索之初,基層研究型業務急需破解三個問題——

  「想不想?」關鍵在人心。「必須讓業務人員充滿熱情、無後顧之憂地身兼科研之職。」龍巖市氣象局局長陳敏豔說。市氣象局在建立激勵和培養機制的同時,集約人才組建團隊,建立業務值班和科研服務輪崗的流動機制,保證每個團隊一年至少有三個月時間專注於科研。

  「會不會?」重點看方向。「基層人手、資源有限,找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需求最迫切的領域作為突破口才是當務之急。」 平和縣氣象局局長羅淑英表示,平和特色農業蓬勃發展,縣氣象局決定以此為主攻方向。龍巖鼓勵發展「一縣一方向」的思路也給了其他市縣有益參考。

  「能不能?」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各地探索不乏亮點——廈門以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為核心,建立區域性開放工作平臺和兩岸氣象科技交流基地;武夷山以氣候觀象臺建設為抓手,發展觀測研究型業務;泉州攻關高山氣象景觀預報模型核心關鍵技術,率先推出雨霧凇專題高山氣象景觀預報服務,為景區帶來12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

  儘管各個試點方向各有不同,但行動部署中仍然存在相同的脈絡:集約——集中核心力量,優化資源配置,深耕重點領域。這會是未來基層研究型業務的發展方向嗎?

  抽芽

  實踐給出肯定的應答。

  在省氣象局2020年印發的研究型業務三年行動計劃中,「省級引領、一市一中心、一縣一方向」三級協同有力的研究型業務發展模式正式確立,生態、農業、旅遊、海洋四大行業服務聯盟建立,福建的研究型業務自此全面鋪開。

  「這意味著市縣被賦予更大的能動性,也需擔起更重的責任。」福建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蘇萬康說。

  而省氣象局則作為全省研究型業務的統籌者、科研「頭雁」和技術「後盾」,持續夯實智能監測、智能網格預報和智慧氣象服務業務,升級三大預報業務平臺,為市縣突破科研瓶頸、打通預報服務一體化業務流程創造了條件。「這是基石。」蘇萬康說。

  基石之上,立機制為「梁柱」。其中,「1234」指標尤為醒目:各設區市局需組建1支15人以上的基層研究型隊伍;成立2個以上研究型團隊;技術、人才、制度3者合力;在觀測、預報、服務、科研4方面做出實效,形成「服務-評估-科研-服務」應用型氣象科研鏈。

  「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三明市氣象局局長林衛華說,「保障研究型業務可持續發展需要什麼樣的基礎班底、業務機制,自此清晰瞭然。」

  「梁柱」之上,匯聚全省氣象科技資源打造「1314」氣象科技創新平臺,以福建省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為創新中樞,以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為龍頭,三室一站(3個實驗室,1個院士工作站)為驅動,4個野外試驗基地為支點,瞄準過島颱風、暖區暴雨、延伸期預報等的攻關研究屢獲突破;10項配套人才流動和創新激勵措施相繼出臺,其中新增研究型科研專項和重大專項,經費首次列入省級財政範疇。

  根系牢了,樹幹挺了,枝葉延展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樹活了

  「以前拿到氣象預報,我們還要自己琢磨著減幾度,現在可方便了!」福建漳平生富生態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富說,根據逐小時精細化預報,他們可以更加及時地預判茶葉低溫凍害,合理安排採茶時間。而今年以前,永福鎮所有臺商拿到的服務產品都只是依據漳平市城區的氣象信息而來。

  「當時預報還沒有精細到鄉鎮。」漳平市氣象臺臺長陳紅菊說,經過調研也深知需求迫切,但視野、人手、技術上的短板限制了進一步探索。

  今年以來,全省推行研究型業務倒逼漳平氣象部門自我革新,實現了省市縣預報服務平臺、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等的本地化應用。精細到鄉鎮的服務產品一鍵生成,再加上地面觀測實現自動化,讓業務人員有更多精力投身自主科研。

  從2月起,龍巖市局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研究團隊對接漳平,助力縣局聚焦發展「農業+旅遊」綜合生態氣象服務,探索開展茶葉採摘期中短期、短臨精細服務和櫻花花期預報。

  「縣局還派預報員來市局交流學習三個月,帶著科研任務來,效率高,人才培養快。」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研究團隊的負責人之一賴巧珍說,去年,她也曾去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客座交流,參與暖區暴雨等關鍵技術研究。

  「從定性預報到逐周滾動的定量化颱風評述和路徑預報,都是在業務需求驅動下往前走。」省局持續性天氣事件延伸期預報方法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高建芸說,「事實上,福建發展延伸期預報以來,一直秉持邊研究邊業務應用的思路。」10支氣象科技創新團隊成為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支撐力量,分散的科研課題被歸攏為災害性天氣探測技術、形成機理和防禦技術三大主攻方向。集約、協同、特色發展,讓科研的格局更大、生命力更強了。

  從高建芸到賴巧珍、陳紅菊再到陳建富,福建研究型業務的能量脈絡清晰可見:省級組織科研攻關,市級做強應用型氣象科研鏈,縣級著重開展短臨預報預警和基於影響的氣象服務。

  在全省一盤棋推動下,近兩年來,全省氣象部門負責、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課題4項,獲得經費支持560萬元。暴雨預警提前量顯著增加,多項指標穩居全國前列:1小時50毫米強降水臨近預報命中率57.7%;逐3小時客觀產品TS評分達0.189;暴雨預警信號命中率達94.4%。省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專項帶動省、市、縣三級人才開展研究型業務,相較往年,省部級以上科技項目申報單位數量明顯增長。

