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2020-12-06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預  防

  第三章 預報預警與應急處置

  第四章 隱患治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城市正常運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預報預警、應急處置和隱患治理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造成人身財產、社會功能、生態環境等損害的事件。

  第三條 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順應自然的理念,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構建預防科學、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應對快速、治理有效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第四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健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五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履行氣象災害防禦職責,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安全社區建設和網格化管理體系,確定人員與氣象主管機構和應急管理等部門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六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預警信息傳遞、應急演練、應急聯絡和災情調查等工作。

  第七條 本市鼓勵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氣象災害防禦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技水平。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技術標準體系,指導和規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八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與周邊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協作機制,推進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政策措施和技術標準的協調一致,統籌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布局,開展氣象災害防禦業務合作和科學技術研究,提升氣象災害聯防聯治水平。

  第九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和救助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增強防災避險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主動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做好應急準備,依法服從有關部門的指揮,開展自救互救;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災情調查工作。

  第十一條 本市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等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應急演練、災情收集、災害救援等氣象災害防禦活動。

  第十二條 本市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氣象災害防禦信息、技術等市場服務,氣象主管機構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

  本市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開發氣象災害保險產品,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購買氣象災害保險。

第二章 預 防

  第十三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制度,加強對氣象災害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氣象主管機構負責組織編制氣象災害信息共享目錄,建立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臺;發展改革、教育、經濟信息化、公安、規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農業農村、水務、文化旅遊、應急管理、園林綠化等部門以及鐵路、公路、民航、通信、電力等單位負責提供水旱災害、城鄉積澇、地質災害、環境汙染、交通監控、電網故障、森林火險、農業災害等與氣象災害有關的信息。

  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臺的信息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

  第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每五年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普查,進行風險評估。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並向社會公布。

  第十五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及發展改革、應急管理、規劃自然資源、交通、水務等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防災減災救災規劃,結合本地區氣象災害普查和風險評估情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確定中長期防禦措施。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由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實施。

  第十六條 編制城鄉規劃時,組織編制機關應當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統籌考慮氣候的適宜性、影響性、風險性,科學確定和調整規劃內容,並就城鄉空間布局、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徵求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

  氣象災害易發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需要納入城鄉規劃中的禁止建設區域或者限制建設區域。

  第十七條 有關部門在組織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遊開發建設等規劃時,應當結合本市氣象災害的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科學確定規劃內容,依法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並徵求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

  第十八條 項目建設單位在組織國家和本市重點建設項目論證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審批部門應當統籌考慮氣候的適宜性、影響性、風險性,並徵求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

  需要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的重點建設項目的具體範圍,由市氣象主管機構會同發展改革、規劃自然資源等部門確定並公布。

  第十九條 在制定供水、排水、供熱、燃氣、道路、橋梁、軌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其他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工程建設標準和技術規範時,制定部門應當充分考慮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依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劃分情況,設定氣象災害設防標準,提高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防禦水平。

  第二十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本地區氣象災害的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組織制定本地區和本行業相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依法向社會公布,並按照應急預案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相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應當納入本級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

  第二十一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配合所在地人民政府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和培訓。

  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供油、交通、通信、危險化學品、有線電視網絡等重要設施和車站、機場、景區、商場、學校、醫院、社會福利機構等公共場所以及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特點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日常檢查制度,明確責任人,及時消除隱患,保障運營安全。

  第二十二條 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為國家和本市舉辦的重大活動提供氣象服務保障,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對重大活動造成的影響。

  第二十三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負有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其他應急救援人員開展培訓,提高應對氣象災害的決策和處置能力。

  市氣象主管機構負責組織編制氣象災害防禦科普資料,並會同市教育、公安、人力社保、住房城鄉建設、交通、文化旅遊等部門制定氣象災害防禦指南。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開展氣象災害防禦指南的教育培訓。

  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等媒體和公共運輸工具運營管理單位應當開展氣象災害防禦公益宣傳。

第三章 預報預警與應急處置

  第二十四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災害應對納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信息網絡;在氣象災害易發區、人口密集區、農產品生產區等區域,增加自動觀測等設備設施,建設氣象災害實時和實景監測系統。

  第二十五條 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數值天氣預報的開發應用,完善氣象災害分區預報預警方法,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的準確率和時效性。

  第二十六條 市和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機構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的職責、程序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

  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第二十七條 市和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網際網路等媒體和公共運輸工具運營管理單位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機制。

  有關媒體和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準確播發或者刊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緊急情況下,廣播、電視、電信、網際網路等媒體應當採取滾動字幕、加掛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中斷正常播出、發送手機簡訊等方式迅速播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有關防禦知識。

  第二十八條 車站、機場、景區、商場、學校、醫院、社會福利機構等公共場所以及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通過電子顯示裝置、有線廣播等方式向公眾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並及時更新。

  第二十九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完善農村地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建設,通過網際網路、手機客戶端、手機簡訊、有線廣播、高音喇叭和手搖報警器等方式,及時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第三十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應急預案啟動標準,及時啟動相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並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應急處置工作。

