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2021-01-12 央視網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9日 23:41 來源:CCTV.com
進入[新聞會客廳]>>

    CCTV.com消息(新聞會客廳):

中國氣象局局長  鄭國光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聞會客廳》

    李小萌:您好觀眾朋友,歡迎來到《決策者說》。今天節目一上來我要先扮演一個天氣資訊解說員的角色,不是預報員,因為我們要說的是一些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我們先來看一張圖片。這個是2005年8月份,從加勒比海刮過來的五級颶風卡特琳娜登陸了美國,在美國造成了像英國國土面積那麼大的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上千,流離失所的人數有幾十萬。這在美國這種抗災能力很強的國家,有這麼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可見當時這個風力有多麼強烈。再來看第二張,這是在一個船頭拍的,周圍全部都是死魚,這是亞馬遜地區的一張照片。大家都知道,亞馬遜地區是非常大的熱帶雨林,應該說是雨量充沛,但是2005年、2006年都遇到了非常嚴重的旱情,很多魚都死去了,有人說可能過不了多久,這兒也許會變成沙漠,真的會這樣嗎?我們再來看下一張。這是2006年發生在菲律賓的一次非常嚴重的舉世震驚的泥石流,當時這個泥石流發生的時候,位於山腳下的一個村子,五百間房屋、一千多人同時都被淹沒了,這個泥石流造成了三千多人死亡,這個照片是當地的救援人員正在泥土當中尋找屍體。再來看下一張。這個很熟悉了,這是去年這個時候北京發生的,這一天的沙塵暴給北京帶來三十三萬噸黃土,平均到每個常住市民的頭上,每人四十斤。再來看。這是去年夏天發生在重慶四川一帶的旱情,在七到八月份,最高氣溫38度的天氣有21天,最高氣溫達到44.5度。往下看。這張照片表面上看很平常,但如果說到它的時間、地點就令人吃驚了,這是2006年11月份,也就是冬天的阿爾卑斯山著名的滑雪場地,滑雪的雪道居然是綠草茵茵的,而剛剛過去的冬天是個暖冬,我想每個人印象都非常深刻,但是同樣也是在去年的冬天。再來看,這是在剛剛過去的冬天,今年的正月元宵節,瀋陽的一場大雪,五十年一遇,給當地的整個城市的應急系統提出了一個很大的考驗。看到這一系列的圖片,大家可能會說,究竟怎麼了,地球怎麼了,我們能從當中解讀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請到中國氣象局鄭國光局長。

    鄭國光簡歷

    鄭國光,中國氣象局局長。1982年2月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1994年7月,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在中國氣象局工作。2007年就任中國氣象局局長,兼任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聯合主席、世界氣象組織亞洲氣候工作組組長等職務。

    李小萌:剛才我跟連珠炮似的,講了七八個天氣異常的現象,我想您也是,當然您很了解,很關注了,一句話能不能概括一下,這個現象綜合在一起說明什麼呢?

    鄭國光:說明地球變暖對人類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去年幾場颱風都破了歷史記錄,比如說去年5月10號登陸我國的颱風,這是從來沒有過的,5月10號就登陸了中國,這樣一個強颱風造成了明顯的經濟損失。比如說去年後面又發生了碧利斯的熱帶風暴,它雖然沒有達到12級颱風的強度,但是它登陸以後持續了120個小時,這也破了幾十年的記錄,導致了接近二百人的死亡,造成幾十億人民幣的損失。大家可能記憶猶新的,去年桑美的超強颱風超過了17級,這是我們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颱風,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有一百多萬人轉移,造成了二百多人的人員傷亡和失蹤。

    李小萌:您剛才講到的這些氣象的問題,以前還有爭論,說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一個總體的趨勢,還是一個地球自然規律的變化,並不一定會有一個不好的結局,現在有沒有一個定論?

