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全球變暖加大中國防禦氣象災害壓力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資料圖片:洪水將圍堤內的房屋衝毀。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鄭國光在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上介紹說,3月初,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等地區出現1951年以來的最強降雪,之後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北部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夏旱。受持續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影響,淮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華南地區在春夏之交持續暴雨洪澇之後又連續30多天高溫少雨。川渝地區近兩年相繼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高溫乾旱和最強降雨後,又出現高溫乾旱。

颱風方面,今年以來極為罕見地出現了前期颱風生成少和登陸少的情況,整個7月沒有颱風登陸,8月初「帕布」和「蝴蝶」等颱風又相繼在華南沿海登陸並影響中國。鄭國光表示,颱風登陸異常、移動路徑複雜多變,使中國颱風災害脆弱區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的壓力。

強對流天氣方面,入夏以來重慶、濟南、武漢、鄭州、西安、烏魯木齊及北京、上海等地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突發的強降雨、雷擊、冰雹、龍捲風等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城鄉生產生活秩序帶來嚴重影響。前8個月,全國因雷擊災害共造成637人死亡,明顯多於此前3年同期人數。

此外,今年以來中國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大風、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和農業病蟲害等氣象災害,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導致霧、霾、酸雨、藍藻等環境災害加重,影響加大。

鄭國光表示,今後將加快建設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災害服務體系,完善災害天氣預警發布系統,大力普及氣象災害避險防禦知識,進一步提高中國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意見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颱風、暴雨(雪)、雷電、乾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範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我國將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減災對策研究

記者日前從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上了解到,中國氣象局將在「十一五」期間加強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和減災對策研究。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由11種增至14種

記者19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目前,由中國氣象局統一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由此前的11種增至14種。

中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超千億元

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19日召開的貫徹實施《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電視電話會議上說,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超過千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3%-6%,造成糧食減產100億公斤-200億公斤,人員傷亡數千人。

中國氣象局局長:落實國辦精神   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7月17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國辦49號文件)電視電話會議。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會上要求各級氣象部門要把學習和貫徹國辦49號文件作為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好。