  規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城市管理、交通、應急管理、農業農村、園林綠化等部門應當根據應急處置工作需要,與氣象主管機構進行會商。

  第三十一條 教育、公安、規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水務、園林綠化等部門根據相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可以採取臨時交通管制、限制生產經營單位用水和用氣、企業事業單位停工停課、社會單位錯峰上下班等應急處置措施。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相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單位及時開放辦公樓、體育場館、學校、商場、賓館、飯店、公園等場所用於應急避險。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災減災救災要求和相關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應急避險場所建設、維護和使用方案,並與本級應急預案相銜接,加強對公民應急避險的宣傳和指導。

  第三十二條 本市建立健全與國家有關部門,駐京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周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加強統一指揮,統籌應急資源,保障氣象災害應急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

  第三十三條 大型群眾性活動的主辦者或者承辦者應當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安全風險預測或者安全風險評估,主動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並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調整活動方案,確保活動安全。

  公安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可以要求大型群眾性活動的主辦者或者承辦者調整活動方案。主辦者或者承辦者應當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調整活動方案或者採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

  第三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應急管理、水務、科技等部門開展情景模擬研究,對重特大氣象災害發生風險和應急能力進行評估,完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急預案和隱患治理措施。

第四章 隱患治理

  第三十五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區氣象災害種類和特點,有重點地對氣象災害隱患進行排查,並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採取規劃、工程和技術等措施進行隱患治理,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發生重特大氣象災害的,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專項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治理氣象災害隱患,完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和應急預案。

  第三十六條 編制城鄉規劃時,組織編制機關應當結合土地利用規劃,統籌考慮城鄉地區綠化建設、河湖水系、道路系統和其他公共空間實際情況,完善通風廊道系統,增加空氣流動性,避免和減輕大霧、高溫等氣象災害造成的危害。

  市規劃自然資源部門應當會同氣象主管機構、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制定通風廊道技術規範和管理辦法。

  第三十七條 水務部門應當利用天然湖泊和人工湖、地下蓄水池、透水地面、透水管道、滲水井等設施,有效調蓄雨水,減少地表徑流。

  水務部門應當會同政府有關部門統一規劃建設公共排水管網及其配套設施,做到雨汙分流,並與道路規劃建設相協調。

  第三十八條 排水設施運營單位應當加強排水管網和防澇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做好排水管網和防澇設施的日常檢查與維護,保持排水通暢;在立交橋、低洼路段等易澇點設置警示標識,定期進行巡查並根據實際需要增加蓄水、排水設施,避免和減輕暴雨災害造成的損失。

  第三十九條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和技術標準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和鼓勵已建成的工程項目補建雨水收集利用設施,並在農村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

  第四十條 建築物、構築物、戶外廣告牌、玻璃幕牆、樹木的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定期開展防風避險巡查,設置必要的警示標識,採取措施及時消除擱置物、懸掛物脫落、墜落和樹木折斷等安全隱患,避免和減輕大風災害造成的危害。

  第四十一條 園林綠化、水務等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綠地和水體面積、保護河湖、恢復溼地等措施,避免和減輕高溫災害造成的影響。

  第四十二條 農業農村、園林綠化等部門應當引導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多發地區的農民,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種植業結構,加強設施農業保溫措施,避免和減輕低溫、寒潮災害造成的損失。

  第四十三條 建築物、構築物、場所和設施應當安裝符合國家和本市有關標準的防雷裝置。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對投入使用的防雷裝置進行日常維護,並按照有關技術標準進行安全檢測。

  第四十四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研究和資金投入,合理利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開展增雨雪、防雹、消雨等工作,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氣象主管機構和政府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本市行政問責辦法追究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提供氣象災害信息資源的;

  (二)未按照規定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的;

  (三)未按照規定製定氣象災害防禦指南的;

  (四)未按照規定製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或者未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的;

  (五)未按照規定製作、發布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或者在製作、發布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過程中存在重大過失的;

  (六)未按照規定採取應急處置措施的;

  (七)未按照規定履行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治理職責的;