    鄭國光:全球的氣溫變化是一種周期性的,大家知道1940年到1950年,這段十年時間是變冷的,全球的平均溫度顯著變冷,1950年以後才持續上升,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上升的速度就加快,所以它有一個周期性,但是現在的全球平均氣溫是過去65萬年以來最暖的時期,就是平均的氣溫。根據最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評估報告研究,這個報告是由全球一千多名科學家,頂尖科學家研究的一個成果,全球最近平均氣溫的升高很可能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很可能的概率是多少呢?就是90%以上。當然,全球的氣溫的變化有一個自然的波動,但是我們科學家研究表明,這種波動是由於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大家講二氧化碳的增加導致溫室效應,使全球的氣溫特別在過去的五十年裡面呈明顯上升的趨勢。

    李小萌:90%的可能性是因為人類活動影響地球變暖,能不能反推,如果人類改變自己的行為,能夠減緩變暖的趨勢呢?

    鄭國光:應該是這樣,在這個評估報告裡面有六種排放的情景,最壞的一種排放情景就是人們按照現在的生活方式,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大概未來一百年,到21世紀末,它的溫度將上升最高,可以上升6.4度,最低的一個,就是說現在人們控制排放,這個標準可能因為氣候系統有個慣性,可能在未來一百年,21世紀末,它可能增加的溫度是1.1度,1.1度也是超過了過去一百年氣溫上升的0.74度,所以人們不能夠忽視全球變暖對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一些影響。

    李小萌:究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我們想請您給我們更形象具體地解釋一下,我們準備了三樣道具,您結合這個道具給我們講講,我們先來上第一份道具。(道具:兩個玉米)您覺得我們的寓意是什麼,想讓您講什麼呢?

    鄭國光:就是氣候變暖對農業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

    李小萌:是,首先想到吃飯問題,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鄭國光:首先對農業生產力可能會造成影響,您知道全球變暖以後,我們的種植的結構要發生變化,為什麼我們說過去老農的經驗,到3月底,我們開始施肥了,其實它的生長期已經被全球變暖破壞了,比如說溫度上升,升高一度,我們施的氮肥釋放量將提高30%,就是說土壤保存氮肥的有效期可能要提前3.5天,也就是說溫度升高了一度,施肥的量都要考慮一下。

    李小萌:如果沒有經驗。

    鄭國光:沒有經驗就會增加成本。另外,溫度升高以後,病蟲害將會有明顯的增加,就是說你需要噴藥,病蟲害可能造成產量的下降。比如說種植結構發生變化,本來有的時候我可以避開一個季節,冬小麥可以安全地越冬,可是冬小麥長得過旺,比如今年冬天是個暖冬,冬小麥長得很旺,但是一場冷空氣,它的抗寒能力就減低了,所以一場冷空氣以後就導致許多作物的苗被凍壞了,就減低了農業的生產。

    李小萌:在中國現在哪些地方農村發生了這樣的情況呢?

    鄭國光:今年主要是發生在江蘇一帶,江蘇許多的油菜、冬小麥都造成了減產,它生長很旺,抗寒能力低了,冷空氣下來以後就導致作物遭受凍害,這樣明顯降低冬小麥的產量。但是全球變暖也可以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說80年代,黑龍江的水稻的產量80年代比70年代增產了大概30%,這裡面除了科學種田的因素以外,大約有一半是由於全球變暖導致產量的增加。

    李小萌:關鍵是要看這個利和弊比例的問題了,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鄭國光:從我們科學家分析來看,還是弊大於利。我覺得只要我們採取一些應對的措施,比如說全球氣溫上升了,整個氣候變暖了,我們選擇一些適合作物的品種,就是應對這個氣候變暖,這樣有一些應對的措置,可以化弊為利,這樣能夠保持農業生產更好地發展。

    李小萌:可是如果災害天氣增多,再怎麼去調整也沒有用了,這種調整就沒有意義了。

    鄭國光:是的,比如根據我們的預測,未來全國平均的降水量會有點增加。

    李小萌:您說到水的問題了,把我們的第二個道具給說出來了,就是說到水的問題,其實我們桌上都是。氣候越來越暖,對於降水的分布會有很大的改變,對於以前比較旱的地方,是不是會有一些好轉?

