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發[2007]477號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國務院3號文件和國辦49號文件精神,認真總結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的需求,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紮實推進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努力建設「四個一流」,實現氣象現代化而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重點是發展以提高氣象服務覆蓋面和滿意率為目標的公共氣象服務業務,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為核心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以面向預報服務業務和發展需求且能連續、穩定、可靠運行為重點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使其形成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業務體系。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宗旨是提高整體水平,發揮總體效益,切實增強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為指導發展現代氣象業務各項工作,特制定本意見。
一、現狀與需求分析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預報預測和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得到長足發展,2005年以來進行的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在多軌道、集約化業務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這些都為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各級氣象服務的意識、敏感性、主動性、及時性和準確性不斷增強,決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政領導對氣象工作越來越重視,氣象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專業氣象服務的針對性逐步增強,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管理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是建立了完整的預報預測業務,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數值預報預測業務。數值預報預測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建立了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業務,建立了基於人機互動處理平臺MICAPS。氣候預測在汛期、月和年度氣候預測的基礎上,發展了三個月滾動的季氣候預測業務;專業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內涵不斷豐富,預報預測產品針對性和時效性不斷提高。農業氣象情報與預報業務穩步發展,主要糧食產量氣象預報準確率年均達95%以上。
三是綜合氣象觀測和技術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建成地基、天基和空基相結合的觀測系統。形成了以氣象通信網絡、高性能計算機、衛星數據海量存儲和衛星數據廣播為代表的實時氣象信息系統,資料獲取能力、處理能力和傳輸時效顯著提高。初步建立了氣象技術裝備保障體系和「兩級管理、三級保障」的業務體系,技術裝備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二)需求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有效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應對其不利影響,維護環境外交中的國家權益,賦予氣象工作新的使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氣候資源要求氣象服務不斷豐富內涵;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廣泛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不斷轉變,迫切需要高質量的氣象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氣象服務提出全方面、多層次、專業化以及精準、快捷的需求,對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存在問題
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產品質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決策服務缺乏針對性,公眾服務信息覆蓋面不夠寬,專業服務深度和廣度不夠,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比較薄弱等仍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面臨的挑戰。
一是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滯後。缺乏功能完備的綜合服務平臺,服務機構不健全。氣象災害防禦管理比較薄弱,以「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管理體系尚未建立,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有待深入。
二是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整體上存在差距。數值預報水平和業務化程度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數值預報模式和資料同化等核心技術發展緩慢,新資料應用能力不足,短時臨近和精細預報業務尚未完全建立,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預報水平低,定量降水預報能力不足,中期天氣綜合預報缺少有效的方法,專業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科技含量不足。
