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轄市、區人民政府,市各相關部門和單位:
《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11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2018-2025年)
2018年11月
目 錄
前 言……………………………………………………………(5)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進展和面臨的形勢……………………(5)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進展…………………………………(6)
(二)氣象災害防禦面臨的形勢………………………………(8)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0)
二、氣象災害防禦指導思想和目標 …………………………(11)
(一)指導思想 ………………………………………………(11)
(二)發展理念 ………………………………………………(11)
(三)規劃目標 ………………………………………………(12)
三、主要氣象災害及風險區劃 ………………………………(13)
(一)主要氣象災害及影響 …………………………………(13)
(二)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22)
四、氣象災害防禦重點 ………………………………………(31)
(一)城市 ……………………………………………………(32)
(二)農村 ……………………………………………………(32)
(三)江河湖庫 ………………………………………………(32)
(四)重要交通幹線與輸變電線路沿線 ……………………(33)
五、氣象災害防禦的主要任務 ………………………………(34)
(一)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34)
(二)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36)
(三)提高氣象災害即時應對能力 …………………………(37)
(四)提升氣象對生態安全的保障能力 ……………………(39)
六、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工程 …………………………………(40)
(一)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與信息共享系統工程 ……………(40)
(二)氣象災害智能預報與氣象服務保障系統工程 ………(42)
(三)突發事件預警發布與氣象應急服務保障工程 ………(44)
七、氣象災害防禦的保障措施 ………………………………(45)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領導 …………………………(45)
(二)完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 ………………………………(45)
(三)加大氣象災害防禦科技創新力度 ……………………(45)
(四)強化氣象災害防禦人才隊伍建設 ……………………(46)
附圖:常州市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集 ………………………(47)
?
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前 言
常州市地處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同時氣象災害種類較多、出現頻率較高、影響範圍較廣。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各類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越來越重。每年颱風、暴雨、暴雪、大風、高溫、乾旱、雷暴、強對流、低溫冰凍、霧霾等氣象災害以及洪澇、城市積澇、農業病蟲害等次生衍生災害時有發生。
氣象災害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加強氣象災害防禦是事關全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人民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是重要的基礎性公益事業,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編制《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進一步加強全市氣象災害的科學預測和預防,指導市縣各級人民政府實施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禦,強化防災減災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最大限度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都具有重要意義。《規劃》是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設施建設以及城鄉規劃、重點項目建設的重要依據,也是全社會防災減災的科學指南。通過《規劃》實施,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
《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江蘇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法規,並與《國家綜合減災規劃》、《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9-2020年)》等相銜接,規劃期為2018-2025年。本《規劃》由常州市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具體組織實施。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進展和面臨的形勢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進展
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防禦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以人為本、關注公共安全和民生的防災減災理念日益堅定,科學防災、綜合減災的防災減災思路日益強化,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氣象災害防禦效益十分顯著。
1. 氣象災害防禦體系逐步建立
市政府印發《常州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通知》,修訂市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溧陽市、金壇區政府修訂縣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全市6個轄市(區)人民政府、60個鄉鎮(街道)、35個市氣象災害應急聯動單位明確了氣象災害防禦分管領導和聯絡員,全市983個村(社區)的1000餘名氣象信息員納入常州基層信息員管理平臺,初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新格局。市氣象局配備氣象災害應急指揮車,建成移動氣象臺,組建氣象應急救援隊伍,發揮市氣象災害防禦辦公室職能,及時動態更新氣象災害預警決策責任人,公布全市重點氣象災害防禦單位名單。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不斷增強,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及時啟動颱風、暴雨、高溫、低溫雨雪冰凍等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市應急、公安、民政、民防、氣象和地震六部門合作建立全省首個多部門參與的防災減災合作新機制,共建設302個社區(村)綜合防災減災工作站;氣象、民政聯合開展社區(村)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全市共有33個社區(單位)通過了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
2. 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逐步增強
全市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網布局進一步優化,建成由76個氣象站點組成的間隔7.5千米的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網,金壇區氣象預警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建成「風雲三號」、「風雲四號」衛星接收站,完成全市國家級氣象站雙套新型站、雙套能見度和降水現象儀建設,建成4個特色農業小氣候觀測站、3個生態旅遊氣象站,建成氣溶膠濃度和反應性氣體監測系統。地面綜合氣象探測業務質量達到99.9%以上,新一代天氣雷達各項業務指標均位於全省前列。氣象信息網絡進行標準化升級改造,氣象資料傳輸網絡帶寬省-市由10M提升到20M,市-縣由2M提升到100M,搭建了伺服器虛擬化系統和相關監控保障系統。建成常州市鄉鎮精細化預報系統,開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水平及重大氣象災害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達88.6%,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達70%左右,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時間平均提前20分鐘以上,城鎮氣象預報可用時長5天。
3. 氣象災害預警發布能力逐步提高