    鄭國光:恰恰不是,因為溫度升高了,導致蒸發量增加,比如說溫度升高一度,可能導致蒸發量增加5%到7%,所以增加一點降水抵消不了蒸發量增加的,所以未來整個我們國家水資源短缺的趨勢不會緩解。包括小雨可能會減少,暴雨強度可能增加,我們需要的降雨量要平均,大家知道北京的年降雨量比巴黎還要高,我們北京年降雨量一年是609毫米,在過去平均的,而巴黎的降雨量只有536毫米,但是看起來巴黎的氣候明顯比北京好,為什麼呢?就是巴黎出現暴雨幾乎不可能,它都是每幾天下一場小雨,很溼潤,所以氣候感覺到非常溼潤,而北京80%以上的雨是在六七八月份集中下,這種集中又存不住,水就流走了。本來北京下雨的日數就少,全球變暖以後下雨的日數更少,集中幾次的暴雨下了。

    李小萌:說到水其實也說到一個海洋的問題,氣候變暖,溫度上升,海平面上升,這是人們聽起來覺得很恐慌的一件事情,現在有什麼樣的預測呢?

    鄭國光: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也談到了,未來一百年,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要上升18釐米到59釐米,大概是這麼一個數。如果海平面上升了50釐米,就是半米,大概現在世界上有超過二十個國家就可能會淹沒在海洋當中。

    李小萌:那對我們國家的沿海地區,如果還拿50釐米來預測的話。

    鄭國光:我們科學家做了一個分析,如果在珠江三角洲不設防洪堤防,海平面上升50釐米,珠江三角洲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將受到海水的影響。

    李小萌:第三樣道具。這是一隻北極來的熊,據說因為氣候變暖的問題,北極熊全都瘦了,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鄭國光:你知道現在全球變暖影響最大的是北極地區,對南極氣溫的變化不是很明顯,但北極地方是很明顯的,因為北極地區大部分是浮冰,到冬天的時候可能這個浮冰就凍在一起了,這個北極熊捕食的範圍是很大的,隨著全球變暖,這個冰蓋破碎的程度是比較大的,所以捕獲食物的面積明顯減少。比如這個冰蓋到那個冰蓋有幾米、十幾米它是過不去的。

    李小萌:以前沒有遊過那麼遠。

    鄭國光:對,再一個就是說,最冷的時候,北極熊可以安全地越冬,就是它還冬眠,現在全球變暖了,它的冬眠期縮短了,冬眠期縮短,那就是自己體內的消耗增加了。

    李小萌:北極熊也失眠了。

    鄭國光:對,這樣導致它捕獲的食物減少了,消耗的能量增加了,所以它就瘦了。

    李小萌:前面我們在看那些新聞圖片的時候,就是瀋陽那次下大雪,當地的市民說,都想起來那個電影叫《後天》,說在我們這兒後天已經不是後天,是今天了,後天會不會變成今天呢?