三是氣象綜合觀測的發展不夠協調。觀測系統運行還不夠穩定、可靠,自動氣象站等基本觀測業務設備單傳感器、單套運行,可靠性和穩定性難以保證;新探測儀器的研發後勁不足,難以滿足災害性天氣和氣候系統監測需求及新業務拓展的支撐;重大裝備穩定可靠運行保障能力不強,觀測標準化、質量控制和探測環境保護問題較多,觀測產品開發能力有待提高。
氣象業務服務發展總體上還缺乏有效的統籌和協調,發展的效益和效率不高,對社會需求的變化認識不足;科技創新對業務服務發展的貢獻率不高,科技內涵不足;人才隊伍的總體素質不適應現代業務的發展要求,缺乏領軍人物和核心團隊;各項業務的技術規範、技術標準、技術流程還不夠健全和完善。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國家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以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為宗旨,以提高氣象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為核心,遵循「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依靠科技創新,按照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總體要求,著力推動現代氣象業務發展,全面提高氣象業務服務能力,不斷滿足社會需求。
堅持從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業務著眼,從發展氣象預報預測業務著力,從發展綜合氣象觀測業務著手,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工作。通過發展寬領域業務,促進各項業務的科學、協調發展,努力提高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切實增強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二)基本原則
—— 效益性原則。立足基本國情,滿足國家需求,以服務需求為牽引,以滿足服務要求為目的,建設和發展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切實提高建設速度和效益。
—— 效率性原則。加強統籌集約,把公共氣象服務業務、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和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的建設與發展統一規劃到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當中,實現統一建設,共同發展。
—— 優勢性原則。突出行業自身優勢,圍繞防禦氣象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注重發揮自身業務服務優勢,在氣象衛星、數值天氣預報、氣候系統模式等領域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自主創新成果,並在國際氣象合作與競爭中,發揮自身的科學技術優勢。
—— 協調性原則。堅持協調發展,注重系統建設之間的有機銜接,加強每個系統自身各個環節的銜接,保證建得好、維護得好、運行得好、效益發揮得好。
—— 開放性原則。堅持面向部門內外和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思想、技術,體現現代科技發展的水平與特色,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社會氣象事業的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用三年左右時間,初步建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
—— 加快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業務。提高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提高氣象服務滿意度,提高氣象服務效益。到2010年,初步建成功能比較完備的綜合氣象服務平臺,使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率達到85%以上,常規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到86%以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管理體系。
—— 大力發展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結構完整、功能齊備、布局合理、能夠及時滾動製作精細化產品,滿足無縫隙氣象服務需求的天氣、氣候、氣候變化、應用氣象等各類預報預測業務系統,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顯著提高,有效預報時效進一步延長,專業針對性應用氣象預報預測業務進一步健全與發展。
—— 科學發展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到2010年,基本上形成以國家氣候觀象臺、國家氣象觀測站、區域氣象觀測站、衛星觀測系統和移動觀測系統為主要平臺,以國家氣候監測網、國家天氣觀測網、國家專業氣象觀測網和區域氣象觀測網為主要架構的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結合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基本完成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的優化和技術升級,確保現有觀測站網的穩定可靠運行能力和自動化觀測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顯著提高對颱風、暴雨、強對流等主要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短時預警能力,基本實現主要災害性天氣全天候、多要素、高時空解析度的連續監測。在完成國家氣候觀象臺試點工作基礎上,分期分批完成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任務。雲、能、天實現業務化自動觀測,業務規範、業務流程更加完善,運行監控、質量保證和技術支持能力進一步加強。
三、總體結構和布局
(一)總體結構
現代氣象業務體系與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人才體系共同構成氣象現代化體系,是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的主要組成部分。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是構建氣象現代化體系的中心任務,是實現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石。