常州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掛牌成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一鍵式發布平臺投入業務運行,接入民政、環保、農委、國土、地震、氣象等政府主要預警發布單位的信息,暢通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市民防局與氣象局建立全市人民防空警報融入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機制。市政府印發《關於落實「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的通知》,部署建立健全「鄉鎮-村-村民小組-戶-人、街道-社區-居民小區-戶-人、氣象災害重點防禦單位-人」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機制、反饋機制和監督機制。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及時準確,出色應對2016年梅汛期持續性強降水、2017年突破歷史極值高溫天氣、2018年年初連續3次強降雪天氣過程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進一步拓寬,申請開通「常州預警發布」微信服務號,公布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氣象官方微博粉絲數、氣象官方微信被關注人數持續增長,2017年高溫紅色預警信號通過三大通信運營商全網發布,全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84%。
(二)氣象災害防禦面臨的形勢
1. 氣象災害突發頻發重發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了新挑戰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災害性天氣突發頻發重發,城鄉氣象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大,呈現出脆弱性、連鎖性和高影響等特徵。強颱風、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澇、龍捲冰雹等強對流、持續性高溫熱浪、極端低溫、特大雪災和冰凍等災害出現的可能性增大。受汙染物排放、城市建設、汽車保有量增加等影響,大氣氣溶膠含量增加,霧霾、酸雨、光化學煙霧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強趨勢,氣象災害防禦面臨新的挑戰。
2. 「強富美高」新常州建設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對氣象災害防禦的針對性、及時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學防災、依法防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大程度地減輕防災的經濟成本和社會負擔,成為氣象災害防禦亟待解決的問題。
3. 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了新任務
近年來常州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安全運行和人民安康福祉構成更加嚴重的威脅。氣象災害對農業、林業、水利、漁業、環境、能源、建設、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行業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國民經濟關鍵行業以及城市安全氣象災害防禦任務重、責任大。
4. 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為氣象災害防禦帶來新機遇
信息化及其相關的雲計算、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飛速發展,為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科技水平提供了新的機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應主動適應新技術的發展,加快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各個部門和單位間的密切合作,創新工作方式及流程,提高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能力有待提升
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和自動化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江湖水面氣象監測存在盲區,天氣現象自動觀測能力明顯不足,垂直觀測系統需要加強建設,監測手段還需更加豐富,綜合、立體、自動化的觀測系統尚待進一步完善。
2. 氣象災害預警水平與災害防禦需要仍有差距
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水平還有待提高,突發氣象災害臨近預警時效和精細化程度有限,氣象衍生災害預報預警能力不足,與氣象災害防禦需要仍有差距,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體系需要完善。
3. 氣象災害信息發布能力有待提高
氣象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氣象災害信息發布能力與國內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及信息資源的整合不足。氣象服務信息還未能完全覆蓋全市部分偏遠農村地區。
4. 氣象災害防禦綜合協調機制尚不健全
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的機制還不夠健全。對城鄉規劃和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尚未開展。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體系有待完善。
5. 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仍需進一步加強
氣象防災減災公眾科普宣傳教育程度有待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和防災知識還比較欠缺,科普宣傳中需要將專業的、深奧的氣象知識具體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使之更易為普通百姓所接受。
二、氣象災害防禦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損失、保障社會穩定為主要目標,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地區、各部門的聯防作用,充分利用全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抗災,著力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服務、應急處置工作,全面提高氣象災害綜合防禦能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強富美高」的新常州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
(二)發展理念
1. 以人為本,趨利避害
堅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完善災害防禦與緊急救助機制,著力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探求減輕氣象次生災害的有效途徑,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普及教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 預防為主,防抗結合
立足於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實行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深入研究探索氣象災害發生的機理,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探索減輕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有效途徑,加強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發揮各種防災減災工程的整體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3.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實行「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採取因地制宜的防禦措施,按輕重緩急推進區域防禦,合理配置各種減災資源,優先安排氣象災害防禦基礎性工程,加強重大氣象災害易發區的綜合治理,做到近期與長期結合、局部與整體兼顧,不斷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4. 依法防災,科學應對
遵循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劃,完善防災救災方案,依法組織實施,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禦、救援的應急管理組織體制,提高防災減災綜合能力。依託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防災減災科學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提高防災減災科技水平。
(三)規劃目標