    鄭國光:這個《後天》的電影,實際上它的基礎是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三次評估報告,那是2001年出臺的,出臺以後,大家可能知道,美國國防部發布一個秘密報告,給布希政府,就是說氣候變暖會摧毀我們,他就講到,氣候變暖可能會帶來國家安全的一個問題,比如說可能氣候變暖導致乾旱增加,可能難民增加,導致能源的匱乏,可能會引起局部的戰爭。《後天》的電影就根據這一段評估報告,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報告,當然經過藝術家的誇張,就編成《後天》的電影。從科學上來說,它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比如說現在我們在海洋上有個叫溫鹽環流,溫鹽環流是什麼意思呢?在表層,就是從赤道有一個暖流通過上層海洋,把暖流帶到極地,極地有個下沉的冷流,從極地向赤道在輸送,它有一個熱量交換的過程,它主要是和海洋的含鹽量有關係,在正常情況下是這麼樣交換的,交換導致地球的溫度差異不是很大,雖然極地比較冷,赤道比較暖。如果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就導致海洋的含鹽量減少,減少就可能會導致溫鹽環流運動速率的增加,有可能有一天會切斷,《後天》的電影就抓住了這個有可能溫鹽環流切斷,切斷就是說變成極地地區更冷,赤道地區更熱,可能這個過程有幾百年或者上千年,《後天》的電影就把這個幾百年的時間壓縮到幾天發生了,它就是在電影藝術上處理,把幾百年的時間壓縮到幾天發生了,所以你們看到紐約突然變成冰天雪地。但是這個是不可能發生的,怎麼可能幾百年的事情幾天就能發生呢?那麼大的海洋系統怎麼可以幾天就能夠切斷呢,就能發生這種事情呢?不可能發生。

    李小萌:剛才我們講了很多,最後您再給我們簡短地明確一下,應對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氣候的這樣變化,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

    鄭國光:現在國際社會包括中國政府都在關注著全球變暖,而且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社會一個焦點問題,怎麼樣減緩全球變暖,這不是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的措施,要靠全世界地球上的整個人類要採取一些措施,包括中國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說我們採取了降低能耗,我們十一五期間,單位GDP的能耗要降低20%,比如說我們政府採取了發展可再生的能源,比如說大力發展風能,大力發展水利資源,就是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說我們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增加地面的植被,因為現在森林是一種碳匯,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所以植樹造林對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起明顯的作用,所以可以採取許多措施。

    李小萌:還有一點點時間我們想留給大家,看看有沒有想要提問的,感興趣的,可以跟我們的鄭局長交流一下,同學們。

    同 學:鄭局長您好,我想問一個廣大農民最關心的,因為我們那邊種水稻。

    李小萌:在哪兒?你是哪兒人?

    同 學:我是河南信陽人,就是淮河以南那邊,那邊種水稻,我記得對氣象最關心的就是水稻割完了之後,它有個晾曬的過程,大夥都盯著天氣預報看,結果天氣預報有時候準,大夥感到好,稻子曬得挺幹的,回倉裡面去,農民感到很舒服。但有時候可能就容易預報不準,本來第二天要下雨,結果說天氣是晴的,結果水稻全都進水裡面去了,打漂了。我想問一下,在以後的氣象工作當中,你們會採取哪些方式預報得更準,然後把預報很準確的結果儘快地送到千家萬戶或者是廣大老百姓的耳朵中去?

    鄭國光:謝謝你的提問,實際上你提的問題正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實際上從氣象預報來看,時間越長我們越難預報,你說預報十天以後哪一天要下雨,我們這個預報準確,很難說,現在預報比較有把握的是一天到三天的預報,但是我們這種準確率,一天的預報我們現在準確率可以達到80%左右。

    李小萌:像我們肯定希望天氣預報是越準越好,但是從一個科學的角度來講,是不是應該要求天氣預報百分之一百地準確?

    鄭國光:百分之百地預報準確,現在的技術是不可能。

    李小萌:如果不準確有沒有問責制呢?

    鄭國光:如果是因為責任心造成的預報失誤,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是要追究法律責任的,所以現在的氣象工作者在預報服務方面是責任心相當強的,包括我們在重大的天氣情況的時候,各級氣象局的領導都要親臨第一線。

    李小萌:您剛才講80%的準確率,這在世界範圍來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

    鄭國光:應該說是處於世界一個先進水平。

    李小萌:跟最先進的差多少?