現代氣象業務體系主要由公共氣象服務業務、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和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構成,各業務間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由國家需求引領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並通過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需要引領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和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發展,科技、人才、裝備保障和信息為其提供支撐。
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結構
—— 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包括氣象災害防禦管理、面向政府的決策氣象服務、面向社會的公眾氣象服務和面向行業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涉及到防災減災、氣候變化應對、生態文明建設、國民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 氣象預報預測業務主要由以數值模式業務為基礎的天氣、氣候、氣候變化、應用氣象(包括海洋、水文、交通、航運、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環境、空間天氣、人工影響天氣)等監測分析、預報、預測、預估、預警業務及相應的質量檢驗,以及評定業務、技術平臺和業務流程等組成。
—— 綜合氣象觀測和信息業務包括地面觀測和地基遙感系統、以氣球和飛機等為觀測平臺的空基遙感系統、以低軌和高軌衛星為觀測平臺的天基遙感系統。其主要業務平臺是國家氣候觀象臺、國家氣象觀測站、區域氣象觀測站和衛星觀測系統以及移動觀測系統。由數據收集及分發、信息加工處理、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等組成的氣象信息業務,以及由運行監控、維護維修、計量檢定等組成的技術裝備保障業務,也是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總體布局
1.公共氣象服務業務
—— 氣象災害防禦: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業務主要集中在國家和省級,氣象災害信息收集、氣象災害普查和調查、氣象災害應急保障和氣象防災減災宣傳由國家、省、地、縣承擔,城鄉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集中在省、地、縣級。
—— 決策氣象服務:由國家、省、地、縣四級承擔,省級及以下氣象機構應當在上級指導產品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天氣氣候特點和決策氣象服務的實際需要,提供決策部門需要的氣象服務產品。
—— 公眾氣象服務:由國家、省、地、縣四級承擔,省級及以下氣象機構應當在上級指導產品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天氣氣候特點,提供精細化的公眾氣象服務產品。
—— 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由國家、省、地、縣四級承擔,省級及以下氣象機構應當在上級指導產品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天氣氣候特點和專業氣象服務的實際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重大活動氣象保障、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氣象服務及國防和軍事安全氣象服務等專項氣象服務主要由國家和省級承擔,地、縣級在上級指導下開展針對性服務。
2.氣象預報預測業務
—— 數值模式業務:國家級組織研究開發和運行全球和區域性數值模式、氣候和氣候系統模式及集合數值預報模式系統。區域氣象中心參與國家級組織的數值模式系統研究開發,運行高解析度區域中尺度或專業數值模式系統。省級重點開展基於全球和區域數值模式預報動力統計釋用的客觀要素預報系統,開展動力氣候模式產品的解釋應用。
—— 天氣業務:中短期常規天氣要素預報集中在國家和省級,地、縣兩級負責補充訂正。災害性天氣及相關災害中短期預報由國家和省級負責製作,短時預報由省級製作,臨近預報由省和新一代天氣雷達所在地兩級負責製作,縣級負責補充訂正。雷電預報警報業務由國家、省兩級承擔,地、縣級負責補充訂正。延伸期天氣預報主要由國家級負責製作,省級和省級以下對上級開發的產品進行解釋應用和檢驗。區域氣象中心在重大氣象災害聯防與信息共享、預報預測技術總結和研發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氣候業務:月、季(汛期)、年度和年際氣候預測業務集中在國家級和省級,地和縣兩級負責解釋應用。氣候業務預測質量檢驗與評定由國家級承擔。氣候監測診斷、氣候影響評價、氣候應用、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業務由國家、省、地、縣四級承擔。
—— 氣候變化業務:年代際以上尺度的氣候(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檢測、趨勢預估和影響評估以國家、省兩級業務為主,省級主要在國家級指導下開展解釋應用業務。上述氣候變化預估業務質量檢驗由國家級承擔。
—— 應用氣象業務:生態與農業氣象業務由國家、省、地、縣四級承擔,以國家和省兩級為主,地和縣級主要開展農業氣象監測評價和解釋應用,生態氣象業務由國家級和省級開展;大氣環境監測和區域空氣品質預報業務主要在國家級開展,突發汙染事件的氣象監測由省(區、市)氣象局負責組織,汙染物擴散預報由國家和省級承擔,大氣環境評價由獲得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人影作業條件預報業務主要由國家、省兩級承擔,解釋應用由作業單位負責;太陽大氣、行星際、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空間天氣的監測分析、短期預報、中長期預報和警報,以及其預報質量檢驗業務主要在國家級開展;海洋氣象、水文氣象、交通氣象、航空氣象、電力氣象、健康氣象、能源氣象等專業預報業務主要由國家和省級加工製作,地、縣兩級負責補充訂正,省及省以下級根據當地實際服務需求選擇開展相應的專業氣象預報預測業務。
3.綜合氣象觀測業務
以國家氣候觀象臺、國家氣象觀測站、區域氣象觀測站、衛星觀測系統和移動觀測系統為觀測業務的主要平臺,形成滿足寬領域業務需求的國家氣候監測網、國家天氣觀測網、國家專業氣象觀測網和區域氣象觀測網。
—— 國家氣候觀象臺:主要依據中國氣候系統委員會關於中國氣候觀測系統的設計原則和確定的重點氣候觀測區,結合世界氣象組織(WMO)對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和區域氣候站網選擇原則,在原有國家級觀測站基礎上擇優選址確定。平均站間距約為200千米,以原國家基準氣候站為基礎,擇優建設,併兼有國家氣象觀測站的功能。