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和「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評估及信息發布能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氣象預警信息基本實現公眾全覆蓋,有效解決預警發布「最後一公裡」問題。建成布局科學、技術先進、功能完善、自動化程度高、運行可靠的氣象災害綜合觀測系統,垂直觀測、專業觀測與新型探測設備應用水平明顯提高。建立較為完善的「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系統,氣候預測客觀化和評估定量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0%以上,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達80%以上,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時間提前30分鐘以上,全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8%以上。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意識和知識水平顯著提高,各種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明顯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明顯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明顯降低。
三、主要氣象災害及風險區劃
(一)主要氣象災害及影響
根據氣象歷史資料統計,常州市發生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暴雨、颱風、雷暴、冰雹、暴雪、大風、高溫、低溫、霧霾、乾旱、連陰雨等11種。
1. 暴雨災害
暴雨易引發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引起河水泛濫、決堤,造成城市內澇、積水等,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及交通運輸造成嚴重影響。日降水量≥50mm即為暴雨日,日降水量≥100mm即為大暴雨日,常州市年均暴雨日數3.1天,年均大暴雨日數0.4天,暴雨主要出現在春、夏、秋三季,集中在6-9月,尤其6-7月的梅汛期暴雨極易造成洪澇、城市內澇災害。歷史上,1952年、1957年、1970年、1980年、1991年、1994年、1998年、2003年、2007年、2011年、2015年、2016年等年份常州均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例如,1991年梅汛期,常州出現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暴雨日達9天,其中有4天為大暴雨日,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共造成16人死亡,倒塌房屋1萬餘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2億元。2015年、2016年分別受到梅汛期內幾次持續強降水的影響,常州市連續2年受災嚴重,其中2015年暴雨日8天,大暴雨日3天,強降雨導致直接經濟損失約31億元;2016年暴雨日12天,大暴雨日2天,直接經濟損失約33億元。
2. 颱風災害
颱風是指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生成的氣旋性渦旋,颱風登陸或近海移動時伴隨大風、巨浪、暴雨、風暴潮等,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較強的破壞力。影響常州的颱風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7-9月是高峰期,平均每年約0.5個,最多的年份可達3個(1989年),多數持續影響時間1~3天。歷史上,影響常州較嚴重的颱風有7708號(寶佩)、9015號(埃布爾)、9219號(泰德)、9711號(溫妮)、0108號(桃芝)、0509號(麥莎)、0515號(卡努)、0713(韋帕)、0716(羅莎)、0908號(莫拉克)、1210號(達維)、1211號(海葵)、1323號(菲特)、1614(莫蘭蒂)等。例如,1997年8月18-20日常州市受11號颱風和天文大潮共同影響,沿江出現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的高潮位,受災範圍達65個鄉鎮623個村,緊急轉移人口207人,全市共倒房1358間,死亡1人,受傷5人,農作物受災15943公頃,供電中斷17條次,損壞江港洲堤防8.7公裡,全市直接經濟損失2772.25萬元。2005年8月6-7日常州市受9號颱風「麥莎」影響,全市出現6~8級的大風,傍晚到夜裡出現9級大風,江湖水面陣風10級,常州國家基本站觀測到的極大風速為21.3 m/s,「麥莎」所帶來的大風暴雨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據統計全市受災150576人,死亡2人,受傷94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5億元。
3. 冰雹災害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引起的一種劇烈的氣象災害,它出現的範圍雖然較小,時間也比較短促,但來勢猛、強度大,並常常伴隨著雷雨大風、強降水、急劇降溫等天氣現象,冰雹損害農作物、車輛、建築物,甚至對人畜生命造成危害。常州冰雹災害發生較少,年平均雹日僅0.2天,通常多發生在夏季,一旦發生危害較大。歷史上,1953年、195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3年、1983年、1999年、2009年、2015年等年份常州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冰雹災害。例如,2009年6月4-5日,常州出現冰雹、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最大冰雹直徑23毫米,最大風速為17.9m/s(8級),受冰雹襲擊,全市葡萄、西瓜受災面積達476公頃。2015年4月28日20時前後我市自西北向東南出現冰雹、雷暴、短時強降水、8-9級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部分地區出現單體直徑達20毫米以上的大冰雹,受災區域主要集中在武進區和金壇區,據統計受災鄉鎮達20個,受災人口39732人,因災死亡1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75人,倒塌房屋15間,一般損壞房屋21870間,農作物受災面積8034.6公頃,其中農作物絕收面積1100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292萬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26060萬元。
4. 雷暴災害
雷暴是伴有強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現象,易引發火災,損害供電線路設備,甚至直接危害人畜生命,雷暴發生時往往伴隨暴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常州年平均雷暴日數為31.7天,多發生在夏季。近年來,隨著防雷安全設施的普及,雷災造成的損失有所減少。歷史上,1956年、1964年、1971年、1994年、1998年、2000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1年常州都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雷暴災害。例如,2006年7月4日,常州新北區受雷暴襲擊,化工園區某公司的甲醇儲罐遭雷擊起火,直接經濟損失約5萬元。2008年4月8日,受江淮氣旋影響,全市普降大雨,局部暴雨,並伴隨7-8級大風和強雷暴,常州最大的青魚養殖基地——洛陽鎮楊程禹漁業專業合作社的百畝魚塘遭到雷擊,3萬斤鮮魚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30餘萬元。
5. 暴雪災害
暴雪是強降雪天氣現象,危害工農業生產,影響交通運輸,日降雪量(融化成水)≥10mm即為暴雪。常州市年均降雪日數8.7天,年均結冰日數44.8天,暴雪災害多發生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間。歷史上,1977年、1980年、1984年、1993年、1994年、2008年、2011年、2016年、2018年等年份常州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暴雪災害。例如,2008年1月25日夜間-29日常州出現連續降雪天氣,累計雪量52.8毫米,最大積雪深度38釐米,創1952年有氣象數據以來的歷史紀錄,全市受災人口35萬人,轉移安置人口607人,倒塌房屋、廠棚165間,損壞房屋479間,農作物受災面積4472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6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07億元,導致交通事故735起,死亡3人,傷53人。2018年1月24-28日常州出現連續降雪天氣,累計雪量25.2毫米,最大積雪深度23釐米,全市共計231人受災,損壞房屋17間,直接經濟損失128.7萬元,園藝作物設施大小棚受損6080畝、畜禽棚舍受損55000平方米、漁業大棚受損2000平方米、農機機庫和車間坍塌受損面積15300平方米,城市公交共計停運376條線路,停運班次共4586車次,長途客運累計停運3779班次。
6. 大風災害
