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求是》文章:氣象災害如何防

2021-01-13 中國政府網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新形勢下,不斷提高我國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災多災重的複雜形勢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呈多發重發趨勢。據統計,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災害、59%的因災死亡、84%的經濟損失和91%的保險損失都是由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引起的。21世紀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很可能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也可能增加。這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會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金融市場波動,乃至威脅社會穩定和地區安全。世界氣象組織在《世界氣候狀況年度臨時聲明》中指出,2012年全球各地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北半球尤為明顯,主要表現為熱浪、乾旱、洪水和低溫。現實情況表明:無論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威脅都不可忽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都不可低估;無論是冬春還是夏秋,極端氣象災害都有可能發生。

    我國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氣象災害的社會敏感性越來越強。我國的氣象災害佔各種自然災害71%左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強度大、損失重。近10年,全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死亡2000人左右,經濟損失2000億元左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更加向城鎮集中,經濟社會活動流動性加大,由此帶來的社會孕災環境將更加脆弱敏感、承災體將更加暴露易損、致災因子將更加複雜多樣,同樣的極端天氣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將比過去要大得多,甚至會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例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07年山東濟南「7·18」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都因導致城市「癱瘓」和人員死亡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期,我國大部分地區接連出現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引發交通癱瘓和交通事故多發、電力供應中斷和供暖供電供氣中斷;持續出現的霧霾天氣,汙染大氣環境,嚴重影響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各類交通,成為社會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總的看,氣象災害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廣,氣象防災減災也不再是單純的專業技術性工作,正日益成為社會公共事務。

    防災減災成效顯著,形勢依然嚴峻。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應對氣象災害的措施也越來越具體規範,工作力度越來越大。氣象部門堅持以人為本和公共氣象服務方向,強化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和防禦能力建設,逐步建成了立體化的綜合氣象災害監測網,氣象災害的監測手段、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更及時,發布渠道更多樣,發布範圍更廣泛。5年來,全國因氣象災害造成死亡人數較上一個5年減少了近2000人,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的比例由1.22%降低至0.91%。但是,我國氣象防災減災仍存在一些矛盾、問題和困難。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越來越複雜,應對防範氣象災害的難度在增大;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對交通、通信、能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應對防範氣象災害的廣度在擴大;順應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諧社會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應對防範氣象災害的深度在加大。

    二、防災減災的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構建氣象防災減災的綜合體系,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保駕護航。

    建立完善組織體系。強化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綜合協調職能。建立形成各地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有效聯動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強化各級政府在氣象防災減災的組織管理協調、發展規劃制定、政策法規建設、公共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減災隊伍建設中的作用,切實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地方發展規劃、政府績效考核和公共財政預算之中,建立具有地方編制的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建立完善氣象防災減災績效考核、督察督辦和責任追究制度,引導各級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和隊伍充分發揮其職能和作用。

    建立完善災害風險管理體系。加強監測預報,實現精細預報到鄉(鎮)、自動觀測到鄉(鎮)。加強預警發布,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入戶、防災提示到人,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共同解決預警信息傳播「最後一公裡」問題。大力運用電視、手機簡訊、網絡、電話等信息傳播手段,不斷擴大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風險評估,實現風險調查到村(社區)、規避風險到人。開展全國氣象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研究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和臨界致災條件,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風險評估,強化重大工程建設和區域經濟開發等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不斷提高氣象災害評估水平。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轉移機制,發展天氣指數保險,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和市場機制減輕氣象災害損失。強化各級政府的氣象防災減災責任意識,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災害風險管理和應急管理水平。加強科普宣傳,提升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和能力。

    建立完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打破過去封閉的部門行政管理模式,構建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配合、高效聯動。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能力,推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災害管理,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氣象防災減災,切實改變氣象災害防禦中強政府、弱社會的局面。

    建立完善法規體系。積極推進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加強各級各類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制(修)訂工作,不斷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管理、風險管理的標準制(修)訂工作,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規範化和標準化水平。

