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通訊員 蔣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在這一關鍵年的3月,中央氣象臺迎來70歲生日。
70年,櫛風沐雨,一株嫩芽參天生長——始終以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為己任,不斷提高預報準確率和服務水平;專注書寫新中國天氣預報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篇章,成為我國氣象業務的核心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國氣象能力水平的平臺和窗口。
戰火中萌生 伴共和國成長
1945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支氣象訓練隊在延安清涼山組建,成為人民氣象事業的發端;同年9月,在3間小平房裡,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的首個氣象臺站——延安氣象臺成立。
1948年,為配合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黨中央首次在晉冀魯豫軍區開展氣象人才培訓。
1949年歲末,中央軍委氣象局正式成立。1950年3月,中央氣象臺落地生根,開始走上了一條砥礪前行路。
成立之初的中央氣象臺是一支約40人組成的隊伍,下設預報科、通信科、機要科、資料室、管理科及辦公室等科室。如今,中央氣象臺的業務觸角敏銳地感知來自各行業、各領域的需求,設立了天氣預報室、數值預報中心模式研發室、數值預報中心系統業務室、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環境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預報系統開放實驗室等10個業務處室,人才隊伍也壯大至363人。
70年前,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的客觀條件,讓準確預報未來天氣變化難上加難。如今,中央氣象臺基本實現對全國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30天時效內的預報服務,以及對全國陸地5公裡、責任海區10公裡的未來10天氣象要素的格點化預報。衛星雲圖、實況數據、精細化網格預報產品等都以可視化的形式實時更新,預報員可隨時調取、及時訂正預報結論,氣象預報預測水平不斷提高。
70年前,氣象工作主要服務於軍事活動,只有出現颱風和寒潮等天氣才向社會發布天氣警報。如今,中央氣象臺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形成了手段先進、功能多樣的現代氣象業務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領域由初期以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為主,逐步拓展到面向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活動與安全保障、國民經濟行業多個門類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服務關注點已從國內延伸到海外。
2018年春天,在中央氣象臺門前豎起「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牌子。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裡唯一擁有該頭銜的國家,開始為各國提供穩定、豐富、高質量的無縫隙天氣氣候分析預報預測指導產品。
2020年的春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央氣象臺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部署下,堅持氣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這一根本方向,以需求為導向開展精細化預報服務,用心用情書寫疫情防控氣象保障服務答卷。
精準預報 築牢第一道防線
瞄準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這一目標,70年來,中央氣象臺奔跑的腳步堅定而穩健。
初創之際,由於觀測數據缺乏、計算工具簡單、預報方法不完善,預報員藉助手繪天氣圖及個人經驗分析得出的預報結論往往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中央氣象臺建立起無縫隙、精細化的現代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以數值預報為基礎,綜合運用衛星、雷達等觀測信息和多種釋用方法的客觀定量分析預報;人機互動三維圖像動畫分析、智能化編輯和一鍵式發布預報預警;災害性天氣滾動式臨近預報或0-10天預報;含幾十種氣象要素、逐3小時快速更新的0到30天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解析度為全國5公裡、全球10公裡……天氣預報實現了由主觀、經驗、定性的傳統方式向客觀、定量、精細、智能的現代方式的飛越!
全國24小時晴雨、最高氣溫、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86.7%、80.4%、84.5%,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量達38分鐘;全國霧-霾過程預報準確率達80%以上,霧-霾網格預報時效延長至5天;能見度和PM2.5濃度預報時效延長到10天,重點區域月大氣汙染過程預測準確率達73%……精準預報,讓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加堅固。
1968年7月中旬,淮河上遊暴雨持續。當時在中央氣象臺負責一線預報工作的駱繼賓,夜裡1點多鐘接到緊急通知,趕往中南海匯報天氣情況。周恩來總理對氣象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我認為,天氣預報主要的、多數的還是準確的。」
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當時,中央氣象臺和絕大部分省級氣象臺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成效已明顯好於上世紀80年代,為黨和政府領導廣大軍民奪取抗洪鬥爭重大勝利貢獻了氣象力量。
2005年8月,強颱風「麥莎」登陸。浙江省委、省政府果斷部署,及時組織124萬群眾撤離。得益於預報水平、決策服務能力的提升,颱風防禦「十防九空」成為歷史。
2014年7月,超強颱風「威馬遜」登陸廣東湛江,由於精準的預報,雖然颱風帶來長達十多小時的狂風暴雨,湛江無一人死亡。
1990年北京亞運會、香港回歸慶典、汶川大地震救援、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幾乎每一個「國家記憶」,都留下了中央氣象臺保障服務的印記。
科技創新 夯實中國印記底氣
在預報準確率提升的背後,是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70年來,中央氣象臺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科技創新,將中國印記鐫刻在氣象核心技術「利器」之上。
1996年,中央氣象臺牽頭組織開發的新一代天氣預報人機互動處理系統(MICAPS)投入業務運行,不僅實現從手工作業向人機互動的轉變,還大大提高了中短期天氣預報的效率。如今,它的4.0版本關於天氣預報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圖形圖像顯示能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不僅在我國31個省份推廣應用,還走進世界20多個國家的氣象水文部門。
從國外引進到自主創新,我國聚力集智科技攻關發展數值預報的腳步從未停歇——
2001年,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全球/區域通用數值天氣預報系統GRAPES,並在區域模式上取得成功;2006年,GRAPES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GRAPES-MESO)正式投入業務運行;2016年,刻著「中國智造」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_GFS V2.0)正式投入業務運行;2018年11月28日,GRAPES全球集合預報系統通過驗收,如今已經形成自主發展的GRAPES區域3公裡、全球25公裡一體化的確定性以及集合預報業務技術體系,使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技術水平跨上新臺階。
正是由於擁有數值預報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水平和相應業務體系,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GRAPES全球預報開始為國際用戶實時提供數值指導產品,並助力我國全球戰略和「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
面對新時期國際氣象領域綜合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迎向國家發展戰略對氣象預報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王建捷表示,中央氣象臺將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核心技術和推動氣象預報服務更高質量現代化的關鍵動力,深入推進以數據為主線的氣象信息化和以數值預報智能應用為特徵的業務流程改革,加快建設具有新時代特徵與內涵的研究型業務,從而支撐起集技術先進、流程貫通、智能智慧於一體的精密監測、精準預報和精細服務體系。
70年來,中央氣象臺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預報服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70年來,中央氣象臺不斷對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高服務的主動性與針對性,大力發展面向公眾和政府決策的精細化智慧型氣象服務,以及基於風險和影響的面向農業、生態、海洋、航空、水文、環境等領域的專業氣象預報服務,使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動能全面釋放。
70年來,中央氣象臺始終堅持「一年四季不放鬆,每一個過程不放過」理念,秉承「甘於奉獻、精益求精、吃苦耐勞、無怨無悔」的光榮傳統,在一次又一次重大自然災害預報服務中,歷次國家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中,恪盡職守、精益求精,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時代新徵程,新起點新要求,中央氣象臺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繼續以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為己任,堅持加快科技創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科技的力量,用「鐵軍」的傳統,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氣象中心努力奮鬥,為建設氣象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3月25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