大風一般指8級(風速17.2-20.7m/s)及以上的風,大風影響江河水面交通運輸,造成農作物倒伏,甚至損毀建築物等。不同下墊面對大風災害的發生有著明顯的影響,沿江、沿湖地區風災發生概率明顯高於內陸地區。常州市大風災害幾乎每年均有發生,主要發生於春、夏二季,年平均大風日數4.4天。歷史上,1960年、1976年、1992年、1994年、2000年、2009年、2017年等年份常州出現了嚴重的大風災害。1994年5月11日和5月31日,常州武進區受大風影響,造成2人死亡,倒塌房屋755間,農作物受災面積934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181萬元。2000年3月27日傍晚,常州出現最大風力9級的大風,市區多處廣告牌被颳倒,常州港口塔吊被刮出軌道,損壞物資6萬多元,戚墅堰區一艘水泥船被撞沉沒。2017年3月1-2日,受較強冷空氣和地面氣旋的共同影響,常州出現大風天氣,常州觀測站出現19.3m/s的西北大風,據統計本次大風受災人口66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45公頃,嚴重損房2間,一般損房47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449.8萬元。
7. 高溫災害
高溫災害危害農業生產,對戶外工作人群也有較大影響。一般定義日最高氣溫≥35℃為高溫日,≥38℃為危害高溫日,≥40℃為極端高溫日。常州高溫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發生,年均高溫日數為12.4天,有氣象記錄以來僅1999年未出現高溫天氣,2013年高溫日數最多,高達48天,持續高溫日數達27天。全市極端最高氣溫為41.5℃,出現在2013年8月10日的溧陽,常州市區極端最高氣溫為40.6℃,出現在2017年7月23日。歷史上,1953年、1964年、1966年、1967年、1978年、1990年、1994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等年份常州出現了嚴重的高溫災害。例如,2013年7月23日至8月18日,常州出現持續27天的高溫天氣,極端最高氣溫均超過40℃以上,8月10日溧陽最高氣溫達41.5℃,為1952年以來的歷史極端最高值,持續高溫日數異常偏長,刷新歷史記錄,由于晴熱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丘陵山區部分農田失水嚴重,農作物生長受到嚴重影響。2017年7月11日出梅之後,常州氣溫異常偏高,連續18天出現35℃以上高溫,連續高溫天數僅次於2013年,位列歷史第二,全市因高溫中暑入院治療人數共623人,累計死亡11人;全市農業受災嚴重,茶樹受災面積約5萬畝,蟹塘受災面積約4.5萬畝,水稻受災面積10580畝,重災面積4700畝,玉米、大豆、山芋等雜糧受災面積10879畝,重災面積3900畝。
8. 低溫災害
低溫災害主要包括冬季凍害和春秋季霜凍,易造成農作物凍傷。常州低溫凍害幾乎每年均有發生,主要發生在冬季,年平均日最低氣溫≤0℃的低溫日數33.7天,全市極端最低氣溫低達-17.0℃,發生在1955年。霜凍災害則主要發生於氣溫相對較高的秋季和春季,春霜凍危害明顯重於秋霜凍。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冬季平均氣溫略有升高,低溫凍害明顯減少。歷史上,1952年、1961年、1976年、1980年、1992年、1993年、1995年、2007年、2011年等年份常州發生了較為嚴重的低溫凍害。例如,1952年12月初,常州地區受寒流侵襲,全市農作物凍害死亡情況嚴重。1961年4月常州受晚霜侵襲,農作物受害約15萬畝,其中減產60-70%的有3000餘畝,減產30-40%的有4000餘畝。1995年4月3日常州受強冷空氣影響,氣溫明顯下降,出現白霜,我市因低溫引發農作物凍害,農作物受災面積3691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43萬元。
9. 霧霾災害
霧、霾都是造成視程障礙的天氣現象,對交通運輸影響嚴重。不同的是,霧是由浮遊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造成的,屬於自然天氣現象;霾是由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造成的,屬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天氣現象。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霾災害呈現增多增強的趨勢,霾是嚴重的空氣汙染現象,對老人、孩童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患有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等人群影響較大。霧、霾均是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常州年均霧日28天,年均霾日11天。歷史上,常州每年都有較為嚴重的霧霾天氣發生。例如,2015年11月30日上午,常州全市出現能見度小於100米的濃霧天氣,造成滬寧高速、沿江高速封路,圩塘汽渡、通沙汽渡停運,常州汽車站共停班149班。2016年4月2日,滬蓉高速常州段發生連環車禍,由於事發路段大霧瀰漫,導致後方多輛汽車連環接踵相撞,事故受損車輛確認為51輛,其中大貨車兩輛,大客車3輛,事故共造成3死31傷。2013 年12月1-8日常州出現持續性嚴重霾災害,連續8天空氣品質達重度汙染或嚴重汙染,其中5-8日日平均AQI指數均大於350,日平均能見度不足1.5公裡。
10. 乾旱災害
旱災嚴重危害農林業,可能造成人畜飲水困難。乾旱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按季節分可分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且有跨季的特點,如夏秋連旱、冬春連旱等。跨季連旱的危害最為顯著,損失也最大。常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雨水充沛,且沿江臨湖,河網密布,發生乾旱災害概率較小。歷史上,僅1958年、1959年、1992年、1994年、1997年、2005年等年份常州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乾旱災害。例如,1992年6月11日至8月10日,常州地區發生嚴重乾旱,全市受旱面積達36.5萬畝,受災面積20.5萬畝,絕收2.6萬畝,溧陽多個鄉鎮共計5.4萬人、7.1萬頭牲畜飲水發生困難。2005年1月5日至5月10日,常州地區遭遇嚴重乾旱,受災人口9.4萬人,4.1萬人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3200公頃,絕收面積35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750萬元。
11. 連陰雨災害
連陰雨是春、秋季常見的一種嚴重氣象災害,春季連陰雨,往往出現在水稻播種育秧時節,易造成大面積爛秧現象;秋季連陰雨如出現較早,會影響水稻等農作物的收成。常州春季連陰雨年平均2.8次,秋季連陰雨年平均2.1次。歷史上,1958年、1977年、1980年、1981年、1983年、1984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6年、2006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等年份常州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連陰雨災害。例如,2015年11月4-25日常州出現連續陰雨天氣,期間日照時數較常年偏少5成,降水量為常年的2.6倍,雨日異常偏多,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強的連陰雨過程,長時間陰雨寡照天氣,嚴重影響秋收秋種進度,至11月25日秋收僅完成六成左右,同時部分在田水稻出現倒伏,黴變,腐爛等現象,影響了粒重和品質,小麥播種期推遲,小麥過晚播面積增加,苗情偏弱。2016年10月19-29日、11月17-23日出現了連續陰雨天氣,從連陰雨天數來看,與2006年並列歷史第3位,長時間的陰雨天氣,造成水稻發生倒伏,穗發芽現象發生普遍,田間積水和漬害加重,影響水稻機械收割,嚴重延緩秋收秋種進度。
(二)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1. 暴雨災害
暴雨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四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暴雨日數、極端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災情記錄;孕災環境敏感性考慮地形特徵及水域分布;承災體脆弱性考慮人口密度、農業種植面積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北臨長江,南鄰太湖,西接茅山、宜溧山脈,區域內水系密布,有滆湖、長蕩湖等大型湖泊,氣候溫暖溼潤,雨量充沛,暴雨頻發,因此大部分地區受暴雨引發洪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風險較大,在暴雨災害性天氣來臨前應及時做好防洪排澇預防工作。
高風險區:(1)常州、金壇、溧陽市區。市區地形平緩、地勢略低、河網密布,人口密度大、經濟發達,承災體脆弱性大,暴雨引發城市內澇風險高。(2)常州北部沿江地區、東南部太湖沿岸(雪堰鎮等)、滆湖-長蕩湖流域。這些地區為常州主要的水系分布區域,暴雨導致的洪澇災害發生概率較大,孕災環境非常敏感,防汛壓力很大。(3)金壇茅山山區、溧陽宜溧山區。山區發生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風險較大,孕災環境比較敏感。
中風險區:主要分布在常州、金壇、溧陽各大鄉鎮等地區。這些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密度較大,地形平緩,暴雨洪澇災害的發生概率相對較大,暴雨災害風險介於中等。
低風險區:主要分布在農村等人口較為稀疏地區。農村人口較少,經濟相對欠發達,且植被覆蓋度高,孕災環境不敏感,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最低。
2. 颱風災害
颱風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四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颱風影響日數、颱風災情記錄;孕災環境敏感性主要考慮水域分布;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人口密度;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位於長三角中心地區,距海較近,幾乎每年汛期都會受到颱風或颱風外圍雲系影響。颱風可帶來大風及暴雨災害,既要考慮大風的風險性又要考慮暴雨的風險性。綜合來看,颱風對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影響較大。