    鄭國光:很難說,因為各個地方的天氣情況不一樣,我講個例子,你說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基本上這種準確率肯定很高。

    李小萌:您舉這個例子太極端了吧。

    鄭國光:比如說北京,北京的天氣遠比南方複雜得多,因為天氣系統有地形的原因,這邊是海洋天氣,這邊是乾旱半乾旱的氣候,正好在氣候交錯帶,所以北京的天氣相對其它地方更為複雜。現在我們對一到三天的預報準確性是比較高的,但是時間越短,我們預報又沒把握。

    李小萌:您剛才說的是越長越不好預測,現在是越短也不好預測。

    鄭國光:比如現在我們暴雨的準確率,我們現在暴雨準確率只有20%都不到,就是說一百場暴雨,我們最多能報出20場。還有一些冰雹天氣,大家記憶猶新的2005年5月31號,北京突然下了一場冰雹。

    李小萌:很多車都被砸壞了。

    鄭國光:接近九千輛的汽車被砸了,我們就沒有預報出來,但是我們從雷達上已經監測到了,但是監測到以後,警報怎麼樣發到老百姓那裡,剛才這位同學談到的,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就是加強氣象信息警報的發布系統,信息的傳輸對氣象來說是一種生命線。

    同 學:主持人您好,鄭局長您好,我想問一下剛才說到了氣候變暖對全球是弊大於利,作為我們老百姓,我們應該做一些什麼就可以減緩一下這樣的問題?

    李小萌:你現在理解的能做一些什麼?

    同 學:我覺得以前知道排二氧化碳對氣溫影響很大,但是我覺得作為我們大學生來說。

    李小萌:不喘氣了。

    同 學:真的沒有說特別切實可做的能改變,我們只能說看著,而且覺得和我們距離很遠。

    鄭國光:實際你平時都在做了,比如你離開宿舍的時候隨手關燈,節省能源,我不知道你畢業以後,工作以後想不想買汽車,如果你不買汽車,騎自信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是對減緩全球變暖一種貢獻。

    李小萌:你理解隨手關燈、節電和氣候變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嗎?

    同 學:這個不是很理解。

    李小萌:鄭局長給解釋一下。

    鄭國光:現在我們國家80%以上的能源來自於化石燃料,比如燒煤,燒我們用的汽油,這都是溫室氣體一個主要的來源。如果我們大家都節省能源,就減少了多少的排放。現在我們每少燒一噸煤,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是620公斤,如果節省十度電,就減少了幾百公斤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每個人減少幾百公斤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幾十億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肯定會降低,全球變暖的趨勢就會遏制。

    李小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僅僅跟有車的人,坐車的人有關係。

    同 學:鄭局長您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學在讀的研究生,去年4月中旬我從山東來到北京參加研究生的複試就看到了那場沙塵暴,我想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今年還會有那樣的沙塵暴嗎?謝謝。

    鄭國光:你的問題非常好,每年我們這個沙塵暴的天氣,平均是二十幾場沙塵暴的天氣,是吧?某些年份可以達到,平均十五六次。我想今年北京不會有那麼強的沙塵暴,因為前期地面的狀況與去年比較起來,上遊的狀況比去年要好得多,但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北部,靠近蒙古國那一塊,那個狀況不好,所以今年前兩天刮的沙塵暴北京就不大,但是北邊,像吉林、黑龍江沙塵暴的強度就比較強,所以從我們預測來講,這個沙塵暴的頻率比常年來說可能要弱一些。

    李小萌:好,感謝鄭局長今天用一個相對輕鬆的方式帶給我們一個並不輕鬆的話題,謝謝您。

    鄭國光:謝謝觀眾,謝謝主持人。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播出時間:

    每周一至周四晚22:00--22:30

    周五特別節目《決策者說》播出時間:

