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洪水將圍堤內的房屋衝毀。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鄭國光在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上介紹說,3月初,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等地區出現1951年以來的最強降雪,之後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北部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夏旱。受持續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影響,淮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華南地區在春夏之交持續暴雨洪澇之後又連續30多天高溫少雨。川渝地區近兩年相繼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高溫乾旱和最強降雨後,又出現高溫乾旱。
颱風方面,今年以來極為罕見地出現了前期颱風生成少和登陸少的情況,整個7月沒有颱風登陸,8月初「帕布」和「蝴蝶」等颱風又相繼在華南沿海登陸並影響中國。鄭國光表示,颱風登陸異常、移動路徑複雜多變,使中國颱風災害脆弱區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的壓力。
強對流天氣方面,入夏以來重慶、濟南、武漢、鄭州、西安、烏魯木齊及北京、上海等地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突發的強降雨、雷擊、冰雹、龍捲風等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城鄉生產生活秩序帶來嚴重影響。前8個月,全國因雷擊災害共造成637人死亡,明顯多於此前3年同期人數。
此外,今年以來中國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大風、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和農業病蟲害等氣象災害,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導致霧、霾、酸雨、藍藻等環境災害加重,影響加大。
鄭國光表示,今後將加快建設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災害服務體系,完善災害天氣預警發布系統,大力普及氣象災害避險防禦知識,進一步提高中國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意見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颱風、暴雨(雪)、雷電、乾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範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我國將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減災對策研究
記者日前從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上了解到,中國氣象局將在「十一五」期間加強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和減災對策研究。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由11種增至14種
記者19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目前,由中國氣象局統一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由此前的11種增至14種。
中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超千億元
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19日召開的貫徹實施《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電視電話會議上說,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超過千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3%-6%,造成糧食減產100億公斤-200億公斤,人員傷亡數千人。
中國氣象局局長:落實國辦精神 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7月17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國辦49號文件)電視電話會議。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會上要求各級氣象部門要把學習和貫徹國辦49號文件作為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