高風險區:(1)常州、金壇、溧陽市區,市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承災體脆弱性大,颱風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可能造成很大的影響。(2)常州北部沿江地區,颱風帶來的大風對長江航運影響極大,帶來的暴雨又易引發潰壩、決堤等風險,孕災環境非常敏感。
中風險區:(1)滆湖、長蕩湖、天目湖及常州東南部太湖沿岸等湖區,颱風帶來的大風對湖區的捕撈作業影響很大,帶來的暴雨易引發湖水泛濫等問題,孕災環境較為敏感。(2)各大鄉鎮,這些地區經濟相對較發達,人口密度較大,承災體脆弱性較大,颱風造成的風雨影響也較大。
低風險區:主要是農村、林地、山地等,這些地區人口密度較小,颱風造成的影響也較小。
3. 冰雹災害
冰雹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冰雹日數、冰雹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人口密度、農業種植面積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地區受到冰雹災害影響的程度總體較低,歷史上發生冰雹災害的次數也較少。
高風險區:主要是常州、金壇、溧陽市區,市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承災體脆弱性大,冰雹對交通、通訊、電力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等都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中風險區:主要是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種植面積大,冰雹對農作物危害較大,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農業損失,承災體脆弱性同樣很大。
低風險區:主要是山地、林地等,這些地區人口稀疏,農作物種植較少,冰雹影響較小。
4. 雷暴災害
雷暴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雷暴日數、雷暴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考慮人口密度及建築物分布特徵;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工業發達,化工企業眾多,發生雷暴時極易引發較嚴重的雷電災害,及火災等次生災害。因此採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儘量避免或減輕工業場所的雷電災害,是防雷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風險區:主要是常州新北工業園區,尤其是濱江工業園區。本區多加工企業、化工廠等,易燃易爆場所、物資倉儲、通信設施、電力設施等規模較大,承災體脆弱性大,且歷史上發生雷暴災情次數最多,災害損失最大。
中風險區:主要是常州、金壇、溧陽市區,市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承災體脆弱性較大,雷暴對通訊、電力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等都會造成一定影響。
低風險區:主要是廣大農村、林地、山地等地區,這些地區人口稀疏,雷暴致災風險較小。
5. 暴雪災害
暴雪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暴雪日數、日最大降雪量、暴雪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人口密度、農業種植面積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經濟發達,交通網絡密布,農業種植廣泛,暴雪對城市、農村等均會造成嚴重影響。
高風險區:主要是常州、金壇、溧陽市區,市區人口密度大,道路交通網絡密布,暴雪導致的積雪及道路結冰嚴重危害交通運輸,對人民群眾的出行影響極大,承災體脆弱性很大。
中風險區: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全市農業種植面積大,降雪對主要農作物危害極大,承災體脆弱性大,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農業損失。
低風險區:主要是山地、林地等地區,這些地區人口稀疏,農作物種植較少,降雪影響較小。
6. 大風災害
大風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大風日數、極大風速和大風災情記錄;孕災環境敏感性考慮地形、地表粗糙度等因素;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地形較為平坦,北臨長江,南鄰太湖,區域內水系密布,有滆湖、長蕩湖、天目湖等湖泊,易發生大風災害。由於下墊面粗糙度小,江湖水面風力往往較陸上更大,大風主要對水上運輸,水上施工和捕撈等作業影響較大,因此沿江、沿湖地區在大風災害來臨前應重點做好防風工作。大風對城市也可能造成災害,對通訊、電力等設施破壞性較大,可能吹落建築物上懸掛物體如廣告牌等,易砸傷行人。
高風險區:常州北部沿江地區、東南部沿太湖地區、南部滆湖湖區,大風對長江航運,長江、太湖、滆湖捕撈作業等都有很大影響,孕災環境極為敏感。
中風險區:(1)金壇長蕩湖、溧陽天目湖湖區,以上湖區面積相對較小,大風災害出現概率相對較小。(2)常州、金壇、溧陽市區,大風對通訊、電力等設施破壞性較大,甚至可能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低風險區:其它鄉鎮、農村地區,這些地區距離長江、湖泊等較遠,大風出現概率較小,同時由於人口密度較小,故大風災害風險性也較小。
7. 高溫災害
高溫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高溫日數、極端最高氣溫、高溫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農業種植面積、人口密度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在全球氣候變暖及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常州極端高溫及持續高溫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加,對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高溫對城市和農村危害均較大,易引發戶外勞動人群及體弱人群中暑等疾病,並嚴重危害農業種植及水產養殖等行業。
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常州、金壇、溧陽部分鄉鎮、農村地區,高溫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尤其對水產養殖業危害極大,常州較多水產養殖基地,常有高溫引發水產大規模死亡的事件發生,承災體脆弱性很大,高溫災害風險性大。
中風險區:分布在常州、金壇、溧陽廣大農業種植區,市區等。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危害較大,易引發凋萎或枯死現象。高溫對城市也有一定影響,由於熱島效應,城市更易出現極端高溫,最高氣溫往往高於同時期郊區與農村地區,高溫對城市居民,尤其是體弱人群危害較大。
低風險區:山地、林地等部分地區,這些地區人口稀疏,植被茂盛,農業種植較少,受高溫影響相對較小。
8. 低溫災害
低溫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低溫日數、極端最低氣溫、低溫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農業種植面積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農業生產對低溫具有很強的敏感性,低溫持續時間越長,極端最低氣溫越低,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性越大。近年來,常州低溫災害時有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損失。
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常州、金壇、溧陽部分農業種植區。低溫凍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尤其小麥、油菜、茶葉及部分瓜果蔬菜對低溫較為敏感,低溫造成的農業損失很大,承災體脆弱性大。
中風險區:主要分布在郊區、農村地區。
低風險區:主要是常州、金壇、溧陽市區。低溫對現代化城市影響相對較小,主要會導致水管凍裂等一些輕微損失,承災體脆弱性較小。
9. 霧霾災害
霧霾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霧霾日數、大霧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人口密度、道路交通密度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大霧與霾是兩種不同的氣象災害,大霧主要影響交通運輸,霾主要危害人類健康。近年來,隨著常州工業化的高速發展,霾現象越發嚴重,嚴重的大氣汙染事件頻繁發生。
高風險區:主要是常州、金壇、溧陽市區。市區道路密布,交通運輸繁忙,大霧造成交通事故發生概率較大;同時由於市區工業相對發達,汽車保有量較高,空氣汙染相對嚴重,霾發生的頻率較高。綜合來看,城市的承災體脆弱性都較大。
中風險區:主要是各大鄉鎮地區。鄉鎮道路相對稀疏,人口密度相對較小,承災體脆弱性較小。
低風險區:農村、林地、山地等其它地區。這些地區道路較少,車流量也較少,大霧造成交通事故概率很低,同時由於工業分布較少,空氣品質相對較好。
10. 乾旱災害