    周五晚22:00--22:30

    新聞會客廳 會見新聞當事人,敬請收看

責編:趙巍

相關焦點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鄭國光 (原載《求是》雜誌2009年第23期)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鄭國光:保護地球環境 減少氣候災害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今年以來我國南北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災害性氣候,淮河流域、長江中下遊的持續強降雨導致洪澇災害;蘇皖局部地區的龍捲風造成1400多間房屋倒塌,數萬人口受災,而華南、江南大部分地區的持續高溫,又造成旱災。應對如此異常多變的氣候災害,有一個部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國的氣象部門。
  • 氣象局局長:我國氣候變暖幅度是全球兩倍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昨日發表了題為《科學認知氣候關注氣候安全》的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  鄭國光介紹,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氣候種類多且複雜多變,各地氣候差異大。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其次,氣候系統內部各圈層的變化也會影響地表氣溫的變化。眾多研究表明,海洋變暖和熱容量增大是全球最暖年和我國今年最暖的重要原因。」孫冷說。  作為地球上年代際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率強信號,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現象可以部分解釋全球氣溫的年代際振蕩。監測顯示,2014年開始PDO為正,2015年1月至10月,PDO持續維持正位相。當PDO呈現正位相時,全球地表氣溫通常偏高。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強調 應對氣候變暖面臨更大挑戰
    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溫控目標面臨巨大挑戰。世界氣象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聯合國關於天氣、氣候和水文研究的權威機構。這份名為《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的報告旨在綜合世界各地氣象研究,提供高質量預測信息,為決策者提供參考。報告顯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迫在眉睫。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智能技術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我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溫度測量的技術進步了,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可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海洋覆蓋了全球五分之三的面積,新發現意味著我們先前對全球變暖的估計太低了。此外,還有報導稱,在一個經過仔細測量的地方,正在導致冰蓋和冰川解體的水下融化發生的速度,遠快於理論預測的速度。這可能也說明,當前我們對於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模型也是有問題的。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全球變暖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日前,在2019年院士專家義烏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帶來了主題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科普報告,作為我國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人,秦大河對冰川和氣候有著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數據、科普視頻等形式,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全球氣候變暖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應對方法。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中國氣象局:全球變暖加大中國防禦氣象災害壓力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 應對氣候變暖還需持續攻堅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引起的溫室效應,疊加在地球自然變化因素之上,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子」  「中國所做出的承諾會百分之百完成,而且會爭取做得更好一些」  「投入其中,參與進去,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都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影響: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大
  • IPCC報告將對全球變暖應對機制談判產生重大影響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二日電 二00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第二十七次全體會議在西班牙召開,會上通過了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至此,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已全部正式發布。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三個工作組報告已分別於今年二月、四月和五月發布。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聯合國坎昆氣候大會剛剛閉幕。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國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大會有爭吵也有共識。然而對社會公眾來說,對於氣候變化往往只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全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這個變暖的幅度有多大,很多人並沒有深入的了解。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即便在科學界專業人士內部也存在困惑和爭議。
  • 談談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碳化合物等氣體,能吸收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或者說能阻止地表熱量的散逸而使大氣增暖,如溫室的作用一般稱作溫室效應。在世界工業革命前大氣在二氧化碳的含量為280PPM,到80年代中期則達到345PPM,據模擬計算,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加,本世紀以來,全球年平均氣溫已升高0.3—0.7度,這和實際的觀測值是很相近的。
  • 西藏將採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華社拉薩9月9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全球氣候變暖帶來了西藏地區氣候的明顯變化:冬季增溫明顯,降水量變化區域性波動較大,氣候變化區域差異較顯著等。為此,西藏將採取多種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挑戰。    近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了自治區發改委和氣象局發布的《關於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編者按】       5月4日出版的中共中央黨校機關報《學習時報》刊登了對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的採訪,他表示,大家都在關注南水北調工程,實際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重大工程面臨的風險加大。採訪之前向您請教一個術語,從專業角度說,氣候變化都指什麼?       鄭國光:我們一般所說的天氣,指的是短時間(幾分鐘到幾天)發生的氣象現象,如颳風、下雨、雷電。
  • 都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何寒潮還來得這麼兇猛?
    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公司錫林浩特綜合維修段積極應對寒潮來襲,全力確保旅客出行。新華社發近日,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也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新聞裡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採訪時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