—— 國家氣象觀測站:國家氣象觀測一級站平均間距為100千米左右,分布相對均勻,優先考慮關鍵地區和敏感地區。二級站主要根據各地業務服務需求進行布設,重點補充西部地區,進一步改善國家級觀測站網布局的密度、覆蓋度和均勻性。除全部開展地面常規觀測外,部分站根據觀測布局要求,開展都卜勒雷達、探空等項目觀測。
—— 區域氣象觀測站:根據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典型空間和時間尺度特徵,參考國際中尺度地面觀測網的設計思路,並綜合考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積、觀測要素需求、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口密度等多種因素確定。
國家級業務負責全國觀測業務運行監控,承擔全國氣象觀測資料的收集、處理、評價和全國範圍的觀測產品製作,組織實施觀測新技術、新方法、新儀器設備研究和新觀測產品開發、業務化試驗和考核。省級業務負責本省觀測業務運行和監控,組織應急觀測,承擔本省範圍的觀測數據匯集、質量控制、評價和觀測產品的製作。地縣級業務負責本地區觀測業務運行、質量管理和氣象觀測站的觀測環境保護。四、發展任
(一)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任務
1.構建氣象災害防禦管理體系
—— 開展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和區劃。針對風險區劃確定的重點防禦地區實施重點防禦區標定,突出防禦重點,明確防禦目標,提出災害風險規避防禦措施。根據災害分析情況、易發區、主要致災因子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等級,結合GIS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編制各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開發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指標,制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辦法,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實現氣象災害災前、災中跟蹤和災後恢復的定量化評估。組建氣象災害評估專家隊伍,建立氣象災害專家評估制度,出現重大氣象災害時進行災情會商,赴災情現場進行災情評估。
—— 強化氣象災害的普查和災情調查。建立以省、市、縣為骨幹,街道社區、鄉鎮村莊為基礎的氣象災情調查收集網絡,設立氣象災情收集熱線。完善氣象災情直報制度,升級全國災情直報系統,加快氣象災情信息收集時效。建設全國災情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氣象災害信息收集和分析處理能力。加強氣象災情現場調查,提高災情信息的準確性。
—— 建立城鄉氣象災害防禦網絡。建立承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氣象災害調查與災情上報、氣象災害救援和疏散等任務的城鄉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在城市各社區、街道、企事業、學校、車站、碼頭、港口、醫院等重點單位設置1名氣象應急聯繫人。在各鄉鎮建立1名兼職氣象協理員,下屬每個行政村、自然村設1名氣象信息員,定期組織對氣象災害防禦隊伍的專業培訓。加強社區、農村重大氣象災害避險場所選址、布局、功能、結構和標準研究,開展減輕氣象災害安居工程工作,完善民房設計防災標準,建立符合防禦氣象災害社區、鄉鎮認證機制。
—— 增強氣象災害應急保障能力。完成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健全國家、省、地、縣四級應急組織機構,建立氣象應急隊伍,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和突發公共事件氣象保障業務流程,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加強部門聯動機制,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提高移動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應急移動氣象臺和災害性天氣現場直播系統。
——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國家、省、地氣象部門建立氣象防災減災公民素質培訓基地和科普教育網站。與科協合作,在大中城市科普館設立氣象展廳。與教育部門合作,在中小學開設氣象知識、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教育課程,普及氣象防災減災教育。設立宣傳站和熱線電話,開展氣象防災減災諮詢服務。國家、省、地、縣氣象部門要組織編寫通俗易懂的氣象災害防災避險知識,製作氣象災害防災避險電視宣傳片、知識掛曆、宣傳卡片、小冊子等。
2.進一步強化決策氣象服務
—— 提高決策氣象服務針對性。結合當地天氣氣候特點,深入分析當地防災減災形勢,建立與相關部門的多渠道溝通協作機制,加強對政府決策部門的需求分析,制定和完善《年度決策氣象服務方案》,明確年度決策氣象服務關注重點,確立各時段固定上報的決策服務產品,提高決策氣象服務針對性。
—— 提高決策氣象服務敏感性。認真研究和把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等事關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面向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等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安康的重大發展問題等方面決策的需求,研究政府決策部門關注的熱點、新點,增強決策服務的敏感性、預見性和主動性,提高決策氣象服務意識,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滯後服務為超前服務。
—— 提高決策氣象服務綜合性。重點加強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氣象災害防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人工影響天氣、資源開發利用、雷電防護等方面的決策氣象服務。提高決策氣象服務綜合性,服務內容包括氣象實況監測分析、預警預報預測預估、極端事件檢測、災情與災害分析、環境現象影響評估、災害風險與防禦、適應與減緩、可持續發展對策等。推進決策服務向直接提供決策建議轉變。
—— 提高決策氣象服務時效性。建立決策氣象服務產品至政府決策部門的電話、傳真、網絡、影視、簡訊發送渠道,建立傳輸專線和專網,建立專人專送制度和文件交換渠道,實現中國氣象頻道直通中南海,提高決策氣象服務時效性。
3.全面加強公眾氣象服務
—— 實現公眾氣象服務多樣性。加強暴雨洪澇、颱風、山洪、地質災害、乾旱、高溫熱浪、雷電、冰雹、雪災、低溫冷害、霧、霾、酸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開發與公眾工作、出行、健身、醫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眾氣象服務產品,面向社會製作發布公眾關心的重大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等事件信息。