乾旱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連續乾旱日數、乾旱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農業種植面積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屬亞熱帶溼潤性季風氣候,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雨水充沛,加之沿江臨湖,河網密布,發生乾旱災害概率較小,但一旦發生也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高風險區:主要是金壇、溧陽部分地區。這些地區農業種植分布廣泛,尤其山地丘陵地帶,農業灌溉較為不便,承災體脆弱性大,發生乾旱災害損失較重。
中風險區:主要是常州、金壇、溧陽部分地區。城市人口密度大,如發生嚴重乾旱,可能危及飲用水安全,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但常州全市經濟發達,城市建設現代化水平高,供水保障體系完備,乾旱災害風險性較小。
低風險區:主要是常州南部滆湖湖區,臨太湖地區,北部沿江地區等。這些地區距主要水體較近,取水方便,發生乾旱風險極小。
11. 連陰雨災害
連陰雨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三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連陰雨日數、連陰雨災情記錄;承災體脆弱性主要考慮農業種植面積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常州春秋兩季連陰雨多發,發生連陰雨災害的概率較大,連陰雨持續時間越長,對農業生產危害越大。
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常州、金壇、溧陽部分農業種植區。這些地區水稻、小麥、油菜等作物種植廣泛,承災體脆弱性大,連陰雨造成災情的風險很高。
中風險區:主要是廣大農村地區。
低風險區:主要是常州、金壇、溧陽市區,連陰雨對城市的危害較小。
四、氣象災害防禦重點
影響常州市的氣象災害種類較多、出現頻率較高、影響範圍較廣,且氣象災害對各地區、各行業的影響存在差異。根據交通、水利、農業等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和城市、農村等對氣象災害的敏感程度,按照「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全面防禦」的原則,對城市、農村、沿江、重要河湖流域、重要交通幹線與輸變電線沿線等區域,需要有針對性的部署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一)城市
常州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鎮化進程快,截止2017年底,城鎮化率已達到71.8%。暴雨、暴雪、颱風、霧霾、雷電、冰雹等氣象災害對城市影響很大,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導致人員傷亡。在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城市氣象災害防禦問題日益突顯。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整合社會公共資源,大力開展城市氣象災害精細化風險評估,為有關部門科學編制城市規劃以及研究制定相關基礎設施防禦標準提供依據,加強城市生命線工程的抗災能力建設,加強城市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及發布系統建設,增強早期預警、提前防範的能力。
(二)農村
常州氣候溫暖溼潤,土壤肥沃,農業分布廣泛。但農村公共設施、基礎設施薄弱,承災能力較差,農民的防災避災知識相對缺乏,因此農村是氣象災害的多發地區和防禦的薄弱地區。暴雨、暴雪、乾旱、高溫、低溫凍害、冰雹、連陰雨等氣象災害對農業、林業、養殖業及生態環境都會造成嚴重影響。要進一步加強農村、農業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加強農民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
(三)江河湖庫
常州北臨長江,南鄰太湖,區域內河網密布,有滆湖、長蕩湖等大型湖泊,梅汛期易發生流域性洪澇,防汛壓力較大。暴雨、局地突發強降水等對江河湖庫及附近地區影響較大,大風嚴重威脅水上運輸及捕撈作業,太湖藍藻則是近年來呈顯著嚴重態勢的生態災害之一。要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流域聯防工作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建設流域氣象、水文監測網絡,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建立洪澇、突發性強降水及颱風等災害的預警機制和應急響應預案,提高抗禦暴雨和洪水的能力。
(四)重要交通幹線與輸變電線路沿線
常州經濟發達,地處長三角地區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鐵路、航運水路密布。暴雨、暴雪、霧霾、大風、雷電、冰雹、颱風等氣象災害對重要交通幹線影響巨大。重要交通幹線的氣象災害防禦要進一步健全交通氣象信息系統,完善交通高影響天氣預警預報發布機制,實現與交通部門間的信息與資源共享,建立交通高影響天氣的預警、應急與快速恢復管理機制。
常州工業基礎雄厚,是長三角地區電力負荷中心之一,能源外部依賴程度高,而電力保障對社會經濟正常運行起到基礎性支撐作用。大風、暴雨、暴雪、雷電、低溫冷害、颱風、冰雹等氣象災害常引發輸電線路故障,甚至造成電力基塔倒塌、線路中斷等事故,而盛夏高溫易引發用電負荷升高,嚴重影響電力供應和輸變電線路的安全運行。輸變電線路沿線的氣象災害防禦要及時發布輸電線沿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完善與電力部門間的信息與資源共享以及災害協同防禦。
五、氣象災害防禦的主要任務
根據常州市氣象災害特點和防禦重點,統籌制定完善氣象災害防禦措施,建立健全氣象災害綜合防禦體系,全面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一)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建立多觀測手段有機結合、布局合理、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穩定、質量可靠的氣象災害綜合觀測系統,共享氣象災害信息,發展精細化程度更高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業務,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及發布能力。
1. 提高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能力
優化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布局和觀測要素布局,構建新一代立體觀測網絡。升級地面氣象觀測站網,加密區域自動氣象站,補充江湖水面氣象觀測站、大氣垂直探測站、生態氣象觀測站等,布設高影響地區的實景監控系統,加強我市地基綜合遙感垂直觀測能力,完善氣象衛星遙感在氣象災害監測中的應用,著力解決水域與陸面不協調、高空與地面不協調、觀測基礎與預報服務需求不協調等問題。建立多部門共建共享機制,完善雷電、環境、交通等專業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形成優勢互補、布局合理、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穩定、保障有力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不斷提升災害性天氣監測水平。
2. 完善氣象災害信息處理能力
優化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推進計算資源集中共享和精細化管理,整合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信息資源,省-市-縣帶寬實現百兆以上網狀互聯,利用衛星通信廣播、4G通信等技術建設較為完備的氣象應急通信系統,提升氣象數據傳輸能力和質量。完善數據標準,規範資料傳輸、處理、應用。以雲計算、大數據處理等新技術為關鍵支撐,構建新的氣象信息化技術架構和建設模式,整合數據、基礎設施和業務應用等三類核心資源,建立氣象大數據在線集成與流通共享機制,實現集中的氣象災害數據存儲、快速的數據處理和統一的數據發布,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和保障。
3. 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
以「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智慧型」為發展方向,建設氣象災害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實現站點預報向格點/站點、區域一體化預報轉變,不同預報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向更加精細轉變,形成時空尺度無縫銜接的精細化預報產品鏈。加強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大力發展基於影響的氣象災害預報、風險預警及評估業務,提升災害性天氣中短期預報能力。加強災害性天氣定量化、精細化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完善區域災害性天氣強度及落區預報技術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技術,建立氣象災害實時監測、短臨預警和中短期預報無縫銜接的監測預警系統,完善全序列無縫隙精細化預報產品鏈,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的準確率。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專業氣象預警業務,搭建聯合預警業務平臺,提高專業氣象災害預警能力。