    加強保障能力建設。加強對我國氣象災害的科技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的應用。培養高素質氣象防災減災專業人才,多渠道發展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加強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志願者和鄉鎮、社區、鄉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大力建設專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充分發揮氣象災害保險和再保險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以及金融保險行業對氣象災害受災單位和群眾的救助、損失轉移作用。(作者: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全球變暖加大中國防禦氣象災害壓力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 鄭國光:保護地球環境 減少氣候災害
    今年以來我國南北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災害性氣候,淮河流域、長江中下遊的持續強降雨導致洪澇災害;蘇皖局部地區的龍捲風造成1400多間房屋倒塌,數萬人口受災,而華南、江南大部分地區的持續高溫,又造成旱災。應對如此異常多變的氣候災害,有一個部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國的氣象部門。 今天我們邀請到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先生,請他來談談我國氣象部門在防災減災方面的工作。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來訪的香港天文臺長李本瀅
    11月30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了來訪的香港天文臺臺長李本瀅,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委員會副主席雙方認為要進一步加強交流和合作,特別是氣象觀測信息的交流。    鄭國光感謝香港天文臺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所做的工作,認為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的成功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氣象局會全力以赴為即將在香港召開的東亞會提供支持,同時也希望香港天文臺一如既往地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和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支持和幫助。
  • 氣象局向十六個亞洲發展中國家捐贈氣象儀器設備
    開幕式上,中國氣象局向16個亞洲發展中國家捐贈了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接收站和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出席開幕儀式並致辭。WMO秘書長代表、WMO秘書處觀測和信息系統司WIS分司司長施培量,WMO基本系統委員會主席Frederick R. Branski出席開幕式。開幕儀式由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主持。
  • 氣象局局長:我國氣候變暖幅度是全球兩倍
    3月22日,位於江蘇南京的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迎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昨日發表了題為《科學認知氣候關注氣候安全》的致辭。
  •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4 09:17 來源: 氣象局網站    6月23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來訪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所長朱江一行。
  • 氣象局長:2020年24小時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到90%
    據《人民日報》12月18日消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這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是第一次。  如何落實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近日接受了記者專訪。
  • 國家測繪局中國氣象局啟動地理氣象信息共建共享
    為促進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加快氣象觀測數據在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中的有效利用,7月24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與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籤署 《關於加強地理氣象信息數據資源共享與技術合作協議書》(如圖)。這標誌著基礎地理信息與氣象信息實現了更緊密的有機結合,能為公眾提供更加準確精細的氣象服務。
  • 鄭國光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 共議航空氣象事業發展
    鄭國光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莊白羽報導  4月19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岑智明和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劉心怡,雙方就推動氣象服務及航空氣象發展交換意見。
  • 中國氣象局:今年汛期中國氣溫、降水明顯異常
    中國氣象局:今年汛期中國氣溫、降水明顯異常 2008年05月06日 19: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北京五月六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六日在二00八年汛期氣象服務電視電話動員會上強調,今年中國氣候條件不確定性很大,防汛抗旱工作面臨很大壓力。
  • 氣象局與中編辦商討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
    氣象局與中編辦商討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28 17:41 來源: 氣象局網站中國氣象局與中編辦商討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 12月26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何建中一行到中國氣象局調研,商討如何將氣象工作納入基層政府權力清單
  • 國家氣象局局長:尚無證據證明衛星雲圖可預測地震
    我國如何監測日本核汙染?3月26日,在植樹活動現場,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新京報:近來地震較頻繁,有網民稱天氣與地震可能有關聯,可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有這種可能嗎?  鄭國光:應該沒有這種關係。地震是固態地理的現象,現在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間有內在關聯性。
  • 深圳氣象局局長:要學習香港氣象服務的好經驗
    深圳氣象局局長:要學習香港氣象服務的好經驗   在2011年11月深港政府間合作會議上,在市長許勤和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林瑞麟的見證下,深圳市氣象局局長王延青和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分別代表兩地氣象部門,籤署了《深圳市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長期合作協議》,揭開了兩地氣象部門合作的新篇章。
  • 氣象局詳解應對雨雪冰凍情況 研討極端天氣成因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胡迪 攝影國新辦於2008年2月4日下午3時舉行背景吹風會,請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近期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1月10日以來,一場強烈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我國南方等地,其影響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大、所造成的災害之重為歷史罕見。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新聞發言人、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李維京詳細介紹此次罕見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具體情況。
  •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鄭國光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聞會客廳》    李小萌:您好觀眾朋友,歡迎來到《決策者說》。今天我們就請到中國氣象局鄭國光局長。    鄭國光簡歷    鄭國光,中國氣象局局長。1982年2月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1994年7月,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在中國氣象局工作。2007年就任中國氣象局局長,兼任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聯合主席、世界氣象組織亞洲氣候工作組組長等職務。
  • 鄭國光會見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鄭國光張淑婷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鵬  實習記者張淑婷報導 7月18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北京會見了來華出席中國氣象局(CMA)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二次雙邊會議的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博士(Florence Rabier)一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參加會見。
  • 中國氣象局領導班子歲末基層慰問紀實
    剛剛結束了中央黨校的學習,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在看望慰問了氣象部門的老領導、老院士後,便來到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等單位,看望堅守在業務一線的幹部職工,慰問參與風雲二號F星工程建設的科技工作者。
  • 實踐探索:地質災害防範 因地制宜 於基層見真功-中國氣象局政府...
    從2018年起,臨夏州東鄉縣氣象局局長祁曉龍反覆琢磨:可否研發一個類似於沙盤的動態模型圖,將成災誘因、空間因素疊加起來,給預報員和決策者更直觀具體的參考?  這一想法得到州氣象局的大力支持。多次反演降水過程,把地形變化、降水量演變、氣象災害及其衍生次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透徹……在州縣兩級氣象技術人員的自主研發中,精細化基層氣象災害防禦應急系統投入應用。
  • 氣象局:首部大型氣象百科全書出版
    千餘名專家學者歷時5年編纂我國首部大型氣象百科全書出版全面記錄展現氣象事業發展歷程及科學進展記者2月24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經過1055名專家學者歷時5年編纂打磨,「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氣象百科全書
  • 聯合專訪:氣象不完美,有遺憾才深刻——江西省氣象局局長暢談應對...
    日前,「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江西」考察團成員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江西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常國剛,答案不全在意料之中,卻意味深長……   >受訪人:江西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常國剛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