—— 實現公共氣象服務精細化。依託精細化預報產品,加強服務產品的深加工和包裝,不斷滿足用戶精細化和個性化需求,逐步實現對各種時空尺度大氣現象和各種要素的精細化服務。改變以預報產品代替服務產品,建立預報與服務分離的工作流程。
—— 實現公眾氣象服務高頻次發布。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方式,提高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發布頻次,增加天氣預報發布頻次,實現預報預警信息的滾動發布。到2010年,最終實現每天為公眾提供未來7天天氣預報,其中24小時以內為6小時間隔,24-48小時內為12小時間隔,並提供逐時天氣實況的目標。
—— 實現公眾氣象服務廣覆蓋。充分利用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擴大公眾氣象服務覆蓋面,2010年使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率達到85%以上,常規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實現公眾氣象服務信息「進農村、進企事業、進社區、進學校」。
4.逐步完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體系
—— 發展專業氣象服務。建立各行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依託專業氣象預報預測業務,聯合有關部門構建專業氣象服務平臺,開展與行業結合的預警、評估和諮詢服務。拓展專業服務領域,培育專業用戶群體,重點加強農業、林業、水文、海洋、交通、旅遊、航空、醫療、電力、體育、保險、鹽業、漁業、倉儲、物流等專業氣象服務。面向林業、農業生產、建設和保護,開展森林草場火險預警、植被監測等服務;面向航空、水陸運輸、旅遊等,開展導航、交通疏導等天氣氣候和環境氣象服務;面向鹽業、漁業和水產養殖業,開展生產調度、存儲、運輸和銷售服務,提供養殖品種、養殖最優時機的服務信息;面向大江大河、湖泊水庫水文,提供重點流域面雨量和匯流、重點江河冰情、凌汛監測和預報服務以及重點城市的積澇預報和地表水資源定期評估分析等服務。面向公共衛生安全,開展流行性疾病預報服務等。
—— 發展專項氣象服務。加強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制定年度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方案,確定年度重大活動氣象保障任務和服務重點,建立氣象保障服務組織機構,健全運行機制,明確服務流程和分工。重點做好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氣象服務任務,提升重大活動的氣象服務水平。加強國防和軍事安全氣象服務。建立和完善軍地聯合協調運行機制和應急保障機制。發展空間氣象、海洋氣象預警服務,開展國防建設、衛星和太空飛行器發射等軍事活動的氣象保障服務。
加強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氣象服務。開展南水北調、天然林保護、生態省建設、鐵路、公路、水電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氣象保障服務,為國家區域發展、主體功能區劃等方面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服務。在重點流域、大型水庫、乾旱地區和國家生態建設重點區域,開展以開發空中雲水資源、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庫增水增雪、防雹減災、機場和公路消霧、森林草原防火撲火服務以及重大社會活動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服務。加強雷電防護氣象服務。針對防雷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電力、航空航天、林業)和重大活動保障等需求,開展雷電防護服務。按照雷電防護標準和規範,定期開展防雷裝置檢測,開展雷電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
——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服務。積極開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強度和空間分布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研究,為決策部門防範應對極端事件提供服務。分析氣候變暖對農業、糧食安全、交通、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造成的影響,制訂科學的戰略對策,為提高我國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能力提供服務,為氣候變化外交談判提供決策支持。加強區域人口、經濟、水資源、交通、能源等氣候承載力分析,提供氣候變化對區域經濟社會安全的影響和適應措施。開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評估,為優化我國能源結構和節能減排提供可靠的數據信息服務。加強農業和生態氣候區劃,研究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氣候資源利用途徑及農業生產力布局。
—— 發展能源氣象服務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面向公用事業、城市能源(電力、熱力、油氣)和水供應企業,建立氣象條件對能源和水供求影響服務系統,為用戶提供生產、調度和降低損耗的氣象服務。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普查,建立氣候資源資料庫,提供資源開發利用氣象條件預報服務以及風電場氣象保障服務。
—— 發展大城市氣象服務。建立和完善大城市突發氣象災害的各類應急預案。提高城市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時效性和覆蓋率,充分利用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中的各種手段,尤其是氣象預警信息手機小區廣播系統,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遞到每個市民手中。建立城市氣象服務系統,重點開展針對城市渾濁島、熱島、幹島、溼島和雨島效應的城市氣象服務。開展城市規劃建設氣候可行性論證,科學確定不同城市的氣象災害防禦設防標準,根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合理規劃城市防臺、防洪排水管道,大型工程建築防風抗災能力標準建設,對現行規劃、建築設計、人居環境等涉及氣象參數的標準進行修訂完善。