  (八)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涉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三十五條規定,導致發生重大、特別重大氣象災害或者氣象災害危害擴大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的規定對有關單位進行處罰。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單位或者個人違反規定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由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5萬元以下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未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致使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的擱置物、懸掛物脫落、墜落或者樹木折斷,造成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九條 本條例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相關焦點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國務院第570號令)、《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9-2020年)》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工作的有關要求,並與《廣東省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相銜接,特制定《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 氣象災害防禦
    乾旱指標等級劃分,以國家標準《氣象乾旱等級》(GB/T 20481—2006)中的綜合氣象乾旱指數為標準。雷電預警信號雷電預警信號分三級,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冰雹預警信號冰雹預警信號分二級,分別以橙色、紅色表示。霜凍預警信號霜凍預警信號分三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表示。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通過《規劃》實施,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  《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江蘇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法規,並與《國家綜合減災規劃》、《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9-2020年)》等相銜接,規劃期為2018-2025年。
  • 中國氣象局:全球變暖加大中國防禦氣象災害壓力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 市氣象局:聯合多部門開展「4.27」龍捲風災害重訪及氣象災害防禦...
    近日,湖南省嶽陽市氣象局、市科協、湘陰縣科協、湘陰縣靜河鎮人民政府聯合赴湘陰縣靜河鎮龍潭寺村、汨羅市神鼎山鎮蘭溪村與關山村開展1983年「4.27」龍捲風重災路線重訪及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讓氣象科學更加深入惠及公眾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求是》文章:氣象災害如何防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新形勢下,不斷提高我國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災多災重的複雜形勢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呈多發重發趨勢。
  • 徐圩鄉洪澇災害防禦預案
    鄉防指下設辦公室、工程技術組、宣傳保衛組、後勤保障組和轉移安置組等「四組一室」,以及各村(社區)級洪澇災害防禦指揮所。鄉、村組建洪澇災害防禦搶險應急隊伍,由鄉、村防指統一指揮調度。鄉洪澇災害防禦指揮部與鄉防汛抗旱指揮部聯合辦公,由鄉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領導和組織全鄉洪澇災害防禦工作。
  • 《廣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定》4月1日起實施 新停課停工規定一覽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近日正式印發了《廣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4月1日起施行。《規定》對學校停課、延遲放學、複課以及勞動者保護事項進行了細化補充。明確規定,颱風或暴雨預警信號生效期間,除必需在崗的工作人員外,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情況安排工作人員推遲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
  • 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玫珏 實習記者劉若馨 通訊員陳志雄報導 2018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也是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後召開的首次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  目前,國家機構改革及各部門機構人員陸續調整到位,中國氣象局主動對接、了解需求,繼續發揮好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制度的作用。各成員單位已明確聯絡員及聯繫方式,將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 龍門縣地質災害氣象風險三級預警
    龍門縣地質災害氣象風險三級預警 2020-06-02 02: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中國氣象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規定,制定本預案。
  • 高考地理必備知識點:氣象災害
    1.氣象災害: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  主要類型:颱風、暴雨、洪澇、乾旱、寒潮。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減災措施:加強颱風的監測和預報,發布颱風預報或警報。  探測手段:氣象衛星。  技巧2:暴雨洪澇:連續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  主要發生地:⑴我國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均會出現暴雨。主要出現在南方和東部地區。  ⑵亞洲是每年全球洪水發生最多的地區。
  • 氣象的服務提升有助於農業行業發展
    著力在加強氣象能力建設和搞好服務上下功夫,是我們做好新時期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支持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開展,大力構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全市氣象為農服務能力逐年提高。
  • 晨馭科技‖MCNet · 全分布式氣象災害指揮中心顯控系統解決方案
    除此以外,突發性強降雨、雷擊、冰雹、颶風、沙塵暴等,也都是我國較為頻繁的氣象災害,不僅對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甚至還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建立以防災、減災、救災為目的的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指揮中心 刻不容緩。
  • 剛剛,全市防禦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會商部署會舉行
    12月29日晚,全市防禦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會商部署會舉行。防禦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要高度重視寒潮天氣的防範應對,根據氣象預報,此次寒潮天氣過程來勢兇猛,影響範圍廣,降溫幅度大,將對我市農林牧漁、交通、電力、市政、供水等行業以及公眾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寒潮影響正值元旦假期,出行人員較多,交通運輸壓力較大。
  • 今夜熱帶低壓或登陸 廣東啟動氣象災害Ⅳ級應急響應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 記者從廣東省氣象部門了解到,7月2日8時,南海熱帶低壓的中心位於江門臺山偏南方向約
  • ——浙江氣象部門防禦7號颱風「蘇力」紀實
    抗擊「蘇力」築防線——浙江氣象部門防禦7號颱風「蘇力」紀實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3年07月17日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汪玲玲
  •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大震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項目子項三「地震應急...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大震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項目子項三「地震應急流動監測裝備」 品目 貨物/專用設備/專用儀器儀表/地震專用儀器 採購單位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2020年09月25日 17:33 獲取招標文件時間
  • 廣西洪澇災害致127萬餘人受災,氣象部門:強降雨系統減弱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受連日強降雨影響,廣西多地遭受洪澇災害,受災群眾數量持續增加。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6月10日從廣西應急管理廳了解到,截至6月9日18時,發生在廣西的洪澇災害已造成127.75萬人受災,已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9.58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8.3萬公頃;倒塌房屋546戶838間;直接經濟損失89.17億元人民幣。
  • 冬春蔬菜生產主要氣象災害與應對措施匯總!
    2 冬春氣象災害的特點 2.1種類多 影響蔬菜生產的氣象災害種類多,其中為害較大的主要有寒潮凍害 2.2範圍廣 氣象災害每年都會發生,無論是位於武漢北面的黃陂區、西面的蔡甸區、南面的江夏區,還是東面的新洲區,都有發生氣象災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