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坎昆氣候大會剛剛閉幕。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國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大會有爭吵也有共識。然而對社會公眾來說,對於氣候變化往往只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全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這個變暖的幅度有多大,很多人並沒有深入的了解。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即便在科學界專業人士內部也存在困惑和爭議。然而,主流的意見還是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客觀事實,人類活動對此的影響是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挺暖派」信心越來越足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已經經歷了歷史上少見的持續變暖的過程。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北半球比南半球升溫更明顯,冬半年比夏半年上升得更明顯。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又加大了。此外,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北半球的積雪面積在減小、冰川消融的速度在加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稱,「現在有四條曲線都說明變暖的趨勢是十分清楚的。最近五十年,是每十年增加0.2℃,這是氣候模型所給出來的結果。實際的變化大概也是這樣。因而模型給出的結果和實際觀測到的結果是一致的,所以說贊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人很有信心。」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前不久公布了一份報告,來自48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對37項氣象指標數據進行了分析,對其中與地球溫度最直接、最密切相關的十項指標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評估,證實地球確實在變暖。
丁一匯說,「這樣一來,關於氣候是不是在變暖的爭議應該有所緩解。我們就需要這樣的證據,拿出更多的事實。其實在十年前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就提出了44個指標,但是由於我們的觀測資料不夠,沒有真正做到。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拿出溫度、海平面上升和北半球積雪融化3個指標作為最主要指標。現在有10個指標,就更有說服力了。」
即將過去的2010年「幾乎肯定」是185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之一。今年1月至10月的平均氣溫高於另外兩個最熱年份——1998年和2005年。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表示,截至11月份,今年的平均氣溫比1961至1990年同期的平均氣溫高0.55℃;過去十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61至1990年高0.46℃,是歷史最熱十年。
儘管氣候預測有不確定性,但還是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有關氣候預測的結果是:未來人類可能要進入一個更暖的世界。有科學家預測,到了2050年前後,在夏天,像巴黎那樣超過35℃的溫度就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溫度,現在的高溫可能就是未來幾十年後的正常溫度。
「暖調」中頻繁出現「冷插曲」
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近十年,在我國氣候變化的「暖調」中,出現過幾次意外的「冷插曲」。2004年至2005年冬季我國出現兩次大範圍寒潮,造成長時期的降溫和嚴寒天氣,改變了從1986年以來大部分地區連續出現18個暖冬的局面。2008年年初,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使南方城市管理、交通、電力、能源等遭受重大損失。2009年冬季,華北等地遭遇罕見的寒潮暴雪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所謂氣候變暖,是指「整體趨勢」在變暖,一般是指100年來的一個總趨勢,但是由於氣候存在年際波動,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趨多趨強的情況,並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區會發生「寒冷事件」。
今年11月,歐洲出現大範圍強降雪天氣。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11月27日的日間氣溫僅-3.8℃,創下120年來11月日間氣溫最低紀錄。英國11月底普降大雪,是1993年以來11月最大範圍降雪。
這些極端冷事件的出現,讓有些人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即未來世界可能進入「微冰河期」。北京大學教授王紹武稱,「在20世紀後期,有好多人根據太陽活動周期,預測21世紀20-30年代地球將進入相對冷的時期,這種預測是有可能的。不過,地球究竟何時進入寒冷期、寒冷期會持續多長時間、寒冷期強度有多強等問題,還需要嚴格地研究,才能發表比較確切的預測結果。
根據米蘭科維奇循環理論,近幾百萬年,由於地球軌道參數的變化,氣候具有周期為10萬年左右的冰期-間冰期循環。這種自然的軌道變化可在幾千年時間尺度上影響關鍵的氣候系統,如全球季風、全球海洋環流、大氣的溫室氣體含量等。
丁一匯則表示,「我們目前處於末次間冰期,但其向冰期演變的冷卻趨勢不會減緩現代的全球變暖,至少在30000年之內地球不會自然地進入下一個冰河期。地質年代氣候變化的研究表明,每次由間冰期向冰期過渡的最早信號是北緯65°附近夏季是否有變冷現象,但現在這個地區並非如此,反而溫度有明顯上升。」
必須承認的「不確定性」
由於當前科學水平的限制,無論是對過去氣候變化的檢測,還是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都存在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在氣候變化檢測和預估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多種古氣候代用資料有待進一步校訂,分析存在偏差;器測時期觀測資料的質量存在誤差,尤其是上世紀前50年缺乏高質量的觀測資料;對太陽活動和火山噴發的氣候影響缺少了解;對氣候系統內部的過程與反饋缺乏足夠的認識;未來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情景的不確定性也比較大;氣候模式的可靠性還不高。
丁一匯表示,氣候變化研究仍存三大不確定性。
第一,資料的不確定性。1750年就是工業化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但真正使用溫度計測量是從18世紀中期開始的,而且全球也只有四個站的數據,顯然不能代表全球溫度。19世紀中葉以後,全球溫度計測量才慢慢增多。所以許多研究有時不得不依靠代用資料。總體來看,1900年之前,由於資料觀測很少,分歧很大。
第二,監測和歸因的不確定性。氣候變化究竟歸因於人類活動影響還是自然因素影響,或者歸因於自然因素的哪一因素影響是很難的問題,也是大家經常爭議的問題。IPCC把最近50年的溫度上升主要歸因於人類活動。
第三,IPCC關於未來100年的氣候預測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未來人口、技術、環保等問題發展趨勢的不明朗,使得有人質疑關於未來100年的預測結論還能夠作為決策者的主要科學支柱。其實這種預測主要是給決策者各種可能的情景和發展的範圍,未來究竟如何,關鍵是看各國採取什麼減排手段、減排力度如何。
有科學家認為,最近這十年,變暖的趨勢停頓了。現在爭論的焦點是,如果真的停頓了,就說明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並非全球變暖的主要推動力,或是另一個因素把溫室氣體作用掩蓋,變冷的作用把變暖的作用抵消了。但現在變冷作用還沒有真正找到。
鏈 接
氣候冷好還是暖好?
目前,大部分科學家認同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但是討論到冷暖氣候的利弊問題時同樣存在爭議。有的人認為暖和好,因為人類的文明、社會發展都是在暖的時候發展起來的,社會的文明衰落都是在冷的時候。
「我個人的看法其實冷暖的問題不是主要的。」丁一匯認為,不要拿冷暖來判斷,應該看氣候變化或向冷、暖轉換的時候變幅有多大,速度有多快。如果氣候變化的速度非常快,人類根本不能適應,不管暖的冷的都不行。