—— 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氣象服務。提高農村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時效性和覆蓋率,利用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尤其是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衛星數字語音廣播系統,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遞到每個農民手中。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和農林病蟲害氣象服務。開展作物產量氣象評價和預報服務。開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種植業與養殖業等專業化氣象服務。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氣象諮詢服務。加強水體、耕地、草地、林地等生態系統監測評估。積極推進興農網建設,不斷擴大為新農村服務的領域。
5.建設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平臺
—— 建立和完善公共氣象服務基礎信息收集系統。強化公共氣象服務所需的相關氣象常規觀測與非常規資料收集和整理,建設公共氣象服務資料庫。建立和完善氣象災情信息收集上報系統,提高氣象災害信息收集和分析處理能力,建立國家、省、地、縣四級氣象災害資料庫,開發氣象服務綜合產品信息庫,建立服務產品交換和共享機制及流程。開發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共享平臺,實現國家、省、地、縣之間的信息共享,開發為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象服務提供支持的社會經濟資料庫,開發用戶信息資料庫。
—— 建設公共氣象服務產品製作平臺。建立基於GIS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製作平臺,實現地理信息和社會經濟信息與氣象信息融合、服務產品顯示與綜合集成、統計分析檢索、數據挖掘、服務產品生成功能以及輔助決策支持等功能。
—— 完善服務產品製作規範和氣象服務指標體系。建立源信息接收質量規範、服務產品文件結構和命名規範、服務產品數據規範、服務產品圖標規範、服務產品用語規範、服務產品製作流程規範和服務產品傳遞程序、時間規範等。建立健全農業、水利、航空、林業、國土資源、交通、環保、公共衛生、旅遊、保險、能源、電力、倉儲、物流、鹽業等專業氣象指標。
—— 建立公共氣象服務響應與反饋機制。開展定期氣象服務需求分析,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各級政府、公眾和專業用戶的潛在需求。在明確評估重點行業基礎上,制定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案,採用多種方法定期評估氣象服務效益,逐步發展建立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系統。與社會中介機構聯合,定期開展公眾滿意度調查,加強對用戶反饋信息收集,根據用戶反饋改進氣象服務。建立用戶定期培訓機制,通過培訓幫助用戶學會正確使用服務產品。加強重大過程服務總結和氣象服務質量考核工作。
6.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建立完善各種手段綜合運用、覆蓋城鄉社區、立體化的信息發布渠道,做到「土洋結合、群專並舉、多管齊下、迅速高效」,實現氣象預警信息「進社區、進農村、進企事業、進學校」。
—— 建設氣象預警信息衛星數字語音廣播系統。利用衛星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技術,建立覆蓋全國及相關海區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衛星數字語音廣播系統(China Weather Radio),實現自動播報語音和報警功能。逐步擴展基於DAB的應急響應信息發布功能。
—— 建設氣象預警信息手機小區廣播發布系統。開展基於GIS的氣象預警信息分區群發與綜合管理平臺的開發,建立氣象預警信息面向手機用戶的廣播發布系統,實現氣象預警信息對指定區域所有手機用戶的實時傳播。
—— 建設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門戶網站。建設服務產品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時效性強、連續滾動、多媒體化的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門戶網站。統一公共氣象服務信息網絡發布出口,保證信息發布的權威性。
—— 加快中國氣象頻道落地和節目插播工作。加強與廣電部門的協商與合作,實現中國氣象頻道在各地有線與無線電視網絡中的開放播出,擴大中國氣象頻道的公眾覆蓋面。建立和完善廣播電視氣象節目定時播發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即時插播制度。提高中國氣象頻道及各級各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質量,豐富節目內容,全天候提供權威、實用、細分的各類氣象服務信息。
—— 完善其他發布渠道。繼續加強手機簡訊、電話、農村有線廣播前端接收機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廣場等人員密集場所逐步設立氣象電子顯示屏。繼續發揮海洋短波氣象廣播電臺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公共媒體、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發布資源(公共電臺和電視臺、樓宇電視、公交移動電視、宣傳車、電子顯示屏等)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7.加強氣象服務機構建設
—— 組建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機構。以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為基礎,整合國家級網絡公眾氣象服務及面向專業用戶的專業氣象服務等氣象服務資源,組建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承擔國家級公共氣象服務任務。
—— 組建省級公共氣象服務機構。各省(區、市)氣象局在整合本單位影視、網絡公眾氣象服務等氣象服務資源基礎上,組建專門公共氣象服務機構,承擔省級公共氣象服務任務。
—— 加強決策氣象服務的能力建設。中國氣象局決策氣象服務機構和省級決策氣象服務機構以各業務部門為基礎,以「小實體、大網絡」方式運作,建立健全協調配合、聯動的高效運行機制,明確各單位相應職責,決策氣象服務機構組成單位需設立專門決策氣象服務崗位。各級決策氣象服務機構要充分發揮各組成單位的積極性,不斷增強決策氣象服務的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