4. 強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完善氣象災害預警快速發布機制,優化發布流程,升級發布系統,提高發布效率。廣泛利用社會媒體資源,拓展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公眾覆蓋率,完善手機簡訊、廣播電臺、電視、網際網路等主流發布手段的預警信息快速全網發布機制。建立預警信息重點服務對象庫,加強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的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監督管理,規範社會媒體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播,基本消除預警信息發布「盲區」。科學整合和完善人員密集場所應急廣播、戶外顯示屏等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充分發揮新媒體和社會傳播資源作用,確保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有效快捷,切實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能力,努力實現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全覆蓋。
(二)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全面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開展重大工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開展重大氣象災害災前、災中、災後評估工作;加強氣候變化影響評估。
1. 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排查氣象災害防禦隱患。充分發揮常州基層氣象信息員作用,完善氣象災情上報和收集管理制度。建設氣象災害信息資料庫,完善數據動態更新機制,加強對數據信息的綜合分析和應用。開展氣象災害致災機理和致災臨界值研究,建立不同災種的、針對具體承災對象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閾值。開展針對不同承災對象的精細化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2.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
發展基於影響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建立基於承災對象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完善氣象災害的災前、災中、災後評估制度,強化評估技術標準建設。強化城鄉規劃編制、重大工程、區域性經濟開發、氣候資源開發等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開展氣候適宜性、氣象災害風險性和局地氣候影響評估。
3. 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氣象災害影響評估
加強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氣象災害發生和發展規律研究,發展針對行業的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業務。開展氣候變化對交通、能源、資源、農業、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等定量化影響評估,研究適應技術和應對措施。建立集氣候變化監測、預測、影響評估、應對為一體的氣候變化業務。
(三)提高氣象災害即時應對能力
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工作機制,建立科學決策、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體系。
1. 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明確各部門職責,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組織體系,基本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各部門制定細化的內部應急預案,制定啟動和終止規程。開展應急演練,加強統一指揮,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實行應急預案動態管理,適時對預案進行修訂和更新。加強應急預案實施過程的監督檢查,建立應急預案實施獎懲和責任追究制度。
2. 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
充分發揮常州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的作用,加強氣象災害防禦信息跨部門共享,進一步健全各部門協同聯動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制度,保障災害應急救援物資供應。組織引導群眾團體、民間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和公民積極參與氣象災害防禦、緊急救援、恢復重建等方面工作。
3. 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氣象災害應急和現場服務保障系統建設,提升突發氣象災害精細化探測和現場服務能力。做好災情及災情趨勢研判、應急避險、抗災救災等信息發布工作。加強應急救援裝備、設施、避難場所的建設和統籌管理,確保保障應急救援實施及時有效。加強各類氣象災害防範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發展和壯大氣象救災志願者隊伍。
4. 提高基層氣象災害綜合防禦能力
落實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完善省、市、轄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聯動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確保轄市(區)有氣象主管機構或氣象災害防禦組織機構,鄉鎮(街道)有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村(社區)有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制度。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氣象信息員、志願者、社會媒體的積極作用,暢通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渠道,確保相關責任人及時接收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並向責任區內的群眾傳遞。
(四)提升氣象對生態安全的保障能力
氣象防災減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
1. 提高生態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開展生態環境氣象自動觀測,建設結構優化、景觀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氣象觀測站和重點江湖水面生態氣象監測站。開展大氣環境氣象監測、預測、評估業務工作,提高霧霾預報、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空氣品質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提高應對突發大氣汙染事件的氣象保障能力。
2. 提高生態安全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加強生態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防禦。完善氣象與環保部門間的會商機制,特別是在重汙染氣象條件下,及時聯防聯動,提供準確、及時的預報信息。建設空氣品質預報和重汙染天氣預警服務共享平臺,加強大氣環境變化分析及霧霾形成機制及應對措施研究,加強太湖藍藻水華影響評估研究,突出做好生態安全決策氣象服務,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3. 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加強氣候變化事實評估,提高氣候變化對農業、交通、能源、資源等行業的定量化評估能力;提升氣候變化的應對決策服務能力。加強城鄉規劃、工程建設等氣候可行性論證,降低規劃和建設項目氣象災害風險和局地氣候影響,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4. 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
圍繞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要求,完善新一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業務系統、決策指揮系統和空域申報系統,完成人影作業網點標準化建設,建成標準化人影作業裝備倉儲、火箭彈臨時儲存庫和人影作業點,建設人影作業效果客觀評估系統。充分利用空中雲水資源,為全市增雨抗旱、防雹、森林防火、改善空氣品質、藍藻防控等需求提供科學有效的人影保障。
六、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工程
圍繞服務「強富美高」新常州建設需求,根據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戰略布局、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的總體要求,以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積極推進三項重點工程建設。
(一)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與信息共享系統工程
1. 地面氣象綜合觀測系統