相關焦點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求是》文章:氣象災害如何防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新形勢下,不斷提高我國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災多災重的複雜形勢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呈多發重發趨勢。
  • 中國氣象局:今年汛期中國氣溫、降水明顯異常
    中國氣象局:今年汛期中國氣溫、降水明顯異常 2008年05月06日 19: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北京五月六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六日在二00八年汛期氣象服務電視電話動員會上強調,今年中國氣候條件不確定性很大,防汛抗旱工作面臨很大壓力。
  • 氣象局局長:我國氣候變暖幅度是全球兩倍
    3月22日,位於江蘇南京的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迎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昨日發表了題為《科學認知氣候關注氣候安全》的致辭。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局擁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國家級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廣東的氣候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防禦氣象災害已成為區域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是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
  • 市氣象局:聯合多部門開展「4.27」龍捲風災害重訪及氣象災害防禦...
    近日,湖南省嶽陽市氣象局、市科協、湘陰縣科協、湘陰縣靜河鎮人民政府聯合赴湘陰縣靜河鎮龍潭寺村、汨羅市神鼎山鎮蘭溪村與關山村開展1983年「4.27」龍捲風重災路線重訪及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讓氣象科學更加深入惠及公眾。
  • 中國氣象局黨組進一步部署颱風防禦工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 賈靜淅 實習記者葉奕宏報導 8月8日,中央氣象臺將颱風「利奇馬」預警提升至橙色,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颱風)三級應急響應。中國氣象局黨組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抓好當前颱風防禦氣象服務工作,領導班子靠前指揮,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上下聯動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氣象服務的成效檢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  當日上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一行到中央氣象臺了解颱風發展趨勢,指導預報服務工作。
  • 中國氣象局關於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意見
    氣發[2007]477號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國務院3號文件和國辦49號文件精神,認真總結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的需求,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
  • 實踐探索:地質災害防範 因地制宜 於基層見真功-中國氣象局政府...
    華南入汛偏早、南方強降雨頻繁、部分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這個汛期,地質災害防範形勢不容樂觀。5月12日,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印發通知,共同部署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為由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有效防範尤需拉緊部門合作之手。
  • 英國氣象局:全球仍在變暖 但速度放緩
    全球變暖威脅海冰英國氣象局(UK Meteorological Office)科學家表示,人類活動致全球變暖的證據在過去一年裡變得「更充足」了。在於今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英國氣象局利用9個指標的最新數據告訴人們,全球氣溫在過去10年裡出現了上升。這9個指標包括海冰與積雪的不斷減少、大氣溼度的不斷加大。聯合國(UN)氣候變化談判將於下周在墨西哥坎昆拉開帷幕。英國氣象局是全球領先氣候研究中心之一。該局資深科學家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從各種指標的觀測結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溫。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分虧缺、農業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波動性加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農業氣象災害、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都呈加劇趨勢。若多種災害同時發生或連片發生,將造成糧食生產能力嚴重降低、減產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同時,氣候變化增加了土壤水分、有機質和氮的流失量,加速了土壤退化和侵蝕,削弱了農業生態系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分虧缺、農業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波動性加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農業氣象災害、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都呈加劇趨勢。若多種災害同時發生或連片發生,將造成糧食生產能力嚴重降低、減產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同時,氣候變化增加了土壤水分、有機質和氮的流失量,加速了土壤退化和侵蝕,削弱了農業生態系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 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三級應急響應
    央廣網北京12月27日消息(記者陳銳海)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冬以來最強寒潮天氣將於12月28日至31日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27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冬首個寒潮黃色預警。當日9時,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三級應急響應,各地氣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入相應應急響應狀態。
  • 中國氣象局談雲南丘北縣兒童被雷擊事件:氣象部門將加強科普
    中國氣象局談雲南丘北縣兒童被雷擊事件:氣象部門將加強科普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8-08-02 16:11 來源
  • 氣象局:2010年是本世紀以來中國氣候最異常一年
    西南地區特大乾旱、暴雨頻襲華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見降水、強降水引發舟曲泥石流……我國去年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為本世紀以來之最。是什麼導致我國天氣氣候如此異常?今年春運期間,極端天氣會再度來襲嗎?請看氣象部門專家解讀。  1月1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0年中國氣候公報》。
  • 中國氣象局專題研討桂黔滇氣象現代化建設
    12月16日,中國氣象局在雲南昆明召開專題研討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精神,研討桂黔滇地區氣象現代化和「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中國氣象局總工程師黎健出席會議。廣西、貴州、雲南三省(自治區)氣象局及6個地(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 北京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五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履行氣象災害防禦職責,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安全社區建設和網格化管理體系,確定人員與氣象主管機構和應急管理等部門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 水利部水文司一行赴中國氣象局調研
    12月10日,水利部水文司和水文情報預報中心一行來中國氣象局就防災減災工作調研,詳細了解氣象現代化建設及氣象事業發展情況。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會見水利部水文司一行。劉雅鳴肯定氣象、水利兩部門長期以來在信息共享、會商研判、降水預報等領域的合作。
  • 國家測繪局中國氣象局啟動地理氣象信息共建共享
    為促進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加快氣象觀測數據在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中的有效利用,7月24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與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籤署 《關於加強地理氣象信息數據資源共享與技術合作協議書》(如圖)。這標誌著基礎地理信息與氣象信息實現了更緊密的有機結合,能為公眾提供更加準確精細的氣象服務。
  • 中國氣象局出臺青藏高原冰凍圈與生態觀測站網布局方案
    中國日報1月12日電(記者 李弘揚)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青藏高原冰凍圈與生態觀測站網布局設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加強青藏高原冰凍圈和生態系統觀測站網布局的統籌規劃,加快推進青藏高原地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重大工程提供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