  (作者:葉奕宏 張宏偉 謝玉麗 姚夢圓 陳麗清 羅倩 王美娜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研究型業務如何促成新業態?看福建氣象人的探索!
    集約、協同、特色發展,讓科研的格局更大、生命力更強了。從高建芸到賴巧珍、陳紅菊再到陳建富,只是福建研究型業務的一個縮影。這棵「大樹」,從根繫到枝葉都躍動著蓬勃生機。這些力量分散在各個業務崗位中,等待一朝拔地而起、扶搖直上。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啟研究型業務建設試點工作。2019年,省氣象局布局「一區一市一臺一縣」研究型業務試點工作,以廈門、龍巖、武夷山和平和等市縣為抓手開始第一階段的探索。
  • 網站大事記-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7年3月,於北京中科三方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註冊服務機構註冊用戶名為「中國氣象局」的域名(cma.gov.cn),網站構架初步搭建,由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負責運維,氣象報社參與氣象新聞信息提供及相關部分工作;2006年8月,網站完成首次改版;2007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
  • 求新求變 推開科研業務「旋轉門」——上海市氣象局研究型業務發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朱曄今年,上海市氣象局作為研究型業務試點單位,圍繞區域高解析度數值模式、智能網格預報、科技轉化平臺等關鍵業務領域,通過「旋轉門」式的良性互動,探索出科技研發與業務融合的發展路徑。流程再造,預報業務與研發「合二為一」上海氣象部門大膽探索,積極拓展新的業務流程,將科研融入業務全鏈條,打通觀測到預報再到服務的全流程式研究型業務「任督二脈」。「2019年,上海中心氣象臺大力推進業務集約化整合和預報業務流程再造,打破了以往的常規崗位設置方式。」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01年 中國氣象局開始建設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2002年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註冊用戶8.8萬多個,在線訪問達6092萬人次,數據服務量超過716TB。自2013年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以來,通過省部共推共建,全國各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快速提升,上海、廣東、北京、江蘇等4個試點省(直轄市)在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福建、天津、河南、湖北4個省(直轄市)在2016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相當一部分臺站由於種種原因業務用房破爛不堪、業務設備和氣象觀測手段十分陳舊落後,業務平面功能不完善,不能適應現代氣象業務的需要。」廣西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改善邊境臺站工作條件,2016年中國氣象局安排中越邊境地區氣象臺站專項建設資金328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2253萬元,用於崇左市、防城港市和百色市所轄9個縣邊境臺站的建設。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預報        近30年來,中國數值預報模式及其使用技術不斷發展,業務平臺不斷升級,颱風預報業務取得長足發展。颱風預報時效越來越長,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預報產品更加豐富。      中國氣象局颱風數值預報模式的發展(1994年至2017
  • 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新版面正式啟用
    1月17日起,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新域名(www.henanqx.gov.cn)、新版面正式啟用。據了解,河南省氣象局門戶網站是河南氣象局主辦、面向全社會反映全省氣象工作的權威性網站。網站共設置了氣象新聞、氣象服務、氣象科技等14個欄目,其中豐富的氣象新聞和多軌道業務產品是網站著力打造的名牌欄目,力爭提高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使網民愛看、愛點、愛評。    該網站新域名、新版面的正式啟用,表明河南省氣象局在積極打造宣傳平臺、構建氣象大宣傳格局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 「追風」氣象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風能預報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作為代表進行了經驗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內蒙古氣象局在風能預報服務方面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能夠抓住機遇,在全國各省級氣象部門中較早建立了風能預報服務機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加強「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需求牽引,「追風」從零起步    矯梅燕對內蒙古氣象局風電預報服務工作的評價,是實地調查研究後的感受。
  •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中央氣象臺:櫛風沐雨七十載 逐夢前行鑄輝煌-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70年,櫛風沐雨,一株嫩芽參天生長——始終以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為己任,不斷提高預報準確率和服務水平;專注書寫新中國天氣預報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篇章,成為我國氣象業務的核心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國氣象能力水平的平臺和窗口。
  • 人民日報: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要注意防火防盜問題,重點關注會商室等重要位置;要確保業務系統的安全運行,做好系統備份工作,全力保障預報服務工作順利進行;要著重關注車輛問題。三是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安全生產工作議會的要求,在做好自身安全生產工作的同時,為各單位的安全生產提供好服務工作。
  • 中國氣象局部署推進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 強化頂層設計 制定管理...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 通訊員楊曉武報導3月13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獲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部署,今年氣象部門將通過切實有效的業務改革和觀測系統建設,基本建立「國家級指導、省級管理、屬地保障、團隊運行」的國家氣候觀象臺運行管理模式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上線
    中國氣象報報導 6月6日,已通過審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這標誌著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施麟)據中國氣象局消息,6月6日,已通過審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這標誌著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該網站是本批認定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北京5家世界氣象中心中,目前開設的唯一一家門戶網站,將為世界各國用戶實時提供多項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產品及支持。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設在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獲得正式認定。
  • 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正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下,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環境所)將自身的研究方向確定為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以及數值預報模式研究,力求用先進的科研成果,為東北地區再次騰飛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 青島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 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
    近日,從青島市氣象業務工作中獲悉,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推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開展基於智能網格的多要素數值模式檢驗,優化智能網格預報質量檢驗,完成逐日、逐三小時考核站點與網格預報檢驗工作;推進數值模式產品釋用和客觀預報方法研發,基於 EC 集合預報產品的降水最優集成預報技術方法進入試運行中。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氣發[2007]477號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國務院3號文件和國辦49號文件精神,認真總結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的需求,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
  •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的通知》(氣辦函〔2016〕302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2016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寧政辦發〔2016〕79號)等文件精神,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於6月份印發了《寧夏氣象局門戶網站管理辦法》,加強了寧夏氣象局門戶網站的建設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