進一步優化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布局,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氣象觀測站,建設面向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小氣候觀測站,建設長江、太湖、滆湖和長蕩湖等重點江湖水面氣象監測網,改變江湖水面氣象觀測盲區的現狀。加密區域氣象站,建成全域間隔小於7千米、城區小於5千米的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網。建設氣象災害高風險地區、重點部位戶外實景監控系統,實現高清視頻傳輸。建設酸雨自動觀測網,組建由雨滴譜儀和霧滴譜儀結合的專項監測網,對霧物理結構、氣溶膠與霧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
2. 垂直氣象綜合觀測系統
建設3個閃電定位觀測站,組網形成雷電監測站網,填補我市雷電自動觀測方面的空白。完成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的大修任務,實施雙向偏振改造,對雷達產品應用進行深入的探索,建設3個雷達估測降水量校準自動站,開展多探測手段相同要素的綜合對比分析實驗,進行新一代天氣雷達資料的誤差分析和評估,為小尺度精細化預報提供數據支撐。建設3部雷射雷達,對大氣成分和氣象要素等進行垂直方向的監測,了解其三維空間分布和動態變化,為環境氣象預報和研究提供依據。布設3臺多通道微波輻射計,實時連續檢測大氣邊界層和對流層的溫度、溼度、液態水廓線和總量信息。
3. 網絡優化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
優化市氣象預警中心網絡,實現業務專線省-市-縣百兆互聯改造,增加冗餘備份線路。升級改造會商系統,建設雲視頻會議系統,構建開放多元的「雲+網+端」應用模式。加強網絡安全管理,提高關鍵設備可控水平。建立安全等級保護、安全評測、風險評估等機制,強化數據中心等設施的安全保障,提高重要信息系統的可靠性和應急能力。開展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技術氣象信息化應用研究,做好技術儲備。加快信息技術成果轉化、產品研發及推廣應用,提升氣象信息化技術水平。擴充虛擬化「雲資源池」,提高數據容災能力,把災後數據恢復時間控制在分鐘級。
(二)氣象災害智能預報與氣象服務保障系統工程
1. 智能氣象預報預警系統
依託省級業務系統和常州鄉鎮精細化預報業務平臺,構建既具有氣象要素預報,又包括災害性、高影響天氣的無縫隙精細化智慧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加強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建設災害性天氣智能呼叫系統,提升災害性天氣中短期預報能力。加強省市縣預報業務一體化平臺的應用,推進精細化預報業務體系建設,建立滾動製作、實時同步、協同一致的高時空解析度智能網格氣象預報業務,提高精細化預報水平。加強氣候數據的業務應用,實現極端氣候事件的實時智能提醒,提高極端天氣的預測預警能力。
2. 城市安全氣象保障系統
升級常州市氣象服務信息網和政府決策氣象服務平臺,融入「智慧城市」服務平臺,實現決策氣象服務從預報預警向服務建議延伸。結合城市規劃,在主要橋梁涵洞及易澇地區,建設城市積澇監測點,構建城市積澇預警決策平臺,開展城市積澇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降低城市內澇發生風險。圍繞產城融合發展戰略,完善主要城鄉道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交通要道的氣象信息監測站點布局,建設交通氣象綜合監測平臺,建設「一中心四片區」分區精細化預報服務系統和多媒體氣象顯示系統,建設供電保障預警服務平臺。
3. 生態安全氣象保障系統
圍繞常州建設生態綠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戰略,按照「三橫、四縱、六核」生態布局,開展生態環境氣象自動觀測,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氣象觀測站。加強與園林、旅遊等部門合作,在主要公園和旅遊景區建設負氧離子監測站。加強與環保等部門合作,強化霧霾、太湖藍藻等預報技術研究,建設空氣品質預報和重汙染天氣預警服務共享平臺。建設滆湖、太湖灣、茅山、天目湖等生態休閒觀光旅遊景點影像監測網點,建設智慧旅遊氣象服務平臺,實現綠色生態遠程實景監控。在溧陽建設江蘇常州生態旅遊氣象服務中心,打造新型生態旅遊氣象服務品牌。
4. 現代農業氣象保障系統
緊貼常州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示範區)建設需求,運用物聯網等新技術,開展大田(大棚)作物、果園、水產養殖等農業小氣候觀測,構建新型農業氣象監測網絡平臺。完善現代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基於農業小氣候監測、精細化預報產品、雷達監測、衛星遙感、農業災情、作物生長狀況、實景監控等多源信息,結合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動態監測、預警與影響評估系統以及糧食作物產量動態預報系統的數據等,建成市縣兩級的智能化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三)突發事件預警發布與氣象應急服務保障工程
1. 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體系
制定常州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運行管理辦法,實現預警信息的收集、監控、存儲、發布等正常運行和有效管理,切實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能力。依託市應急體系建設,探索解決突發事件預警信息手機簡訊全網發布時效性差的問題,實現觸發和管理不同區域用戶的預警信息統一快速靶向發布,完善手機簡訊、廣播電臺、電視和網際網路等主流發布手段的預警信息快速全網發布機制,科學整合和完善人員密集場所應急廣播、戶外顯示屏、社區預警信息等發布手段,充分發揮新媒體和社會傳播資源作用,不斷拓寬各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2. 氣象應急服務保障系統
開展氣象防災救災示範村(社區)建設,建成面向重點單位、基層一線氣象防災減災責任人和氣象信息員的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完善全市危化企業、易燃易爆場所等防雷重點單位防雷安全基礎信息資料庫,以及綜合監管電子平臺。配置縣級移動氣象應急車,建成市縣聯動的氣象應急移動指揮系統。引進省、市、縣三級空域申報系統、人影作業指揮平臺,升級改造人影作業車和作業裝備,完善人影作業網點,建成標準化人影作業裝備倉儲、火箭彈臨時儲存庫和人影作業點。
七、氣象災害防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領導
加強各級政府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發揮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指揮機構和氣象災害防禦領導小組作用,協調解決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各有關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程的組織管理和實施。全市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評估制度,把氣象災害防禦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二)完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
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管理、保障體系。將基層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城市網格化管理體系。完善互聯互通的災害聯動聯防機制,明確年度防禦方案及各部門工作。建立完善社會資源共用機制,建立與應急、民政、國土資源、交通、水利、農委、環保、安監等部門的合作機制,實現減災資源的共建共享。
(三)加大氣象災害防禦科技創新力度
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預測、影響評估、防禦對策等科學技術和標準化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的應用。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經濟社會發展及能源、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加強與省內外氣象系統、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的合作,充分運用國家、地方和部門科技、人才政策,引進、消化、吸收先進的氣象災害防禦技術和管理經驗。
(四)強化氣象災害防禦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防災專業技術隊伍,優化隊伍結構,制定專業人才量化指標,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流動和評價機制;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專家隊伍建設;加強災害管理隊伍建設,開展不同層次的減災專業教育,提高災害管理人員水平;加強防災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形成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骨幹力量;加強基層防災志願者隊伍和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壯大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力量。
常州市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